《京华烟云》读后感

2024-05-18 04:25

1.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

2. 读《京华烟云》所感…

上几月,买书成瘾,很多书积压未读,《京华烟云》便是其中一本。上周,拿出细读,大爱。虽只读了半部,心中却有不少感慨,且先记下来。
  
  
 
                                          
 
  
  
 此书底封介绍:“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小说”。名气极大,亦有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书中讲述了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家族历史。这三家以曾家为纽带,乃是姻亲。就我目前所读半部来讲,姚家自是最让人喜欢,无论是主角木兰,还是莫愁、红玉、阿非、姚先生,甚至是迪人最后都让其改过自新。曾家是喜恨参半,孙亚、曼妮、平亚固然让人喜欢,但经亚、曾先生、曾夫人则惹人讨厌。最后牛家完全是个反面家族,每个人不是自私贪婪、嚣张刻毒,就是懦弱无能。这样的安排是作者刻意的,以读者的角度,我固然喜欢这样的安排。但从作品来说,却落了下乘。譬如迪人不应早早死去,姚家有迪人是沾了地气的,迪人一去,姚家太过虚幻,很美好却不真实。
  
 但我还是喜欢这故事,像《红楼梦》,读着很舒服。作者是有意模仿《红楼梦》的,但与《红楼梦》比作者旧学底子不够,作者全书将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前引述了《庄子》里的几句话。林语堂本身该是推崇道家思想的,故而全书的主角—木兰,就如开头所说,她是道家女儿。《红楼梦》里也贯穿了佛道思想,论思想的深度比此书要深厚太多。毕竟模仿《红楼梦》是无法超越《红楼梦》的,我想作者写此书也没有要超越《红楼梦》的野心。没有野心的作品,也许没有厚度,这当然是和最一流的小说比,但对读者来说也就没那没多负担。我就是在读一个故事,我不用思考太多。对作者来说,只要把故事写好就可以了。
  
 这样细细碎碎的故事,像是生活。但不是枯燥的,而是生动的、让人向往的。大多数人也许向往木兰、向往立夫、向往莫愁,但我喜欢孙亚。孙亚是幸福的,娶到了自己想娶的姑娘,和自己喜欢的人共度一生,这是凡人的幸福。何谓凡人?没有成就一番大业,也没有恶贯满盈,资质平平。这是外人眼中的凡人,对凡人自己来说,他知道自己的极限,也知道什么让自己满足。追逐到了,凡人便一生都很幸福。不是放下欲望,而是本身就没有太满的欲望,生活很容易满足他,因此,真的凡人是最容易幸福的人。

3.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

   导语:《生活的艺术》使这位年轻的战俘在绝望的痛苦中获得了生活的勇气。或许他自己也是一位向生活挑战的勇士,只是老庄文化的影响使他屈服于人生。他用他的智慧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引导我们努力生活。希望以下《京华烟云》的读后感,大家能够喜欢!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好处。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述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十分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     京华烟云》的作者是著名的大文豪林语堂。这是一个有西方人头脑中国人心灵的人,四十岁时林语堂曾自喻: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是这样一个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文化包装了自己的文人,写下了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林语堂或许在构筑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竭尽自己所能让外国人来了解中国,了解这里神秘的文化,其实他自己就是这座桥梁最坚实的桥墩。他加速了东西文化融合的系统工程的进程。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林语堂并没有占据多少地位,他顶多是位海外游学作家。他用一部书将中国的社会展现给外国人,所以他的书受欢迎。他在国外的名气远远大于国内,林海音(台湾作家《城南旧事》作者)甚至评价到:本世纪(20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的,我以为只有林语堂一人,在欧美提起Dr.linyutang,尽人皆知。评价虽然有一点夸张,但足以看出林语堂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他所崇尚的道教文化似乎给予了他文章更多的神韵和灵性。而《京华烟云》更是一部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但令我更感兴趣的是《京华烟云》原版竟然是英语作品,我们国内看到的都是由不同学者翻译过来的。知道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不知应该感到自豪还是应该感到悲哀。自豪的是这部书是用英文写的,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又有哪个外国人用中文写过书,而且广受欢迎呢?悲哀的是一部中国人写的小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但文字不是中文。
     在我看来《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或许是同一类型,贴切的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官宦之家,同样的深院高墙,所不同的是《京华烟云》没有《红楼梦》那样的气势。而我们也可以把《京华烟云》看作现代版《红楼梦》。其实据林语堂的女儿所说:林语堂本来想翻译《红楼梦》的,只是觉得《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以另一部小说代替。
     其实我觉得中国人的文学并不比外国人差。只不过不同的文化思想造就了中国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学的东西往往比较注重内在的潜质。当书被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却只能是表面的。外国人读不懂中国人的书,他们只关心于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的含蓄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林语堂正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来使西方人感受中国文化精髓的,他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多的使命感。这是许多中国文人所无法做到的(当然外国人也不一定能做到)。
     我想我们应该热衷于母语,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不是几个字母能解释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外国人的,所以中国人没有获得并不为奇。这不是阿Q精神,当哪一天中国文字如英语般在世界流行,那么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应该是囊中取物了。
     林语堂曾自问“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其实人生的无奈造就我们这些小丑。我们无法驾驭人生只好甘心当小丑了。他用“浮生若梦”解读了人生。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

4. 读《京华烟云》感悟

许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确如此。但如果说《红楼梦》是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么《京华烟云》定然是个梦。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都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展露出来。
  
   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林语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个木兰便是如斯,他给她寻好了男子,如斯也应该像木兰那般相夫教子,然而在订婚的前一天,如斯却与一个美国青年私奔,不多久离婚,从此她的世界便分裂成两半,她安静时仍是个才女,却越发忍受不了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最终自杀,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温的香茗。
  
   因为她不是木兰。
  
   木兰的美,只能被称做梦。
  
   梦之所以美,是因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木兰她也不是如斯。她没有反抗,也没有因为荪亚的外遇而大发雷霆。人们说她太懦弱,其实聪明如木兰,明白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来救赎这场错误的婚姻。
  
   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木兰之所以是木兰,因为她懂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就算她只是一个梦,但也请记住她身上那种宽容与隐忍。不论是哪个年代,有此便已足够,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不会迷失方向。

5. 《京华烟云》观后感

[《京华烟云》观后感]《京华烟云》观后感 这部片子刚刚看完,让我感触颇深,《京华烟云》观后感。 首先我要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我想看过的人肯定和我一样的感觉。 里面的人物我想评价一下,我最敬佩的三个人:姚思安.姚木兰.曾太太。这三个人之所以会成为这部片子里最让人敬佩的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事有原则,而且原则是对的;还有就是宽容大度,这一点或许曾太太少了一点。 姚思安:最让我敬佩的人,一位思想前卫,仁爱慈祥的父亲,教育出了奇女子姚木兰;一位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中国男人,宁愿死也不把甲骨文给日本人。\"甲骨就算烧成灰烬,也要留在华夏大地上!\"这句话是何等的气魄他彰显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这种气节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道人。 姚木兰:一位奇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认识甲骨文,会看病。本片的中心人物,为了自己的家舍弃了自己的终身幸福,没能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而是代任性妄为的妹妹出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曾荪亚;为了曾家的名誉,一味的忍让曾荪亚的任性,忍让曾荪亚与曹丽华的感情,把苦水咽到肚子里,将曹丽华(自己的情敌)的孩子抚养成人,在曹丽华死后慢慢改变荪亚,最后得到幸福。以自己的雍容大度诠释了中国女性杰出代表的生活,观后感《《京华烟云》观后感》。 曾太太:她让我敬佩的理由是她的临危不乱,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处理的很好,而且不管发生了天大的事情都会从容去面对,这一点是最难得的,没有曾太太就没有曾家。 上诉三个人是伟大的,但是他们的伟大,也需要陪衬。 孔立夫:是一位积极的爱国分子,是与木兰相互爱慕的男人,木兰之所以爱他是因为他的爱国,他的满腔热血,他先进的思想,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新青年,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他爱木兰是他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仅仅是爱国就可以拯救中国,但如果千千万万个兄弟姐妹都如此的话,那么中国怎么能不兴旺呢? 曾荪亚:我很讨厌他,一味的放纵自己,一味的错下去,而且不听人管束,我不是说他追求自由有什么不好,但是他的行为实在是太过火了,为了曹丽华如此的伤害木兰,还口口声声\"不是我的错\",难道是木兰的错吗? 我知道这门亲事是错误的选择,但是也不能因为这就委屈木兰啊,真的很可恨。不要说他以后变好了,是变好了,我承认也有木兰的功劳,但是如果曹丽华不死,他会变好吗?才知道木兰是多么宝贵,但是以前伤的木兰,你可以忘记吗?当然他也有好的方面:那就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非都,顽强拼搏,只是方向没有对罢了。 姚莫愁:整个故事因她的叛逆而起,如果她再聪明一点,再听话一点,整个悲剧就不会发生。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木兰为了他受这么大委屈,她居然骂木兰\"贱\",这个字的分量可不是一般重,我不明白她怎么说的出口。 牛家:这个臭名昭著的京城一霸,其余的人我就不说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说了免得气坏了身子。我想说的是牛怀玉和牛素云。牛怀玉:前期让我明白了\"出淤泥而不染\"后期让我懂得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何等的大,如果牛家姐弟生在姚家,这又得怎么说。牛素云:通过全局看她的本性非常好,只可惜生错了地方,后来木兰的真诚感动了她,最后出家为尼。 我有很多感想: 1.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不好,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把握自己,宽容别人,任何坏人都不可能无可救药的。 2.做事要有原则,而且要有正确的原则。 3.不要忘了小日本在中国的滔天罪行,不要忘了姚老爷子的话

《京华烟云》观后感

6.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有感

1、《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与恩怨情仇,其间穿插了民国建立、军阀割据、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通过交错的线索全景式的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2、《京华烟云》又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现身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像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林语堂先生曾说:“小说”者,小故事也。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因此与新近甚多“黑幕”小说迥乎不同。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的确如此。木兰。这个名字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女中豪杰。姚木兰是尘世中的奇女子,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中辗转。童年与父母走失而又重逢,为了家庭又选择替妹妹嫁进曾家,面对丈夫的冷漠她一次次选择原谅。她与封建社会下的普通女子不同,又或许受到父亲道家思想的影响,她深信男女平等,又希望变成一个男孩子。她的人生很精彩,又些许悲哀。她的肩上背负了两家的责任,沉静大方而世事练达。
 
 3、书中描写了很多段情感,平亚与曼娘心照不宣又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曾襟亚与牛素云因为家庭因素而走到一起的婚姻,木兰与荪亚的几经波折最终归于幸福……除了感情,更多令人思考的是命运。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沧海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 
 
 4、书的结尾写道: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高耸入云的天台山巍然矗立。它在道家的神话里,是神圣的灵山,是姚老先生的精神所寄之地。在庙门前,老方丈仍然站立。他仍看得见木兰、荪亚,他们的儿女,与他同行的孩子们,所有他们的影子。他看见了一段时间,一直到他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融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很简单的一段文字,读起来却觉得安静祥和。在荧屏中,最后一幕是一轮缓缓升起的太阳,金色的充满希望的阳光普照大地,想想便颇具韵味。
 
 5、人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同命运斗争,最终赢得精神上的胜利;另一种是随遇而安,不怨不叹,就像木兰一样,这是一种平凡的幸福。浮生若梦。学会享受,憧憬,感激。这便是生活。

7. 京华烟云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1     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特别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该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
     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曾经说过,养女当如木兰。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但是后来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文,非常的悲痛。
     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后来接受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
     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会跟好朋友吵架。试想一下,原来常跟我们有争执的人竟然都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而能够跟我们发生争执的人也对我们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说“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2     《京华烟云》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代表作,曾两次获诺贝尔学提名奖。据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于是用英写了一个现代版的《红楼梦》,也就是《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开始看《京华烟云》,确实很不习惯,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直到后读到抗日战争,家国情仇,浮生若梦,读到士兵们唱着歌开赴前线的情景,一声声: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心随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读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兰,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和婚姻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提到:曾有人问林语堂《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林语堂说:探春。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聪明、大器,精明干练,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因为仿写,《京华烟云》中木兰有探春的影子,但并不限于探春,尤其是木兰对待爱情的态度。
     有人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据说,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自己同学的妹妹陈锦端。陈锦端当时也是非常喜欢林语堂的,但是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交往遭到陈锦端父亲的严重反对。棒打鸳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后他与富家姑娘廖翠凤相识,对方一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此言一锤定音,成就两人的婚姻。婚后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倒也乐哉悠哉,尽管林语堂在心里也一直留有初恋陈锦端的位置。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他的这一爱情观体现在他塑造的女主木兰的爱情中。
     木兰和丈夫荪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双方家庭默认的一对。但从爱情的角度,木兰对荪亚的心跳频率还是低了点。结婚前木兰认识了奋发有为的青年立夫,一个朦胧中撞击木兰心扉的人。但木兰最终选择了和荪亚的门当户对、众望所归的婚姻。
     木兰把对立夫的爱情仅限于内心,如花盛开,静静开放在心灵的一隅。(fsir)当立夫被捕时,爱情促使她夜访司令部,勇敢救立夫,却不让任何人感到疑惑。她是有分寸的。
     木兰对爱情的理解: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丈夫荪亚的温暖与平实给了木兰岁月静好。婚姻是她脚上那双最柔软的鞋,因为舒适,走得更远。木兰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对丈夫不想走官场之路,木兰也不逼迫,而是细心开导,遵从丈夫的意愿。当她察觉丈夫出轨后,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凭借自身满满的实力与无与伦比的智慧,从容淡定地击退第三者。然后,她也积极反思,之前一直一心过田园农妇生活的木兰,也光光鲜鲜的买了好多时新的衣服。
     我认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的`,她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她有世俗的生存智慧,才会在权衡中拥有。
     茫茫人海里,我们寻找另一半,很难十全十美,最终找到的未必就是满分。但我们懂得取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遗憾。如果他是满足了你的核心价值需求的,你自己再进行一点自我修炼,那么成就幸福婚姻的可能性就特别大。
     就像木兰,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当初心动的那个人在一起,照样能幸福地过一生,不负光阴不负卿。
     就像林语堂,在与妻子结婚时,就把结婚证书烧掉,以示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3     20xx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宁夏银川,从武汉到银川没有直飞的飞机,中途须在咸阳机场转机,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机场的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这本书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看过的,只是那时囫囵吞枣,并未真正能够理解;工作后却也没了大把闲散的时间再读,就留下了自己不觉的遗憾。现在出差一个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冻的季节,既缺水,也没有下雪,树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当地极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还是羊肉,感觉除了冷,还是冷,西北的风景也不能领略到。只是晚上窝在宾馆里看这本小说,才觉得这趟差还值,有大块的时间看了本好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当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因为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初看觉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语言也缺乏个性,看起来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说情节曲折,展现了1900年至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变幻。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

京华烟云读后感

8. 京华烟云读后感

   引导语:《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京华烟云读后感     我的床头有一本书,就是京华烟云,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
     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
     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
     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难怪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
     关于木兰的不幸,我始终以为是时代的,而非木兰的。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欲绝,我也痛彻心扉,看到曼娘惨死,亦哽咽不能语。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那份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空气早已经烟化在文明的进化中,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也早已经被嘈杂的都市生活搅得不留余地。于是便没有了木兰。木兰必须是生长在浓郁传统中的女孩儿,有着世俗的智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慧,宽容。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习俗和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
     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的只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篇二: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大家林语堂的作品, 《京华烟云》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从 1901 年义和团 运动到抗日战争 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 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 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作为一部 长篇小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实际贡献也颇为显着,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 地中国书来得像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有效。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的,而虽为小 说其中的真实性又无法抹杀,所以说京华烟云值得一读。
     其中令我感到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她很浪漫,但 又不失庄重,有她的生活会平填许多花絮;她又很现实,礼教家规是她的行为准则。浪漫加 现实,难怪有人说她是最理想的女人。木兰的爱情同样也是曲折,她的婚姻是一场纠结的演 绎,她因为冲喜嫁到曾家,阴差阳错嫁给了妹妹所爱之人,而丈夫却对她更是冷冷冰冰,在 曾家妯娌之间的矛盾,与所爱之人周立夫更是只能爱埋心底,丈夫的外遇,曾家的衰落,她 的爱情婚姻之路走得很是艰难,虽然最后,她的丈夫荪亚爱上了她,周立夫和她的妹妹也有 了圆满的结局,但个中酸楚旁人岂能体会。 我在文中最为同情的便是牛太太马祖婆,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角色,她的榜样, 就是那个慈禧太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她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可到了, 这哲学却破灭了。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恶女人的自私、贪图、冷酷和狠毒等特征。真是误 人又误己,害人也害己。但她的确是可怜的,错误的价值观,被世人所唾弃与不齿,身为一 位母亲却误了自己的亲身骨肉,何其可悲啊。
     文中最幸运的便是木兰的丈夫曾荪亚了吧,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成功男人的首要 要素他便就具有了,可是他却不懂珍惜,外遇,脸色,不断的招呼着她的妻子,还好他足够 了悟,最后应了木兰的感召,看到木兰人性的光辉。 这部小说向人们表述了很多东西,爱情,婚姻,家国,战争,上半部分爱情婚姻为着 重,书的后半部分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从军阀到抗日,乱世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人能完全 主宰自 己的'命运。
     小说时间跨度几十年,也是很多种人生的缩影。各有各的悲欢离别,各有各的苦乐哀 伤,可是总是有茫茫的希望,让人不忍放弃,平淡,动荡,人生也就这般了。 读本小说,品段爱情,懂得悲喜,人生总要无奈,人们总要成长。
     篇三: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