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力量——《乌合之众》

2024-05-06 15:57

1. 群体的力量——《乌合之众》

群体的力量——《乌合之众》
  
 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是一本十分著名的大众心理学著作,与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同为大众对于心理学最开始了解的起点。这本书采取举例以及其他论证手法说明了大众在作为群体时会出现低智化,情绪化等特点。很好地反映和解释了人们在作为群体时为什么更容易产生高尚的自我牺牲或是愚蠢的群体行为,也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引以为鉴。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作为一个广告人,同时作为一名未来的新媒体工作者,在当下这个时代,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读一读《乌合之众》这本书,以获得一定的启示与思考,以下是我的阅读体验。
  
 群体的蛊惑是有一定魔力的,当我们作为群体之一时,他们会促使我们作出一些正常理智下不会去做的事情,也会使我们更容易轻信群体的观点和信念,而当外界信念产生时,有时我们会更加不经思考、不假思索地对其进行否定,通过我的个人经验,我发现我们甚至可以用理智去揪住外来信念的不足与错误之处,却不会用理智重新审判它是否正确,理智在这里唯一的作用,就是为这个外来信念挑刺,竭尽所能找出反驳它的办法,而不是理性客观地认识了解思考。
  
 然而群体却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缺乏理性的批判与敏锐的感知,往往早已在不知不觉就已进入群体。群体就好比辩论队,一个辩论队就是一方群体,我们大部分时候不会去在意真正的事实是怎样,自己的看法是怎样,而是拼劲全力为自己这一方辩护。比辩论队更可怕的是,群体有一定的洗脑效果,容易让人信以为真地将群体的信条当做自己的信条,将群体的利益看得高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当危害群体的事件发生,我们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去舍己为群体,也有更低的下线与理智道德的丧失去为群体作自己本所排斥、残害社会他人、违法乱纪的事。所以群体是情绪化的,易受蛊惑的,以往当新的信条出现,我们会去思考它,但当群体出现信条,我们却会不假思索地相信,从而引发我们去不假思索地行动,这就是情绪化行动的开端。如今众多网络乱象,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由这样的“群体政治正确”所引起的。
  
 或许在阅读《乌合之众》后容易引起我们对群体的失落感,但是我非常欣赏勒庞的想法,他认为这些群体虽然看似有各种各样的弊端,但也恰恰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没有群体,人类可能永远无法发展到今日。尽管此书的观点有部分错误、偏激之处,我还是感到受益匪浅。

群体的力量——《乌合之众》

2. 《乌合之众》——群体力量的深入解剖

    读到乌合之众是偶然间的,书店偶遇,中了眼缘。另一方面,在这俗世之中,心中难免会生出些困惑,比如:为何现在的网络世界已然存在那么多繁复无序的暴虐,又是为何,这种情况一直在蔓延?没有答案,也便开始寻求答案。书不长,没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出彩的人物,它仿佛只呈现了一群灰蒙蒙的影子,一群,哪怕站在阳光下也照不亮的影子。
  
  
    《乌合之众》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它非常全面的解读了群体心理。很多观点都能极恰当地解释如今很多乱象。
  
    追星,一个当代年轻人都不陌生的词语。无论你是否是追星族,你都一定对于他们的狂热有所感触。或许是在机场看到了一群狂奔的小孩,又或许是在微博某条热搜上偶遇了某场骂战。就像勒庞在书中所说的——“群体中的个体就好像沙丘中的沙粒,随风飞舞。”  
  
     本人“有幸”观摩过几场声势浩大的骂战,著名的227事件当初直接成为爆炸性新闻,它的影响纵然到了现在也还未见太多消退,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此事深恶痛绝。当初的黑潮一波又一波,未曾留过丝毫情面。作为一名路人,笔者持续性摇摆于两家之间,听完大概的故事,我对于小众文化方的遭遇深感同情。“创作不死”确实是蛮让人动容的口号。可是,为此悲怆了好几天以后,我又开始思考,这件事情,真的与肖战本人有着这么大的关联吗?小众文化圈的遭遇固然令人气愤,可是,肖战本人真的理应承担如此多的恶意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他固然要承担部分未能很好的引导粉丝的责任,但也确实不该面对如此大的恶意。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哪一方,从本质上都存在着一大片“无法被阳光照亮的影子”。
  
    “对于一个孤立的个体来说,反感或不满的情绪并不会愈演愈烈,但在群体中,这些情绪可以立即变成愤怒的仇恨。”勒庞在书中如是说。
  
    其实本书不仅仅谈到了简单的群体,更谈到了民族和国家,而其根源便是作者当初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一个被载入史册的重要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
  
   “勒庞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选自《乌合之众》豆瓣书评。
  
     每当我们读到某个文学作品,我们总会想到一个观点——“知人论世”,对于勒庞,也不例外,我想,当初的他或许是被冷冽的现实刺痛才得以提笔的吧,谁成想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此书已经一版再版,在全世界已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纵然是如今,纵然在这太平盛世,在网络的一隅,在某些阳光照不进的地方,“乌合之众们‘依旧肆意游荡,寻找他们的“信仰”,展现他们的“莽撞”,没有畏惧,却又自视甚高;没有方向,却还无视指引;随波逐流,却转头高呼自由……
  
    在微博上“遭遇”骂战从来都是家常便饭,人们早已习惯,却又只能习惯。现如今更是出现了“吴某凡入狱”,粉丝商量劫狱等荒唐事件。国家整治之路仍然任重道远。那群“影子”纵然有幸被阳光照亮,也依然是依附于人的“影子”,真正的改变,应该来自内心的认知不是吗?一个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此可贵,但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群体中将其紧握。

3. 《乌合之众》说群体

“群体”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并不一样,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待在一起就称之为群体。他们必须要有一些共同的目标,或者原因等。他们必须是在这些方面具备一致性的,这才成为群体。
  
 这样的群体,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当然,群体之间也会有各自的特点。共同的特征大致为两两点:
  
 第一是容易失去个人的责任感,当我们作为个体存在和思考时,往往会考虑很多道德、法律等规范,从而约束自身,不会随着欲望去任意妄为。但当人们因为某些目的成为群体时,由于群体是个无名氏,责任被分散了,因此作为其中的个人便不再需要承担责任,也就彻底失去了约束个人的责任感,法不责众一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具体的例子可见暴民群体的打砸抢掠事件。
  
 第二是容易传染,群体的个人之见往往会很容易传染彼此的感情和行动,甚至促使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达成群体的利益,这在个人冷静思考的时候很难发生,但在群体中就很容易陷入此种狂热状态。人们在群体中,很容易被领导者的话语或者某些精神所影响、催眠,从而完全放弃自己的思考能力,热衷于凭借简单的口号行动。革命事件、军队战斗都是如此。
  
 再具体一点说,大多数群体都能看到这些特点:
  
 不同群体往往都具备这些特点,但群体之间,由于组成人员的不同、目标和原因不同等等,也会有着各自的特异性,这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情了。
  
 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到作者对于地域、种群和女人,是带有明显的偏见的,某些地域,某些种群的人类,以及女人、小孩等,在作者眼中,都自然而然是不可理喻、冲动偏执的,因此在说明群体的特点时,作者也经常拿女人、种群来作比喻。这一概念在如今的观点看来,无疑是错误且需要批判的,但在当时作者既然自然地写了出来,说明这就是当时社会上普遍的看法,这也说明了人们观点的变化。难怪在序言中序者极力地解释为何作者会有此观点并说明即使有失偏颇但也瑕不掩瑜了。
  
 群体总是有一个崇拜的对象,在古代,这个对象是各种宗教信奉的神,是开疆拓土的皇帝,是拯救国家的英雄,随处可见的庙宇、殿堂、雕塑、画像就是明证,只要我们尊崇同一个神,我们便是一家人,而如果你说他的坏话,那便是敌对分子。当然,皇帝和神官们往往也刻意加强和利用这种情感,既满足了个人的被崇拜感,也带来了统治上的便利。即使到了现代,到了人们崇尚理性的现代,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消除,只不过是人们的宗教信仰对象变了,而这种宗教感情并没有改变。
  
 让群体做出某些事件或者产生某些意见的,有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长久以来的环境和状态,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的思想和心情,这是在为爆发做准备,而直接因素可能是某个事件、某个第一枪,等等,这些让群体酝酿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从而产生出极大的能量,足以改朝换代。
  
 在间接因素中,有一些具有普遍性。比如“种族”,不同的种族有着自身长久积累和遗传下来的思维习惯与行事风格,从而也会导致对待事情的不同看法和反应。“传统”则是另一个间接因素,历史证明,传统无法瞬间改变,只能一边遵循,一边缓慢改进,这样才可能产生进步,古代的变法与近代的维新都是很好的尝试,但过于迅速只会产生大的反弹。
  
 很有趣,谨守传统的,是群体,改革传统的,还是群体。要我说,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只是利益的方向不同。“时间”也是一个很显然的因素,任何的酝酿和改变都需要时间,也正是时间才让它们开花结果。
  
 “制度”也是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如何影响的呢?并不是简单的说在不同制度下,群体就进行了不同的做法。而是说,制度这个东西,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重要。
  
 这句话很值得深思。当我们的国家遇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去想,是不是我们的制度有着天然的缺陷,带来了阶级不平等和剥削?其实制度只是一件外衣,真正带来不同结果的,其实还是种族的风格。同样一种共和制,在美国能带来高度繁荣,在美洲其他共和国,极为相似的制度却只产生了可悲的混乱生活,一些最民主的国家还生活在君主制统治下,而表现得很嚣张的专制主义,却存在于一些共和制国家中,这是为什么呢?种族是我们的性格,而制度只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如果为了建立这些制度而发起残暴的战争,那么很难说结果能带来多大的美好,而赋予这些制度以创造幸福的超自然力量,则会反作用于群体的头脑去间接引发动荡。
  
 “教育”也是作者认为的大一因素,作者对法国当时的教育很不满,而从现如今来看,这种教育依然持续了下来,而且全球皆如此。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机制非常没有用处,在年轻人最需要体验社会、掌握一些书本中学不来的能力、情感时,却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让年轻人去记忆一个月后变回忘记的超负荷知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方法非但无用,反而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无法满足于底层的工作,每个受教育者都不甘于做简单的工人或农民,都想去成为政府官员,或者从教育中学到了“恶劣”的社会主义,这反而对社会产生了副作用。在作者眼中,还不如让年轻人在十几岁的年纪去到车间学习和体验真实的社会和工作的技能,从而也能够安分地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果天分出众,也有脱颖而出的可能。对于这一观点,只能说有好有坏,也难怪该书会遭到批判了。
  
 上面说的都是间接因素,都是需要时间去伴随着影响的,那有什么直接因素呢?
  
 第一个直接因素是某些特定的词语,比如自由、民主、祖国、社会主义等等,这些词往往具有庞大的力量,即使要解释清楚它们的含义需要大量的资料文献,即使群体并不一定都能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即使这些词明明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级身上的含义和理解一定都是不同的,但群体却能够想象出一个依托于该词的壮阔美好未来,并为之奋斗。
  
 第二个直接因素是幻觉,这个幻觉,也可以理解为信仰,过去,群体的信仰是宗教、权利等,群体为它们建立殿堂,树立雕塑,而现在,则是哲学和科学。科学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是科学始终无法成为绝大多数群体的信仰,或者为群体带来美好未来的幻觉,因为科学有其本质的一个缺点,也是优点——科学无法撒谎。而哲学,除了属于一小部分精英智慧份子掌握之外,同样无法带来令人着迷的理想。
  
 第三是经验,经验可以给群体带来证明,但却常常无法让人立马信服,过去的经验也常常无法有效或坚定地应用于现在。
  
 第四是理性,但是理性并不是群体行为的来源,之前已经说过,群体是不理会推理过程的,要在群体中传播理性的论证,就像给小孩子讲解三段论一样没有意义。
  
 当因素都具备之后,就需要一个领袖出现,来引领群体众人了。我们虽然智慧的人类,但成为群体之后,和普通的羊群也没什么区别,群体需要头样,需要一个意志坚定,目标确定,勇猛冲锋的人,群体乐于接受这个人的领导,重复和支持他说的一切,把坚持和思考这些好的品质让给他去完成,自己只需要跟着就好,群体同时也乐于温顺地接受领袖的“奴役”。而要打破这一群体,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擒贼先擒王,只要领袖不在了,群体立刻会恢复茫然无措的状态。领袖要影响群体的观念,有三个很有效的手段,那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断言就是坚定的坚持一个观点,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论证,而这却能够打败其他长篇累牍的证据。断言还需要搭配重复来使用,只有不断地重复,才来让群体深入人心,才能让群体觉得周围都在说这个,那就一定是对的,广告的作用便来自于此。而传染前面也说过,群体容易接受传染,领袖也要利用好传染。领袖还需要拥有名望,什么是名望,名望可以属于个人,也可以属于一个物体。属于物体的,比如一座古迹、一本名著,历史已经赋予了它独特的名望,让人不敢蔑视。属于人的,可以来自于人的地位、权势、外观,也可以来自这个人本身的特质、气场、做出的事情,拥有名望的人,也自然而然容易成为领袖。但是,也当注意,成也名望,败也名望,当领袖一旦失去了名望,便瞬间和变成群体打压嫌弃的对象,被当成曾经那些失败者一样无情地对待。群体是无情且没有记忆的。
  
 群体也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信仰,但是群体的意见是多变的,常常会随着时代、事物的发展而突然转变,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转变,这种变化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眼花缭乱的。现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群体也越来越容易受到意见传播的影响,从而被传染,但好消息是,反向意见同样容易传播,所以群体又很容易被影响回来。这种摇摆使得任何想要引领群体意见的人都感到头疼。而政府呢,信息媒体曾经是当权者主导意见的渠道,但现代社会信息源太多了,多到控制不来。但是群体的意见并不都是对的,如果把所有的决策都交给群体来做,得到的并不会是让大多数人满意的最优解,所以绝对的专制和绝对的民主都是无法长久的。
  
 作者列举了一些特殊群体的例子: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等,来说明不同类型(是否异质性,是否有名称)的群体具有着上述的同样特征,多变、轻信、夸张等等,并且他们也都有着享有名望的领袖存在,并以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板斧来引领群体意见。
  
 群体的意见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一个种族的秉性,而群体,也正是形成种族的过程。
  
 为了共同的理想,一群人走到一起形成群体,群体为了共同理想发展出文明,从而形成种族。渐渐地理想的重要性逐渐逝去,个人的意志过度发展,种族变成了缺乏凝聚力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仅仅由领袖在领导者。但理想的丧失,使种族的才华逝去,群体也就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缺乏统一性,没有未来,只拥有着本书所说的那些群体特征。随着风暴的到来,便会立刻倾覆。
  
 图片来自村上隆作品
  
  《乌合之众》豆瓣 
  
  查看作者首页

《乌合之众》说群体

4. 群体的智慧与乌合之众

这两个观点,来自两本著名的书,一个是群体导致愚蠢,一个说群体导致智慧。
  
 《乌合之众》非常有名,这本书的作者叫勒庞,他所描述和分析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当大量的人群聚集起来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超级的愚蠢。这些人也许并不那么愚蠢,但是由于聚到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智力会集聚下降,会做出种种愚蠢甚至疯狂的行为。
  
 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智力下降是有几个前提条件的。第一,构成这个巨大群体的人的同质化,他们的身份,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利益有一种明显的趋同。第二个是,有一个站在他们之上的操纵者,他们的智力之所以下降,不是因为他们待在一起下降,而是在他们的上面有一个处心积虑的操纵者,他能够操纵信息,从而操纵人们的情绪。
  
 比如在《皇帝的新衣》里,是因为有两个骗子在操纵信息,给出了一个明显具有欺骗性的信息。他们精心设计了一种沟通障碍。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这个骗子告诉他们,如果你看不见皇帝的新衣,就是因为你愚蠢,就是因为你不称职。每一个人都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这样这两个骗子就非常轻松的让大家的智力集体降到了最低。这是《皇帝的新衣》的上半场,就叫做乌合之众。
  
 詹姆斯·索罗维基的《群体的智慧》中的观点是:要形成群体的智慧,同样也有几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异质化,就构成人群的差异化。第二是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还有就是没有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操纵的力量。与乌合之众正好相反,群体智慧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他们的行为就导致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涌现的状态。相对低智能的个体形成了一种远高于个体智能的一种力量和能量。
  
 去中心化,自下而上,异质化,个体独立性。只有这些条件充分满足的时候,才可能形成群体智慧。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那聚在一起就很可能出现众智成愚的状况。

5. 《乌合之众》:群体的真正面目是什么?

    读这本书的时候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它所表达的意思,逻辑思维严谨,但是我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所以我只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整理和阐释群体的真正面目。
  
     作者在描述当个体融入群体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同一个方向的情感和思想产生,群体意识取代个人意识,群体的心智单一法则,群体灵魂,新体,由此导致一系列个体匪夷所思的行为。
  
 群体的特征:
  
 1.冲动、多变、易受刺激
  
 2.过于容易受暗示、极度的轻信
  
 3.群体情感既过于简单化,又夸张
  
 4.不宽容、专横、保守
  
 5.有时拥有非常高的道德品性
  
     作者还表明群体在智力上总是比个体更低,群体统一在一起,也不一定见得更聪明,群体添加在一起的,不是智力,而是平庸。正如大家所说的,我们所有人加起来未必能比爱因斯坦聪明。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群体中的个体,仅仅由于数量原因,就会感到拥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使他可以释放出那些他一个人的时候肯定会克制的本能。尤其是,群体是匿名的,因此也是不负责任的。一直控制住个体的责任感,会完全消失。所以,他会特别容易放纵自己。
  
 第二个原因,心理的传染,也会同样介入,从而在群体身上产生出特有的特征,并决定他们的方向传染是一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还没有能够得到解释,它应当与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属于催眠类的现象有关系。在一个群体中,一切情感,一切行为,都是具有传染力的,以至于个体轻易就可以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体利益。这是一种与他的本性相违背的能力,只有在他从属于一个群体的情况下,一个人才可以做到。
  
 第三个原因,也远远是最重要的原因,决定了群体中的个体会出现一些有时与孤立的个体本身的特征非常对立的特征。我想说的是容易受到暗示的特性。上面提到的心理上的传染,其实也只是它的后果。
  
 我看完以后的一些见解:现如今,“噶油”、“打酱油”、“么么哒”、“人肉搜索”……这类事件如今已成为热门甚至是流行词汇。在这些词汇的背后,积蓄着巨大的公众情绪的力量。公众情绪古已有之,只要有群体存在,就会有这样的情绪力量在民间不停流淌。这里的“群体”一词不只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而是心理学上的定义——即在某些既定条件下,并且也只有在这些条件的下一群人。这样积聚成群的人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感情与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了群体心理。对于公众——这个庞大的群体,则形成了集体式的公众情绪。近10年间,国内的公众情绪力量悄然兴起,并且难以遏制地呈喷涌趋势发展,成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乌合之众》:群体的真正面目是什么?

6. 《乌合之众》群体的强大力量,足以摧毁道德

一旦人的智力品质泯灭,独立思考能力被严重消耗的时候,此时的判断力和逻辑都任由暗示与传染的作用引导,转向一个共同的趋势。这样一来,暗示的方向就会立即成为判断的结果,它又反过来进一步吞噬残存的智力品质,这就构成了群体智力泯灭的惊人机制。
  
 一位博览群书的学者,在群体中会表现得极度无知,甚至会迷乱于简单的常识。
  
 一位最富理性的长者,在群体中会变得盲目、轻信而容易狂乱。
  
 一位富于经验的专家,在群体中会丧失其在独有领域的判断力与处理能力,他甚至比不上一位独立的新手。
  
 一位善于独辟蹊径的智者,在群体中会变得盲从、混乱,成为一个人云亦云、不知因果的平庸之辈。
  
 群体的证词毫无意义,他们只会撒谎。
  
 我们知道,群体通常是以形象来思维的,这就使得群体的想象力超乎寻常。
  
 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必需的,但是无边且狂妄的想象力则会越界发挥作用,它会歪曲事实的真相,甚至是已经载入史书的虚假历史。
  
 唯一的原因是他们渴望融入群体。只有身处群体之中,这些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才能摆脱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只有身处群体之中,他们才能够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我们常常会谈到 “法不责众”,和它字面意义不同的是,这个词说的不是法律的管辖权,而是指群体的自我心理暗示。
  
 这是一种非常卑微的心理安全感。首先,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受到惩罚,而且人越多,这种信念就越坚强。

7. 《乌合之众》:群体原来如此可怕

什么样的人最可怕,那就是会“思考”的疯子。一个纯粹的疯子,不会思考不知道罪与恶,没有残忍的想法,这也许不是最可怕的,大多数的疯子没有攻击性,少数有攻击性的我们看到这样的人也会远离。
  
 因为知道他是疯子神志不清,根据我们的认知,见到此类人一定要远离。但如果碰到那么看起来比较正常的疯子,因为没有心里准备,所以更容易遭到破坏。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讲到群体的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以我们现在的视觉去看,这就是一群会“思考”的疯子。当然,这种思考不是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他们的大脑已经不听自己的命令,而是一股脑的听从与群体的号令。这时,一个平日里善良的人也会做出杀人放火的行为,并且不以为这是罪恶。
  
 群体的力量是可怕,所有的改朝换代以及国家政变,都离不开群体的力量,当然也离不开群体的残忍行为。这个表现在每一种文化里表现不同,有些文化温和儒雅,那么表现出来行为就温和一些,而如果文化传统里有残暴的一面,那么这时就会被无限放大化,其行为就非常可怕。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情绪化的状态,因为一时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犯下弥天大祸,断送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高中生因和同学发生了口角,在情绪激动之下两人动手撕打,其中一位同学顺手拿起凳子朝着另外一位同学砸去。不偏不倚正好砸到了那位同学的后脑勺,致使该同学成为了植物人。
  
 而施暴的学生也被判刑20年,这一辈子也算毁掉了。一件小事毁掉了两个孩子,两个家庭的幸福,如果当时他们能冷静一点,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灾难性的结果。
  
 所以,一定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而是被情绪所操纵。
  
 《乌合之众》这本书对群体的心理研究的很透彻,也让我们明白历史上那些残忍的事件是为何发生的。
  
 最近,一直在读这本书,我读的很慢基本是逐字在读,因为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能触动人的内心。原来,人心竟然是如此,失去理智的人竟然这么可怕。
  
 但我相信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行为会有所减少。就像以前人们痴迷于神话故事,生病不去就医而去求助鬼神或迷信行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行为就慢慢减少了。
  
 人一定要理智清醒的活着,多去吸收一些理智科学的观念,不要被群体的疯狂所感染,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做一个善良睿智的人。

《乌合之众》:群体原来如此可怕

8. 所谓的群体——乌合之众

当你踏入群体的那一刻,是不是也成为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动物。马克思早就总结过,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集合,所以历经数万年的岁月变迁,人类依然无法脱离群体独立生存。既然说到“群体”,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古斯塔夫·勒庞 。其著作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一直是心理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一本书籍,而书籍背后所揭示的东西就像是一根泛着寒光的银针,挑破了那层覆盖在群体上的外皮。
                                          
  一、无法忽视的群体(乌合之众)特性 
  
 书中所指的“群体”并非物理形式上的聚集,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思想感情可以达成共识的心理形式上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小到可以两个人,大到可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在勒庞看来,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个体融入群体,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个体的 个性开始逐渐削弱 ,异质性开始向同质性转变,独立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更多的是受群体观念的影响,会开始变得 冲动多变 ,为愿望慷慨就义;为信仰血流成河。这是群体所赋予给个体的力量,我们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试想一下,当只有一个人站在路口时,他是不会选择趁着空档闯红灯的,因为这并不明智。但当他身边有一群人的时候,这时候冲动战胜理性,个体会很自然地采取中国式过马路,这就是群体所赋予他的力量,也是从众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群体中,个体的辨析能力会降低 。任何信息在一个群体中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辨析能力会和其特性一样,被逐渐削弱。不论是普通人还是领域精英,在群体中都常常会出现集体幻觉,也就是对信息的易接受及快传播,即使这些信息毫无依据甚至是对事实的扭曲。正所谓 三人成虎 ,一旦一条信息或者是一个事件被群体内的个体所接受,很快整个群体都会去接受它们。举个例子,去年区块链行情大利好,出现了很多ICO项目,但是绝大部分的项目其实是三无产品(无团队,无保障,无技术),白皮书也基本上是复制粘贴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上当受骗的人,这还是群体的功劳,这些投资区块链的人因为有一样的投资目的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而对于一个项目,一旦有一个或者几个人开始宣传甚至是吹嘘后,这个项目在群体中的真实性及可靠程度会大大提高,个体的避险意识以及分析能力也会大打折扣,以至于去年出现了非常多的被骗案例。
  
  群体常常表现得非常矛盾 。因为个性缺乏,辨析弱化,导致群体易受简单而极端的感情驱使,这就导致群体会表现得异常偏执专横,群体可以快速接受一个事物,也可以完全否定一个事物,外界很难动摇。
  
 之所以说表现矛盾,是因为群体还存在着一个和极端偏执完全相反的特性——保守。因为群体潜意识里具有 uncouscious fear (无意识恐惧)以及个体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与保护,导致群体具有深刻的保守本能。
  
  群体常常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 。群体对个人有着强烈的道德净化作用,当然这也是同质性替代异质性的一种体现,在群体中,个体常常会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比如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等一些在其孤立一人时几乎无法做到的行为。哪怕是一个犯罪群体,他们也常常因为群体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道德水准,比如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二、从内部理解群体 
  
 任何事物都有外部加持以及内部驱动,而群体的内部其实就是他们聚集在一起的特定条件,也就是他们坚持的观念以及尊崇的信仰。
  
 群体是缺乏理性的,其思考与推理的能力非常低下,所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群体来说,他们所坚持的观念并不复杂,正相反, 越简单的观念他们越容易接受 。因为他们不会去深入的思考分析这些观念的科学性,真伪性,一个简单形象的观念足以对他们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冲击,当然,一个观念想要被群体接受也并非易事,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可一旦被群体接受,就像之前说的那样,外部是无法动摇他们的。
  
  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信仰 ,否则他们根本无法聚集在一起。在作者看来,群体感情冲动,偏执专横,他们的信仰带有一定的宗教性质,因为偏执狂是宗教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群体来说,无论他们坚持的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他们都会因为偏执而表现出对信仰的尊崇及服从,也正是如此,是的群体具备了前行的动力,随时为了自己的信仰奉献自己的全部。信仰就好比是群体的发动机,承重墙,一旦信仰崩塌,群体就会变为一盘散沙。
  
 群体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他们的观念,信仰不是简单的思想堆砌,而是受到种族,文化,时间,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多方面的影响。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塑造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信仰,对文明的推进具有显著的意义。
  
  三、一本充满争议的书籍 
  
 勒庞通过这本书表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一种文明的兴盛衰败。
  
 在文明之初,一群混乱的人构成了一个一个的群体,他们没有刚性的需求也没有持久的信念,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他们牢固的联系在一起,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群体一开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种族,开始获得一种结构稳定的集体精神,有了共同的特征和情感,他们最大可能的摆脱了缺乏思考的群体力量,开始走向文明。后来随着不断的斗争、发展,一个种族开始慢慢有了共同的理想,并且不断的被理想所激励,形成了一个民族,再往后发展,民族会发展出自己的制度、信仰,一个新的文明就这样诞生了。当有一天文明达到了鼎盛之时,民族的信仰会慢慢衰弱,直到有一天信仰崩塌,文明变成了裹着一层兴盛外衣的废墟,民族开始分裂,又回到了最初的乌合之众的状态。这就是勒庞所表达的循环。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循环,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并不被所有人认可,就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勒庞只是问题的发现者,我才是问题的解决者。他既无用又错误。不可否认,勒庞点明了群体感情的强化以及理智的欠缺,但是却忽略了个体之间建立感情联系的心理过程。无论是勒庞还是弗洛伊德,他们的理论都没有绝对的是非错对,但在我个人看来,《乌合之众》所描述的群体并不只是暂时性群体,他对一个种族,民族都做了相应的描述,其所表达出的观点,或极端或露骨,但其提出的群体特性无论对大众心理的研究还是对个人的指导,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争议本身。
  
  最后再说一点 ,我们007也是一个群体,大家都有一样的观念——不断成长。作为一个成长群体,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才华,我们有共同的理念信仰;我们有良好的集体精神,在我看来,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而是一个全新的种族,正在尝试走向一个全新的文明。所以请保持自己的个性,去培养正确的集体价值观,和那种缺乏思考分析的群体力量说再见。
  
 我们并不是乌合之众,我们是007er!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