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关于二战前后日本历史、政治上的一些问题!!

2024-05-10 18:11

1. 求教关于二战前后日本历史、政治上的一些问题!!

  1.战前日本是君主立宪的专制天皇制(《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本宪法之条例行使之。”),战后改为象征天皇制(《日本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其次,战后的国会取代了战前的帝国议会,帝国议会由众议院和贵族院所构成,众议院议员由国民选出,贵族院议员则由不经选举的皇族、华族、敕任议员构成。贵族院不解散,多数议员是终身任期。帝国议会虽然并不居于政体的统治地位,但仍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三十七条:“一切法律均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也就是说天皇以紧急敇令下达的法律,事后必须取得议会赞同才能继续有效。但当法西斯军部控制日本后,帝国议会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而战后的国会由众议院及参议院构成,两议院皆由选举产生的代表全体国民的议员所组成。《日本国宪法》第四十一条:“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国会的权能较之战前的帝国议会大大加强。
  再次,战前内阁成员是由军人和文官组成,这就导致了军政一体的军国主义政体形式的形成。战后《日本国宪法》特别在第六十六条规定:“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必须是文职人员。”
  其他的问题不属于政体范畴,就不一一赘述了。
  2.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制度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其中夹杂着政府的宏观调控。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3. 演变过程
  选举的变革
  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令日本国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取得了选举权,它最早对选举和选举制度作了法律上的规定:只有年满25周岁以上、缴纳国税15日元以上的男子才有选举权;而作为候选人,则必须缴纳2000日元的保证金,且若不能得到法定的票数,将没收保证金。由此可见,当时的选举制度具有严格的财产和性别限制,这使得当时实际拥有选举权的人数只占日本总人数的1.1%。后来,选举人的财产限制有所变化,1900年降为10日元,1919年降为3日元。1925年,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财产限制被取消,但性别限制依然存在,而且选举也仅仅局限于众议院议员的选举,参议院议员则由天皇直接任命。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对选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同年12月公布的《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修改纲领》,将选民的年龄降为20周岁,被选举人的年龄降为25周岁,同时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按照这个修改纲领,日本实行大选区制:根据地域人口的比例,全国划分为54个选区,各选区分配的候选人名额从2名到14名不等。1946年4月日本举行的战后第一次大选,就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的。但结果是各党派议员的票数过于分散,获得最多票数的自由党也只以140票就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为了改变这种票数过于分散的弊端,1947年3月再次对该选举法进行了修改,将选区划分由大选区改为中选区制:全国划分为117个选区,每个选区分配3—5名议员候选人名额。以后,根据人口变动等情况,又对选区作了适当调整,改为全国划分为130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产生3—5名议员。

  1946年日本颁布的新宪法,将参议院议员由天皇直接任命改为普选产生。按照其后制定的《参议院议员选举法》,参议院共设252个参议员席位,其中100名是以全国为一个大选区,统一选举产生;另外152名参议员,最初与众议员一样,即从全国的130个选区中选举产生。

  1950年5月颁布的《公职选举法》对国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议员定额、选举程序、选举活动及选举经费管理、违法行为处罚做了具体规定。

  1982年,国会通过一项改革参议院议员选举方式的决议,将152名参议员由全国130个选区中选举产生,改为按地方选区选举产生,即按全国47个都道府县各设1个选区,每个选区按人口比例分配2-8名议员名额;将100名全国议席的参议员选举改为限制名簿式比例代表制,选民在选举中直接投政党的票,而不是具体的候选人,而内阁首相,则由国会议员选举、天皇任命、间接选举产生。

  1993年日本大选后,通过了《政治资金规正修正案》、《政党助成法案》,对议员选举中经费问题作出了规定。

  1994年,日本对议员选举制度再次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实行混合代表制(即采取双票制):即将全国划分为300个小选区,每个选区产生1名众议员;同时将全国再分为11个大选区,以比例代表制方式产生其余的300名众议员。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同时投两张选票,一张投给小选区的某个候选人,另一张投给大选区中的由某个政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小选区以简单多数制产生议员,但所得票数不得少于有效总票数的六分之一;在大选区的选举中,一个政党只有拥有5名国会议员或拥有该大选区议员总数20%的议员,并在最近一次选举中获得2%以上的选票,才有资格提出候选人名单。通过这次改革,基本形成了日本现行的议员选举制度。
  4.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5. 第一问中已作阐释,不再解释。

求教关于二战前后日本历史、政治上的一些问题!!

2. 日本历史的战后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日本投降诏书发出的同时,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授意与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组阁,东久弥宫是皇后久弥宫良子的伯父。东久弥宫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天皇大命降下,那就是为了稳定变局。当时,东久迩宫内阁中,有前首相近卫文麿任国务大臣、重光葵任外务大臣。后来重光葵因故辞职,由前奉天总领事,元老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继任。此时,盟军送来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要求罢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论的内务大臣山崎巖,东久弥宫内阁于是总辞。成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阁,寿命五十四日。东久弥宫内阁倒台后,昭和天皇任命亲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组阁,昭和二十年(1945)十月九日,币原内阁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二十年代的币原外交。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党(总裁鸠山一郎)、日本社会党(片山哲书记长)、日本进步党(总裁町田忠治)、日本协同党(委员长山本实彦)、日本共产党(书记长德田球一)也恢复活动。翌年一月,盟军总部公布公职追放令,所谓公职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战犯出任公职。战后,第一次总选举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四月十日举行,自由党得到141席、进歩党得到94席、社会党得到93席、协同党得到14席、共产党得5席、其余诸派38席、无党籍81席。自由党成为第一党,鸠山一郎正准备组阁之际,总部的公职追放令也烧到他身上,使他失去组阁的权力,于是他把自由党以及总理职位暂交给外务大臣吉田茂。结果,吉田茂成为旧宪法下,最后一个被天皇大命降下而任命的总理大臣。他邀请前首相币原入阁,与进步党联合组阁。战后在盟军的占领下,根据日本国宪法,天皇成为国家的象征,国民主权与和平主义也在宪法中得到确立。日本国宪法下第一次国会大选,吉田的政党大败,以日本社会党为首的在野政党胜出,组成以日本社会党及民主党为首的联合内阁,社会党的片山哲、民主党的芦田均相继出任首相,可惜当时社会党内部左右派严重对立,而且又爆发昭电疑狱事件,这一个“中道政权”就这样倒台了。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连续四次组阁,合共第一次组阁为日本史上唯一的。旧金山和约签定后,日本恢复了国家主权。鸠山一郎复出后,与吉田茂对立,最后吉田茂在内外交困下,不得不下台,鸠山一郎以上台后立即解散国会为条件与在野党妥协组阁,大选以后再次组阁,时已经分裂了的左右社会党合并,再次结成日本社会党。鸠山一郎再次结合他的民主党及自由党,结成自由民主党,时称为保守合同。1955年的选举,自由民主党得到过半议席,日本社会党成为最大在野党,这一个政治生态一直持续到1993年,称为“五五年体制”。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苏建交后退下来,由石桥湛山继任,谁知石桥组阁不久,身体出现重大问题,又不得不辞职,最后由曾被指为战犯的外务大臣岸信介继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此,革新与保守两大势力进行最终对决,爆发日本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安保斗争”。其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自然生效后,岸信介退任,由吉田茂的得意弟子,通产大臣池田勇人继任。池田上场后,面对岸信介所留下的社会对立局面,他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经济高速增长(尤其在1960年代池田内阁时期,所得倍增计划得到实现),还被称为经济大国。池田连续三次组阁,甚至与同属吉田茂门下的佐藤荣作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竞争,最后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辞职。佐藤荣作继任。佐藤组阁后,把冲渑县回归日本,并在池田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日本的经济进一步上扬。 佐藤荣作连续四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并连续三次组阁,任期也超过了恩师吉田茂及明治时代的桂太郎。他宣布引退后,自民党有五人参选党总裁,分别是佐藤派的田中角荣、大平派的大平正芳、福田派的福田赳夫、三木派的三木武夫,四人参与总裁选举。结果只有田中与福田二人出线,世称为角福战争,田中角荣成功拉拢大平、三木以及中曾根(康弘)结果以击败福田当选总裁组阁。田中角荣最重要政绩,也是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同时田中被指责的是金权政治。自此自民党走入一连串的弊案之中。昭和四十九年(1974)十月,文艺春秋刊出“田中角荣研究他的金脉及人脉问题”,引来党内及国会的追究。田中在同年十一月宣布辞职。自民党副总裁椎名悦三郎召见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三木武夫、中曾根康弘。指定由三木武夫继任总裁,世称椎名裁定。三木武夫组阁后,美国白水门案所引发的余波,揭发了洛瓦希德事件。田中涉及贪污丑闻。三木武夫企图拿此事向田中角荣开刀。结果引来党内大派系组成举党协,推举福田赳夫为继任总裁,结果在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大败,三木辞职,由福田赳夫继任。福田赳夫原本与大平正芳有密约,福田把党务交给大平,许诺只做一任,会让给大平。但福田背约竞选连任党总裁,大平参选。结果在初选中压倒性击败福田,福田宣布退选。大平组阁。翌年众议院选举,自民党由于一连串的丑闻落败。福田、三木、中曾根三派要求大平辞职,大平得到田中派支持而拒绝,引发四十日抗争。昭和五十四年(1979)十一月,自民党创党以来,首次在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自民党党总裁与党员同时参与选举,结果大平在田中派以及小党新自由俱乐部支持下,在决选投票中击败福田赳夫组阁。昭和五十五年(1980),日本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提出内阁不信任动议,非主流派组成党风刷新联盟。要求整顿纲纪。但领导层的回复不完整,结果非主流派态度强硬,结果在非主流的支持及缺席下,不信任动议以243对187通过,大平被迫解散国会,在选举中大平突然死去,由于大平之死,自民党大胜。最后由铃木善幸作为过渡人物组阁。两年后,铃木善幸不连任,结果中曾根康弘当选党总裁组阁,中曾根带领自民党再次走向高峰,总裁任期也曾被延长一年,直指1987年宣布辞职,指定竹下派的竹下登继承总裁及组阁。 昭和天皇于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公元1989年至今)。自民党受到瑞克鲁特弊案所影响,竹下登内阁受到严重冲击。竹下登被迫辞职。由外相宇野宗佑继任。但由于宇野宗佑上任后被爆出与艺姬桃色丑闻,加上民众不满瑞克鲁特弊案及自民党政府施行消费税,三大问题严重冲击,结果在当年七月参议院选举大败。自民党当选席次创历史性新低。结果宇野内阁倒台。由海部俊树继任。1991年末,海部俊树放弃连任,由宫泽喜一继任首相。翌年末,自民党竹下派的会长金丸信因案辞去竹下派会长之职,为了继任人的人选而分裂成为小渊派及羽田派。1996年,村山富市下台,由自民党新总裁桥本龙太郎继任。社会党改名为社民党,改为于阁外合作。两年后,桥本内阁因为参议院选举大败而倒台,由小渊惠三继任。小渊惠三拉拢以前同一派系的小泽一郎(此时小泽已经建立自由党)与新公明党合作。2000年,自由党脱离执政联盟,同时分裂出保守党继续留在执政联盟。小渊惠三中风入院未几死去,由干事长森喜郎在党内高层协议下继任。森喜郎任内形象低落,时常失言。宣布不再连任,小泉纯一郎与桥本龙太郎争夺自民党总裁,结果小泉胜出,开始了五年多的小泉时代。2003年,小泽一郎的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在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夺得过半,而合并后的民主党在选举大有斩获。翌年的参议院选举中,民主党更越过自民党成为第一党。显示小泉的改革受到挑战。但2005年小泉的邮政改革案未被参议院通过后,解散众议院。成功把所有反对者打成反改革,自民党加上公明党夺得议会三分之二席次,稳夺国会的控制权(尽管参议院否决法案,但众议院三分之二再通过即为国会之决议)。2006年,小泉不再连任,由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当选新首相。安倍虽一反小泉反华的政策,但由于多位农林水产大臣身陷弊案,引致自民党在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受到空前惨败,当选数与1989年的参议院选举一样,更被在野民主党控制参议院。尽管内阁及党领导层改组,但状况百出,结果不得不下台。福田赳夫之子、前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当选自民党总裁,以老成持重举党一致执政,但执政一年,内阁仍无法提振民意支持度,来届众议院选举只余下一年不到,宣告倒台,由四次参选党总裁选举、曾在安倍及福田时代出任干事长的麻生太郎以在国民的人气得到党内支持而当选组阁。自2006年至2012年,由于日本内部政局混乱,已先后有6人出任7届首相,分别为安倍晋三 (2006-2007)福田康夫 (2007-2008)麻生太郎(2008-2009)鸠山由纪夫(2009-2010)菅直人(2010-2011)野田佳彦(2011-2012.12 )安倍晋三(2012.12-今)。到了平成时代,经济泡沫爆破,陷入低迷。长期的不景气下,失业率增加,贫富悬殊加剧,这个90年代被称为“失去了的十年”(失われた10年)。在这段时期,中国、韩国等邻近国家经济急速增长,日本经济实力相对地下降。其后,虽然推出了正式的改革,但在改革下未能受惠的以低收入阶层却存在着不满。有人说,这些不满转而至海外,就像昭和初期所出现的民族主义再次活跃起来。

3. 巨大的求助!!关于日本战后的历史

日本政治的确有右倾的倾向,但是并不是战后出现,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估计出这道题的人故意模糊建国后直到中国出现那件事,被全世界唾骂为止,那一段长时间中日友好的历史。战后的日本甚至出现过学习中国的毛泽东思想潮,跟中国一样发生过文化革命,70、8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春天。战后日本经历过政治上的改革,经济上的奋起直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经济环境越来越严峻,这是经济上的原因。并且由此带来越来越多的人面临或者已经失业,各种对政府的责问使日本政府不断的出现短命内阁,很大一部分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威信,另外日本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党派政治,对于选举胜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所以为了得到一部分仍然沉醉在日本是世界大国,日本是世界第一流国家等等民族主义者得选票,各个派别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一部分旧思想,狭隘民族思想,甚至军国主义思想的执政理念。这是政治上的因素。另外,伴随现实经济的破灭,越来越多人开始怀念在过去日本军国时期的“辉煌”,加上不少经历过战争一代的老人去世,战后长大的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于是战争的阴霾被过于平淡化,习惯了和平生活的日本人对于军国主义的危害的警惕放松了,各种文化上的批判,渐渐转向中性评论,甚至NHK的纪录片节目,也将一大部分的战争大部分责任归咎于军部中某些个人的独断独行,虽然承认当时法制上的缺陷,当时使很多日本人看了都会感到,当年只不过是一次失控的战争,矛头并没有指向军国主义民族主义。这是社会文化上的因素。当然,旧的保皇派势力一直没有消散,悠久的财富积累使日本的大财团或明或暗都有顽旧保皇势力的痕迹,所以整个日本社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右翼思想有所抬头,政治上也出现了一些右倾的迹象。但是无需害怕,日本是不可能回到60多年前的那种军国主义的了。世界潮流的变化,日本在和平中出生,被宠着的平成一代,已经失去了明治,昭和时期那些狂热的好战分子所成长的土壤。而且即使是右翼思想有所抬头,日本学校和主流思想还是和平和尊重生命,像我们中国一直在大力宣传日本右翼团体出的教科书其实在日本几乎是没得到认同,普世价值观已经改变了。但是遗憾的反而是我们国家的普世价值观越来越落后··

巨大的求助!!关于日本战后的历史

4. 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导致了‘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导致了‘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答: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华战争、再到918事变、再到南京大屠杀。2: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答:通过抗日战争的胜利摆脱这段‘不幸的历史’ ,二战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获胜。

5.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急!!!!!!!!!!!!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拥兵50万的东北边防总司令张学良不战而退,日军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2年1月,日制造事端,进犯上海。日军与奋起抵抗的驻上海十九路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以上。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1940年5月,日军对重庆城进行了20多天的轰炸,死伤者无数,半个山城被炸毁。
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军逐步把主力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动用50多万兵力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规模的扫荡,再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导致我八路军官兵伤亡10余万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华日军用来对付我抗日根据地,频繁向晋察冀等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千人以上的“扫荡”达170余次,投入兵力共达83万。
1944年4月,日本发动豫湘战役,至8月先后占领郑州、长沙、衡阳等地。9月,日军发动柳桂战役。1945年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扩展资料: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其长期奉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1868年实现明治维新改革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日本明治政府明确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到国外去“抢”。
当时,明治政府积极推行“国民皆兵主义”,以实现向外去抢的战争准备;通过军事改革确立军国主义体制,以实现“对外用兵”的指挥领导;明确侵略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因为清国“地泽财丰”;根本遵循即所谓的“大陆政策”。
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1895年4月,挟甲午战争大败清军之势,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勒索白银2.3亿两,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
凭借这笔赔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由此,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膨胀,其后的历届政府无不积极谋划推动侵华之准备。
1927年,日本先后召开两次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对侵略中国东北作出具体安排。就在第一次东方会议之后,主持会议的首相田中义一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完成新大陆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第一次东方会议后不久,即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中国东北三省,并逐步蚕食华北部分地区,之后又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对华侵略胃口一步步变大,越来越猖狂,充分体现了日本近代以来侵略扩张政策的连贯性和军国主义掠夺的必然性。
因此,面对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国内否定侵略历史的逆流,亚洲乃至世界人民有责任促其正视历史。因为如果不根除其侵略邻国的历史惯性思维和侥幸心理,不排除历史重演的可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日本侵华战争反思:蓄谋已久的祸心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急!!!!!!!!!!!!

6. 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

日本从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又参与北洋军阀时期对中国东北的渗透,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之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自己的侵华战争。

7. 当年日本战败以后,..........

中国之所以会放弃赔款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中国一直没有放弃赔款的问题,但是因为接受赔款的国家中有许多国家是英,法等过的属国,所以赔款分配的分额问题上,一直在谈判.而且当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全崩溃了,即使赔款也是分期给,和用东西抵偿.所以中国当时从日本拉回了许多的工业设备到中国,用做战争赔款的抵偿. 
后来中国爆发内战,战争赔款的事情自然也就放下了.再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在国际上的处境非常狼狈,为了能得到美国资金和武器甚至军事的援助,不得已只好宣布放弃日本的对华赔款. 
后来我国为了孤立台湾,得到国际认可,也放弃了战争赔款. 
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时20分,中日两国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声明第七条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至此,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长达27年之久的赔偿问题,以中国政府的大义放弃而画上了句号。 

不过换来了日本对华几十年的无偿技术援助和经济的无偿贷款,其实我国政府也是有打算的.

当年日本战败以后,..........

8.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急!!!!!!!!!!!!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拥兵50万的东北边防总司令张学良不战而退,日军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2年1月,日制造事端,进犯上海。日军与奋起抵抗的驻上海十九路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以上。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1940年5月,日军对重庆城进行了20多天的轰炸,死伤者无数,半个山城被炸毁。
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军逐步把主力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动用50多万兵力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规模的扫荡,再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导致我八路军官兵伤亡10余万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华日军用来对付我抗日根据地,频繁向晋察冀等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千人以上的“扫荡”达170余次,投入兵力共达83万。
1944年4月,日本发动豫湘战役,至8月先后占领郑州、长沙、衡阳等地。9月,日军发动柳桂战役。1945年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扩展资料: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其长期奉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1868年实现明治维新改革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日本明治政府明确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到国外去“抢”。
当时,明治政府积极推行“国民皆兵主义”,以实现向外去抢的战争准备;通过军事改革确立军国主义体制,以实现“对外用兵”的指挥领导;明确侵略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因为清国“地泽财丰”;根本遵循即所谓的“大陆政策”。
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1895年4月,挟甲午战争大败清军之势,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勒索白银2.3亿两,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
凭借这笔赔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由此,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膨胀,其后的历届政府无不积极谋划推动侵华之准备。
1927年,日本先后召开两次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对侵略中国东北作出具体安排。就在第一次东方会议之后,主持会议的首相田中义一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完成新大陆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第一次东方会议后不久,即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中国东北三省,并逐步蚕食华北部分地区,之后又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对华侵略胃口一步步变大,越来越猖狂,充分体现了日本近代以来侵略扩张政策的连贯性和军国主义掠夺的必然性。
因此,面对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国内否定侵略历史的逆流,亚洲乃至世界人民有责任促其正视历史。因为如果不根除其侵略邻国的历史惯性思维和侥幸心理,不排除历史重演的可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日本侵华战争反思:蓄谋已久的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