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观点

2024-05-12 00:01

1. 经济学家的观点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是从中立、效率、公平、清晰透明和稳定的角度评价税收制度。
2.1.1.1 中立
在不征税的情况下,可以设想,相互竞争的公司会制定出有效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的决策。任何税收都可能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扭曲资源的分配。税收越中立,其对于投资者的经营决定或投资者对各种可选投资项目预期收入的税前排序的影响就越小。具体而言,中立标准是为了避免影响:①矿产和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②选择投资开发哪种矿产的决定,③涉及矿业项目技术选择、回收水平及开采速度等问题的决定。因此,税收中立性的措施表现在尽可能不使投资者的决策与他们在不征税情况下做出的决策相背离。
2.1.1.2 效率
理想的中立性以概念上的有效分配资源的吸引力为基础。然而政府却与大量常常是相互冲突的社会和部门目标有着正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私人利益往往和社会利益相背离,政府可能为改变市场不景气的状况而牺牲公司利益,或要求公司把社会效应的成本“内部化”。比如,政府可能利用税收政策鼓励环境保护、增加就业机会、在采矿生产所在地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下游矿产品加工生产活动,以及吸引外国投资。因此在税收的问题上,衡量效率的标准是,资源的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目标,包括鼓励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等目标。
2.1.1.3 公平
评价税收制度的第三个标准是公平,或税务负担在全体纳税人中公平分配。在实践中,这一标准支持以某些纳税能力的定义为基础的税收。经济学家们对分配效率的强调一般都会妨碍他们制订出超越效率这一基本概念的税负公平分配标准。
2.1.1.4 清晰透明
清晰透明的标准是指税收制度应该鼓励能够被纳税人和政府官员所理解、有效率和非任意的行政规则和规定。含糊的解释会导致冲突并使纳税人感到更大的风险。在实践中,这一标准针对的是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税制的理论往往与管理和监控税制的能力成反比关系。政府应该确保其管理能力与税制的复杂性相一致。第二,税制中隐含有交易成本。所以,好的税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成本。
2.1.1.5 稳定
最后,经济学家们强调税制稳定的必要性。频繁的调整,尤其是对不明智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的补偿,都会对政府利益和公司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和政府都认为设计与这些标准相一致的税制符合他们的根本要求。由于税收会减少利润,所以在税制应用和解释的细节方面会有争论。尤其是在矿业领域,围绕税制问题的争论很多,本节最后将讨论这些问题。

经济学家的观点

2.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经济学家?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时期内最低工资变动和失业变动的数据来评价到底是不是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工人失业。与此相比,评价规范表述涉及价值观和事实,仅仅靠数据并不能判断政府应不应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3. 如何看待经济学

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二、对待西方经济学,既不能盲目否定、批评,也不能完全肯定甚至盲目崇拜,而应该是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加以扬弃。具体而言: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要实事求是辨证地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要防止把有用的东西拒之门外;第二,树立辨证的否定观,以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树立严谨的求实观,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西方经济学,而非断章取义、片面地加以理解。二、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说的合理成分。尽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上有很大局限性和非科学性,但就一些具体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及政策建议来看,对于我们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仍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三、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它必须要有自身的理论框架,要有自身的逻辑体系,然后有它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等。就此而言,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科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任何客观存在的实在都有起自身运动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稳定的规律,人是可以认识此规律的。“如果现象和本质合而为一的话,任何科学都成为多余。”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对经济现象的把握分析才能洞悉经济学的规律。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分配,交换都是经济内在规律的外在表象,如果我们坚持表象和本质(规律)的同一性的话,我们可以很合理的预期人可以掌握住关于经济运行的本质,或者真理。

如何看待经济学

4. 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经济现象的?

1、衣食住行、购车习房、劳动就业、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问题;

2、有关储蓄、股票、债券、彩票房产、黄金、保险等方面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技巧。

3、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影响中国百姓。

4、十年后赚的100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

5、为什么有钱的煤老板阻止不了频频发生的矿难。

6、均衡价格的决定—为什么猪肉价格时涨时跌。GDP—你和邻居王太太谁家更有钱。通货膨胀—饭已煮好又来客人怎么办。



7、垄断—电脑为什么都装微软系统。

8、并购—当东边粥铺买下西边饺子馆

9、机会成本—北大学生卖肉为何引争议。

10、货币理论—谁赋予人民币换购商品的权利。

11、拿到北京户口为什么会那么难。

12、世界各地的圣诞礼物为什么都是中国制造。

13、奥巴马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有什么目的。

14、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有损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选择。

5. 经济学家对的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鼻祖。 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3月,他所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 ,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 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美国的张伯伦一起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引论》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论文集》、《经济哲学》、《经济学的异端》、《现代经济学导论》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被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在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是《经济学》,还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经济分析基础》。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美籍奥国经济学家,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闻名于世,影响颇大。也是最先研究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之一,其代表作还有《经济分析史》。
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1899~1992),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极端的经济新自由主义者。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著有 《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自由秩序原理》。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凭借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对经济稳定政策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证”。 重要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函数理范》、《资本主义与自由》、《自由选择》。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率先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宏观经济模型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作主要包括:《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周期模式》、《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23~),加拿大人,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其著作包括《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人类与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货膨胀和增长》等。
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North,1920~),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新制度经济学集大成者,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华盛顿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华盛顿大学新制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奠基人。创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代表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1943~),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学理论联系现实的代表人物,信息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与A.B.阿特金森合写的《公共经济学讲义》,与D.M.G.纽伯里合写的《商品价格稳定理论》。此外,他也同宇泽弘文(H.Uzawa)合编了一部书《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读》。

经济学家对的

6. 如何得到国外经济学家最新的经济观点

1.温勒的场论。 美国人。
他认为个人能力和个人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较好的环境工作,这就是人才流动。
2.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美国人。
他发现组织的寿命和组织内信息沟通以及获得成果的情况有关。 他根据统计的除了卡兹曲线。曲线表明,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1.5~5年。超过5年,就会沟通减少,反应迟钝,组织老化。解决的办法是改组。他从组织活力角度证明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人员流动不宜过快。间隔应该大于2年。人的一生流动7~8次是可以的。
3.库克曲线。美国。
库克从如何更好的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创造力较强的时期大约4年。在库克曲线的衰减稳定期,如果不改变环境和工作内容,创造力将在低水平徘徊不前。所以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研究课题,及进行人才流动。
4.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论。日本。
他认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个人的潜能收到抑制。解决办法有2。其一是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其二是进行人才流动。
5.马奇和西蒙模型。美国。
也叫参与者决定模型。一个模型分析的是感觉到从企业留出的合理性,另一个模型分析的是从企业流出的容易性。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估计,是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6.普莱斯模型。美国。
他认为,工作满意度和调换工作的机会,是员工流失和决定其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只有当员工条换工作的机会相当高时,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才会导致流失。
7.莫布雷中介链模型。美国
莫布雷在马契合西蒙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由于不同类型的员工所面对的劳动力市场不同,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也不同,因而劳动力市场对其流失的影响也不同。模型强调将留出作为一个选择过程,并对把工作满足与留出的关系直接作为员工留出的原因的论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应该研究发生在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实际留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过程,并用这种研究,来替代对工作满意度与流出关系的简单复制。
8.扩展的莫布雷模型。
扩展的莫布雷模型,结合了前面几种模型的内容,试图尽可能全面的捕捉影响员工流出的各类复杂因素。

7. 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王见定教授挑战经济学突破奖.
             (二).申报“经济学突破奖”的理由
 作为统计学突破的最大受益者,非经济学莫属。凡对经济学、经济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共识:统计学几乎是随着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统计学、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几乎指向同一人---英国学者威廉·配弟,马克思称他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这绝非是一种巧合,说它是某种必然更适合。经过近400年的变迁,经济学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关注度最高的科学。而经济学活动与各种指标几乎都是通过统计学来计量、分析、预测、决策的,所以“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理论”必将全面提升经济学的水平,也必然引起经济学罕见的大突破。

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8. 怎样看待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