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2024-05-02 03:36

1.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S)和总需求(C I)的恒等关系。
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使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情。

扩展资料:
凯恩斯(J M Keynes,1936)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储蓄投资模型,即:
如果    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    
那么    储蓄=投资 即S=I    
上述模型表示,一旦储蓄与投资相等,即把储蓄全部用于投资,那么一国的经济就可以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在经济意义上,该模型是凯恩斯进行理论推演和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建议的枢纽,是其社会投资理论的核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凯恩斯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2.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使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情。

3.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使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情。

扩展资料:
凯恩斯(JMKeynes,1936)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储蓄投资模型,即:
如果  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  
那么  储蓄=投资即S=I  
上述模型表示,一旦储蓄与投资相等,即把储蓄全部用于投资,那么一国的经济就可以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在经济意义上,该模型是凯恩斯进行理论推演和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建议的枢纽,是其社会投资理论的核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凯恩斯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4. 宏观经济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意味着计划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储蓄 投资恒等式就是在一国的一年的经济总量中储蓄量与投资量是处于恒等状态的,也就是一年储蓄量=一年投资量,只有维持这样的恒等状态才不会危及到一个国家经济形式的正常运转.

5. 关于投资=储蓄恒等式的问题~~

在看这个等式之前你首先要明白几个概念: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C)和投资(I)可以理解为一个简单的两部门经济系统里的需求加和 即钱的去向 因为有对物品的需求 所以人们消费 因为有赚取利润的需求 所以人们投资 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社会总需求(只限于两部门模型中)   
而另一方面 在你担当了商品需求方的同时 你自然而然通过支付货币 而成为了货币的供给者 这就是第二个等式里所说的消费(C) 它是指你消费过程中贡献出的货币 即货币供给 另一方面 如果你没有消费 你会把部分货币用于储蓄(S) 这些货币虽然看来是静止于账面上的 但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货币供给 因为它代表你手里的通货数量 再说通俗点 就是它代表了你的购买力

综上所述 C+I = C+S 作为最简单的社会生产模型等式 并不难理解

关于投资=储蓄恒等式的问题~~

6.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什么?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1、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2、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I=S;即三部门基础上去掉政府储蓄(T-G)3、三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I=S+(T-G);四部门基础上去掉国外部门储蓄(M-X)4、四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I=S+(T-G)+(M-X)拓展资料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产出这一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从支出看是y=c+i,从收入角度是y=c+s,因此有c+i≡c+s,即s≡i 。要注意,这一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而来的。 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 从支出看y=c+i+g,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g是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因此有c+i+g≡c+s+t,亦即i≡s+t_g。这里t_g可看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sg≡t_g。因此有i=sp+sg。 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的四部门经济 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c+s+t+m(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_x。在此,m_x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看是进口,即支出,因此,m_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看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sr。 可见,无论从多少部门的经济看,储蓄投资易于恒等式总成立。

7. 什么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指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国民收入中的储蓄是等于投资的,即 I=S 。
是指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总等于投资的恒等关系。这个恒等式是完全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在两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Y=c+I),国民总收入总等于消费加储蓄(Y= c+S),国内生产总值又是总收入。这样就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S=I)的关系。在三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和政府购买(Y= C+I+ G),国民总收入总等于消费加储蓄和税收(Y=c+s+t),国内生产总值又是总收入,同时又把T—G看作为政府部门的储蓄,这样就有了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恒等于投资(S+T—G=J)的关系。在四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即Y=C+7+G+U—M)。国民总收入总等于消费加储蓄和税收(y = C+S+T)。国内生产总值又是总收入。同时,由于从本国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是这些国家获得的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从而是这些国家的支出,因此(M—X)就等于是其他国家的收入减去支出的储蓄,这样就有了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恒等于投资(S+T—G+M—的关系。可见,不管在几部门经济中,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者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是,这一恒等式并不代表人们意愿的或者说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主体以及它们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储蓄的不一致,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说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和储蓄。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关系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8.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计划和实际的肯定不同。遵循总供给和总需求恒等(C+S=C+I),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通货膨胀或是均衡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储蓄主要由具名户进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储蓄和个人投资的动机也不相同,就会形成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不一致,总攻击和总需求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