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24-05-09 14:34

1.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如何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突出表现为:一,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二,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三,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四,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在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要使一些行业付出代价、伤筋动骨。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3. 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下滑;结构调整有阵痛,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各类风险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不必大惊小怪,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发展机会依然很多,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新常态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经济领域“破”与“立”的转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看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依靠促改革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加快转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在速度下台阶的同时,力争质量上台阶,推动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挖掘新动力,努力创造新亮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人民日报评论员)

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4. 如何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2014年12月12日
-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
真诚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满意请采纳,祝您好运常伴。

5. 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做好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推进万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准确把握万盛实际,科学认识当前形势,是基本前提;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审视、领会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关键。
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必须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尽快做大总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长期可持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动力转换、促进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发现新增长点,更加注重培育新增长点;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适应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市场主体地位。
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要以建设全市煤电化工基地、全市新型材料基地、全市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渝黔合作先导区为主攻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转型发展、富民兴区”总任务,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尽快做大经济总量,注重质量、尊重规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突出改革创新、长期可持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三大经济发展区建设,推进工业集群化、旅游全域化、城乡一体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谋划,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素养,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引导工作。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尊重规律,崇尚实干,不断推动万盛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

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6. 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的旧常态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高速度,背后又有两个“高”来支撑,一个是高投资,另外一个是高出口,这两个高引发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所以加起来构成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六高”特点,形成了旧常态。
现在“六高模式”的旧常态难以持续下去了。一是增长的基础出现了变化,特别是高出口,逐步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约束;二是高投资的基础出现了变化,我们经常讲的人口红利、高储蓄这些基础,发生了一些中长期的变化。我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储蓄率不再持续上扬,2008年以来储蓄率有所减弱了。更重要的是,传统增长所依赖的基础出现了一些问题。所谓的新常态,就是由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向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这种转变的过程,很重要的是速度要变化,结构要变化,政策基础要变化,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来源也要发生变化。
龙永图(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我很赞成刘院长讲的,我们要积极地看待这个新常态。
新常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增长速度放缓了。过去30多年来比较习惯的两位数增长,现在逐步习惯放慢,也就是7%或8%这样的增长速度,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增长速度放缓了。我觉得还是要增强信心,要有战略思维,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新常态。
第二个特点就是经济转型也加快了。很多人问什么叫转型,现在把它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我们认为主要是从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变到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以后老百姓得到实惠,民生得到改善,社会更加公平。
第三个特点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在淘汰退出一些过剩的产业,打造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还有就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与其他国家新常态有区别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们的新常态显然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从谷底上来,一个是从巅峰下来,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是不一样的。
刘元春:对美国来讲,新常态主要是指金融危机后的治理和调整,他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去杠杆,通过大量的资产收购,大量的货币发行,使经济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复苏状态。应当说美国的新常态相对比较短暂,从2014年3月开始,美国的很多金融指标和经济参数,包括房地产参数,已经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按照美联储的想法,它的非常规政策可能会在今年中期结束。
但是相对来说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一些变化,就是我们的基础参数发生了变化,适龄劳动人口总量开始回落,适龄结婚人口总量从去年开始也出现回落,人口红利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所构建的改革红利逐步减少,我们正寻找第二轮的改革红利。第二个是基础参数出现了一些变异,导致增长轨迹和方式做出调整。第三个是制度基础,要从改革开放构建的初级市场经济,向一个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转变。这三种因素叠加构成了中国新常态的基础。
龙永图:其实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们的新常态显然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美国讲的新常态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跌到了谷底,然后回到比较增长的态势,是这样一个恢复。而我们从高峰的增长速度,回到一个中等的讲求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一个是从谷底上来,一个是从巅峰下来,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是不一样的。
理性解读消费与投资
投资和消费之间实际上并不矛盾,中国现阶段是离不开投资的,关键是谁投资,效益怎么样,如果有大量民间投资,那么我们发展的基础就很稳固了。
刘元春:从短期来看,一个社会如果投资过多、消费过低,就会导致结构性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从中长期来看,我们一般认为消费不构成增长的核心,如果消费构成了增长的核心,那么我们拼命消费就行了,实际上从中期的角度来讲,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它的核心依然不在消费,而是在创新,依然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我们整体资本形成的质量的提升,这是它的核心。
第二个要看到什么?就是投资和消费之间实际上是不矛盾的,而是其背后的一个因素是有问题的,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国民储蓄结构存在问题,老百姓缺乏消费的基础和制度。所以,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要进行调整,要构建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的劳资关系。这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龙永图:一谈经济增长和方式转变,投资似乎变成了一个坏事,其实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要发挥投资这辆马车的作用。投资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要有效。
刘元春:投资并不是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谁来投资、投什么的问题。比如印度就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投资,特别是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投资。我们经常发现社会舆论像钟摆一样,我们好像要抛弃其他新兴国家想向我们学习的东西。对此我们要反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龙永图:中国现阶段是离不开投资的,关键是谁投资,效益怎么样,如果有大量民间投资,老百姓把自己的钱投资到文化产业中,投资到健康产业、医疗事业、教育事业中,那么我们发展的基础就很稳固了。
苏培科(财经评论员):要让老百姓去消费必须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他要有钱去消费。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与政府和企业相比,个人储蓄的增长速度是在减缓的,在这种状况下,就要进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去消费。
第二就是敢于消费。如果通过财政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那么老百姓肯定是敢于消费的。
刘元春:再说说经济增速和就业的关系。在新常态下需要关注几个典型事实,一是GDP增幅回落,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通缩。二是GDP增速虽然回落,但是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失业,反而出现了民工荒、招工难现象,工资收入也是持续增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GDP每增长1%,其带动的就业量就发生了变化,也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龙永图:为什么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了,但是就业反而提升了?因为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同样一个单位的GDP,服务业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房地产等产业多了30%,我们这两年GDP增速虽然放缓了,但是就业率反而提升了,每年创造一千多万就业岗位的任务一直超额完成,这点非常重要。
政府如何作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就是消化一些过去存在和积累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健康并可持续地发展。
刘元春:我们强调区间调控有几点考虑,第一个考虑就是要使民众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来进行发展和改革,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个,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保持1300万左右这样一个就业水平,按照我们的测算,GDP增速应当在7.5%左右,实际上7.1%的增速就可以保证新增就业在1000万。
龙永图:如果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将来有一天即使是7%的增长率,甚至6.5%的增长率就可以创造1000万到1300万的就业岗位。
朱煦(媒体观察员):对于中国来讲,新常态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这就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在政府的定位上,究竟是主导定位,还是服务定位?在手段上是积极砸钱,还是谨慎出手?在目标上是政绩驱动还是其他?
刘元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措施,给市场扩展空间,让市场有创新的空间、自我配置资源的空间,这是经济改革或者说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工程。这个工程完成后,新的经济增长的基础就会构建起来。
现在特别强调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能的转变最后并不会导致政府完全退出市场。如果政府权力使用得当,同时又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内行使的,是在监督的阳光下进行的,我觉得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是件好事。我们认为改革的目标,用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个是公平统一的大市场;第二个是法治有为的强中央,而不是简单地讲我们把市场做大,把政府搞小,不是这个逻辑;第三个是低度广泛的大福利。这三个是我们中长期的目标,他们是相互统一的。
龙永图:现在要消化过去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化一些过去存在和积累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所以在看到成就的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新的增长常态,这是非常关键的。
刘元春:系统性改革从什么地方着手?现在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而且已经开始破题,就是我们关注的反腐,通过反腐打破传统的利益结构,来形成改革的活力和改革的共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当然,目前全面改革的目标是要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法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切入点。第二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国有体系的调整,下一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也会出现。另外,还有经济领域其他的几个重点,比如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
企业的增长机遇
在新常态下,企业有很多机会。以消费为主的服务业的增长将非常快,创新依然是企业的核心,服务和创新之间的支点就是生产型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增长基础。
刘元春:企业的机会是非常多的。看清未来发展的趋势、结构调整的趋势,以及新增长动力构建的基础,就会发现:第一,以消费为主题的服务业增长非常快,实际上除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基本上持续2%的增长速度,价格一直上扬,而且服务业的上市公司业绩还是不错的。第二,中国未来增长,创新依然是核心。国家建立了很多产业基金,进行了很多税收和各方面的扶持,我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专利申请国。第三,服务和创新之间的支点就是生产型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增长基础。所以大家会看到,阿里巴巴是一种或者几种创新的表现,我们未来会寻找下一个、下下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的企业。如果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我想我们国家第二轮的黄金增长期就指日可待了。
龙永图:企业有很多机会,比如老百姓越来越重视质量的问题,食品、空气、生活、吃喝拉撒睡所有的质量,追求更高的标准,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会。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面临大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大升级的一个核心问题要解决什么?就是服务业,从上游一直到下游,围绕着制造业可以发展很多高端的生产型服务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形态;另一方面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制造业得以提升。另外,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经济转型当中,这些新的领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发展机会。  

7.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8. 如何引领经济新常态

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着眼于我国中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充分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新时代。
    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紧紧抓住我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要以经济的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不断适应国际国内的新变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