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看待富贵和贫贱的

2024-04-28 04:48

1. 孔子怎样看待富贵和贫贱的

《论语》有三处明确谈到富与贵,分别是: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第一,第十五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四 ,第五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第十六章》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单纯地主张人们只要仁、义,甘于平淡,不要利、欲,不求富贵。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合理的欲望,但是要追求富贵必须用正当的手段,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不义而富且贵”是孔子所鄙视的,孔子把他看作是“浮云”。这是从获取富贵的手段上来说的。
一个人富贵了又该怎么样呢?孔子认为“富而无骄”只是一个较浅的层次,“富而好礼者”才是更值得敬重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孔子是主张精神上的“富贵”的,一个人追求财富是...

孔子怎样看待富贵和贫贱的

2. 论语中孔子是怎样看待富与贵贫与贱

首先,孔子认为:人人都想有钱,他承认自己也想求富,但求富欲望并不很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忧道不忧贫”(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二、一个人有无钱却是先天注定的: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三、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他教师育大大方方公开收取学费、明码实价、认为理所应当,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是耻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四、富了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富裕而又好礼。”)
“富而无骄易。”(“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见利思义”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
五、穷也要坚守道义: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贫而无怨难”(“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
“贫而无谄”,(“贫穷而不谄媚”)
“贫而乐”(“贫穷却乐于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六、从治国的角度,应该:
1、实施富民政策: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
2、圴贫富:
“好勇疾贫,乱也。”(“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3、关心贫穷:
“周急不济富。”(只周济急需的人,而不周济富人。”)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3. 孔子看待富贵贫贱会是什么样的观点,这几句里或许有答案


孔子看待富贵贫贱会是什么样的观点,这几句里或许有答案

4. 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向世人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句名言最能代表孔子的政治主张,可是,现代人对“患不均”的理解似乎出现了谬误。人们通常认为,“患不均”理论的意思是:“不要考虑财产的多寡,而担心财产分配失衡,只要富人和穷人将财产平均分配,那么,就不会有富贵贫贱的阶级之分,人人财产均等,这也就从根本上消灭了贫困。”
当然,这个理论中的“财产”指代的并不单单是金钱,是包括金钱、土地在内的社会资源,也就是说,现代人普遍是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对孔圣的这番话进行解读,进而望文生义,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对国民贫富差异的探讨。
但是,笔者却认为,这种理解的角度是狭隘的,也是不充分的,甚至,完全是一种误读。

原因有四:
一是、孔子乃至先秦时期的儒生们,从未针对过社会存在的贫富差异。换句话说,东周时期的儒学思想完全将贫富差异当成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就拿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举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只要通过正当的渠道获取的财富,都是合理合法的。
“欲富恶贫”实乃人之常情,人类对财富的追求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出孔子的态度。孔子一生都想创造大同世界的乐土,但是,他从未试图改变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因为这在人性的影响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孔子之后的儒生继承了这一观念,例如子思曾表示:“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这句话非常好理解,就是倡导人们认清自己的身家财产,做出与身家相匹配的事,找准自己的定位。荀子对此又有更深刻的见解:“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虽然,富贵贫贱是一种社会定位,但是,只要富人施恩,穷人守节,贫富差距就不再成为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均贫富”并不是先秦儒家倡导的主张。
二是、儒家向来尊崇“以礼治国”,这种理念与“均贫富”是格格不入的。我们都知道,周礼本来就是一种严格的阶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不可僭越,强调的就是不同阶级成员之间的差异。“均贫富”明显破坏了各阶级之间的差距,甚至,挑战了由上至下的阶级权威。如果“均贫富”与儒家奉行的“礼仪”起了冲突,儒学思想岂不是无法自圆其说?
很难想象,孔子乃至所有先秦儒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5. 孔子怎样看待贫穷和富有

我是樊登读书的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328天,学习《论语》第四天。
  
 我发现自从我开始写关于论语的内容后,每天看我的越来越少了,这个现象是我预料到的,但也是我担忧的,证明大家对国学,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对做人的基本准则也鲜为关心,这个社会确实有太多浮华,让人容易迷失,然而人最终是要找寻意义的,只有明白的活,才能活得明白!不然每天混沌,人生不过如此。。。。。。
  
 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君子对待贫穷和富有该有的状态和境界,普通人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不傲慢自大以及算是很不错了,但是真正的君子要做到的是,更高层面的智慧,贫穷却思想富足,以追求不断完善自我而快乐,富足却遵守礼法又谦和谦卑,如何才能普通人升级到君子的高度呢,这就要在生活中不断切磋琢磨,不断历练,在浮浮沉沉中磨砺出君子的高贵品德。
  
 反思我们自己,对贫穷和富有抱有怎样的价值观呢?自己贫穷的时候是否否定过自己?富有的时候傲慢自大?
  
 看待贫穷的人和富有的人态度是否有区别?内心是否有过评判?
  
 最终是要在人本身的层面去思考,财富和人生是什么关系,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这才是处事的根本。

孔子怎样看待贫穷和富有

6. 《论语》孔子对富贵贫贱的看法在这里


7.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孔子不排斥富贵,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义与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是出名的富商,也是儒商的祖师爷。
钱财、名利在孔子看来是第二位的,仁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满足第一点,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谈的。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并不是在推崇贫穷,而是赞赏颜回对于道的执着。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8.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孔子不排斥富贵,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义与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是出名的富商,也是儒商的祖师爷。
钱财、名利在孔子看来是第二位的,仁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满足第一点,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谈的。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并不是在推崇贫穷,而是赞赏颜回对于道的执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