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境界

2024-05-19 18:16

1. 无我境界

【无我境界】

也称为无我境地,是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的富有经验的网球运动员才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我的心已完全化为无,空即为无。”   
这是不是经过思考后再行动,而是靠身体的实际经验,无意识地进行反击,并运用所见识过的其他运动员的绝招。只有超越了自身极限的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目前可以熟练运用无我境界的人有立海大的真田弦一郎、幸村精市,四天宝寺的千岁千里,青春学园的手冢国光和越前龙马,还有美国的凯宾 史密斯(但这个是被逼急了才突然会用的)桦地崇弘(模仿手冢的)切原赤也(这个貌似不能控制)仁王雅治(与不二周助比赛时模仿手冢国光)。 




【无我境界有三扇大门】


1.千锤百炼领悟之极限


又称百练自得之极限,由手冢国光等人开启,是无我的三大终极绝招大门的第一扇。   
如果将无我的境地比作“寂静的火焰,那么这就是力量更加的强、宛如岩浆一样   
使全身的力量汇聚在身体的某一处地方,使力量加倍,将对方所有的球、所有的回旋、所有的轨道、所有的破坏力、所有的一切加倍返还。但是,其他身体部位的反应能力将会下降。(所以要像手冢国光那样,展开完美的境界,或像越前龙马那样展开会移动的境界)   

使用者:越前龙马 手冢国光 仁王雅治……   
破解方法:才华洋溢之极限 雷 幸村的完美网球……



2.才华横溢(又称才气焕发)之极致


又称才华洋溢之极限、绝对预告,由千岁千里等人开启,是无我的三大终极绝招大门的第二扇。与千锤百炼领悟之极限不同,能看到比赛的进程,利用脑力飞速转动,活化头脑的运作,将比赛内容在一瞬间进行模拟,准确预测该回合所需要的球数。   

使用者:千岁千里 手冢国光 越前龙马 仁王雅治 ……   
破解方法:心之瞳 才华洋溢之极限 阴 幸村的完美网球……



3.天衣无缝之极致


简直就是天衣无缝,将无我的力量储存在身体深处,以某种形式毫无浪费、适量的释放并爆发而出。也就是说,将千锤百炼领悟的极限的力量适时适量地自由移动到身体各处的招式的“升级版”。   
首先由越前南次郎开启,沉睡了二十年除他外仍然无人开启。二十年后少年武士越前龙马利用精神重新开启天衣无缝之极限。   
网球的最终奥义和真谛,也是网球运动员终生追求的一个顶端。   
也就是怀着初次邂逅网球的心情尽情地享受网球的乐趣,不被现实的分数、荣誉、名次等牵绊。   

使用者:越前南次郎 少年武士越前龙马 
破解方法:无

无我境界

2.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如何能做到真正的“无我”?

“无我”是一种非常无私的境界和心理。
当一个人产生“无我”的情绪时,这个人本身不会过度关注自己,同时也不会有所谓的嫉妒心和自私的心理。当这个人和身边的人相处的时候,这个人会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也会以别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去关注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到“无我”的境界。
“无我”是一种非常无私的境界和心理。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无我”的人基本上不会过分关心自己,虽然他们自己有着一定的主观的东西,但他们会更加关注身边人的感受。特别是在碰到各种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首先尝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同时也会用一种付出和奉献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无我”也是一种奉献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的人一般会积极奉献,同时也不求所谓的回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更加看待如何约束自己,同时也很少会去约束别人。“无我”的人会通过约束自己的方式来主动改变自己的周边环境,虽然他们对我别人没有做任何动作,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能量场来影响身边的人,很多人也非常佩服他们的乐观与积极。
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别人的方式来达到“无我”的境界。
在我们和别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站到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真正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我们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和别人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达到“无我”的境界。“无我”希望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多去反思自己,同时少去挑对方的毛病,我们需要尽可能寻求同存异,不要对身边的人过分苛责。

3.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通达无我,才能成佛;无我是佛菩萨的境界,不能作为自己行事的前提,而应该作为修行的目标。正因为众生没有证得“无我”,所以才需要修行。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4.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
  
 空我
  
 空了利义
  
 无我
  
 尘心
  
 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导语
   什么是我执  
 我执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了: 你们都是错的,我才是对的 ,你们都应该接受我的观点、我的理论,听我的。 我执重的人,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 
  
 那么,自我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坚固的妄想和妄念,只是一种念头啊!你打破不掉,超越不了,自然就有我执。
  
  有了我执,你为人处事根本玩不转。 只有把我执的力量彻底消除了,也就是所谓的“大死一番”,你才能无我。一个无我的人到哪里都不会碰钉子,到哪里,大家都会接受他、欢迎他。
  
   
   无我的人如何与人交流的?  
 那么,无我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和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呢? 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 或者先把别人的东西接过来,把它变一变形(其实已经是你的东西了),然后再传回给对方。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境界的人做事的方式,无我的人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度众生,不要先去说服他,而要先接受他的理论。当你接受了他的理论,他就不会提防你、排斥你了,这时候你不就可以把你的理论介绍给他了吗? 不要强势地用所谓的大道理去说服别人,更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别人跟着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观点,跟着他走。 
  
 佛菩萨度众生都是用无我的方式,凡夫度众生都是用我执的方式。 所以凡夫度凡夫,成功的几乎没有,甚至越度越少,自己也越度越不愉快,越度内在的空间越小! 
  
 但是,消除我执真的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它必须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和磨练。我们在佛堂里都觉得自己无我了,破了我执了,一出去为人处事,才发现我执还大得很,还有一个坚固的妄想。突破我执的确很难,但有一点我们能做到, 就是以退为进,圆融处事 。
  
   
   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  
 在座的都是佛的工具,都在弘扬佛法,当你想度一个人的时候,他反而给你讲一堆大道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不需要跟他辩论。按常理,一个人输了之后会高兴吗?你把他驳倒辩输之后,他还会接受你吗?嘴上图痛快,打赢了口舌仗,但你知道你因此而失去什么吗? 你失去了人脉,失去了人缘,失去了人家接受你的机会。 
  
 辩理的场景一般都是:你想把对方驳倒,对方想把你驳倒。这时候你就装着倒下,他不就高兴了吗?他高兴的时候,你马上跟着说:我口袋里有样东西,你来看一看,尝一尝。他美滋滋地拿过去一看一尝:哎呀,真好看!真好吃!(众笑)所以啊, 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 。事实上,内心越强大的人,越敢示弱;内心越脆弱的人,越不敢示弱,相反,他会把自己装得很强大。
  
   
   佛法是讲给知音听的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学的佛法是真理, 为什么要那么急急忙忙地胡乱推销,贱卖真理呢? 要知道你手里拿着的可是宝贝啊!急什么呢?宝贝是要留给知音的。就好比一个美女,她是不会为那些不懂她的人化妆的,只会为那个懂得欣赏她的人化妆。
  
 同样, 佛法是也讲给知音听的 。来的人若听不懂,只能说句阿弥陀佛,合个掌,鞠个躬,留个善缘,然后默默走开。他听不懂,不接受,你把他骂一顿,结果除了结个恶缘,还会如何?所以你手里有真理、有黄金,不需要着急,总会有知音、有识货的人。真理是说给知音听的。
  
 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个缘分的问题。但我们往往把这个“缘”理解得很笼统。什么是缘呢?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不清的,就叫缘。 与其说两个人有缘,不如说两个人的品质相近,素质相当,品味接近,志趣相投。 倘若品质、素质不接近,彼此之间又怎么会有缘呢?所以说,人家与你无缘,你不要抱怨。你有真理,必然能找到知音。你的素质好,自然能找到相知的伴侣、知心的朋友,你急什么呢? 其实,你刻意强求,正是我执的体现。 
  
 ——摘自万行大和尚著作《心灯》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 社会 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 社会 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做公益志愿者就是”无我”的高境界,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明白是非之后当有主张,些时不可“无我”;面对宇宙万物科学奥妙,不可能“无我”,包括了“你”、“我”、“它”。在利益面前“忘我”奉公可以“无我”,是一种高尚情操;在 养生 休息时,可以“无我”是一种完全睡眠壮态。在思想与能力都超前时,回过身对后来者“化类引哺”,此时“无我”是种博爱丶慈善丶普渡丶济天下!其他“还真全无”。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  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  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成仙的境界,如能成仙就“无我”了。
  
 中国文化,其实就两个字:“无我”。
  
 什么是无我?其意思是:一是无常非恒;二是不能做主,不能自在。另外两种意思是说:一是没有自我,没有我这个人;二是不抱一己之见,忘我,无私心、无邪心。
  
 如果一定要理解这个无我,那么必须知道无我之含义。无我并非什么事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
  
 以无我而能成其我,以放下小我而能看见大我。
  
 人都比他自视的为高,而智慧是解脱之道,要脱离苦海并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去掉一个我字。
  
 学佛不是要得到,而是要放下。利他的过程,就是逐步放下“我”的过程。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我执,达到无我。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学会无我、学会奉献,不要凡事总想着自己,要学会去掉自私,真正的去为别人考虑,这样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在。
  
 心中无杂念、无私欲、无是非,就是无我。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就必须净化我们的心灵,看淡世间繁华,有宽容之心,有强大的自制力,有一种坦荡、淡定的心态,有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
  
 执,则痛苦;执,则怨恨。一个人若想真正远离烦恼,就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那么自私,要学会先把自己放下,多替别人着想,这也就是所谓的打破我执。如此徐徐渐进,在达到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无我的状态,此时,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只要你能真正看破、想开、悟透,最终就一定能修成正果。而达到此种境界的人,看似一无所有,事实上,世间万物却皆为他所有;看似一无所得,事实上,他才是真正地得到了。
  
 狭小的心胸,要慢慢在对人对事的境界中去磨练,发现一切痛苦都是因“我执”而起,一分一分去淡化它;在利他、助人中体会到无私的快乐,一分一分去增长它。必须有这个碰撞、思考、改变的过程,即“历事练心”。
  
 大家都有我执,无我对治我执。无我不是真的没有自我,而是放下起心动念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证无我境界的人处处考虑众生,以众生解脱为中心 ,觉得这种就是无我境界。
  
 大道无私,不应当只求自己之解脱,当求普渡芸芸众生;不应当囿于个人的私利、欲望、偏见、执念,而要做到慈悲、热情、大度、宽容,而又无我。
  
 也只有做到无我,才会有博爱、仁慈、同情;也只有无我,方能容万物而又廓然无我的人,才会悟道,才会看透尘市,才会对世人的关心、同情。
  
 无我的状态,是要从空性中去领悟。实际上,凡夫众生是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我,真正能够做到无我的,都是那些心存善念、长久修行之人。
  
 不管你学佛、学道、学儒、还是学基督教,都行,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今天比昨天更无我,明天比今天更无我。如果你越来越无我,你就走在正道上。
  
 遗憾的是,很多人把修行的过程,作为加强自我的过程、强化自我的过程。他越学习,他越自我;他越学习,他越自恋;他越学习,他越陷在自以为是,这么一个陷阱之中。那么这样的所谓的修行,实际上不是修行。
  
 一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学了两天佛,整天拿佛理去套别人,批评人。就像 社会 上流行的那句话,就是拿着马克思的手电筒,整天照别人,就是不照自己。
  
 修行人的衡量标准就是一个字:我。你是不断地无我,还是不断地强化自我?不管你学佛的、学道的、学儒的,你爱学什么学什么,哪怕你什么都不学,你越来越无我,那你也是个修行人。
  
 老子的智慧是:虚则是无我,静则是无欲。因此,无我,重要的是无杂念;学道,重要的是虚心。
  
 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见的一切,都带上个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在于以物观物,忘记了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境界,是喜怒哀乐的呈现,是对世事人情的体悟,是心中的一段春色。
  
 世间无我,处处是我;舍小我,求大我;弃邪心,守慈心;人不知有我,我不知有人;无我玄之又玄,有我众妙之门;求静而无我,人生之妙境。
  
 “以自我为中心”是令我们痛苦的根源,修行就是要逐渐拔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无我”是修行的结果,不能倒果为因,实现它需要方法和时间。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与人比较高下、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利益“我”,让“我”快乐,结果产生了嫉妒、骄慢、嗔恨等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把自己身心都推向痛苦的深渊。

5.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无小我,先要无我见。
  
 我执全断掉就成佛啦,这比较难。
  
 
  
 先无我明心,就要先勘破五蕴皆空,然后断我见。
  
 那就要解决心所法,命功上的空掉,无我只是暂时压服,不从心上断我见还是会反复,这就好比定中能空掉身体,一出定一遇事我见还会反复。
  
 
  
 真正的无我那就是证入如来藏(中观论)
  
 或者找到如来藏(唯识宗)
  
 道家的我见到我并不彻底,阴神元神都是如来藏幻化。
  
 
  
 无我不确切,应是无我明心更确切,开悟以后如来藏不对应六尘,是不知的心,这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我。
  
 
  
 其实还是有我,常乐我净即是大我。
  
 
  
 无我不是空掉一切,更非不见一法,空和空性是很不同的,空性是无我,空是执空,容易落入死水不养鱼,灰心灭智的顽空。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便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要做到无我,是很难的,但经过不断修证,能够修识自性,无我的境界当会初步显现。
  
 但真正到了无我,那是连无我也没有的无我,此时才是真正的无我,即是如来藏境界。
  
 当然,这需要无量阿僧祇劫的修持方可证入。
  
 初步修证,一定要有将心住下来的意识,即住于自性。自性即本真。
  
 从咱们凡夫的思维,即心是自己的心,不要随着心外的人、事、物、景即色,不要随色乱走乱跑,随色而走便不是自己的心,这颗心虽然还在你的身上,但已失去自性,随色便时时染尘,时时烦恼。这些烦恼又会因缘合和,再生无数烦恼,这样无有尽头,自己给自己造了一个无边苦海,便永无福日。
  
 所以,知此道理后,就要懂得我心原本净,入了色尘,关闭欲念,一切色尘实际上与我无关,本来就是与我无关,管他怎么闹,怎么疯,我乃持净不着,即如来藏。假如你心有了各种欲望,放下,放下即是回头,回头是岸便是彼岸,便可脱离苦海。
  
 无我的境界便是解脱,脱离苦海的境界。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首先说这是一个平凡人揣摩猜测圣人境界的问题,不管你怎样东抄袭西剽窃,始终都是鹦鹉学舌,断章取义,就像让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做大学生的论文,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讲四个步骤,叫信,解,行,证。详细说对佛法要首先深信不疑,二要理解经意,三要按照经意实践修行。四要亲自体验证悟无我的真实境界,没亲证的说的在好也是道听途说。拾人牙喙。在说说佛法学位,法华经明确说明,只有一佛乘。但对心量小的根基众生怕吓的他不敢修行所以因材
  
 施教。比如最高学历是院士,那你先达到高中吧,基础好了继续到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在到院士。当你证到人无我,就是罗汉境界,证到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菩萨,菩萨里细分还分一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通过修证十二因缘证的是缘觉佛。只有圆满觉悟的才是佛。现在说无我境界,就是罗汉境界,已经是了不起了,在如今像法时代,找个初果圣人都非常稀少,何况是罗汉呢。达到罗汉已经超越了四禅八定。具备了五眼五通,其中天眼通,法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足通可以飞行。而且身体没有痛感,拿刀砍都不知道疼,所以金刚经中佛说,念往昔我为忍辱仙人,节节割节身体,要有我相应生嗔恨。这不知疼都是通过四禅八定修来的,所以你让一个没有一点修行证悟的凡夫去解释无我的境界与心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儿说梦。
  
 佛教是古代印度的的一种东西,后来传入中国,越传越玄,到现在人们发好多议论什么什么的。。。搞得现代人根本不知道佛教在说什么。这种帖子实际上就是胡说八道。如果真有佛教的高大上真理,这种胡说八道、现代人看不懂的说教实际上是灭佛!
  
 能用现带人的语言能让人心领神会对日常有用的百姓家常都比这种满天跑火车自己都不知说什么的胡说八道有益终生!
  
 想想当初佛教的佛祖得道后,只言片语,不大功夫、估计也就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时光就让好多弟子开悟得道了!现在整天胡说八道,不懂装懂,还不如不说。云山雾罩惑乱人心是大罪过,按佛教戒律是下地狱的重罪!
  
 世人渴望仁人大德开化撑救,但半瓶子醋就最好别胡说八道!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  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  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把我的四肢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把我的脑袋也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显然,你看到的这几样都不是我……所以《金刚经》说:“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那么,“无我”是指什么呢?是你与生具来的加上各种“因缘”(各种众生各种环境)“整合”出来的一个“相”。这个“相”不能解脱的“障碍”总结一下就是:“贪嗔痴慢疑”!把这个“删除”试试看……所以,“无我”,指的是把这“五毒”的执着放下、再放下……放下多少,得到多少。放下多少,解脱多少……自在就多少!所有的障碍来自于“我见”啊!曾经,我每天都想自己终会成为一堆骨头渣子……那堆渣子也不是“我”——还执着什么呢?
  
 实现“无我”第一步是: 「先嚎啕,后大笑」 。
  
 此时,完成内心感知与思维求索合一,告别自我内在的分裂。这在《易经》中的同人卦记述着。
  
  此时,发生了视角和心智底层逻辑的进化,看待、思考和认知事物会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然后,第二步,这才是修行的开始,人才能真正觉察到“过去习气”力量是多么大。那真不是打坐啊、共修啊那种特殊氛围里所谓的境界,此时,人才不会为这些感应啊、神通啊沾沾自喜,才慢慢明白那些境界都是假的,现实中事来了,自己的第一反应甚至连个普通人都不如。
  
 这一段最痛苦,要慢慢磨出来。不剜心透骨那不算!
  
 修行本是大丈夫事,比帝王事都要难上难,能让你舒舒服服就进阶了?做梦吧!
  
 第三步,人心量磨平了、磨宽了。但最难磨那个“我能、我厉害”的骨子里的傲慢,佛家叫贡高我慢。真人老子说: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能舍掉那个“我知”吗?到了这一步就太难了。一辈子孜孜以求的都要放下,那那能行啊!
  
 跳过这一步的感觉就是【亢龙有悔】,就是那种感觉。亢龙有悔是非常形象的描述语言,心真正完全平了,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就那个感觉。
  
 这个时候,还不是真正的“无我”。
  
 现实中还有你的角色,有各种事务要处理。快的再过个一二十年,智慧起来了,又在具体平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圆融了。内心完全无忧无惧了。就像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个境界就是真无我了。慢的,那不一定,有的人一辈子几辈子也不行。
  
 真无我时,其实没什么感觉的。很平常,什么就是什么,无忧无忆无奢望,也无空、无无、没有无我有我的想法了。但人比以前是更鲜活的、从容的、活泼的、自然的。不是变成了死人、石头。
  
 在「先嚎啕后大笑」之前有很多功课要做的,比如 静下来, 对今天的人来说就是个大学问。
  
 其实 【静下来】是需要能量的 ,自身的能量处于耗、散状况,怎么打坐、念经、冥想也不管用,念头错纵纷飞。你管不了自身的能量,当不了自命的家就谈不上有功了。
  
 ——顺 2019.2.16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6.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人之生命延续,必不断地满足自我需要:有生理上的、安全上的、 情感 上的、尊严上的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应了有句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仅从理论上来说,人是不可能做到“无我”的。
   但是,特殊的人,或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存在“无我”境界和心理的。
   比如,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视人民和祖国的利益为上,不惜流血牺牲。还有见义勇为,不怕自己担责任和受到伤害。还有奉献和付出,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维护团队的整体利益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无我”的境界。
    支持这种“无我”境界的主因,是心理“覆盖”。 在我们的头脑中,如果一种信仰、信条、理念,能够完全覆盖我们的习惯思维,认甚至能够覆盖我们对生命的需求,那么,在这种心理的趋势下,人就会进入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伟大的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1939年),加拿大医师、医学博士。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1938年3月31日,白求恩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同年年11月到山西雁北和冀中抗日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300余次,救治大批伤员。 1939年11月12日因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为纪念这位“无我”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说这种“无我”的精神时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此话,正是对“无我”境界最为准确的诠释。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7.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在当今世界上基本上不存在无我之人,当然大我之人还是有的。
  
 “无我”是佛教徒乃至其它信众的最高境界,别讲常人很难达到,就是遁入空门的修行者又有几人能达到?就连一些当日值班和尚、在替虔诚信徒敲钟时也时常睁眼斜视放了多少香火钱。
  
 总之,无论是“无我”或者是“有我”都是个概念问题、无需争论,做为常人只要能有颗公心,能善待家人及亲朋好友,并对世间万物有个平等意识就己足矣。但愿你我他及万物能和平共处,共创地球美好未来。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8.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知身是幻,悟世无常,视一切人事物为自己,普敬普爱。不随心境意识流转。心平如水,保持真心常自在。南无阿弥陀佛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
  
 空我
  
 空了利义
  
 无我
  
 尘心
    
 《爱的奉献》 
  
 真正的爱情养肺润心
  
 崇高的奉献慰安灵魂 
  
 此刻的无我境界 
  
 缘自心心相印 
  
 在奉献中索取精神 
    
  
  
 一番风雨情
  
 再现多少蓝天白云 
  
 只有阴阳和谐
  
 才能心平气匀 
  
 恩爱夫妻情 
  
 浩然长存 
  
 高歌一曲爱的奉献 
  
 世间就不会出现离散之人 
    
  
  
 现如今
  
 离婚者众多
  
 是何因 
  
 笔者只能长叹一声 
  
 唉
  
 现在的年轻人
  
 只求自我不求无我
  
 难怪离婚
    
  
 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导语
   什么是我执  
 我执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了: 你们都是错的,我才是对的 ,你们都应该接受我的观点、我的理论,听我的。 我执重的人,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 
  
 那么,自我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坚固的妄想和妄念,只是一种念头啊!你打破不掉,超越不了,自然就有我执。
  
  有了我执,你为人处事根本玩不转。 只有把我执的力量彻底消除了,也就是所谓的“大死一番”,你才能无我。一个无我的人到哪里都不会碰钉子,到哪里,大家都会接受他、欢迎他。
  
   
   无我的人如何与人交流的?  
 那么,无我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和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呢? 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 或者先把别人的东西接过来,把它变一变形(其实已经是你的东西了),然后再传回给对方。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境界的人做事的方式,无我的人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度众生,不要先去说服他,而要先接受他的理论。当你接受了他的理论,他就不会提防你、排斥你了,这时候你不就可以把你的理论介绍给他了吗? 不要强势地用所谓的大道理去说服别人,更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别人跟着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观点,跟着他走。 
  
 佛菩萨度众生都是用无我的方式,凡夫度众生都是用我执的方式。 所以凡夫度凡夫,成功的几乎没有,甚至越度越少,自己也越度越不愉快,越度内在的空间越小! 
  
 但是,消除我执真的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它必须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和磨练。我们在佛堂里都觉得自己无我了,破了我执了,一出去为人处事,才发现我执还大得很,还有一个坚固的妄想。突破我执的确很难,但有一点我们能做到, 就是以退为进,圆融处事 。
  
   
   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  
 在座的都是佛的工具,都在弘扬佛法,当你想度一个人的时候,他反而给你讲一堆大道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不需要跟他辩论。按常理,一个人输了之后会高兴吗?你把他驳倒辩输之后,他还会接受你吗?嘴上图痛快,打赢了口舌仗,但你知道你因此而失去什么吗? 你失去了人脉,失去了人缘,失去了人家接受你的机会。 
  
 辩理的场景一般都是:你想把对方驳倒,对方想把你驳倒。这时候你就装着倒下,他不就高兴了吗?他高兴的时候,你马上跟着说:我口袋里有样东西,你来看一看,尝一尝。他美滋滋地拿过去一看一尝:哎呀,真好看!真好吃!(众笑)所以啊, 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 。事实上,内心越强大的人,越敢示弱;内心越脆弱的人,越不敢示弱,相反,他会把自己装得很强大。
  
   
   佛法是讲给知音听的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学的佛法是真理, 为什么要那么急急忙忙地胡乱推销,贱卖真理呢? 要知道你手里拿着的可是宝贝啊!急什么呢?宝贝是要留给知音的。就好比一个美女,她是不会为那些不懂她的人化妆的,只会为那个懂得欣赏她的人化妆。
  
 同样, 佛法是也讲给知音听的 。来的人若听不懂,只能说句阿弥陀佛,合个掌,鞠个躬,留个善缘,然后默默走开。他听不懂,不接受,你把他骂一顿,结果除了结个恶缘,还会如何?所以你手里有真理、有黄金,不需要着急,总会有知音、有识货的人。真理是说给知音听的。
  
 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个缘分的问题。但我们往往把这个“缘”理解得很笼统。什么是缘呢?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不清的,就叫缘。 与其说两个人有缘,不如说两个人的品质相近,素质相当,品味接近,志趣相投。 倘若品质、素质不接近,彼此之间又怎么会有缘呢?所以说,人家与你无缘,你不要抱怨。你有真理,必然能找到知音。你的素质好,自然能找到相知的伴侣、知心的朋友,你急什么呢? 其实,你刻意强求,正是我执的体现。 
  
 ——摘自万行大和尚著作《心灯》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 社会 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 社会 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做公益志愿者就是”无我”的高境界,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  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  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信佛之人的无我是心无杂念的一种境界。革命者的无我是一种信仰,是把大众利益放在首位、不畏牺牲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