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蒙台梭利教育法与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法有何异同

2024-05-14 01:20

1. 阐述蒙台梭利教育法与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法有何异同

一、 有各自的特点
(1)蒙式教育的十大特点:1、以儿童为中心。 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2)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法特点
1、启蒙性
2、生活化
3、游戏性
4、活动性
5、潜在性
二、各自内容不同
1、蒙式教育的五大教育内容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法内容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进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有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苦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相同点
致力于幼儿的发展与兴趣培养。

阐述蒙台梭利教育法与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法有何异同

2. 蒙台梭利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3. 蒙台梭利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一、有吸收力的心理——转变我们的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成人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然而儿童吸收知识直接进人其心理生活①。我们接受印象并将其存储于大脑之中,但我们自己依然与其保持分离,然而婴儿却要经历一个转化过程,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所发现的周围事物②。也就是说,儿童能够吸收文化,吸收语言,吸收知识。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等并没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吸收来实现的。儿童通过吸收在周围发现的一切,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吸收性心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母亲带来的只是婴儿的身体,是婴儿创造了人的心理,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为未来的人。从“吸收”到“形成”,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3岁以前,幼儿的学习基本以无意识为主,儿童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吸收只能是无意识的,他们不具备接受能力,但这时期的他们具有吸收的能力而无须任何直接的教学。他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他通过活动完成其先前无意识吸收的心理,同时形成有意识的吸收心理。儿童通过吸收逐渐建构起他的心理直到具有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启示:“儿童具有一种依靠自己而能够吸收的心理,这一发现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儿童观。1.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儿童是具有巨大创作能力的生命,而不是一种弱小的生物。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是吸收性心理的作用。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自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形成了教师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这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在教学技能上不输给任何国家的同行,但在教育观儿童观方面确有相当大的差异④。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依然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对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家长和老师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2.重视儿童的活动。“吸收”是儿童心理成长的主要途径,儿童不是主要通过观看与模仿而成长,他们更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活动与真切的生活经历而吸收周围的一切,听讲不能造就一个人,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引导一个人走向成熟,观看顶多只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亲历才能达到吸收的效果。因此,幼儿教育要尽多地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我国幼儿园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再强调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习得知识。 二、自由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改革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她认为,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里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是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的自由,绝非放任无规则的活动,而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当儿童能自由从事活动并按照自己内部需要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他就会表现出严肃认真、遵守秩序长时间集中注意等优秀的品质⑥。因此,自由与纪律,自由与独立,自由与意志,个别教育与社会性的发展都是统一的,没有矛盾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后者才能得到发展。要给儿童自由地衔接条件是儿童的人格发展必须有健全的发展与构成,真正的自由是通过教育的协助,使潜在的力量得到发展。启示:1.尊重儿童自由的权利。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20%至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教育问题,其中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当前,我国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育者们常常将自由与纪律,自由与独立,自由与意志对立起来,他们常常限制儿童自由活动和自由游戏⑦。我国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少,儿童不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玩、教具,儿童在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教师和家长多方限制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儿童的天性受到压抑,难以自然表现,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比如现在仍然有很多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听话”、“保持安静”和“守纪律”,而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强迫儿童服从,甚至恐吓、威胁、惩罚等。有些幼儿园教师为了维持纪律,采取“谁坐得好就给谁发水果,谁坐得不好就不给谁”的手段,结果孩子们“坐好”只是为了得到“水果”,而不是自觉自愿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们形成“守纪律”是为了得到利益的思维定势,那么,一旦“无利可图”,“守纪律”的品质也就消失了。在许多幼儿园的美术课堂里,时时可以听见老师不停地强调画什么,哪里涂什么颜色,什么时候开始画,还会听见有的教师在幼儿游戏前强调:“玩游戏时要注意,不能发出声音,哪组表现不好就不要玩了!”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儿童自由天性的发挥。教师应该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不要干涉和限制儿童自由活动,应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游戏心,使儿童真正获得思想自由,心理自由,爱好自由和活动自由,并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其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制力,为形成自律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2.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蒙台梭利对“自由”进行了界定:“孩子们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⑧ 
有的教师为了尊重儿童的自由,在幼儿的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教育活动的情况下,任由他们随意而为,不仅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成效,更重要的是没有让幼儿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里需要的是儿童的内在纪律,是一种主动的纪律,形成于儿童的愉快的自由活动中。 三、动作训练与感觉教育——智能发展的基础感觉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它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所构思和设计的。通过感觉教育, 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概念的知识, 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以及获得适应生活环境的基本能力⑨。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台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⑩。蒙特梭瑞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启示:1.给孩子亲自动作与感觉的机会。动作训练、感觉训练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有独到作用。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当今的孩子,常被戏称为“小皇帝”,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入园时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的大有人在,孩子在联系爬时家长又“及时”把他们抱在怀里怕摔着,这些行为都在极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感觉的机会,容易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这也是如今感觉统合训练越办越火的一个原因。2.提供丰富而有秩序的教具。蒙氏的感觉教具强调除了美观,色彩、形状均应协调适中,还应尽其所能使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手眼协调,动作灵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教具的系统性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从人类个体的学习方式来看,通过自身的体验而获得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容易内化。因此,改变目前幼儿园教学中的“教条式、小学化”等做法,为儿童增加更多的与物品材料的操作机会则对其智力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经过实践证实,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给教育界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财富,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一种较先进的幼教模式,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我国幼教界同样是巨大的。其整套的教育方案于94年在中国幼教界开始流行,至今十分盛行。我们应该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正确解读,认识和吸取其对我国幼教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时承认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运用中的文化障碍,找到将其本土化的途径。

蒙台梭利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4. 蒙台梭利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我是百度特邀答主谢学姐在线解答,教育机构资深老师,拥有五年工作经验,累计服务6000人,回复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一下哦。😘😘😘【摘要】
蒙台梭利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我是百度特邀答主谢学姐在线解答,教育机构资深老师,拥有五年工作经验,累计服务6000人,回复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一下哦。😘😘😘【回答】
您好,这是具体的启示哈,以图片的形式给您【回答】
【回答】
真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哦,同时也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开心😁【回答】

5. 蒙台梭利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一、有吸收力的心理——转变我们的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成人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然而儿童吸收知识直接进人其心理生活①。我们接受印象并将其存储于大脑之中,但我们自己依然与其保持分离,然而婴儿却要经历一个转化过程,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所发现的周围事物②。也就是说,儿童能够吸收文化,吸收语言,吸收知识。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等并没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吸收来实现的。儿童通过吸收在周围发现的一切,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吸收性心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母亲带来的只是婴儿的身体,是婴儿创造了人的心理,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为未来的人。从“吸收”到“形成”,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3岁以前,幼儿的学习基本以无意识为主,儿童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吸收只能是无意识的,他们不具备接受能力,但这时期的他们具有吸收的能力而无须任何直接的教学。他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他通过活动完成其先前无意识吸收的心理,同时形成有意识的吸收心理。儿童通过吸收逐渐建构起他的心理直到具有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启示:“儿童具有一种依靠自己而能够吸收的心理,这一发现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儿童观。1.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儿童是具有巨大创作能力的生命,而不是一种弱小的生物。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是吸收性心理的作用。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自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形成了教师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这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在教学技能上不输给任何国家的同行,但在教育观儿童观方面确有相当大的差异④。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依然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对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家长和老师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2.重视儿童的活动。“吸收”是儿童心理成长的主要途径,儿童不是主要通过观看与模仿而成长,他们更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活动与真切的生活经历而吸收周围的一切,听讲不能造就一个人,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引导一个人走向成熟,观看顶多只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亲历才能达到吸收的效果。因此,幼儿教育要尽多地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我国幼儿园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再强调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习得知识。 二、自由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改革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她认为,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里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是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的自由,绝非放任无规则的活动,而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当儿童能自由从事活动并按照自己内部需要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他就会表现出严肃认真、遵守秩序长时间集中注意等优秀的品质⑥。因此,自由与纪律,自由与独立,自由与意志,个别教育与社会性的发展都是统一的,没有矛盾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后者才能得到发展。要给儿童自由地衔接条件是儿童的人格发展必须有健全的发展与构成,真正的自由是通过教育的协助,使潜在的力量得到发展。启示:1.尊重儿童自由的权利。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20%至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教育问题,其中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当前,我国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育者们常常将自由与纪律,自由与独立,自由与意志对立起来,他们常常限制儿童自由活动和自由游戏⑦。我国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少,儿童不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玩、教具,儿童在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教师和家长多方限制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儿童的天性受到压抑,难以自然表现,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比如现在仍然有很多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听话”、“保持安静”和“守纪律”,而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强迫儿童服从,甚至恐吓、威胁、惩罚等。有些幼儿园教师为了维持纪律,采取“谁坐得好就给谁发水果,谁坐得不好就不给谁”的手段,结果孩子们“坐好”只是为了得到“水果”,而不是自觉自愿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们形成“守纪律”是为了得到利益的思维定势,那么,一旦“无利可图”,“守纪律”的品质也就消失了。在许多幼儿园的美术课堂里,时时可以听见老师不停地强调画什么,哪里涂什么颜色,什么时候开始画,还会听见有的教师在幼儿游戏前强调:“玩游戏时要注意,不能发出声音,哪组表现不好就不要玩了!”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儿童自由天性的发挥。教师应该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不要干涉和限制儿童自由活动,应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游戏心,使儿童真正获得思想自由,心理自由,爱好自由和活动自由,并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其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制力,为形成自律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2.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蒙台梭利对“自由”进行了界定:“孩子们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⑧ 
有的教师为了尊重儿童的自由,在幼儿的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教育活动的情况下,任由他们随意而为,不仅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成效,更重要的是没有让幼儿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里需要的是儿童的内在纪律,是一种主动的纪律,形成于儿童的愉快的自由活动中。 三、动作训练与感觉教育——智能发展的基础感觉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它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所构思和设计的。通过感觉教育, 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概念的知识, 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以及获得适应生活环境的基本能力⑨。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台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⑩。蒙特梭瑞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启示:1.给孩子亲自动作与感觉的机会。动作训练、感觉训练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有独到作用。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当今的孩子,常被戏称为“小皇帝”,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入园时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的大有人在,孩子在联系爬时家长又“及时”把他们抱在怀里怕摔着,这些行为都在极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感觉的机会,容易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这也是如今感觉统合训练越办越火的一个原因。2.提供丰富而有秩序的教具。蒙氏的感觉教具强调除了美观,色彩、形状均应协调适中,还应尽其所能使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手眼协调,动作灵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教具的系统性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从人类个体的学习方式来看,通过自身的体验而获得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容易内化。因此,改变目前幼儿园教学中的“教条式、小学化”等做法,为儿童增加更多的与物品材料的操作机会则对其智力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经过实践证实,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给教育界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财富,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一种较先进的幼教模式,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我国幼教界同样是巨大的。其整套的教育方案于94年在中国幼教界开始流行,至今十分盛行。我们应该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正确解读,认识和吸取其对我国幼教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时承认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运用中的文化障碍,找到将其本土化的途径。

蒙台梭利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6. 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一、有吸收力的心理——转变我们的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成人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然而儿童吸收知识直接进人其心理生活①。我们接受印象并将其存储于大脑之中,但我们自己依然与其保持分离,然而婴儿却要经历一个转化过程,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所发现的周围事物②。也就是说,儿童能够吸收文化,吸收语言,吸收知识。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等并没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吸收来实现的。儿童通过吸收在周围发现的一切,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吸收性心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母亲带来的只是婴儿的身体,是婴儿创造了人的心理,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为未来的人。从“吸收”到“形成”,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3岁以前,幼儿的学习基本以无意识为主,儿童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吸收只能是无意识的,他们不具备接受能力,但这时期的他们具有吸收的能力而无须任何直接的教学。他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他通过活动完成其先前无意识吸收的心理,同时形成有意识的吸收心理。儿童通过吸收逐渐建构起他的心理直到具有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启示:“儿童具有一种依靠自己而能够吸收的心理,这一发现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儿童观。1.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儿童是具有巨大创作能力的生命,而不是一种弱小的生物。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是吸收性心理的作用。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自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形成了教师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这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在教学技能上不输给任何国家的同行,但在教育观儿童观方面确有相当大的差异④。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依然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对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家长和老师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2.重视儿童的活动。“吸收”是儿童心理成长的主要途径,儿童不是主要通过观看与模仿而成长,他们更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活动与真切的生活经历而吸收周围的一切,听讲不能造就一个人,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引导一个人走向成熟,观看顶多只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亲历才能达到吸收的效果。因此,幼儿教育要尽多地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我国幼儿园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再强调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习得知识。 二、自由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改革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她认为,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里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是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的自由,绝非放任无规则的活动,而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当儿童能自由从事活动并按照自己内部需要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他就会表现出严肃认真、遵守秩序长时间集中注意等优秀的品质⑥。因此,自由与纪律,自由与独立,自由与意志,个别教育与社会性的发展都是统一的,没有矛盾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后者才能得到发展。要给儿童自由地衔接条件是儿童的人格发展必须有健全的发展与构成,真正的自由是通过教育的协助,使潜在的力量得到发展。启示:1.尊重儿童自由的权利。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20%至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教育问题,其中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当前,我国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育者们常常将自由与纪律,自由与独立,自由与意志对立起来,他们常常限制儿童自由活动和自由游戏⑦。我国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少,儿童不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玩、教具,儿童在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教师和家长多方限制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儿童的天性受到压抑,难以自然表现,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比如现在仍然有很多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听话”、“保持安静”和“守纪律”,而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强迫儿童服从,甚至恐吓、威胁、惩罚等。有些幼儿园教师为了维持纪律,采取“谁坐得好就给谁发水果,谁坐得不好就不给谁”的手段,结果孩子们“坐好”只是为了得到“水果”,而不是自觉自愿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们形成“守纪律”是为了得到利益的思维定势,那么,一旦“无利可图”,“守纪律”的品质也就消失了。在许多幼儿园的美术课堂里,时时可以听见老师不停地强调画什么,哪里涂什么颜色,什么时候开始画,还会听见有的教师在幼儿游戏前强调:“玩游戏时要注意,不能发出声音,哪组表现不好就不要玩了!”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儿童自由天性的发挥。教师应该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不要干涉和限制儿童自由活动,应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游戏心,使儿童真正获得思想自由,心理自由,爱好自由和活动自由,并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其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制力,为形成自律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2.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蒙台梭利对“自由”进行了界定:“孩子们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⑧ 
有的教师为了尊重儿童的自由,在幼儿的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教育活动的情况下,任由他们随意而为,不仅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成效,更重要的是没有让幼儿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里需要的是儿童的内在纪律,是一种主动的纪律,形成于儿童的愉快的自由活动中。 三、动作训练与感觉教育——智能发展的基础感觉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它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所构思和设计的。通过感觉教育, 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概念的知识, 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以及获得适应生活环境的基本能力⑨。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台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⑩。蒙特梭瑞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启示:1.给孩子亲自动作与感觉的机会。动作训练、感觉训练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有独到作用。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当今的孩子,常被戏称为“小皇帝”,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入园时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的大有人在,孩子在联系爬时家长又“及时”把他们抱在怀里怕摔着,这些行为都在极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感觉的机会,容易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这也是如今感觉统合训练越办越火的一个原因。2.提供丰富而有秩序的教具。蒙氏的感觉教具强调除了美观,色彩、形状均应协调适中,还应尽其所能使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手眼协调,动作灵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教具的系统性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从人类个体的学习方式来看,通过自身的体验而获得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容易内化。因此,改变目前幼儿园教学中的“教条式、小学化”等做法,为儿童增加更多的与物品材料的操作机会则对其智力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经过实践证实,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给教育界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财富,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一种较先进的幼教模式,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我国幼教界同样是巨大的。其整套的教育方案于94年在中国幼教界开始流行,至今十分盛行。我们应该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正确解读,认识和吸取其对我国幼教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时承认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运用中的文化障碍,找到将其本土化的途径。

7. 判断题,学前教育是由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对吗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
  1、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 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 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只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

判断题,学前教育是由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对吗

8. 请根据我国幼儿园名称的变化写出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状况。(蒙养院 蒙养园 幼稚园 幼儿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转发教育部中央十个部门制定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摘要】
请根据我国幼儿园名称的变化写出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状况。(蒙养院 蒙养园 幼稚园 幼儿园)。【提问】
您好
你的问题我已经收到了,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稍等一下。【回答】
简要概括中外著名学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评价。【提问】
根据我国幼儿园名称的变化,写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儿童教育发展变化状况。
从托幼服务到学前教育、从教师中心到以幼儿为本,从保姆阿姨到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
任何一项变革都印证着时代的发展。【回答】
【提问】
【提问】
40年前学前教育,在很多人眼里是个陌生的字眼。在这40年前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学前教育被看作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回答】
我感觉你怎么是答非所问呢【提问】
我答的是您说的第一个问题。【回答】
您是想让我给您答第二个问题吗?【回答】
我给你不是发了一张图吗?那上面有两个问题。回答了两个问题就行了。【提问】
好的,我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呢【回答】
请回答详细一点。【提问】
好的【回答】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设立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的主张。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为蒙养园,招收未满六岁的儿童附社在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回答】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开展了对封建主义儿童教育的批判。1922年9月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招收六岁以下儿童。【回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转发教育部中央十个部门制定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回答】
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
到了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幼儿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沿着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轨道全面迈进。【回答】
2题
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张雪门、陈鹤琴二位教育家无疑是两座丰碑。【回答】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都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民族化、科学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回答】
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