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2024-05-10 23:54

1. 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近几年,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对于依赖 “成本驱动”,并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而言,做实业变得越来越难,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新趋势,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冲击。事实上,中小企业感到实业难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制造业利润被成本上涨因素抵消殆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这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通过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但这一增长动力在2004年之后开始弱化。2004年前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低端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制造业成为“用工荒”的重灾区,随后一些中部地区如湖南、河南等农村劳动力的流出省份,也出现了用工紧张的现象。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2014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关工作。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采取行动,认真抓好落实,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两年多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537项,投资核准中央层面减少76%。工商登记实行了“先照后证”,前置审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简政放权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优化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以城市创业创新基地为载体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继续深化惠企税费政策,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起征标准,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减免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5项政府性基金,使小微企业负担明显减轻。三是进一步加强融资支持。通过实施定向降准、小微企业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等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多措并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四是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信息化和公共服务网络化。引导信息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应用推广活动。搭建“创客中国”服务平台,举办“创客中国”大赛。开展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工作,推动万企转型升级。五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已培育认定了511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同时,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落实好现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为重点,深入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从趋势性的角度来看,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属性推动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中小企业利润水平的长期挤压效应。2011年初,阿里巴巴曾对江苏、广东、湖北、吉林和四川五省588个制造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原材料在总成本占比最高,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占比从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升幅略快于原材料成本占比,从11.1%逐年上升至12.3%。中国中小企业承担着高税收负担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从名义税负、宏观税负,还是实际税负来看,中国中小企业税负都偏重。中国名义税负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中国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 1、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2、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3、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

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达9.4%,为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美国的3倍多、欧洲的4.5倍、日本的5.4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又成为承载着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任务最直接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03年末,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6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的62.3%,上缴税收占46.2%,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 1.国有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9.6万户。其中,按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19.4万户,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见表1);实现总产值9.34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65.6%。与1998年相比,2003年中小工业企业在家数累计增长23.3%的同时,实现总产值增加近1.35倍(见表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公司型企业法人家数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04年,在19.6万户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达到32919户,占16.78%;实现总产值4.46万亿元,占比达31.35%。 2.成长性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在19.4万户中小企业中,截止到2002年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共有8万家,占41.4%。这当中,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按照GEP评估方法,对1.26万户连续4年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录中小企业样本进行评估,有2933家企业被评为具有成长性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3.6%。此外,按照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27500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21.4%,仅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就达32857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2360家;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12.49万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达61597家,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的49.23%。 二、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各地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目前,全国有23个省、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局,负责中小企业的发展协调工作,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如安徽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20条意见》;天津市《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等。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省、市、自治区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资本市场与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和发展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上海市出台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七条举措;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广东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三,中小企业服务工程建设呈现体系化趋势。如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进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扶持、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江西省推进了中小企业五大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五大服务平台。 第四,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措施相继出台。如北京市启动了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为入围企业提供信用评估、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便捷服务,目前已有237家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获得了近13亿元的银行贷款。 第五,实施重点工程为资本市场输送后备资源。如安徽省计划实施的“1355工程”,即从2005年起,重点扶持100户优势中小企业,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30个产业集群、50个创业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中小企业GDP总量接近全省的50%。同时,江苏、浙江、广东、上海、陕西等许多地区通过建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式,孵化、培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发展。 第六,加强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领导和规划。一些地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领导小组、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等,统一协调公司股份制改造、境内金融市场发展和拟上市公司培育、初审及推荐工作等有关事务。在此基础上,依据建设证券强省、证券大省的战略部署,各地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提出了规划。如河南省提出,要抓住中小企业板推出的有利时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通道;浙江省要做大做强“浙江板块”,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超1000家,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比2002年底翻一番。 第七,出台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奖励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对企业、企业管理者或股东等的具体奖励措施,调动一切资源,优化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环境:一是实施土地出让金及其他收费优惠政策;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或返还政策;三是实行财政补贴或奖励;四是政府给予企业资金支持;五是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六是对历史遗留问题、担保问题、人才问题、管理层的激励问题、资产损失等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第八,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与培育工作已逐渐展开。中小企业板启动以来,仅深交所会同各地证监局、政府部门就联合举办了25期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有1500多家企业6500多人次参加。湖南省启动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深圳市政府提出了“2110工程”,计划在今后3年内实现每年重点组织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进入普及培训期,100家以上基本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进入上市推荐培育期,1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培育期。 第九,海外上市成为各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地政府对海外上市积极性较高,如江苏省制定并推出了“W3100计划”,即在3年内争取使江苏省的境外上市企业数达到100家。无论是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还是在东北、西北许多偏远省份,有相当一批企业对到海外上市感兴趣。如对深圳民营经济50强的上市意愿情况进行的调查,在25家有上市意向的企业中15家希望赴海外上市。    摘自省技术市场网

3.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中小企业现状: 
1、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中小型企业一般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通常以成熟技术为主;大部分技术成果属 
于再次开发,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少。客观上是因为利用国外成熟技术的新产品容易得到市场认可,而自主创新技术受市场开发能力的限制,进入市场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在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中,模仿技术和购买专利技术这类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的比例较大,自主研究开发和联合开发较少,购买国外专利的数量也远大于购买国内专利的数量。这种一味模仿、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不高,很容易陷入“模仿别人又被别人模仿”的境地,长期处于市场追随者甚至落伍者的地位,从而导致企业的产品市场空间狭窄,经营环境多变,随时可能被淘汰。 

2、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足 
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入水平低。我国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创业企业,大都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长期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产品的,一旦投入生产后,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很少。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为主的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例,这两个行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2.5%,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这一比重普遍都在20%以上。 

3、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尚待解决 
研究开发投入水平低,虽然与资金来源有关,但更与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产权制度有关。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有民营”科技企业仍是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主体。由于脱胎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它们与母体的产权关系往往难以理清。随着这些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不成熟的产权制度必然极大地制约企业的投入水平和创新热情。近年新成立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虽然开始按照公司制或合伙制的企业制度组建,产权大多是明晰的,但尚缺乏解决合作伙伴之间矛盾的技术安排,往往导致不少企业“散伙”或另起炉灶。这表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新的企业制度尚需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合才会变得完善起来,才能够真正发挥激励技术创新的作用。 

4、创新产业群还未形成 
技术创新需要合作,如果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之间联系松散,就谈不上供应链关系,更难以出现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网络关系。像北京中关村这样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科技园区,也只是拥有许多高技术企业而没有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高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技术产业链条中还没有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中心。至于全国其他一些园区,为了保证有一定的企业数量,一些科技含量很低、远远达不到高新技术标准的企业也得以入驻,使得这些园区几乎蜕变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普通工业园区,基本丧失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4.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1.2.3.1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很少,而且多掌握在国外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手中。当时的中小企业,实质上是以半手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力量很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快地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收了外国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而大量的代表民族工业的中小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国有中小企业;二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三是个体手工业。
1.2.3.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波动非常大,这是由众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从企业性质来划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与改造时期 (1949~1957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1949年5月~1956年12月,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等因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运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步骤之一。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都转化为国有企业。经过3年的努力,到1952年私营中小企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私营中小工业企业数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116%,就业人数增加了210%。工商业改造时期 (1952~1957年)将所有的私营中小企业全部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私营中小企业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长达22年。
(2)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时期 (1957~1979年)。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全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此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之后,主要是在农村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受 “一大二公”极“左”路线的影响,一部分原手工业者经营的项目转为集体企业,农村一些小型企业家庭工副业也收为公社或大队、小队经营。同时,以社办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社下放企业为基础,形成大量的以公有制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直到1978年。
(3)各种类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至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外开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从东到西、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到90年代前5年,已经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长江地区—内陆中心城市—沿边地区,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具有不同开放功能,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尽管发展期间经历了政策的反复,但改革开放与发展成为主旋律。中小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确保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2.3.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和工业产值均得到显著提高 (表1.5)
表1.5 工业总产值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8年)。
说明: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5~1997年中小企业工业数量为按规模分组的全部独立核算中小企业单位数,1998~2006年为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中小企业。
因1996年的中小企业含义的变化,我国对中小企业工业的数量统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可将1985~2006年中小企业数量的变化分为1985~1997年和1998~2006年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工业 GDP变化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1985~1997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图1.2 1998~2006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资料,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据测算我国城镇就业的75%~80%是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属中小企业),近几年有1.3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些就业岗位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统计数据显示,有66%的新技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出来的。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1.6,图1.3)。
表1.6 2001~2006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续表


 资料来源:我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民建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部、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进行的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及 《中国统计年鉴》。

图1.3 2001~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发展趋势

1.2.3.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1)专一模式。专一模式 (李大元等,2006)就是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即集中人财物,选准突破口,赢得市场,这是由中小企业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很难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无数事实证明,多元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将本身不太丰富的有限资源进行再分割,结果定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而进行专一化经营,提高专业化程度,更专心于某一细分顾客群,对该顾客群的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之服务。同时,由于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单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方便,资源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提高技术,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美国国民罐头公司就通过专一模式取得成功。该公司通过精心选择目标市场卖掉一些无关业务,专注生产罐头。专业化经营使他们的技术获得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也稳步上升,10年内资产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杭州万向节厂也是采取这一经营模式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当然,专一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的方向性问题,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与首要问题。因为专一模式过分依赖某种产品或技术所带来的某一顾客群,如果需求下降、竞争者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这些企业就会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因而企业在采取这一模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市场。一旦选定目标市场,进行某一方面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企业的资源就不能再用于其他途径。因而中小企业要系统分析顾客需求特点、自身能力与资源状况、市场竞争强度及竞争对手状况,选取容易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并进行集中经营。
(2)特色模式。特色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但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实施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有足够的市场,即消费群体;二是价值足够大,大众化的产品如食盐等,价值太小,特意追求特色会得不偿失。特色模式在经营方面,重在特,即差异化,标新立异,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中小企业在行业内不过是追随者,不可能有向行业领先者叫板的实力。然而顾客往往最多熟悉一个行业的前几个品牌,如果没有特别的方法与措施,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且留住顾客。然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企业必须想办法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就是强调第一。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在顾客心目中就是第一。如果这个第一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形成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的加入。如美国七喜公司就巧妙地将自己宣传为 “非可乐”,避开了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的正面交锋,销量大大增加,成为全球销量第三的软饮料。
(3)联盟模式。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往往既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又难以及时很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于是,联盟便成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状况下,联盟是规避、减少风险的有效措施。联盟包括纵向或者横向的联合,纵向联盟,即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盟;横向联盟,即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中小企业既可能与大公司联盟,成为大公司的卫星企业,稳定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为其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与规模相近的企业结成联盟,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生产及联合销售。现代中小企业联盟的优势在于:首先,联盟可获得 “1+1>2”的协同效应。联盟企业由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有资源可发挥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选准联盟企业,管理得力,协同收益远远大于协同成本。其次,可以获得稳定效应。当企业结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后,环境变量就会大大减少,稳定性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联盟经营模式也有其天生的缺陷。首先要注意的是符合市场规律联盟。联盟不是拉郎配,是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即为对方所有的、占优势的资源并不为我所有,从而才有联盟的需求。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信用体制尚未建立,企业失信现象还大量存在,联盟协议可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

5.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

1、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
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
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
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3、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
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4、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
流动资金占GDP比例较高。
在中国经济中,与世界情况相比,中国是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流动资金也是有风险的,比如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但是在中国形成这么一个概念,就是流动资金可以完全依靠银行,中国流动资金占GDP70%以上,有些国家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还有的只有中国的1/3。
流动资金贷款这么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原材料库存,中间材料库存很大;企业自有资金如公积金、保留利润等被大量用于扩大再生产、基本建设等投资,造成流动资金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

扩展资料
中小企业政策主要内容
1、一般政策  
纯粹的中小企业政策,是以全部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目的在于通过弥补中小企业在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利条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体包括:
(1)劳动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和能力开发,协助中小企业提高人员素质。
(2)金融政策。包括有关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贷款和信用保证制度。
(3)交易公开化政策。对大企业运用市场支配能力加以限制,帮助中小企业组织起来,提高应变能力。
(4)诊断、指导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市场、经营等信息,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和咨询服务。
2、特定政策  
特定政策指以特定产业为对象或以特定中小企业群为对象的政策。以特定产业为对象的政策,实际上是结构政策在中小企业政策的延伸,包括不同产业的现代化政策,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主要是以对成长产业的扶植和对衰退产业的调整为目标;
对特定的中小企业群为对象的政策,实际上是规模经济政策在中小企业政策上的延伸,它包括了下面所要讲的转包制政策。
3、转包制政策  
转包制指由中小企业承包大企业的中间产品,即由零部件供需所形成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种制度。为了防止大企业利用其有利地位,采取不正当手段与中小企业进行交易,要求通过政策与法令来限制其不合理的行为。这些限制包括:
(1)价格限制。大企业购买中小企业的零、部件的价格不能过低,保证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利润率。
(2)支付贷款限制。即限定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支付贷款的最长期限。
(3)订货计划限制。即要求大企业预先向转包企业提出订货计划,防止大企业将风险和压力转嫁给中小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企业政策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

6. 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小冲击,普遍反映存在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现实需求。不过,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分别增长了14.1%和6.5%,这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工信部对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跟踪结果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中国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中小企业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基石。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中小企业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还提供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大约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首先,中小企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300多万,平均寿命从疫情之前的3.5年到现在2.6年,而且现在还在不断下降。每天24小时计算。每个小时倒闭达300家之多,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每年新开公司和倒闭的公司数量是持平的。一方面,行业的增加正在增加商业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分配资金以解决就业问题并鼓励创业。连续增加中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行业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行业研究报告就是为了解行情、分析环境提供依据,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中小企业行业报告根据行业监测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研究一定时期内中国行业现状、变化及趋势。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摘要】
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问】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小冲击,普遍反映存在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现实需求。不过,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分别增长了14.1%和6.5%,这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工信部对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跟踪结果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中国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中小企业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基石。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中小企业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还提供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大约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首先,中小企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300多万,平均寿命从疫情之前的3.5年到现在2.6年,而且现在还在不断下降。每天24小时计算。每个小时倒闭达300家之多,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每年新开公司和倒闭的公司数量是持平的。一方面,行业的增加正在增加商业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分配资金以解决就业问题并鼓励创业。连续增加中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行业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行业研究报告就是为了解行情、分析环境提供依据,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中小企业行业报告根据行业监测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研究一定时期内中国行业现状、变化及趋势。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7.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1.2.3.1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很少,而且多掌握在国外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手中。当时的中小企业,实质上是以半手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力量很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快地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收了外国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而大量的代表民族工业的中小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国有中小企业;二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三是个体手工业。
1.2.3.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波动非常大,这是由众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从企业性质来划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与改造时期 (1949~1957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1949年5月~1956年12月,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等因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运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步骤之一。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都转化为国有企业。经过3年的努力,到1952年私营中小企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私营中小工业企业数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116%,就业人数增加了210%。工商业改造时期 (1952~1957年)将所有的私营中小企业全部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私营中小企业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长达22年。
(2)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时期 (1957~1979年)。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全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此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之后,主要是在农村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受 “一大二公”极“左”路线的影响,一部分原手工业者经营的项目转为集体企业,农村一些小型企业家庭工副业也收为公社或大队、小队经营。同时,以社办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社下放企业为基础,形成大量的以公有制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直到1978年。
(3)各种类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至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外开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从东到西、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到90年代前5年,已经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长江地区—内陆中心城市—沿边地区,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具有不同开放功能,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尽管发展期间经历了政策的反复,但改革开放与发展成为主旋律。中小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确保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2.3.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和工业产值均得到显著提高 (表1.5)
表1.5 工业总产值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8年)。
说明: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5~1997年中小企业工业数量为按规模分组的全部独立核算中小企业单位数,1998~2006年为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中小企业。
因1996年的中小企业含义的变化,我国对中小企业工业的数量统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可将1985~2006年中小企业数量的变化分为1985~1997年和1998~2006年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工业 GDP变化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1985~1997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图1.2 1998~2006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资料,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据测算我国城镇就业的75%~80%是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属中小企业),近几年有1.3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些就业岗位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统计数据显示,有66%的新技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出来的。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1.6,图1.3)。
表1.6 2001~2006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续表


 资料来源:我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民建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部、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进行的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及 《中国统计年鉴》。

图1.3 2001~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发展趋势

1.2.3.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1)专一模式。专一模式 (李大元等,2006)就是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即集中人财物,选准突破口,赢得市场,这是由中小企业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很难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无数事实证明,多元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将本身不太丰富的有限资源进行再分割,结果定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而进行专一化经营,提高专业化程度,更专心于某一细分顾客群,对该顾客群的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之服务。同时,由于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单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方便,资源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提高技术,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美国国民罐头公司就通过专一模式取得成功。该公司通过精心选择目标市场卖掉一些无关业务,专注生产罐头。专业化经营使他们的技术获得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也稳步上升,10年内资产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杭州万向节厂也是采取这一经营模式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当然,专一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的方向性问题,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与首要问题。因为专一模式过分依赖某种产品或技术所带来的某一顾客群,如果需求下降、竞争者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这些企业就会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因而企业在采取这一模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市场。一旦选定目标市场,进行某一方面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企业的资源就不能再用于其他途径。因而中小企业要系统分析顾客需求特点、自身能力与资源状况、市场竞争强度及竞争对手状况,选取容易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并进行集中经营。
(2)特色模式。特色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但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实施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有足够的市场,即消费群体;二是价值足够大,大众化的产品如食盐等,价值太小,特意追求特色会得不偿失。特色模式在经营方面,重在特,即差异化,标新立异,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中小企业在行业内不过是追随者,不可能有向行业领先者叫板的实力。然而顾客往往最多熟悉一个行业的前几个品牌,如果没有特别的方法与措施,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且留住顾客。然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企业必须想办法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就是强调第一。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在顾客心目中就是第一。如果这个第一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形成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的加入。如美国七喜公司就巧妙地将自己宣传为 “非可乐”,避开了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的正面交锋,销量大大增加,成为全球销量第三的软饮料。
(3)联盟模式。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往往既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又难以及时很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于是,联盟便成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状况下,联盟是规避、减少风险的有效措施。联盟包括纵向或者横向的联合,纵向联盟,即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盟;横向联盟,即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中小企业既可能与大公司联盟,成为大公司的卫星企业,稳定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为其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与规模相近的企业结成联盟,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生产及联合销售。现代中小企业联盟的优势在于:首先,联盟可获得 “1+1>2”的协同效应。联盟企业由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有资源可发挥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选准联盟企业,管理得力,协同收益远远大于协同成本。其次,可以获得稳定效应。当企业结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后,环境变量就会大大减少,稳定性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联盟经营模式也有其天生的缺陷。首先要注意的是符合市场规律联盟。联盟不是拉郎配,是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即为对方所有的、占优势的资源并不为我所有,从而才有联盟的需求。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信用体制尚未建立,企业失信现象还大量存在,联盟协议可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8.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
行业竞争大
二
管理不够合理,至少和5年前的管理没什么区别,间接增加了成本
三
融资难,造成企业成长过慢
四
缺乏创新性,一般都是附属型企业或者是传统行业,受外部干扰大,容易死在沙滩上
五
家族企业占大多数,这样的企业周期会很短
中小型企业的出路只能是做大
做新
做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