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骂马谡有么一个羊球

2024-05-02 17:39

1. 诸葛亮骂马谡有么一个羊球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其次,马谡的死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至少值诸葛亮用人不明,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样这一招可理解为杀鸡给猴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

诸葛亮骂马谡有么一个羊球

2. 诸葛亮杀马谡前,马谡其实做了件很丢人的事,许多人都不知道

孔明挥泪斩马谡,丞相之情千古昭昭,音容犹在。罗贯中在演义里为铺垫这对师徒情谊,不惜用掉了两个回合。直至今日,马谡上刑场前的回首,诸葛亮老泪纵横的面庞,依然清晰而刻骨地留在无数人的心中。孔明因马谡之才而深爱之,又因军法如山而不得不杀之,这一矛盾拐点使无数人潸然泪下。不过,历史上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大力发展蜀汉经济三年后,决定出师北伐。「 ”三年春,南中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六年,出祁山。”诸葛亮先与李严联手,离间上庸的孟达,司马懿急行军八日抵达上庸城下,于是,诸葛亮将当时曹魏西陲的主要人物之一司马懿给晃开了。随后,诸葛亮又命赵云和邓芝为疑军,出兵箕谷,引诱曹魏西陲另一位主要人物,曹真,曹真不出所料而上当。「 ”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道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在晃开了两位主要对手后,诸葛亮亲提大军出祁山,取道陇右平原,挥师东向,直取长安。 诸葛亮拿下陇右三郡后,将粮草屯于西城。此时,蜀军在前线的唯一桥头堡,就是街亭。街亭身后的曹魏领土中有一段很长距离都无据点可守,因此,如果街亭失守,蜀军粮草就会直接暴露在魏郡面前,而粮草撤离又非朝夕之事,同时,诸葛亮大军因无点可拒不得不退回祁山,刚刚夺下的三郡也会再次丢失,这样,第一次北伐就会前功尽弃——这就是街亭重要的原因。 第一次北伐极其关键,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完成目标,就会再而衰,三而竭。然而,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丞相,在这极其关键的战役里,却敢于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马谡。「 ”诸葛亮军出祁山,时有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诸葛亮违众拔马谡,统大众在前。”虽然刘备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如果看看马谡后来的表现,就能理解诸葛亮了。 诸葛亮南征前,主要目标是消灭南中的有生力量,打服南中蛮族。但马谡却认为「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由于马谡的十六字建议,诸葛亮才改变了他南征的主要目的,由攻城拔寨改为使人心服,因此才能「 ”终诸葛亮之世,南人不敢复反。”马谡的确有大才,只是他的才能主要在治国,而非用兵上。 马谡在街亭败给张郃后,绝大多数史料的记载是诸葛亮即斩马谡。例如,《马谡传》载「 ”马谡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张郃所破,士卒离散。诸葛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亮遂斩谡。”《诸葛亮传》载「 ”马谡违背诸葛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马谡以谢众。”《王平传》载「 ”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但仔细考察史料后发现,其实从马谡兵败到被诸葛亮斩首之间,还发生过两件事:马谡曾被关押在牢狱中,并且有可能是死在牢中的;马谡曾经逃跑过。 《蜀志》记载说「 ”马谡下狱物故,诸葛亮为之流涕”。所谓「 ”物故”,就是死亡。按《蜀志》记载,则马谡是死在监狱中的,并非如通常认为的斩首示众。《三国志·向朗传》记载「 ”五年,向朗随诸葛亮入汉中。向朗素与马谡善,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诸葛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处记载就更有意思了,因为马谡在街亭战败后,并不是主动归罪,而是选择了逃亡——这与我们通常的历史认知和对马谡正面的人物评价,都大相径庭。 马谡逃亡这件事,记载比较简略,但也能管中窥豹。首先,马谡的逃亡一定是发生在街亭战败之后的,这点不言而喻。第二,马谡和诸葛亮关系极好,《襄阳记》记载说「 ”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马谡犹子,马谡视明公犹父,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马谡虽死无恨于黄土也’,诸葛亮亲自临祭”,所以马谡有可能考虑到了私交这一因素,从而敢于归罪,只是他没想到诸葛亮会杀他。第三,马谡逃亡后,应该不太可能自首,否则最初也不会逃亡,所以,马谡很可能是被捉拿回来的。第四,马谡的逃亡,绝不是兵败而逃,而是畏罪而逃,「 ”向朗知情不举,诸葛亮恨之”就是明证。但这里有一处疑点:虽然可以明确马谡是在战败后逃亡的,但他是在战败后立即逃亡,还是在回到蜀军阵营后,得知要被处死才选择的逃亡?之所以有这处疑惑,是因为向朗。 向朗是位文臣,初随刘备时,为梓潼令,也就是梓潼县县令,后来又升迁为什方县县令。至于接下来的司盐校尉(管理蜀汉食盐),丞相府长史等官,都是文职。建兴五年,他随诸葛亮入汉中,参与了第一次北伐,但一定也是以文官身份参与的,并不会率军作战,也不会参与战斗。可按《襄阳记》记载看,是向朗故意隐瞒马谡逃亡一事的,可是如果他都没有和马谡一起参加街亭会战,怎么会知道马谡逃亡了,又如何隐瞒这些呢?从这个角度看,有可能是马谡回到蜀军大营后,才畏罪潜逃的,向朗又包庇了马谡。 如果这一推论为真,那马谡的人物形象和对他的历史评价,自然要改变。因为他从一名败军之将,瞬间变为了畏罪潜逃的将领。将领战败是兵家常事,即便不能免死,也是战场指挥错误,与人格无关。我们不能奢求所有人都如庞德一般,在临大节之时依然能不失节,但马谡的确不是一个敢于直面错误和死亡的勇士,也是不争的事实。 马谡逃亡一事中,将军向朗也难逃其咎。向朗因和马谡关系好而知情不举,是典型的以私废公,因小失大。诸葛亮直接免其官,可见愤恨之切。实际上,向朗在史书中也不以有德见长,陈寿说他「 ”涉猎文学,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即向朗的才干主要在为学和治理,而不在品德,因此他和李严有些像。 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由于明确记载于《三国志》,所以非常值得重视。裴松之做注时,对这条史料没有注疏,可能是他没有找到进一步的资料。但无论如何,由于史料记载之简洁,许多历史内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应严格按照史料记载的事迹去评价,否则容易有失公允。 
   

3. 诸葛亮怒斥马谡玩游戏?

因为他在一次战争中把主力部队留在山上山上没有水源所以导致长亭被攻占所以诸葛亮都怒斥马谡


玩游戏

诸葛亮怒斥马谡玩游戏?

4. 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有人却说这是诸葛亮给马谡的一个锅,他背了也不知道?

这不是诸葛亮给马谡的锅,是马谡自己愿意背的。街亭难守,北伐失败全在乎街亭。可以说这不是一场人为的失败,就是诸葛亮也算到了北伐一旦到了紧要关头,街亭必失。而选择谁去守这个街亭,成为了诸葛亮无法抉择的难题,选谁去都不行,这个人要做的就是将失去街亭这一风险降到最低。

马谡知道诸葛亮没有办法选择,于是就毛遂自荐,他不想看诸葛亮为难。此次要去的是一条不归路,诸葛亮没得选,马谡为了诸葛亮更是没得选。这也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已经预料到的事情。刘备卧在床上,奄奄一息,对诸葛亮说得第一件事就是不要重用马谡。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的事其实是一场连诸葛亮都看不穿的阴谋。

刘备事先召来了东土派的李严,让他听见自己与诸葛亮所说的每一件事。而马谡这一件事被放在首要位置也是为了让李严知道其重要性。刘备叫诸葛亮不要用马谡,实际上刘备知道诸葛亮一定会用马谡,所以在李严看来,这是诸葛亮没有秉承先主遗志,那继马谡之后,诸葛亮再想举荐人才可就没有理由了。

因为马谡失了街亭,这是他诸葛亮用错了人,诸葛亮不能再用错第二个人,也没有人会允许第二个马谡的出现。诸葛亮这一支力量就被砍掉一半。而马谡背的这个锅为了丞相诸葛亮也是没得选。所以诸葛亮在斩马谡时才会那么伤心欲绝,明明知道结局,却这么无能为力。

5. 是诸葛亮害了马谡?

晋时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诸人传中,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一下。   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中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第二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这一段说明马谡临死前未曾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而后又称“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何死的,而在《诸葛亮传》中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从这两传来看,马谡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是诸葛亮害了马谡?

6.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搞笑忻州话开车不喝酒

喝多少酒算酒驾呢?公安部开始严查酒后驾驶以来,不少司机朋友中了招。
一、查酒驾依据的标准是:
血液中酒精含量<20mg/100ml,不构成饮酒驾车行为(不违法);
血液中酒精含量≥20mg/100ml,为酒后驾驶
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为醉酒驾驶
这个标准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但具体喝多少酒就达到酒后或醉酒标准呢,是用酒精测试仪进行现场测定的,对着测试仪呼一口气,酒精含量马上就会显示出来。如果达到醉酒或酒后标准,当事人可提出异议,可以安排抽血化验血液中酒精含量,一般要第二天出结果。如果当事人从酒精测试仪没有提出异议,测试结果可作为处罚依据。 下面以常见的几种酒作一个计算,
二、到底喝多少酒算酒后:
a、几个数据: 1、酒精度 酒的品种 正常范围 取值 啤酒 3.6-4.5% 4% 白酒 38-60% 40% 黄酒 10-16% 12% 红酒 7-16% 10% 2、血液总量 正常人体的血液总量大约占到人体体重的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这是个质量容积比。比如,一个体重六十公斤的人,他身体的血液有3600到4800ml。这里我们按65kg和7%计算,血液总量为4550ml,合45.5(100ml)。
b、计算方法: 血液中酒精含量(mg/100ml)=酒中的酒精总量(mg)/血液量(100ml)
(a)、啤酒(酒精度按4%计)
1、如果喝一杯啤酒(200ml),约1瓶啤酒600ml的三分之一。这时酒精含量=200*0.04/45.5,结果是0.176mg/100ml,虽然不算酒后,但已经接近酒后标准了。
2、如果喝一瓶啤酒(600ml),这时酒精含量=600*0.04/45.5,结果是0.527mg/100ml,已经是酒后了。
3、如果喝三瓶啤酒(1800ml),这时酒精含量=1800*0.04/45.5,结果是1.58mg/100ml,已经超过醉酒标准了(80mg/100ml)。
4、啤酒最多能喝909ml,就到了醉酒标准临界值,相当600ml/瓶的啤酒1瓶半。
(b)、白酒(按40度计算)
1、如果喝1两(50ml)白酒,酒精含量=50*0.4/45.5,结果是0.44mg/100ml,已经是酒后驾驶了。
2、如果喝2两(100ml)白酒,酒精含量=100*0.4/45.5,结果是0.88mg/100ml,已经是醉酒驾驶了。
3、白酒最多能喝91ml,就到了醉酒标准临界值,相当一两八钱的白酒。
4、白酒最多能喝23ml,就到了酒后标准临界值,相当半两的白酒。 (c)、黄酒(按12度计算)
1、如果喝1两(50ml)黄酒,酒精含量=50*0.12/45.5,结果是0.13mg/100ml,接近酒后标准了。
2、如果喝2两(100ml)黄酒,酒精含量=100*0.12/45.5,结果是0.26mg/100ml,已经是酒后驾驶了。
3、如果喝1斤(500ml)黄酒,酒精含量=500*0.12/45.5,结果是1.32mg/100ml,已经是醉酒驾驶了。
4、黄酒最多能喝303ml,就到了醉酒标准临界值,相当六两的黄酒。
5、黄酒最多能喝76ml,就到了酒后标准临界值,相当一两半的黄酒。 (d)、红酒(葡萄酒)(按10度计算)
1、如果喝1两(50ml)红酒,酒精含量=50*0.1/45.5,结果是0.11mg/100ml,问题不大。
2、如果喝2两(100ml)红酒,酒精含量=100*0.1/45.5,结果是0.22mg/100ml,已经是酒后驾驶了。
3、如果喝1斤(500ml)红酒,酒精含量=500*0.1/45.5,结果是1.1mg/100ml,已经是醉酒驾驶了。
4、红酒最多能喝364ml,就到了醉酒标准临界值,相当七两的红酒。
5、红酒最多能喝91ml,就到了酒后标准临界值,相当二两的红酒。
三、简述
喝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与人的体重、酒的度数高低、饮酒后休息的时间有关,与个体的酒量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不要认为你的酒量大,能喝十瓶啤酒或一斤白酒就不怕测酒精含量了。一般来说,体重大的人血液量也会增加,酒度数越高(白酒>黄酒>红酒>啤酒),就越容易达到酒后驾驶标准。 另外,提醒大家注意:酒精在血液中分解不是很快,有可能前一天晚上喝醉了酒,第二天早上还会被测出酒驾出来。
四、汇总(各种酒的临界值)
酒后驾驶标准 醉酒驾驶标准
啤酒 230ml(约1杯半或半瓶) 920ml(一瓶半)
白酒 23ml(约半两白酒) 92ml(约2两白酒)
黄酒 76ml(约1两半) 303(约六两)
红酒 91ml(约二两) 364(七两)
以上是喝多少酒算酒驾的介绍,最后请大家切记,千万不要酒后开车。

7. 怎样看待诸葛亮斩马谡

  马谡可以不杀,诸葛亮也并不想杀,但是实在是不得不杀。

  为什么呢?三个方面:

  1、诸葛亮依法治蜀,执法如山,必须保证法律的执行。
  2、斩马谡不单是法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必须平息众怒,不给反动派留下把柄。
  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直接原因是马谡丢失街亭,根本原因则是蜀汉政权的内部斗争。

  楼上的回答提到没必要斩首。诸葛亮何尝不想留下马谡?他实有不得已的苦衷啊。


  我们下面详细说说(有点长,请耐心看):

  一、法律:依法治蜀,执法如山,无可奈何

  马谡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据《三国志•马良传》,马谡其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以至于“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哪有时间胡吹海哨侃大山?他和马谡作彻夜谈,当然是因为马谡的见解颇多可取之处。

  事实上,诸葛亮是采纳过马谡的建议的。据《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送行数十里。临别之际,诸葛亮对马谡说,我们两人虽然策划了好几年(虽共谋之历年),但我想今天你一定有更好的建议(今可更惠良规)。马谡便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纳其策”,这才有了后来的“七擒孟获”。

  正因为是人才,所以也有威望。仍据《襄阳记》,马谡死时,为他流泪的竟达十万人之多(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可见痛惜马谡之死的,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也可见马谡其实可以不杀。

  那诸葛亮为什么仍然要杀马谡?

  这个问题,蒋琬是问过诸葛亮的。诸葛亮留着眼泪回答说,孙武之所以无敌于天下,就因为他执法严明。现在,天下分崩离析(四海分裂),战争不知何时才是尽头(兵交方始)。如果不能遵纪守法令行禁止,我们靠什么去战胜敌人呢?(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简单说,就是严明法纪。事实上,除了将马谡下狱处死外,还杀了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兵权,将赵云从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自己,也受了处分。“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地位李严还低一点。

  二、法律之外的政治——“戳谡以谢众”

  《诸葛亮传》的有五个字非常重要——“戳谡以谢众”。谢众,大概就是“以平民愤,以抑众怒”的意思。杀马谡是军法从事,与“谢众”有什么关系?原来,诸葛亮使用马谡是“违众”的。

  1楼说“马谡成了几乎是唯一人选”,并不正确。事实上,诸葛亮任用马谡,不但是“破格提拔”,更是违背了大家的意见,最后失败,只能“戳谡以谢众”,平息众怒。

  据《三国志•马良传》,当时诸葛亮的帐下并非没有将才。比如魏延和吴壹,就是众人心目中的先锋人选(论者皆以为宜令为先锋)。然而诸葛亮却力排众议,起用马谡。诸葛亮是丞相,又是主帅。他要用马谡,别人当然没有办法,但不等于背后不嘀咕,心里没想法。马谡如果成功了,大家自然没有话说。可惜马谡不争气,丢了街亭,还当了逃兵。这下子麻烦就大了。

  而且,对于马谡的使用问题,刘备生前是打过招呼的。据《三国志•马良传》,刘备生前曾特别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诸葛亮太欣赏马谡了,没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结果铸成大错。

  不要魏延、吴壹而用马谡,大家是不同意的。偏偏诸葛亮一意孤行,要“违众拔谡”,结果一败涂地,请问他如何交待?恐怕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魏延是什么人?先帝宠臣。吴壹是什么人?当今国舅。马谡是什么人?先帝叮嘱“不可大用”的人。你不用魏延、吴壹,偏用马谡,究竟是什么意思?这种既违背先帝遗嘱,又违背众人主张的做法,该不该追究?当然要追究。因此,诸葛亮不但要杀马谡,还必须自贬三等。也就是说,诸葛亮之所以要杀马谡,严明法纪固然是原因,平抑众怒就更是原因。用严冷先生的话说,就是“迫于众怒不得不杀之”。正因为是迫不得已,诸葛亮才悲伤,才“挥泪斩马谡”。

  三、更深层的政治原因——蜀汉内部矛盾

  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第一股是荆州集团,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在蜀汉政权中坐头把交椅,不妨称之为“第一势力”。第二股是东州集团,以李严、 吴壹为代表,坐第二把交椅,不妨称之为“第二势力”。第三股是益州集团,以彭羕(广汉人)、杜琼(成都人)、谯周(阆中人)为代表,地位最低,坐第三把交椅,甚至在野,不妨称之为“第三势力”。

  刘备死后,诸葛亮接管政权,位极人臣,大权独揽,很多人心里是不服的。不但“第三势力”心怀不满,“第二势力”暗中较劲,“代行君权”的诸葛亮,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实行“法治”。惟有“依法治国”,而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才能摆平三大势力的关系,安定人心,巩固政权。所以,就连诸葛亮的依法治蜀,也不单是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处死马谡,为什么要自贬三等,为什么会在这样做了以后痛哭流涕了。他这是“壮士斩腕”啊!事实上,马谡被杀,事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距离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李严被废只有三年。而且,大约也就在一年前,即建兴五年(公元227年), 李严已经向诸葛亮叫板,要求划出五郡,建立巴州州,让他当刺史。可以猜测,此时诸葛亮当已考虑如何解决李严问题了。诸葛亮是主张并实施依法治国的。对于李严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就更不能使用非法手段,只能绳之以法。这就要求执法必须公平。为此,诸葛亮已经处置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廖立,属于荆州集团;一个是来敏,属于东州集团。两个人的派别不同,问题却一样,那就是不满人事安排,挑起内部矛盾,破坏安定团结。结果是廖立被废,来敏罢官。这正是诸葛亮执法公平的表现。

  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马谡出了事,诸葛亮面临的是一个多大的难题,承受的是一种多大的压力!他很清楚,对马谡的处理如不能从重从快,就无法向国人交待,也无法继续依法治国。因为谁都知道,马谡是他诸葛亮的人。放过马谡,不但魏延、吴壹不服,廖立、来敏也会不服,李严等人则更会更加肆无忌惮。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只能拔出刀来,一刀砍向马谡,戳谡谢众;一刀砍向自己,自贬三等。马谡也深明大义,主动请求诸葛亮将自己正法以谢国人。这就不但是自断臂膀,而且是自伤心灵了。这是何等悲壮的行为,又是何等让人心痛的事情。我们恨不得与武侯同哭!

怎样看待诸葛亮斩马谡

8. 诸葛亮用绛县话怒斥马谡

  诸葛亮用绛县话怒斥马谡是网上的恶搞,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恶搞版本。

  原文如下: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