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战略的重大意义

2024-05-01 02:17

1. 军民融合战略的重大意义

准确定位是战略塑造的前提。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定向,涉及很多因素,但核心问题是把区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置入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之中,从国家总体战略需求中精准定位本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满足国家总体战略需求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青岛地处东部陆海要冲,是扼守京津海洋门户的海防重镇,也是走向深海的战略基地。基于这一地位,青岛聚焦海洋、海军、海防,着力打造能够支撑强大海军建设、保障打赢未来海上战争、服务现代海防体系、引领高端海洋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基地,一体化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海洋强国战略,蹚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路,也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定向目标。在军民融合全局中,各省市情况不一,可用的融合资源不一,面临的融合工作重点不一。要使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在本地落地生根,最重要的是突破那种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单向思维的禁锢,从更为广阔的国家战略格局中把控本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心,在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等方面完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系统对接,从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共长。
  明确需求是战略塑造的至要。需求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牵引力。如果缺乏全面、准确、清晰、动态的融合需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只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解析这一难题,青岛进行了初步探索。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所发布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办法》中,“需求牵引、军地协同”被确立为四大原则之首。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的“三融”发展方式,深海协同、远海保障、海上动员的“三海”融合机制,以及重大项目“军地联合论证、共同投资、多方式参与、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都是紧紧瞄准融合需求而构建的。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期,构建体系性融合需求管理制度的任务异常繁重。现实中,我们还缺乏对融合需求的有力统筹,军地之间的融合需求不很清楚,军民融合需求的主体、客体等不很明确,基本流程也不很明确,有时甚至还在传统“双拥”工作套路中思考区域军民融合发展需求。需求不清问题本质上反映了体制性障碍及其利益樊篱尚未完全打破。改变这种格局,需要在破解矛盾进程中加快构建军民融合需求提报、论证、对接、执行和评估的全程机制,积极推动军地共同分析融合需求、共同论证融合需求、共同推进需求落实。这样,我们就能从源头上保障现代军事体系作战能力的有效生成,同时有力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
  夯实基础是战略塑造的关键。实质是要解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即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中低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高端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与日益扩大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双重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表面看是技术性的,实质是制度性的。在破解这一矛盾上,青岛确立了“产业为基、培育特色”原则,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城优势,积极构建创新、保障等“六大中心”平台,加速资源和人才集聚,搭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高地,呈现中科系、中船系、中航系、中电系、高校系项目加速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了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这一实践极具意义。当前,我国工业化任务并未根本完成,信息化方兴未艾,智能化已经到来。“三化叠加”使我们正处在一个“不颠覆”就会“被颠覆”的新科技和新军事革命时代。如果不能在战略上抢先布局、超前布势,尽快扭转基础动力、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先进工艺、系统软件等长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程就会因缺乏足够载体和抓手而趋于滞缓,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综合国力竞争的主导权。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破解军民二元结构性矛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军地各职能部门和各省区市在各领域、各区域军民融合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起多元主体联动的军地对接机制,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培育战斗力和生产力双向生成能力,持续增加高端经济产品和技术的有效供给,才能夯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物质技术基础。

军民融合战略的重大意义

2. 军民融合的战略意义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一方面,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解决了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就能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我国军工产业升级。军民融合在发达国家已有范例。美国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即是“军民融合”的一个典型。美国国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 。

3. 实施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实施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

4.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上曾经挑战世界头号强国的法国、德国、日本和苏联,都有过惨痛教训。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相似的考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长进入调整期,国防投入资源条件趋紧。
同时,随着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国防安全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就成为实现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不二选择。

推动军民融合,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尤其是国家高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又能以整个经济社会的强大实力的大体系支撑现代国防。
扩展资料
对军民融合的诉求,中央、地方政府、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是有差异的。中央希望实现强军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地方政府希望在中央战略下经济获得发展、贡献获得认可。
军工集团希望借力取得更多成果、获得更好发展,民营企业希望获得利益。怎么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和诉求,形成军民融合发展合力,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

5. 军民融合的含义是什么?

军民融合企业,一方面是提供军品,另一方面是提供民品,战争来临时,民品全部转化为军工厂,平时也是人民需要的产品。例如,迷彩服装制造商,其中大部分为军队提供服装,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时尚潮流,并出口给人们。军
民融合是国防建设通过积极的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有机结合,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基础设施、配电、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实践推广、安全监测等过程中,军民双方将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成果的优化配置。IAL资源、系统、标准和条件。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扩展资料:
军民融合变革对策有以下三点:
以政府为先导
中国政府在军民融合中扮演两种角色,一是直接干预军工企业的并购活动,参与有关军工企业改革、并购的重大决策;二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法律、经济等间接的方式影响军工企业。
从欧洲与美国来看,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国防工业购并中采取发动、鼓励等间接手段,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而俄罗斯在军转民中,由于政府未担当起宏观调控人的角色,使得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企业间不必要的竞争。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对军工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 进行长远规划,对“军转民”实施政策引导,使军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军民融合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 系,规范军民融合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制定 “军转民”法规,以保障军转民的顺利实施。从法律制度来讲,中国的军民融合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推进,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
一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现有的国防机构进行改组,或扩大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范围,使民用科研机构参与到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来;二是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的含义是什么?

6. 为什么要实施军民融合战略?

一、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走好军民融合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主旨就是推进国家与军队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人才等领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为科技兴军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可以依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满足我军高速数据、移动通信和执行境外远海任务等远距离通信需求。在信息资源领域,可以通过军地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数据标准,实现导航定位、气象水文、电磁频谱、物流保障等信息共享。
三、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发,可以依托民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关键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统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建立绝对安全的军用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动员领域,更需要加强信息化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化装备维护、作战技术保障和应急研制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扩展资料:
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军建设发展深层次结构性变革的“助推剂”。我们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把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之路走扎实。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建设,为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标准、民营和军工企业的“一视同仁”。同时还要统筹计划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落实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加快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7. 什么是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中国发展方式
1、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民皆兵军民一体。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重军民两用。
3、20世纪60年代: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
4、20世纪50-70年代,处于“军民结合”阶段。1958年,毛泽东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后,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从而拉开了军转民的序幕。
5、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军民兼容程度”等思想,有力促进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6、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进入“军民一体化”阶段。邓小平提出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后,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军民结合,要求国防工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四个现代化建设带动国防现代化。
7、2006年: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国防科技创新新体系。
8、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显示,中国的军民融合度在3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的军民融合处于由发展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

二、中国发展意义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民融合

什么是军民融合

8. 军民融合的本质是什么呢?

军民融合的本质是军民一体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则国家兴盛。本书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其实质就是将传统的军民分割形成的社会总资源转换成军民双向互动的高效资源,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限度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而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深在铸造利剑。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大势所趋。本书明确提出,深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发展,应坚持市场化导向。

扩展资料中国发展意义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16]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