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常备军稀少,却能稳固边疆,他们凭借什么安抚边疆?

2024-05-10 06:49

1. 东汉常备军稀少,却能稳固边疆,他们凭借什么安抚边疆?

相对于西汉来来说,东汉的常备军数目是极其少的。不过这些小数目的兵力却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每次打仗都能够大败敌军。他们之所以这么厉害,更多的是采用了以下两种策略,才让他们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第一个策略:漕运技术。东汉的漕运技术要远远超过西汉,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运载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作战部队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我们大家都知道,对于一场重大战役来说,如果后勤保障不足的话,会十分影响作战士兵的实力。而士兵们打仗吃不饱肚子,或者是受伤了没有办法医治,也能够影响整个战队的作战能力。因为东汉的漕运技术远远的超过西汉,那么作战时的后勤保障便十分充足。因此士兵们打起仗来没有后顾之忧,会更加的拼命卖力。相比之下,边疆部落因为地处位置偏僻等原因,致使他们的后勤保障十分不牢靠,于是他们打起仗来也是有所忌惮,不能全力以赴。

第二个策略:屯城技术。屯城就是在关键的地方修筑堡垒,这种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当边境部落进攻的时候,这样的防御措施一方面可以减缓敌人骑兵的速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微型堡垒的作用,为将士提供更多的缓冲时间。

这两个策略使得东汉常备军的实力大幅增加,即便人数较少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实力,打得边疆部落措手不及。这也启示我们要好好的应用策略,发明一些先进的军事战术,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东汉常备军稀少,却能稳固边疆,他们凭借什么安抚边疆?

2. 回顾历史,请你谈谈刘邦被围于白登山的根本原因。之后汉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以求

首先,您的错字实在是太多了 你指的应该是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1]  “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3. 草根献给刘邦4条妙策,稳固汉朝江山400年,其中2条被沿用2000年

   “陛下,不应定都洛阳!”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帝位,称帝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当然就是决定在哪里建都。 
   当时刘邦刚好就在洛阳,经过一番权衡后就决定定都洛阳,然而这时一个草根人物却如此进言。
   刘邦听后不以为然,然而等此人说明原因刘邦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立马采纳其建议:定都长安。 
   此后多年,这个草根人物又给刘邦提出了3条建议,  让汉朝江山稳固了400年之久,其中2条建议被后世沿用了2000年。  
     此人究竟是何来头?刘邦为何要乖乖听话采纳这些建议?  
        
   在汉高祖刘邦夺取大业的过程中,他曾在多个场合坦言:
   “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管理才能我不如萧何;论军事才能我不如韩信.......”
   通过刘邦的这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麾下猛将众多,这些人在辅佐刘邦登上帝位后,也一一得到了封赏。
   这些人对于汉朝的创建及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获得了史官们的诸多记载。
   其实,除了这些名臣名将,还有一些名气不大的人也对汉朝功不可没,比如布衣素人娄敬。
   说到娄敬这个名字,估计大家在学习 历史 的过程中都没听说过。
   因为娄敬原是一个没有任何靠山的小老百姓,在汉朝建立之前也不过是应征入伍的小卒。
   那时娄敬一直随军戍守在陇西一带,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娄敬服从征调,辗转来到了洛阳。
      这个时候的娄敬简直就是一副西北糙汉子的形象,穿着破衣烂衫,拉着大车行走在繁华的洛阳城中。
   虽然这样落魄,但娄敬却和其他士兵不一样,他不仅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得很好,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
   每当他谈起朝代更替、国家大政时,同行的士兵都非常不理解,眼神似乎想表达:“娄兄,你一介小卒即使通晓这些大道理,又有什么用呢?”
   然而娄敬却不管别人怎么看,依然费尽心思了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或许就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后来终于有机会走上了汉朝政坛,成为刘邦非常倚重的谋臣。
   说起娄敬进入政坛,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当年娄敬到了洛阳后不久去拜见了一位虞将军。
      之所以他能见到这位虞将军,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是齐国人,有着一份同乡之谊。
   而他见到虞将军后马上说道:“我要面见陛下。”
   虞将军看到娄敬一身穷酸样还要面见刘邦,感到为难不已,于是他劝娄敬:“老弟,你要见陛下,我帮你置办一身好点的衣服穿上。”
   不料娄敬却拒绝了,他丝毫不在意地说:“如果我原本就穿着华丽的衣服,那我就穿华丽的衣服去见陛下。”
   “既然我如今穿着破旧的衣服,那我就穿着这破旧的衣服去见陛下!”
   虞将军见娄敬不肯接受自己的好意也就不再劝说,不过还是答应帮他安排与刘邦见面。
   这一时期刘邦才称帝不久,各种军政大事等着他拿主意,其中一件便是汉朝江山在哪里建都。
      刘邦考虑到当时刚好就在洛阳,而洛阳又是周朝古都,具有独特的王权印记,因此他认为洛阳就是汉朝建都的首选之地。
   不仅如此,刘邦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是大汉朝地理位置的中心,未来在这里享受各诸侯朝拜也是方便得很。
   于是他便给一众大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大臣大多来自关东地区,也觉得定都洛阳离家近近的,况且在自己的地盘上更安心,于是纷纷表示赞同定都洛阳。
   刘邦见君臣一心,一致同意定都洛阳后便打算下旨昭告全国。
   然而他却没有想到,很快就会有一位籍籍无名之辈要对这个“高明”的决策提出异议了!这个人正是娄敬。
   在虞将军的引荐下娄敬终于见到了刘邦,刘邦看到此人衣着破旧、风尘仆仆,就命人先上了一桌吃食。
   娄敬看到刘邦给自己的赏赐也就毫不客气,在刘邦面前大快朵颐起来。
   酒足饭饱后娄敬擦擦嘴,不卑不亢地问道:“陛下决意定都洛阳,是不是想要与周朝比较一番兴盛?”
      娄敬所说之事正是刘邦的心中所想,于是刘邦很平和地说:“是的。”
   娄敬紧接着说:“陛下,不应定都洛阳!”
   这句话可是让刘邦大吃一惊,自从自己提出建都洛阳以来,几乎还没人敢提出异议。
   他以为娄敬只是哗众取宠,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才提出异议,便一脸无所谓地问了不能在洛阳定都的原因。
   不料娄敬却有理有据地分析道,周朝之所以选择在洛阳建都,是因为周武王灭掉了施行暴政的商朝。
   周朝无论是德行还是军事势力,都足以威震各方诸侯,周武王料定没有诸侯敢起兵才会选在洛阳定都,方便诸侯来朝拜自己。
   然而后来周王室逐渐衰败,无法再震慑住诸侯,洛阳作为都城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既没有山河之险,又并非不可攻破。
      一旦诸侯与中央王朝开战,中央王朝就会腹背受敌,很快陷入灭国险境!
   刘邦听后直接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自己先前只顾着表面荣光了,却没有考虑到这么深远的层面。
   娄敬紧接着分析,相比之下关中更适合作为汉朝都城,因为关中地区山川险要,又有黄河环绕,四面边塞亦是天然的战争防线。
   即便未来发生不可逆转的大战,丢失了关东的版图,依靠函谷关的险要地势仍能保住半壁江山,方便日后再图霸业。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如果能在关中定都可谓一举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还能以关中为据点随时征伐各地! 
   听完娄敬这一番颇有气势的分析后,刘邦连连直呼妙哉,恨不得马上就收拾东西搬到关中去。
   不过新朝建都毕竟是大事,刘邦虽然认可娄敬的建议,但他还是私下找到了张良,询问张良的意见。
      不料张良也对娄敬的建议非常认可,顺势又给刘邦分析了一番,洛阳和关中作为都城的优劣。
   最终,刘邦下定了决心要采纳娄敬的建议,不过当他在朝堂上骤然改变主意后,一众大臣又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然而刘邦深知自己才是一国之君,理应从江山稳固的角度出发进行决策,于是便力排众议压下了其他大臣的意见。
   于是这年八月,刘邦及其臣子就浩浩荡荡地从洛阳迁到了长安(陕西西安)。
   自此以后,这座矗立在中原大地的长安古城,就成了多朝君王都青睐的建都之地。
   而娄敬也因为这一建议,被封为了“奉春君”,除此之外,刘邦为了表示对娄敬的认可,还给他赐了新的姓氏——刘,所以在 历史 文献记载中,娄敬又被称为刘敬。
   这个刘姓是皇家一族的姓氏,在当时可是十分尊贵的,可见当时刘邦多么感谢娄敬的这一建议。
        
   从此以后,娄敬这个 历史 人物就算是正式在汉朝政坛上线了。
   在这次迁都两年后(公元前200年),刘邦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韩王信发动叛乱,勾结匈奴在边关制造骚乱。
   为了尽快制定策略平定骚乱,刘邦派出了使臣前往匈奴刺探情报,使臣跋山涉水到了匈奴后,却发现匈奴境内净是一些老弱残兵。
   看到这一番景象使臣立马在心中断定:“匈奴的军队太弱了!”
   于是他便带着这一情报,火速赶回到朝廷给刘邦复命,刘邦一听是这个情况,马上扬言要御驾亲征,荡平匈奴。
   这时娄敬也得知了此事,他瞬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忙向刘邦提出了建议:“陛下万万不要轻视匈奴的实力,这其中必定有诈!”
      他苦口婆心地给刘邦分析,一般而言国家迎接外国使臣多是打肿脸充胖子,极力展示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来震慑外国。
   如今汉朝使臣出访匈奴,匈奴以老弱残兵出面迎接,肯定是单于有意遮掩自身实力吸引刘邦上当,这分明就是一波迷惑对手的操作!
   娄敬原以为刘邦是个善于纳谏的君王,会跟上次一样采纳他的建议,却不料刘邦勃然大怒出口骂道:
   “你这个齐国的孬种,大军开拔在即,你竟敢在这里胡言乱语扰乱军心!”
   于是,刘邦便命人将娄敬抓起来扔进了大狱里,准备等得胜还朝后,再好好收拾他。
   娄敬见刘邦孤注一掷,也不敢再说什么。
   之后刘邦率军开拔,浩浩荡荡杀到了平城,却不料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刘邦这才相信匈奴单于的确是隐藏了真正的实力。
   好在刘邦在困局中采纳了另一位谋臣陈平的建议,冒死突围出来了。
       刘邦脱险回朝后,对于当初斥责娄敬之事悔不当初,赶忙命人放了娄敬,并再次封赏娄敬为关内侯,史称建信侯。 
   谁也没有想到自这次封侯之后,娄敬很快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三次机遇,再次让刘邦对他刮目相看。
   话说经过上次白登山之役后,刘邦对于这个匈奴部落再也不敢小瞧了,因为这些匈奴将士实在是太狡猾了。
   他们在冒顿单于的管理下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一会猛然袭来一会迅速撤离,完全不按打仗的套路出牌,搞得刘邦十分头大。
   不仅如此,他们的军队更是兵强马壮十分凶悍,对汉朝的边境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个局面之下,刘邦打算听听大臣们的建议,看看能否找到破解之法。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这些大臣的建议要么劳民伤财,要么不痛不痒,实在不具有可行性。
      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刘邦忽然想到了娄敬上次说的话,他马上召见了娄敬,问娄敬既然如此了解匈奴的情况,可有办法解决如今的困局。
   娄敬说:“如今陛下才打下江山不久,不宜劳民伤财再徒增战事,所以不能贸然与匈奴开战。”
   “而目前在位的冒顿单于是个凶残之人,他不仅弑父夺位,还霸占父亲的妻妾,实在不是贤德之人,和谈肯定也是行不通的。”
   刘邦听他这一番话顿时翻白眼,心想这说了跟没说一样,故而急切地问道:“那要怎么办才好呢?”
   娄敬犹豫片刻后说:“臣倒是有一个法子,可以让冒顿单于永世臣服在陛下脚下,就是不知陛下是否愿意。”
   刘邦见状作出了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娄敬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娄敬建议刘邦将皇后所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陪嫁大量财物给匈奴。
      一来刘邦可以与冒顿单于结为亲家,成为冒顿单于的老丈人,从辈分来讲自然是高过冒顿单于一头的。
   二来如果公主嫁过去生下了太子,那么日后继承单于位置的君王,也算是半个汉朝人了,总不好无故攻打母亲的国家。
   如果这样的规划能够实现,那冒顿单于作为女婿的确是要好好敬重一下刘邦!
   听到这里刘邦马上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准备张罗着将大公主嫁过去。
   可刘邦说出这一想法后立即遭到了吕后的反对,她不忍心将自己唯一的女儿远嫁到匈奴去,就上演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剧情。
   经过吕后这么一闹刘邦瞬间也心软了,于是他命人找了个宫女冒充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匈奴。
   为了确保和亲一事顺利进行,刘邦派娄敬陪同“大公主”前往匈奴,同冒顿单于洽谈和亲事宜。
      冒顿单于看刘邦有意和谈,还将自己的大女儿嫁了过来,陪嫁大量金银珠宝,自然是高兴得很。
   正所谓拿人手短,出于礼尚往来的考虑,单于与娄敬终于达成了永久性的和亲协议。
    这次和亲成功后,果然换来了汉朝和匈奴之间几十年的和平,而后世其他朝代也纷纷效仿这一低成本的避战方式。 
    由此,娄敬提出的和亲策略一直延续了2000年,直到清朝覆灭。 
   有人说,这样的方式对于封建时代的公主王女太不公平了,不应该牺牲她们一辈子的幸福去换取和平。
   也有人说倘若不和亲,一旦开战国灭城破,恐怕这些公主的下场更加凄惨,正是这种和亲的方式减少了 历史 上各国之间的征战。
   关于这一计策的功过众说纷纭,不过从各个朝代君王们的选择来看,和亲这一方式的确是有利于江山稳定的。
        
   这次的和亲一事完美收官后,娄敬便辞别了冒顿单于准备返回朝廷给刘邦复命。
   刘邦看到和亲协议后笑的都合不拢嘴了,再次夸赞了娄敬的才能。
   而此时,娄敬却又提出了新的建议。
   原来,在这次和亲途中娄敬发现河套一带的匈奴人,距离长安最近的地方居然只有七百里。
   如果双方开战,匈奴骑兵从这里出发,快马加鞭一天一夜就可以杀到关中,而彼时关中尚且没有得到完全发展,根本无力招架这突然的袭击。
    于是,娄敬建议效仿秦始皇迁徙天下富豪之举动,把一些原先的诸侯后代,豪门望族召集到关中地区来。 
   一方面,可以让这些人的财富聚集到关中地区,充实关中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关中军事力量,如果匈奴发起战争,就让这些诸侯后代前去建功立业;如果是国内发动叛乱,也可以命他们率军平定叛乱。
      刘邦听完娄敬的分析后顿觉醍醐灌顶,这样的部署既可充实中央军事力量,又可削弱地方分裂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刘邦马上采纳了这一建议,关东原六国贵族富豪十多万户,也正是因为这个建议被强行迁到关中。
   自此之后,关中地区的各个方面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长安也成为诸多朝代的都城。
   至此,娄敬算是又立了一个大功。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娄敬为汉朝立下了这么多次的奇功,史书上对于他的生平记载却非常模糊。
   众多史官似乎并不愿意为这个草根人物“浪费”过多笔墨,也许是大汉朝人才太多了,掩盖了他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光芒吧!
   好在司马迁在《史记·娄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中详细记录了这些令人拍案称绝的事迹,让娄敬这个人物得以被我们了解!
        
   纵观娄敬的一生,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卒到沿用帝姓、封官加爵,堪称草根人物逆袭成功的典范。
   而他的四条建议,无论是迁都长安、提防匈奴,还是主张和亲、西迁豪门,都是非常高明的治国良策,为大汉朝带来了400年的稳定。
   这些良策恐怕刘邦自己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但他善于采纳娄敬这位谋臣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这一角度来说,刘邦和娄敬可谓是配合默契,互相成就!
   参考资料:

草根献给刘邦4条妙策,稳固汉朝江山400年,其中2条被沿用2000年

4.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解决寻无扰乱边价值观率军攻打旬奴结果被形容并控制白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
“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