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立时间

2024-05-04 03:54

1.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立时间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立时间是1998年。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由中国政府于1998年决定设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组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心市场设在北京,在22个棉花主产区和主销区设立常年交易工作站,作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分支机构。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主要功能是组织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传递信息,为棉花交易双方提供交易结算、实物交收、质量检验、储运、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意义
为帮助交易商解决购棉、卖棉及规避风险等问题,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优势,推出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商品棉网上超市交易和商品棉协商交易。为方便新疆区内交易商更多了解电子撮合交易、网上超市交易等业务,交易市场新疆办事处针对企业进行有关业务培训,并接受企业委托量身定做销售方案,帮助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和规避市场风险。
交易市场将在继续完成国家政策性棉花交易的同时,以推进商品棉规范交易为中心,不断加强资金管理、仓库管理和风险管理,将交易市场逐步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棉花交易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全国棉花交易市场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立时间

2.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立时间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立时间1998年。棉花交易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有固定的交易场所;2、法人治理结构完善;3、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交易规则;4、对市场参与者要有明确的行为规范;5、市场开办单位不得参与市场交易;6、市场交易的棉花必须附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凭证和包装标识;7、市场开办单位和市场交易者要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棉花质量监督机构、税务部门等的监管,照章纳税、诚信经营;8、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法律依据:《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出资人发生变更,须重新取得资格认定,方可继续从事棉花收购、加工。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等事项变更,仍符合棉花收购、加工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办理变更登记后,到原资格认定机关办理备案。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因兼并、破产和改制重组,不符合棉花收购、加工条件的,由原资格认定机关取消其棉花收购、加工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3. 我国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是哪个?

即将建成的中国最大现货棉花交易市场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9月将面对棉农第一次开仓收购新棉花,并且棉价每时每刻都与全国保持联动。该交易中心项目一期工程除了交易大楼外,已建成棉花储存仓库33栋,仓库面积达7万平方米,可储存棉花15万吨,接近我湖北省棉花年产量的1/3。目前,该中心已有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棉商入驻。
  据了解,该交易中心是由湖北省民营企业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规划总投资60亿元,分三期滚动开发建设,项目由交易中心、仓储库区、轻纺市场和物流配送区等4大功能区组成。按照卓尔控股董事局主席阎志的构想,交易中心集棉花加工、仓储、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于一体。完全建成后,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现货交易平台。


望采纳

我国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是哪个?

4.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介绍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由中国政府于1998年决定设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组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心市场设在北京,在22个棉花主产区和主销区设立常年交易工作站,作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分支机构。

5.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市场简介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主要功能是组织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传递信息,为棉花交易双方提供交易结算、实物交收、质量检验、储运、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市场简介

6. 中国棉花生产发展有怎样的历程?

19世纪以前,中国棉花自给有余。到20世纪30年代,年产皮棉50万t以上。1936年最高,达84.85万t。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生产遭受破坏,棉产急剧下降。1946—1949年,全国年产皮棉仅40万t左右。1949年以来,棉花单产和总产量增长迅速。根据马家璋(1988)和刘毓湘(1995)介绍,1949年以来,我国棉花生产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曲折发展期
(1949—1979)这30年,经1950年后的恢复,又遭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棉花生产出现过多次起伏,形成了大起大落,十分不稳的局面,但棉花生产总的趋向是发展的。1949年全国植棉面积277万hm2,总产44.44万t,单产165kg/hm2。到1956出现了第一次发展,棉田面积625.56万hm2,总产196.88万t,单产345.75kg/hm2,分别比1949年提高2.25、4.43、2.10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棉全面替代了亚洲棉。1960年棉田面积减到349.75万hm2,总产75.0万t,单产202.5kg/hm2,分别比1956年下降了44.1%、61.1%、41.4%。第二次发展是1973年,棉田面积501.36万hm2,总产256.19万t,单产537.5kg/hm2,分别比1960年提高1.43、3.41、2.65倍。这时全国人均皮棉只有2.3~3.0kg,远低于美国(8.5kg)、苏联(10kg)和埃及(12kg)。
2.飞速发展期
(1980—1984)以1979年为基数,这5年棉田面积扩大53.44%;总产424.8万t,增加183.05%;单产760.5kg/hm2,提高85.54%;可认为是奇迹般的发展。1982年总产359.85万t,第一次实现原棉自给,彻底结束了原棉长期靠进口的历史。1983年总产463.7万t,原棉自给有余,第一次成为原棉出口国。1984年,棉田面积629.3万hm2,为世界棉田总面积的20.24%,占世界第二位;总产625.8万t,创我国历史最高记录,为世界总产的32.87%,占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皮棉量上升到6.1kg。1983年以后,原棉出口量节节上升,棉花及其棉织品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创汇商品。
3.稳定发展期
(1985—2000)这期间出现了两次大幅度下降,第一次下降是1985—1986年,由于前5年棉花生产的飞速发展,1985年棉田面积减少到514.0万hm2、总产量为414.7万t,比1984年分别下降18.23%、33.73%;1986年棉田面积430.6万hm2,总产量354.0万t,比1985年又分别下降16.23%、14.64%。后几年面积和产量均略有上升,到1991年棉田面积上升到654.0万hm2;1992、1993年棉田面积虽略有增加,因黄河流域棉区的淮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亚区气候对棉花不利,总产量分别降低到450.8万t和370.0万t。但是这15年棉花总产量平均413.0万t,占全世界的22.3%,比第二阶段略有下降;单产859kg/hm2,比第二阶段提高9.8%。
1951—2000年中国棉花单产(kg/hm2)

1951—2000年中国棉花年度总产量(万t)

7. 棉花的市场价格,和发展趋势

6元每公斤“狼来了”的呼喊标志着国际棉商已经进驻中国棉花市场,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一体化程度加强。中国棉花产业将呈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棉商又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牵动中国棉花产业链条的主体。 

  加入WTO后几年里,中国纺织服装业的高速发展,棉花消费需求急剧扩大,中国棉花供给已经形成进口棉、新疆棉、内地棉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也使得中国棉花产业全面融入了全球棉花产业链和贸易版图,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那么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又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当前中外棉商又都呈怎样的态势? 

  产业发展趋势:洗牌正在上演…… 

  洗牌在所难免:从当前看,中国棉花产业的未来趋势将是,棉花加工、流通行业继续洗牌,几家大棉商控制大部分市场。 

  目前,中国棉花加工和流通领域的企业过多,他们普遍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弱,没有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了棉花加工能力的过剩,开机率不足,也造成了棉花收购市场的无序竞争。 

  在国际棉商的成熟、先进的运作模式冲击下,大量弱小的中国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淘汰和整合,个别能幸存下来的棉商也将凭借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快速做大做强。最后,除了新疆棉外,内地棉市场一盘散沙终将演变成国际棉商、国内少数大棉商诸侯争霸的局面。 

  国际棉商巨头优势十分明显,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经营,这是中国棉商很难与之抗衡的。 

  国际棉商的5点优势:

  1、经营规模和管理优势。外商经营规模大,但管理人员很少,经营成本低。国际棉商有着上百年的经营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着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2、人才优势。在中国,国际棉商大量高薪聘请本土棉花经营精英,实现本土化经营,而国内棉商则面临优秀经营人才流失的困境。

  3、强大的资金实力。上百万吨的经营量需要巨额资金,这一点国内企业难以望其项背。

  4、渠道优势。在外商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是买全球、卖全球,可以全球资源调配。

  5、避险工具的运用。这一点是国际棉商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风险控制和大规模经营的成功秘诀。

   中国棉商的3个特点:

  1、市场杂乱,竞争无序,产能过剩。有关数据显示,尽管中国拥有资质的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据称各地没有资质的棉花流通企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估计在18000家以上,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吨。而近几年,中国棉花产量不过为600-700万吨,世界棉花产量也仅为2600万吨左右。 

  2、资金匮乏,规模偏小,风险抵抗力差。目前,中国棉花企业采购资金的60%以上是由农发行提供棉花购销贷款。中国棉花企业规模普遍不大,风险抵抗能力极差。 

  3、在避险工具运用上显然不足。绝大部分涉棉企业还没有使用期货市场为现货经营进行风险规避,也是企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下游需求增速放缓: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看,纺织行业的发展已经峰回路转,结构不断升级,棉花消费增速将放缓。 
  
  当前,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甚至达到了亏损的边缘。整个纺织行业步入了寒冬,发展增速开始放缓,中国纺织行业加速洗牌和整合,而棉花消费增速也将随之降低。 

  近几年,中国社会纺纱量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幅,其中2006年社会纺纱量为1722万吨,同比增长21.9%。根据笔者最新测算,2007年中国纺纱量也将达到1985万吨,同比增长15.3%,增速降低了6.6%。社会纺纱量和棉花消费的降速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人才和正确的运营模式并举 

  国际棉商已经进入了中国,觊觎中国市场这么久,他们更明白如何在中国市场施展抱负。如果你是中国棉花加工贸易行业的一员,你是否已经嗅到一股股的血腥味道在远处飘来,是否已经意识到潜伏在我们身边危机即将变为现实? 

  笔者认为,如果要避免大豆产业的悲剧在棉花产业上重演,就必须研究国际棉商的经营策略和运作手法以及棉花价格将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让企业在这场国际化竞争中生存下去。 

  根据国际棉商在中国棉花市场可能采取的操作策略,笔者认为,中国棉花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运作模式。

  国际棉商很注重利用棉花期货市场这个风险规避的工具,也为他们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形成了严格近乎呆板但行之有效的现货结合期货的运作模式。中国棉花企业也必须要构建这样的规避风险的运作模式,扩大企业的棉花经营规模。 

  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上百年的国际棉花期货和现货市场中,国际棉商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和期现结合经营策略将企业做大做强都是成功的案例。2004年中国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标志着棉花市场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构建了现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通过期现结合和保值避险,为中国涉棉企业规模化运营提供了平台和环境。 

  目前,大规模利用这一平台的国内棉花企业还很少。而国际棉商则已经大胆试水中国棉花期货市场,并借鉴其在国际市场的运作模式在中国得到成功复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所以涉棉企业做大做强终将学会借助和灵活利用期货市场,这也是未来中国棉花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以国际粮食和棉花贸易巨头路易·达孚近几年在中国国内棉花的期现经营为例。2005/2006年度路易·达孚试水中国的第一年,也和大部分国内棉企一样,经历了“高买低卖”的尴尬。棉花收购平均价格是14500元/吨,平均卖出价格是13800元/吨。但是依靠熟练准确的套期保值操作,路易·达孚摆脱了中国棉企的亏损境地,而且还有盈利。这一年,他们的经营量不超过10万吨。 

  2006/2007年度,路易·达孚的新棉收购也取得辉煌的业绩。根据笔者观察,路易·达孚在12700元/吨左右的价格大量收购三级棉,约在2万吨左右。而此时,郑州期货价格偏高,则在期货盘面做了抛空,以锁定巨大的价差利润。此后,现货价格一路稳步上涨,而期货由于抛压太重,从2007年2月开始大幅回落,直至两者基差逐步缩小。路易·达孚不仅在现货上取得了盈利,还在期货上大获全胜,总体利润十分客观。 

  郑州商品交易所每年注册的棉花仓单都在15万吨左右,为众多棉花加工流通企业创造大量稳定的期现套利机会。同时,也为现货市场转移了大量的经营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 

  2、扩宽棉花收购贷款的渠道,丰富棉花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棉花收购资金一直是中国棉企的软肋。仅靠农发行的棉花贷款,企业的经营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每年6月前后农发行催还贷款将迫使棉花企业抛售库存来归还农发行的棉花贷款,而且极有可能在年度比较低的价格出售,棉花企业经营的风险就会扩大。所以要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棉花贷款,也替代了部分农发行的贷款,丰富棉花收购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3、加大对优秀的国际化棉花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棉花经营人才是市场竞争核心问题。没有优秀的棉花经营人才,棉花企业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由于国际棉商的高薪挖角,中国棉花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经营人才开始大量流失。所以棉花企业要提高优秀棉花经营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并及时大量培养和储备棉花经营人才,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4、学会借助外部的棉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

棉花行情走势研究是棉花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不但要自己培养棉花行情研究人员,还要学会外部的棉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为企业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购买棉花行情咨询服务,并经常开展行情研究,及时调整棉花经营的思路和策略。 

  5、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行产业化运营。

  由于棉花加工、流通甚至棉花消费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行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薄,而风险却越来越大,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棉花产业化经营就成了首选,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棉花产业化经营策略主要分为三种,即由产业链上游往下游延伸、中间往两头延伸、下游往上游延伸。 

  河南同舟棉业的发展壮大就是“棉花加工——贸易流通——纺织”从上游延伸到下游的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典型案例。 

  山东如意集团和黑牡丹(集团)股份公司则是纺织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和货源,从“服装——纺织——棉花贸易——棉花加工”下游往上游延伸的棉花产业化经营思路的典型案例。 

  当然,中国棉花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笔者相信随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产业发展趋势正在形成。 

  总之,国家要给予国内棉花产业更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研究和建立统一、准确以及权威的棉花数据统计系统,采取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措施,摸清中国的棉花产销数据。这样才能够提高国家对棉花产业的决策水平和调控效果,否则中国棉花产业调控依然摆脱不了数据谜局,国际市场将继续冲击中国国内棉花供需市场和影响价格走势,国内棉花产业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棉花的市场价格,和发展趋势

8. 棉花的历史发展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