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民俗风情?

2024-05-17 13:38

1. 延安的民俗风情?

安塞现代泥塑和安塞民间绘画、安塞剪纸一样,都是自我表现自我欣赏的民间艺术品,前面说过,它源于面花,广大妇女在捏百花时,从来不考虑透视比例,不求其样,比如捏雀雀燕燕和鸡,头都是一个样子;只是在身子、翅膀和尾部稍加变化便可分清是雀是燕还是鸡。捏塑老虎和狮子,只在头部和尾部变化便可说明是什么。从不细雕细刻,全靠她们平日对生活的认识,感觉和各自的审美意识,凭借灵心巧手,抓住既能表现其特征,又能表现其神韵的特点去塑造形象。
刺绣在陕北流传较早,遍及陕北,以志丹金丁镇为中心的刺绣基地正在向产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形式有鞋垫、枕头顶、针扎、布动物、荷包、钱夹、马褂等。近几年,以康文莲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妇女,通过在劳动中摸索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刺绣水平不断提高,很受外地及国际友人的喜爱,被他们视为珍品。其作品主要特点是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布局合理,独具匠心,美观大方,精细繁琐,反映了农村妇女淳朴、善良、厚道的传统美德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刺绣工艺。
豆粘画是陕北民间工艺中新近出现的一枝瑰丽吐艳的奇葩。流传在吴起的豆粘画,有着它独特风采及风格,是吴起文化馆最新挖掘的一种民间艺术瑰宝。吴起豆粘画由最初流传在民间过春节时,百姓为求平安吉祥,祭祀灶神爷,贴在灶前墙上的"瓜子娃娃"演变而来,其原料主要有豆类、糜谷等农作物,由于其用材独特,色彩上保持了农作物的原色原味,表现手法上细腻,线条粗犷,内容丰富,和当地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又融于当代社会时尚,反映了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理想追求,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故形成了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贵州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延安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农家小院》飘洋过海,被加拿大朋友所收藏,被誉为"陕北油画"之称。
吴起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陕北民歌的共同特征,又有它的地区特色。从调式上看,吴起民歌大多数为商、徵、羽三种调式。从曲种上分,有劳动号子,如"打夯歌";有风俗曲如"猜拳调";有秧歌,如"珍珠倒卷帘";有信天游,如"齐心合力打老蒋";有小调,如"小姨子骂姐夫"。
飞锣,原名马锣,流传于富县交道塬一带。为古战场收兵的信号,也是战士在庆贺胜利时的一种舞蹈。逢年过节,飞锣队一般四六成双,或八十成对,尾随在秧歌队的后面,走村串户。队员们身着骑士装,一手掌锣,一手握锤,敲敲打打,跳跳蹦蹦,甚是活跃。场地表演时,秧歌队围成一个圆圈,飞锣在中间表演。敲打动作形式各异,绵羊碰头",即四名飞锣队员围成正方形,手舞足蹈,敲打铜锣,摇头晃脑,两两沿对角线向中间聚拢,再腾空飞锣,再后退,再飞锣,依次反复又如"五马跑四角"等。  
  富县飞锣集中于富县交道镇,一般以20人为一组,分广场演出和过街演出两种,规模可达200余人。
陕北说书
陕西曲种。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
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表演时男女鼓手各半,旁设打击乐队,人数可多可少,舞者各穿不同短服,头扎英雄巾,佩带武士缨,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绸,手腕紧袖口,下腿扎裹缠,脚穿登云鞋,看起来鹤形螂势,英俊威武,洒脱不俗。
迎新娘抢亲戏姐夫
延安地域辽阔,各处风俗、语言习惯不尽相同,但是,延安各地的婚事操办,却大致是一样的。
年老的延安农民,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迷信,崇敬鬼神。对于何时迎亲嫁娶,必定要请阴阳先生看生辰八字,先利月吉日。比如“鸡三月,猪九月,兔子怕的四五月”;“蛇蟠兔,猴赶猪,两头黑年不迎亲”等等。其实,这只是人们根据生肖属相推算,臆想出来一种约束自己行为的模式,并没有科学依据。现在不同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谁也不乐意搞这种名堂,少数思想落后的家长也只能背着人搞。他们定好了吉日时辰,由男方家给女方家下庚贴,打课庄(把写好的庚贴放在为新娘准备好的衣裤里边),连同彩礼一道送给女方。这就是说:姑娘该出嫁了!

延安的民俗风情?

2. 有关延安的传统民风民俗

主要景点: 秦直道 凤凰山 黄帝陵 黄河壶口瀑布 延安革命纪念馆 
推荐行程: 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清凉山万佛寺……
 餐  饮: 年糕、枣糕,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由黍科糜子、大枣精制而成,经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细腻、香甜可口。洋芋擦擦、抿节等也是很有特色的
娱  乐: 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都是当地的娱乐节目。 
购  物: 延安新华陶瓷厂生产的紫砂茶具造型典雅、久负盛名;另外陕北小米、砂陶工艺品、陕北苹果、陕北红枣都是当地特产。
住  宿: 可选择一些有当地风情特色的旅馆居住,在延安大学里就有窑洞式旅馆可供选择,一般只需30元就可以住得很舒适   
出  行: 210国道通过延安市内,公交每日5:30至17:30有车,每30分钟一趟。 
民风民俗: 陕北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异彩纷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地方特色浓郁,伸手延安人民的喜爱。 
注意事项: 陕北高原风沙很大,最好带上眼镜、帽子等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你的相机,以防被沙子划伤

3. 延安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延安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4. 回延安体现了陕西的什么习俗?

1.扫尘也叫扫年,多在辞灶后进行,故有“二十四”扫房子之说。
2  . 挖月牙,年初三习俗。
3.老鼠娶亲,又称“老鼠嫁女”,是我国传统民间俗信之一。
4.人胜节,正月初七,也称“人七日”。人胜节源于古人的占卜活动。
5.走百病,元宵节习俗,在正月十五,这是古人为女子出游而巧定的民俗活动。

5. 陕北民俗的民风习俗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祀活动,人们为得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转灯一般设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外村秧歌队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日期。 以前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陕北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习惯已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后妇女得到彻底性解放,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关于禁忌,有的逐渐被抛弃破除,有的被纳入精神文明的行列继续沿用。 红枣是陕北的一大特产,主要分布在陕北的黄河沿岸和无定河下游地区,它栽培简单,适应性强,结果早,见效快而又耐旱,民间有“天旱收葛针”之说。红枣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也特别高,被人们称为“果中之王”,是人们延年益寿的营养补品;度荒充饥的救命食品;馈赠亲朋的美好佳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商品经济的发展,枣乡人民经过多年的论证,引技术、进设备、走上红枣产业化的新路子,以红枣为原料加工成的蜜枣、熏枣、酒枣、烤枣、滩枣、香酥枣、豆沙枣、紫晶枣、枣酒及枣汁等,产品畅销不衰,并在各地大中城市拥有了广阔的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广大枣农靠红枣过上了红火美好的日子。陕北的清涧1995年还被国家农业部、林业部等单位正式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提起毛驴人人皆知,特别是佳县米脂驴驰名各地。毛驴是陕北农村中一种普遍的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之一,陕北人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它,不管其历史追溯到什么时期,它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甚大的。总之,毛驴在生产习俗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农民都愿养它。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主义的极度崇拜和尊重,相信并崇拜超超自然的神灵,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折射、虚幻的反映,并之为行动的准则,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动物的异常活动,天气的反常的现象,这一切分别是由动物的生活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变换所引起。但在过去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往往误认为这某种异常的出现,是某种事情凶吉的前兆,是神鬼对人凶吉的警告和启示。所以某些人利用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用它来偏财诈钱,欺骗人们。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经过科学家们的深解细研,对此类的变化有着科学的论证。陕北的信仰和禁忌其多甚广,随着俩个文明的不断发展,流传在民间的部分信仰已被逐渐破除,部分已被纳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已成风俗。 过去的陕北因受天灾人祸的侵袭,人们普遍崇拜神灵,所以各地普遍修起了许多庙宇,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平均每个村庄拥有庙宇两座,有的修建的还特别豪华。修庙宇首先由会长提议,并召集全体村民商量通过后在选好的地址上,请阴阳先生通过摆罗盘、定方位,然后选择个黄道吉日方可动工。 庙堂内的神像默默无言,享受着人们的敬奉的香烟,钱财,可是人们要知道神灵提示的吉凶、福祸就须到神像前抽签问卦。抽签:签用竹竿制成扁状形,并刻上有上上、大吉、中平、中下、下下等字和签号,然后装入签筒。抽签时香客首先跪在神像前,点香、烧裱后,叙述抽签原因后,短期签筒缓缓地摇动,反复几次,最后跳出来一根签来,然后根据签号到签谱查阅此签的内容方可得知神灵给你的“提示”,有事因签没抽好重新抽一签直至理想为止,不过最多抽三签。签各庙有各庙的签,其数量也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卦:卦是用柏木制成,长约五至六寸,粗一寸左右,按乾、坎、垠、震、簨、离、坤、兑八卦排列,制成八面,上面分别写上具体内容,当然各庙又有各庙的卦。抽签、问卦,源远流长,至今在陕北的各个庙会上盛行不衰,求子治病、升官谋望、家寨行人、经商婚姻、祈雨赐福等等,都要抽签问卦。 提起唱戏,对于每个善被人来说都十分感兴趣,无论男女老少都特别爱看,不光在戏场里看,在家里端着饭碗就电视里播放的还放不过去,老年的那古典戏久看不厌,年轻的那年代时管不烦,被称“戏迷”绰号的随处可见,到处都有。陕北的戏剧种类也很多,大戏有秦腔和晋剧两种,基本都是古典的,演这种戏需演职人员较多,而服装道具也复杂,表演艺术较难,一般只有大戏班才能完成;而小戏却很多,基本上都是现代的,有道情、眉户、秧歌剧、婉婉腕、小品、二人台、三句半、快板等等,演这些剧目演职人员较少,服装道具简单,表演艺术容易,除了大戏班演一两台综合性文艺晚会外,大都由小型的戏班在演。 福是衣丰食足,美好欢乐,和睦团结的象征。多余人们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见方的大红纸上写几张或在市场上买几张大大的福字颠倒贴在门窗或窑内的墙壁上。相传把福字贴倒了,就寓意“福到了”。倒贴福已成为中华民族恩华的又一景观,同时也符合我们民族期盼吉祥如意的心理状态,深受国人的喜爱,所以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提起“行吃”(讨饭)这个话题,大家便会说那是家里太穷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我所说的行吃和社会上那些行吃的表面形式基本一样,而含义却大大不同,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一种民俗。之前人们处于唯心主义的想法,把孩子的生死存亡交个上帝保佑,部分贵族的娃娃等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在大人的引导下到别家“行吃”直到十二岁的时候。 “修窑盖房,一世最忙”。当你选择好合适的地方需要修窑盖房时,首先请风水先生(阴阳)通过“罗盘”(指南针)的方式来定方看向,看是否能修造,如能并在动土修造的这一天,主人要带香裱,祭食,祭酒到所选好的地方点香、烧裱、供祭食、叩头祭祀,向当地土神告知,将要在此动工修造,求神灵在今后的修造的日子里,保佑人畜平安、顺心顺意,然后就可以动工了。这种流传千百年的风俗习惯人们称为“破土”。另外,在丧俗中,打坟墓之前也要举行同样的仪式,也叫“破土”。 献土,民俗又称“安土神”。而土神,民间又称是“家神”,它的“人物”是保佑这家人的平安,若这家人万一有什么灾难,就是靠土神来“搭救”,所以人们对新修的住宅,或是住了多年的旧居都要举行安土神仪式。安土神是有一定的时间,是借助土神还位时才能举行。 在陕北民间有一种同族集体性祭奠过世先辈的特殊活动加“吃坟会”。吃坟会并不是每年举行一次,一般是根据祖先留下财产的多少而决定,有时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也有少部分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举行。祭奠祖先知根报本。通过吃坟会这种传统的习俗,既缅怀了先辈,同时也增强了家族的团结友好,甚至能消除了相互之间以前存在的一些矛盾。随着社会的变化,这种风俗在各地都基本破除了。

陕北民俗的民风习俗

6. 延安的风土习俗?

年茶饭

    不妨到热情好客的延安人家里过一个肥年。你坐在烧得滚烫的热炕头上,尝遍他们做好的年茶饭。
    年茶饭种类繁多,有茶有饭。茶食简单,将黄米压成面,放没炒熟,搅进去芝麻、花生、瓜子仁,再将杏仁泡甜炒干,压成面搅在一起,喝时再煮熟。就着麻花、排叉,一般当早点。而米酒专门为佐餐之用。主食有白面馍馍,软米油糕。豆沙馅黄米馍馍,象个圆圈一样的油馍馍,切得象纸一样薄的灌肠……年三十晚上这顿饭,真能使你应接不暇。旧风俗不得吃米,现在也有吃大米饭的。其实,吃饭为次,真正引起你极大兴趣的是那些丰盛的菜肴。吃一回八碗吧!把猪、羊、鸡、鸭、兔子诸种肉做成八大盘菜,一齐给你端到面前。或者,将八种菜积于一碗,一人一碗,又称“首顿八碗”,也有做成十三碗或十五碗的,雅称十三花、十五观灯,多则能上二十四个菜。
    延安的年茶饭摆法很讲究,主食由小盘盛上,要量少样多,各种食物都得吃遍。菜蔬摆法:桌子中间多为一只肘子,桌子四角对称摆凉菜。富有盈硕的家庭,四角多为荤菜:猪耳朵,面灌肠、卤肝、酥鸡,还加一只火锅。一桌为一道,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光景较差的家庭,碗底淡菜,上边盖肉。汤菜多为杂烩,由新鲜的白菜煮海带、粉条、丸子、烧肉片组成,也叫粉汤。三十晚阖家聚餐,一般不得缺员,取团圆之意。吃饭前后,均可喝酒,一般饭前先喝米酒,再喝白酒。“平时敬老,年节敬小”,除夕夜的第一杯酒,当属小辈人喝,取少者长岁,先饮;老者衰老,后饮。席间行令猜拳,长幼同视,输者罚酒,善歌者唱酒曲。
    正月初二以后,延安人开始请客,也叫拜年饭。请客主要在户族之间进行,让别人来尝自己的年茶饭。户族请客,要请全家老小,尤其要请年长者,尊为上座,虽不算宾,但要以宾相待。然后,再进行回请。这种请客,实际上是为了密切家户本身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比较一下各家主妇做年茶饭的手艺高低。这时间,整日里大家饮酒作乐,品尝菜肴,共叙家事。当然,这期间上门来的人都算客,都要置酒相待,薄别人便是薄了自个儿。

7. 延安有什么民俗文化,急!

延安民俗文化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被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延安市为国家退耕还林第一市,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1年,延安全年经济总量达到1113.35亿元,位列陕西省第五位。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也被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7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2006年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川胸鼓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1991年参加省九运会开幕式。1994年参加国庆45周年献礼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胸鼓之乡”。2007年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安民俗(15张)


陕北说书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安塞剪纸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陕北秧歌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川布堆画来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

延安有什么民俗文化,急!

8. 延安有什么民俗文化?

延安民俗文化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被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延安市为国家退耕还林第一市,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1年,延安全年经济总量达到1113.35亿元,位列陕西省第五位。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也被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7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2006年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川胸鼓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1991年参加省九运会开幕式。1994年参加国庆45周年献礼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胸鼓之乡”。2007年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安民俗(15张)

陕北说书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安塞剪纸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陕北秧歌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川布堆画来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