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2024-04-27 14:17

1. 金刚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金刚经》推荐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经文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集中了当时的才俊,而且当时参与译经和定文的鸠摩罗什大师及其弟子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每句每字都是经过详细考究,后世流通应该保留经文的原貌,不应轻易妄改。
也就是说,从时间上越接近鸠摩罗什大师时代的经文,才是最好的。而且应该经过严格抄写和审校的,就越值得推荐。从这个角度来说,宫廷写本金刚经抄写于唐代,大致为公元7世纪,且抄写工整,审校严格,确实是值得参考的最好的版本的金刚经之一。
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宫廷写经于其他一些不错的金刚经版本也有一些出入,比如说,韩国收藏的唐代同时期的金版金刚经,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批抄写精良的唐代金刚经与宫廷本有少数文字出入。
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限制所产生的,佛经的抄写的准确程度受抄写人的限制很大,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错漏,由此经过数百年(金刚经的翻译时期南北朝--唐代)的传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由于这种不可控的原因出现的金刚经不同版本,应该为人所谅解。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和印度的高僧相互往来增多,由此相应的梵本经文相继来华,依据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梵本,相继又陆续翻译出金刚经,金刚经先后有六个译本传世(包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

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为金刚经最早的译本。
很多人依据梵本或者其他译本比较罗什大师译本,在一些有出入之处,认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并不完美,就在罗什大师的译本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罗什大师译本没有的内容,唐代中后期金刚经中增加的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中冥司偈62字就是一个证明。
这种增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虽然找不到始作俑者(假托冥司),但被后世广泛承认,也在容忍范围之内。

金刚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2. 金刚经哪个版本最正宗

《金刚经》推荐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经文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集中了当时的才俊,而且当时参与译经和定文的鸠摩罗什大师及其弟子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每句每字都是经过详细考究,后世流通应该保留经文的原貌,不应轻易妄改。
也就是说,从时间上越接近鸠摩罗什大师时代的经文,才是最好的。而且应该经过严格抄写和审校的,就越值得推荐。从这个角度来说,宫廷写本金刚经抄写于唐代,大致为公元7世纪,且抄写工整,审校严格,确实是值得参考的最好的版本的金刚经之一。
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宫廷写经于其他一些不错的金刚经版本也有一些出入,比如说,韩国收藏的唐代同时期的金版金刚经,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批抄写精良的唐代金刚经与宫廷本有少数文字出入。
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限制所产生的,佛经的抄写的准确程度受抄写人的限制很大,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错漏,由此经过数百年(金刚经的翻译时期南北朝--唐代)的传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由于这种不可控的原因出现的金刚经不同版本,应该为人所谅解。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和印度的高僧相互往来增多,由此相应的梵本经文相继来华,依据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梵本,相继又陆续翻译出金刚经,金刚经先后有六个译本传世(包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

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为金刚经最早的译本。
很多人依据梵本或者其他译本比较罗什大师译本,在一些有出入之处,认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并不完美,就在罗什大师的译本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罗什大师译本没有的内容,唐代中后期金刚经中增加的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中冥司偈62字就是一个证明。
这种增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虽然找不到始作俑者(假托冥司),但被后世广泛承认,也在容忍范围之内。

3. 《金刚经》的版本有哪些?

《金刚经》推荐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经文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集中了当时的才俊,而且当时参与译经和定文的鸠摩罗什大师及其弟子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每句每字都是经过详细考究,后世流通应该保留经文的原貌,不应轻易妄改。
也就是说,从时间上越接近鸠摩罗什大师时代的经文,才是最好的。而且应该经过严格抄写和审校的,就越值得推荐。从这个角度来说,宫廷写本金刚经抄写于唐代,大致为公元7世纪,且抄写工整,审校严格,确实是值得参考的最好的版本的金刚经之一。
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宫廷写经于其他一些不错的金刚经版本也有一些出入,比如说,韩国收藏的唐代同时期的金版金刚经,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批抄写精良的唐代金刚经与宫廷本有少数文字出入。
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限制所产生的,佛经的抄写的准确程度受抄写人的限制很大,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错漏,由此经过数百年(金刚经的翻译时期南北朝--唐代)的传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由于这种不可控的原因出现的金刚经不同版本,应该为人所谅解。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和印度的高僧相互往来增多,由此相应的梵本经文相继来华,依据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梵本,相继又陆续翻译出金刚经,金刚经先后有六个译本传世(包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

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为金刚经最早的译本。
很多人依据梵本或者其他译本比较罗什大师译本,在一些有出入之处,认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并不完美,就在罗什大师的译本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罗什大师译本没有的内容,唐代中后期金刚经中增加的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中冥司偈62字就是一个证明。
这种增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虽然找不到始作俑者(假托冥司),但被后世广泛承认,也在容忍范围之内。

《金刚经》的版本有哪些?

4. 《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 谁有《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谁有《金刚经》

6. 金刚经的版本有很多,哪一个比较好呢?

《金刚经》推荐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经文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集中了当时的才俊,而且当时参与译经和定文的鸠摩罗什大师及其弟子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每句每字都是经过详细考究,后世流通应该保留经文的原貌,不应轻易妄改。
也就是说,从时间上越接近鸠摩罗什大师时代的经文,才是最好的。而且应该经过严格抄写和审校的,就越值得推荐。从这个角度来说,宫廷写本金刚经抄写于唐代,大致为公元7世纪,且抄写工整,审校严格,确实是值得参考的最好的版本的金刚经之一。
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宫廷写经于其他一些不错的金刚经版本也有一些出入,比如说,韩国收藏的唐代同时期的金版金刚经,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批抄写精良的唐代金刚经与宫廷本有少数文字出入。
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限制所产生的,佛经的抄写的准确程度受抄写人的限制很大,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错漏,由此经过数百年(金刚经的翻译时期南北朝--唐代)的传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由于这种不可控的原因出现的金刚经不同版本,应该为人所谅解。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和印度的高僧相互往来增多,由此相应的梵本经文相继来华,依据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梵本,相继又陆续翻译出金刚经,金刚经先后有六个译本传世(包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

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为金刚经最早的译本。
很多人依据梵本或者其他译本比较罗什大师译本,在一些有出入之处,认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并不完美,就在罗什大师的译本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罗什大师译本没有的内容,唐代中后期金刚经中增加的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中冥司偈62字就是一个证明。
这种增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虽然找不到始作俑者(假托冥司),但被后世广泛承认,也在容忍范围之内。

7. 金刚经的版本情况

 翻译时间译者译名大正藏位置备注402年(姚秦)  鸠摩罗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5   译於长安逍遥园;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509年(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6   译於洛阳永宁寺;唐代学人多依此本  562年(陈)真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No.237 译於广州制旨寺(今光孝寺)590年(隋)  达摩笈多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8   译於洛阳上林园;为梵文逐字直译 经题本是断割,被后人改为能断”  648年(唐)  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未录入大正藏收录於频伽藏  译於长安弘福寺;为满足唐太宗的需求,玄奘一夜之间赶译出来 660-663年  玄奘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正七·No.220   译於玉华宫,是真正号称玄奘译本者;曾译出两次,此为初译,第二译已失  703年(唐)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9   译於长安西明寺   《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1.单词和段落的变化:从历代大藏经的校勘记发现,《金刚经》在文字上有如“即”与“则”,“应云何住”与“云何应住”等琐碎变化。其最大的变化,是后来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被证实是从菩提流支译本中移植过来的。但究竟是原梵本不同,还是后来抄本遗漏,还是鸠摩罗什漏译,已无从考证。这段文字补入的时间不很明确,但当时佛徒为使该段的植入具有宗教上的合法性,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这段经文因此又名“冥司偈”。2.字数和附件的增加:⑴经文字数的增多:《金刚经》从七至八世纪中国书店本5040字,到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再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再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在不断增多。⑵首尾附件的增多: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有真言类序词出现,此后被不断添加;到了定型的流通本,除全部采用三十二分外,被添加到经文前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偈颂等附件,竟繁多至近二十篇。3.版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⑵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⑶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梵文vajracchedikā nāma triśatikā prajñāpāramitā 原典的出版  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ed. by F. Max Müller, Anecdota Oxoniensia, Aryan Series, vol.1, part 1, 1881. Text pp.19-46. 该本是根据北京本、西藏本、日本写本,由马克斯缪勒出版。是存在争议的问题版本。  F. E. Pargiter, in A. F. R. Hoernle, 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1916, pp.176-195.斯坦因在东土耳其发现,赫恩烈认定为梵文断片,有若干缺漏。较现存梵本简洁,接近罗什本。  N. P. Charkravarti, in G. Tuci, Minor Buddhist Text, Part 1. pp.182-192, Serie Orientale Roma IX, Roma, Ismeo, 1956. 吉尔结写本,有若干缺漏。相当於无着造、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ed, and transl. by Edward Conze, with introduction and glossary. Serie Orientale Roma XIII, Roma, Ismeo, 1957. Text pp.27-63. 根据马克斯缪勒本,并参照其他诸本。  英译  DIAMOND-CUTTER,Translated by E.B. Cowell, F. Max Mulller, and J. Takakusu   E. S. Beal, in Journal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 N. S. I., pp.1-24, 1864-1865.  William Gemmel:The Diamond Sutra, London, Trubner 1912.  A Buddhist Bible, ed. by Dwight Goddard(佐佐木指月), Vermont, The Oxford 1931, Enlarged edition    A. F. Price:The Jewel of Transcendental Wisdom,, the Buddhist Society 1947. The Diamond Sutra.1955.   Daisetz T. Suzuki(铃木大拙), Manual of Zen Buddhism, 1934, pp.43-56.(部分英译)   The Diamond Sutra (Tibetan-English),Lobsang Chunzin & Michael Roach(藏文英译) The Diamond That Cuts Throuch Illusion,Provided by The Plum Village and SUNY Stony Brook BSPG The Diamond 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Translated by Charles Luk(陆宽昱) The Diamond Sutra,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Charles Patton Vajra Prajna Paramita Sutra with Commentary by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The Diamond Sutra,Translated by A. Charles Muller 法译C. de Harlez, Journal Asiatique, 8 ième série, tome 18,1891, pp.440-509.德译Max Walleser(瓦理瑟), Prajñāpāramitā. Die Vollkommenheit der Erkenntnis, 1914, pp.140-158.匈牙利Gyémánt szútraZsolt Hadházi ;Agócs Tamás 俄译АЛМАЗНАЯ ПРАДЖНЯ-ПАРАМИТА СУТРА Е. А. ТОРЧИНОВ 荷兰译De Diamant SutraBhiksuni Rátana ;Ho Sen Antwerpen 日译南条文雄《梵本金刚般若经讲义》(东京光融馆,明治42年)渡边照宏《现代语译金刚般若经》(《在家佛教》第30号以下、昭和31年9—12月、昭和32年1—3月号)中村元、纪野一义《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岩波文库、昭和36年11月)宇井伯寿《金刚般若经和译》(《大乘佛典之研究》岩波书店,昭和38年7月)长尾雅人《金刚般若经》(《世界名著二:大乘佛教》中央公论社、昭和42年12月。节译)藏文译Ḥphags-pa śes-rab-kyi pha-rol-tu phyin-pa rdo-rje gcod-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ḥi mdo 圣般若波罗蜜多能断金刚大乘经:有寺本婉雅、青木文教、阿满得寿日译、A.David-Neel法译、I. J. Schmidt德译  其他于阗语译:斯坦因发现於敦煌千佛洞,由Ernst Leumman, Sten Konow出版粟利语译:部分由H. Reichelt, F. Weller出版蒙古语译:收录於康斯(Conze)本满洲语译:由C. de Harlez将其原文与法译出版春日井真也、横山文纲、香川孝雄、伊藤唯真共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译对照研究》大阪少林寺、1952年

金刚经的版本情况

8. 《金刚经》是怎样的书籍?

《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插图书籍。在6块木版上雕刻经文,印在6张纸上,卷首加印一幅画,共7个印张,粘成一卷。这件印刷品是由6个印张粘接起来的16米长的经卷,前边有一幅题为《祗树给孤独园》图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弟子须菩提正在跪拜听讲。佛像的左右前后,立有护法神及僧众施主18人,上部有幡幢及飞天,还有伏地的狮子等,神态肃穆而生动,构图饱满而疏密有致。经卷首尾完整,图文浑朴凝重,刻画精美;雕刻精美,A法极为纯熟峻健,线条亦遒劲有力;而释迦及众弟子和天神等的形象,更具有中原画风的特色。
这是雕版佛画中,一幅非常珍贵的艺术遗产,它形象地说明我国在唐代晚期雕版艺术已达到了纯熟和精妙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