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高层动荡,资本退潮,且看创始人如何打响“翻身仗”

2024-05-05 04:14

1. 呷哺呷哺高层动荡,资本退潮,且看创始人如何打响“翻身仗”

   
   撰文/吕明侠
   出品/每日财报
     
   呷哺呷哺(0520.HK)管理层余震未了。6月28日晚间,一份来自赵怡的3000字长文在网上传开,声称自己在5月20日,在没有任何事前通知的情况下,被董事会罢免了所有职务,且字里行间均为驳斥呷哺呷哺针对她的“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预期” 指控。
     
   而事发当时,她称正在高铁上,因为没有空间可供参加远程会议,因此不得不跑到厕所,抱着笔记本“蹲”了近一个小时。不出意外的话,这大概也是有史以来,最有“味道”的总裁罢免过程了。
     
   此事一发,呷哺呷哺股价大跌,除了有高层人事动荡带来的影响,想必也与其过去表现和未来的重大不确定性脱不开关系。而一系列缠绕着呷哺呷哺的问题和矛盾明面化的开始,也不禁让外界感叹:曾经那个开创小火锅先河的呷哺呷哺为什么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了。
    佳话总会落幕 资本终将退场 
   为什么会突发解雇总裁?
     
   根据公开资料,2012年,赵怡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呷哺呷哺负责财务相关的事务,担任首席财务官。在此前,其在联合利华、索尼爱立信、麦当劳都曾担任过高管职务,在她的带领下,呷哺呷哺于2014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可以说,呷哺呷哺能够从一家私人企业,成长为如今面向公众的大集团,赵怡功劳巨大。这一点,呷哺呷哺的创始人,贺光启也亲口承认过,不仅称赞她为“天才”,更是在2019年的时候,力排众议,将她推上了行政总裁的位置。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倒也是一段商界佳话。
     
   可如今的赵怡,已经不被允许参与呷哺呷哺的公司管理。继5月21日预期未达标解任行政总裁的职务后,6月14日,呷哺呷哺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了免除其执行董事职务的“议案”,理由是赵怡的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同时由创始人贺光启接替其职务。
     
       
   显而易见,如此突然解职高管,反映出公司内部矛盾或许已经进一步激化。之所以说“进一步”是因为高管离职、股价暴跌的戏码,在呷哺呷哺身上,上演了可不止一次。
     
   今年4月16日,呷哺呷哺宣布张振纬辞去凑凑CEO一职,同时辞去公司所有职务。张振纬离开之后,凑凑各部门以及各区域负责人将直接向贺光启汇报工作。4月19日,也就是在张振纬离职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呷哺呷哺股价大跌,跌幅一度超20%,股价最低达11.26港元,创近半年新低,公司市值直接蒸发21亿港元。
     
   伴随着股价跌、高层走,如今的呷哺呷哺颇有“树倒猢狲散”的意味。不仅如此,今年3月,高瓴资本将旗下两大基金合计持有的近1.14亿股呷哺呷哺股份全部清仓。同时,大摩也将所持有的1.04亿股份,减持到0.12亿股份,持股比例由9.25%降至0.93%。
    业绩尽显疲态 新品难挑大梁 
   呷哺呷哺如今的惨淡,不光可以证明近年来的衰退,也一定将深深的影响到未来。
     
   《每日财报》了解到,呷哺呷哺近年财务数据惨淡,且疫情后期也并无明显好转。财报显示,从2018年开始,呷哺呷哺就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利润连续三年下滑,2020年呷哺呷哺业绩受疫情影响严重,营收54.55亿元,同比减少了9.5%;净利润仅为1837万元,同比减少99.4%,距离亏损并不遥远。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呷哺呷哺净利润增速已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2016年-2020年,呷哺呷哺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9.74%、14.17%、10.07%、-37.71%和-99.36%。
      (制图:每日财报)
     
   最糟糕的是,因为在上市后盲目扩张,以及错判形势进行消费升级,价位越来越高的呷哺呷哺,口碑飞速下滑,顾客上座率也越来越低。
     
   一般来说,翻座率是任何餐饮企业考察餐厅经营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翻座率高,意味着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营业时间内,让座位的流动率提高,营收也会成倍提升,反之亦然。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其翻座率分别为3.3、2.8、2.6和2.3,也是逐步下滑的。
     
   “驳斥”是表面的,“行动”是诚实的。我们发现,大概是赵怡也早就对呷哺呷抱有悲观态度,其在今年的1月份和4月份两次减持自己手中的股票,累计套现达3000多万港元。
     
   《每日财报》留意到,面对消费升级大趋势,以及平价火锅的发展瓶颈,呷哺呷哺曾试图向“网红”“高端”“轻奢”的路线靠近,开创品牌“凑凑”,拟在品牌形象、产品结构、门店环境、服务模式等方面均作出调整。可是用钱打造的“精致感”,必然反应在客单价上。事实上,如今126.6元的客单价,已经超过了海底捞110.01元的客单价。甚至有网友称“有这钱我不如去吃海底捞,至少服务好。”
    市场竞争激烈 老将难有新“方” 
   据《2020—2021中国火锅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火锅市场总收入将达到8880亿元。而作为标准化程度高、业态成熟且整体格局依然比较分散的品类,火锅成为很多餐饮创业者的首选。
     
   但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行业的集中度却并不高,2019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海底捞其市占率也仅有2.2%,呷哺呷哺占有不足1%,前五名只占了火锅市场5.5%的份额。
     
   如今,创始人贺光启重新出山,却面临不一样的市场光景,当下的火锅江湖可谓“高手林立”,各具特色的火锅店、网红店层出不穷。
     
   几家热门的火锅品牌,几乎都靠着“火锅+特色单品”的模式圈住了属于自己的忠实顾客。比如主打鸭血火锅的“谭鸭血”;独具特色的卤味火锅“贤和庄”;以毛肚出名的“巴奴”,这些品牌打出了自身的差异化运营,在火锅赛道中站稳了脚跟。
      另外,“宅家吃火锅”的消费模式异军突起。瞄准居家火锅的锅圈食汇、懒熊火锅、餐爆食材等品牌,目前也已获得了千万等级的融资。甚至于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新型生鲜电商,依托于自己的供应链、物流优势,也在提供送火锅到家的服务。
     
   纵使火锅行业市场庞大,但是面临如此多背景的竞争者,呷哺呷哺也难说轻松。眼下,其两名高管接连离职,呷哺呷哺需要一个能够让其摆脱增长乏力困境的掌舵人,而创始人贺光启时隔九年再亲自上阵可能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呷哺呷哺高层动荡,资本退潮,且看创始人如何打响“翻身仗”

2. 呷哺呷哺2021年亏损近3亿,呷哺呷哺的寒冬何时才能结束?

疫情期间,因为人员流动的减少,餐饮业的经营,确实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呷哺呷哺作为餐饮业的大佬首当其冲,在2021年亏损就达3亿。在业绩上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公司的股价也是年年下跌。然而,在小编看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呷哺呷哺的寒冬何时才能结束,主要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疫情也并非他们地位受到冲击的理由。
一、疫情不是经营惨淡的理由呷哺呷哺经营不善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疫情的冲击吗?事实恐怕远没有那么简单。同样是餐饮业的大佬,海底捞的境况显然要明显好于呷哺呷哺。在呷哺呷哺面前,海底捞相当于呷哺呷哺的后辈,海底捞创业时间要明显晚于海底捞。然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海底捞,它情况明显要好于呷哺呷哺。这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呷哺呷哺的市值是要明显低于海底捞。在2021年3月11日,海底捞的市值达到756亿港元,而这大约相当于18个呷哺呷哺的市值之和。曾经作为被仰望的大哥在自己的小弟面前狠狠的丢了把脸。呷哺呷哺 如今面临的困局完全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曾经走价格亲民路线的呷哺呷哺完全是火锅市场上的王。受到无数年轻消费者的拥护。然而如今,呷哺呷哺 的菜品不断上涨价格。也非常大不断上涨的价格伴随的是不断丢失的人心。
二、呷哺呷哺还有救吗?虽然在2021年年底,呷哺呷哺服软主动下调价格,尽管当时市场上的食材价格事实上在不断上涨。但被价格劝退的年轻消费者早已对呷哺呷哺的这种事后补救不再买账,它已经失去了民心。 事实上这依然是一个伪命题,火锅行业的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像巴奴、吉野家等品牌纷纷选择抢占市场。大有诸侯争霸的趋势,内圈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企业想要分割市场上的蛋糕。但下班依然认为呷哺呷哺并不是毫无希,虽然现在经营确实不善。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依然拿有这一手好牌,他的知名度,他的商标,他这十几年在餐饮行业积累的人脉,让人依然对它充满希望。所以,呷哺呷哺靠自己完全可以自救,寒冬何时结束取决于他们自己,而这里面需要的是管理层的智慧,需要的是企业的创新精神。

3. 呷哺呷哺预亏3亿背后,是经营出现了问题吗?

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发布“盈利预警”公告。在公告中,夏布预计其收入将同比增长约13%,至2021元增长61亿5000万元。但其净亏损预计将达到2.75亿元至2.95亿元。即使在国内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四普四普也实现了1149万元的利润,但现在它遭受了10年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关闭了许多商店,大约230家。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难以全面开业,部分餐厅业绩下滑。

随着呷哺呷哺量和啜饮量的增加,约3亿元的前期亏损在业内算不上什么,但从股市和消费者的反映来看,可能并不乐观。自2021年初以来,夏布夏布的股价从每股近20港元一路下跌。“利润预警”一发布,股价就直接跌至每股不到4港元。消费者对啜饮的偏好也发生了变化。

当呷哺呷哺很流行时,有不少消费者排了一个小时的长队。近年来,西平的周转率持续下降。根据年报数据,从2017年到2020年,周转率分别为3.3次/天、2.8次/天、2.6次/天和2.3次/天。它也保持在每天2.3次的水平。为了给消费者一些价格上涨的原因,餐厅的装修也进行了升级,大大减少了一人酒吧的桌位,增加了两到四人的桌位,增加了产品线,从小包装材料改为小材料桌子,增加了桌茶店,并将餐厅环境改造成一种新的中国禅宗风格。

消费者并没有购买改变呷哺呷哺,但呷哺呷哺最终选择了降低价格。2021年底,在食品原料不断上涨的环境下,这可能是首届餐饮企业“降价”的首创。降价可能意味着“小火锅之王”的自助之路已经开启。然而,因盲目涨价而气馁的消费者可能永远不会回头。

呷哺呷哺预亏3亿背后,是经营出现了问题吗?

4. 呷哺呷哺员工辞职好辞吗

依法辞职就可以。
如果员工提前一个月(试用期提前三天)书面向单位申请离职,或者与单位协商经过单位同意,或者单位有违法情形的,当事人都可以离职。单位故意刁难不让离职,是违法的,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申诉。
而非全日制用工,无需提前书面申请的,当天口头申请就可以结束用工关系。
但是如果提前申请离职,劳动合同有依法约定培训费等协议的,当事人需要与单位协商给予合理的补偿。
另外,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对行业竞争要求保密的单位,如果有补偿,当事人离职后还要遵守相关的要求,如果违约,还要赔偿单位。

5. 呷哺呷哺去年亏损近3亿元,与哪些因素有关?

呷哺呷哺发布2021年度的经营报告称公司经营亏损近3亿元,净利润连续四年出现下滑的趋势,这种亏损主要和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一、疫情政策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实体店经济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餐饮业承受的损失非常大,堂食的客人和线上外卖订单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减少,而房租以及人工成本并没有降低最后导致净利润不断出现亏损。
二、产品定位发生变化
呷哺呷哺最初的定位是“一人食”小火锅,这种定位价格比较低,“一人食”的概念也比较新颖,因此刚推出时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被消费者称为“小火锅之王”,这种亲民路线对于营业额的提升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呷哺呷哺的菜品从2020出现涨价的趋势,客单价从46元涨到了62元,价格涨幅太大导致很多消费者流失。同时门店一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以往“一人食”的座位被大幅度裁减,增加了很多二人和四人座位,从开业的“一人食”变为了普通的火锅店,因此也导致门店的口碑急剧下降。
三、门店盲目扩张,市场竞争激烈
火锅店在中餐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本土的火锅品牌不断的崛起也导致消费者群体被分流,面对这种竞争呷哺呷哺通过开新店来占领市场,每年平均增加1000家新店,这也导致运营的成本不断增加,单店的盈利却不断的下降,管理层和股东也对扩店决策发生了争议,一些不同意扩店的股东直接撤资表示自己的不满,也导致了多地门店经营中资金链出现严重的问题,不得不对一些门店进行了闭店处理,这也导致资产负利润的增加。

呷哺呷哺去年亏损近3亿元,与哪些因素有关?

6. 转型失利、门店乏力,呷哺呷哺陷入"不变是等死、变是找死"怪圈

 一度背负“业绩拖累”名声的凑凑,在2018年终于交出一份盈利的成绩单,而其母公司“呷哺呷哺”最近却一直被翻台率变低、盈利下滑的名声裹挟,不久前呷哺又发布了盈利预警,这让其愈发显得危机重重。
  根据业绩公告,2018年呷哺实现营收47.34亿,整个集团利润增长从15.9%降至10%,同店销售增长从9.3%降至2.1%,营收和利润的涨幅都有下滑;2019年呷哺呷哺拥有人应占年内利润总额约2.9亿元,同比减少37.7%。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呷哺的赚钱能力在变弱,翻座率由3.3倍降为2.8倍,同店销售增速也由8.5%降为2.1%,增速下降明显。
  在筷玩思维看来,考察餐饮行业单店的经营效益有两个最为直观的指标,一个是单店翻台率,另外一个是营业额和营业利润。而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呷哺在当前情势下面临的潜在危机。
  巅峰时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门店有过翻台率高达7的极端情况,然而时过境迁,其翻台率正每况愈下,6年的时间里连年下滑,从2014年的3.8跌落到2019年的2.6。
  同样也在扩张并且是正餐火锅的海底捞,现在的翻台率维持在4.9,行业平均翻台率水平则在3.5到4.5,呷哺呷哺连行业平均线都没能达到,实在是有些让人诧异。
    
  随着“大火锅”海底捞的上市,港股对于呷哺呷哺这只依托“小火锅”商业模式立足的老牌股票越来越不待见,呷哺呷哺的市值已经缩水四成。即使高端品牌“凑凑”开始扭亏为盈,也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呷哺呷哺究竟经历了什么、正在经历着什么?让昔日的“连锁火锅第一股”、“休闲快火锅之王”渐渐走下神坛?
   ✔品牌升级后定位摇摆,呷哺呷哺“不变是等死,变是找死”? 
  关于呷哺呷哺最近几年的质疑,一直在它的经营定位上。当下呷哺呷哺面对的困局,仍然是定位问题的后遗症。
  20年前,呷哺呷哺独创的吧台式小火锅模式,精准定位在了“快餐+火锅”,也恰恰符合了市场的需求,从此奠定了呷哺呷哺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了“快火锅之王”的霸主地位。
  休闲小火锅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火爆后,在2015年开始呈现疲软的态势:小火锅翻台率高但客单价低,在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下,盈利水平就提不上去甚至会出现放缓,这也是呷哺呷哺意图业态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2017年6月,呷哺呷哺这个“快火锅之王”正式开始抹掉消费者心目中的“快”字。其董事长贺光启在上海宣布新战略,呷哺呷哺的模式将从“快餐”转型“轻正餐”,以“火锅+茶饮”组合来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
  之所以没有在北京大本营而是在上海宣布,这背后也有深意。上海是北方市场向南开拓的第一个超一线城市,上海的消费市场和北方相差极大,对“快”的要求有限,但对“精致”的要求很普遍。
  为了把品牌往精致化、休闲化转型,呷哺呷哺在品牌形象、产品结构、茶饮、环境、服务等各要素都进行了升级,通过新店型升级来提升顾客体验和品牌认知。
  最明显的是用餐桌位的变化,标志性的大U型吧台缩减,增加二人、四人桌位并提供鸳鸯锅;产品线增加,引入更多优质食材;由服务员分配小料变为小料台提供近20种蘸料供顾客调配;增加台式茶铺,餐厅环境升级为新中式禅风,锅具、器皿、摆盘等均增强品质感,增加服务员服务力度。同时,呷哺呷哺的客单价也相应提升,原来50到60元可以吃饱,现在要吃饱吃好一般都得至少要60到80元。
  呷哺呷哺门店升级的同时,子品牌“凑凑”也在推进中,虽然客单价相差一倍多,但愈发相似的环境风格,还是引发外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同室操戈”产生质疑。尽管呷哺呷哺强调升级后的餐厅仍然面向的是过往客群,但实际情况则是:过去追求快捷、高性价比的顾客最终还是流失了。
  这背后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口味,这部分没有明确的指征,但的确有不少老顾客反映小料的味道不如从前,而小料却是吸引老顾客的一个特色。口味问题因人而异不做过多阐述,更关键的是在第二个方面,呷哺呷哺始终没有搞清楚的,是重新定位后到底面向哪部分客群。
  现在的餐饮市场甚至整个消费市场,都并非单是靠客单价来划分客群,很多客群其实是重叠的,吃二三十元简餐的人也会去吃人均一两百的正餐。
  筷玩思维分析认为,如果要简单来分类,可以按照“目的性强弱”来划分客群。比如升级前的呷哺呷哺可以归为“即时型消费”,目的性较弱,想吃饭时路过了就选它;而凑凑、海底捞这样的正餐火锅则偏于“考虑型消费”,目的性较强,考虑相对较长时间、匹配自己需求后才会决定。
  随机型消费的客群首先要满足吃饱、吃好和性价比,考虑型消费的顾客则更多会考虑环境、品牌、服务等等其它因素。这两部分客群基本上是不重叠的。
  呷哺呷哺在店面分布、产品定位上都在吸引即时型消费的顾客,但在升级后则靠近考虑型消费者的思维,后者在考虑比较之后,往往由于过往对品牌的固有印象而放弃,选择了更有吸引力的其它品牌;前者则因为呷哺呷哺客单价提升,不少人在几番犹豫后选择了其它价格更低的品牌。
  相比之下,中间那部分认准呷哺呷哺、觉得客单价可以接受并且在意其它因素升级的那部分顾客,则享受了“火锅界星巴克”的体验,翻台率远没有那么快了。
  可以说,在竞争愈发惨烈的餐饮市场,呷哺呷哺也面临着“不变是等死,变是找死”这样很多经营超过10年的餐饮企业都会面临的困局。
  呷哺呷哺掌舵人贺光启曾表示,在当下餐饮市场中要想保持成功,一定要非常了解顾客的需求,同时定位和差异化要更加明确,才能从红海市场中跳出来。然而呷哺呷哺升级后并没有做到“明确的差异化”,反倒是少了最初的一人一锅超快捷的“犀利形象”。
  凑凑的成功也让管理者在两边纠结,也想让小火锅不仅仅满足刚性需求,要跟顾客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连接。但殊不知,这却反倒打破了原先品牌和顾客的“连接”,重建则异常艰难。
   ✔扩张水土不服成掣肘,呷哺成了“凑凑简化版”,不再是特色小火锅 
  同样,这也是一个遗留问题。扩张遭遇地域问题却仍不能停止开店,是呷哺呷哺另一大矛盾。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呷哺呷哺继续推进其餐厅网络扩张计划,共新开张195间餐厅,包括168间呷哺呷哺餐厅和27间凑凑餐厅,同时关闭20间餐厅。截至2019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全国共经营1022家餐厅和102家凑凑餐厅。其中,2019年全年共新开243家餐厅,包含189家呷哺呷哺餐厅、54家凑凑餐厅。
  但是,这样的开店速度带来的则是原先门店的经营困境。以北京为大本营,呷哺呷哺在天津和东北的北方市场逐渐饱和,首站南下的城市上海迟迟无法打开局面;在西南的川渝、东南的两广等南方地区,对这种牛羊肉火锅的接受度一直没有提起来。门店密度不断增加,市场接受度却没有提升,呷哺单店的营收自然要被稀释掉。
  2018年和2019年呷哺呷哺同店销售额增速其实要远低于市场预期,而今年在继续增加门店数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其同店销售额增长率仍将维持低单位数。
  拿上海来说,具有和北京相当的人口体量,流动人口比例高,呷哺呷哺面对的似乎是相似的客群,可为什么就是在上海打不开市场?
  不少观点认为,呷哺呷哺主打牛羊肉的北方火锅在南方的接受度是有限的,但事实上,同样偏北方火锅的凑凑在上海表现却很不错。川渝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也是同样道理,品类的选择习惯差异只是一小部分原因。
  发力南方市场的最大困难可能在于呷哺呷哺的基因。
  呷哺呷哺诞生于北京,在北京市场发展壮大,来到南方后,大家对它的基本认知是:从北京来的连锁小火锅,而南方消费者对北方食物的普遍印象是不够美味、不够精致,加之呷哺呷哺最初又是属于快餐连锁的定位,更是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由于消费者吃快餐的选择很多,仅有的吃北方火锅的场景更多会选择更大的火锅品牌。
  呷哺呷哺升级店面其实也是为了在南方市场扩张之前扭转大众对品牌的固有认知,但这种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在菜品层面没有本质的改变,这让呷哺一系列的升级显得有些尴尬。
  当然,凑凑就没有这方面的尴尬。凑凑一开始就定位高端,有港式火锅的精美,同时又强调了“台式服务”,在接受度上明显占据了先发优势。
  2019年被设定为呷哺呷哺集团的大跃进元年,今年目标是“呷哺+”升级店达到1000家,但呷哺呷哺在南方市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还会面临和凑凑同质竞争的问题,处境会比较难以扭转。
  按照掌舵人贺光启的意思,呷哺呷哺大举南下扩张版图的策略,是凑凑先进入、先探索,呷哺呷哺再紧接着进来。这样的思路就意味着:呷哺呷哺不再是独具特色的小火锅,而成为了“凑凑简化版”,二者做好品牌区隔这个关键,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顾客是健忘的又是“记仇”的,呷哺食安问题背后的问题愈发明显 
  呷哺呷哺的业绩转折点,除了海底捞上市,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在山东发生的“老鼠门”事件。
  在那次食安危机事件中,消费者(一位孕妇)在汤锅中捞出一只5厘米长的老鼠。事件曝出后,短期内呷哺呷哺的市值大挫,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也持续走低。
  其实,类似的,甚至是更严重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也在其它大品牌中发生过,如去年海底捞的“后厨门”事件。海底捞的后厨被记者卧底曝光,老鼠频繁出没,后厨肮脏……
  但是,海底捞后厨事件的影响很快就过去,还顺利上市,呷哺呷哺却一直没能摆脱阴影,盈利持续下滑,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二者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7. 上半年关店37家,呷哺呷哺这是被年轻人抛弃了吗?

并不一定是年轻人抛弃呷哺呷哺,而是疫情发生后,年轻人无法外出就餐,相关的餐饮企业迎来营业额下降。
在此之前,呷哺呷哺拥有着稳定的客源和市场。它凭借着火锅味道和独一无二的定价,立刻成为许多年轻人心中最佳的火锅店铺之一。尽管如此,也无法弥补呷哺呷哺上半年的亏损。
反观呷哺呷哺的财务信息,上半年,多个城市发生一起,餐饮企业举步维艰,其中包括呷哺呷哺。该餐饮企业出现两种数据下降,第一种数据来自于营业额,下降幅度高达29%。第二种数据来自于公司亏损,亏损幅度拉大到超过400%。

疫情是呷哺呷哺关闭店铺和营业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当某一家餐饮公司在大型城市建立店铺时,大城市的客流量会增加餐饮店铺发展的概率,尤其是设置在商业街的火锅店铺。反观呷哺呷哺的选址位置,大多都处于一线城市。可是一线城市的房租太高,公司无法获得稳定客户。久而久之,公司营业额下降。

与此同时,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出现过疫情。部分城市采取的是静默状态和居家隔离,不允许线下堂食,各大餐饮店铺的客流量几乎为零。如此一来,呷哺呷哺等企业只能面临不断增长的日常开销,还需要维持店面运营和店面消毒和杀菌,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总的来说,不要将所有店铺的亏损都归结到年轻人和消费者的身上,毕竟,每一位消费者都可以选择去哪里吃饭。长时间将店铺亏损的原因归结到年轻人身上,只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更何况疫情是导致店铺关闭的原因之一,千万不要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上半年关店37家,呷哺呷哺这是被年轻人抛弃了吗?

8. 呷哺呷哺业绩待“哺”,高层变动的背后又预示着哪些问题?

喜欢吃火锅的,一定也比较喜欢呷哺呷哺这个品牌,而呷哺呷哺这个品牌也是在面临着一些经营危机的,因为不断的在变动高层,而在变动高层的背后,也能够去反映出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变动高层背后所折射的就是公司经营不善的问题。这说明呷哺呷最近几年的公司营业额和营业收入并不是非常的高。因为变动高层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司的经营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所以才需要不断的去更换总裁来重新对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更换高层的原因只能是因为上一任高层所在的时候,公司整体的运营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没有更好的经营策略,才需要不断的变更高层,来挽救公司面临的经营危机,同时用一种新的经营方式让重新让公司大换血。因为我们很清楚一点是如果一个公司的业绩是非常好的根本不可能会更换高层,而且还会把业绩好的成果归结于公司的经营策略是比较好的,所以现在出问题大概率就是因为公司的经营不好,销售业绩没有达到预期。
其次,整合后台资源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也是想要去调整公司的成本,或许是想要从整个公司的内部运营开始进行处理,要对整个公司进行一个比较大的变动,里里外外都是需要创新的,这说明呷哺呷哺这个火锅品牌或许现在已经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倘若采取一个比较合适的经营策略,也许能够使得这个火锅品牌解除当下所处的危机时期,所以先不断的进行人员的大变动,因为公司高层人物的变动也可能意味着下层内部员工的调整,而先从公司内部进行调整或许是第一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