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珍的人生历程

2024-05-05 16:27

1. 张永珍的人生历程

50多年前,还是少女的张永珍来到中国香港。当时的中国香港远没有今天的繁华。上个世纪60年代,张永珍从剑桥工专毕业后,在英国与郑正训先生结为伉俪,生下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她一直相夫教子,一直等到孩子长大、出国留学,才开始走出家庭,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从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担任女性杂志《象牙塔外》的社长。但是,张永珍并不安分于杂志社的工作,准备进入商界。她发现当时中国的建设急需外汇,而出口石油则是当时赚取外汇的有效途径,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张永珍与霍英东二子霍震寰等人注册成立了香港大庆石油公司,经销中国石油。她凭着胆识,率先开展了全天候的送油业务,在中国香港建立了健全的销售网络。张永珍的商业胃口也越来越大,接着又投资了内地电讯、交通、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奠定了她在中国香港商界成功女性的地位。资产也早就远远超过兄长张宗宪。

张永珍的人生历程

2. 张爱珍的事例

1959年5月7日,张爱珍出生在高平市河西镇官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父母出于对女儿的珍爱,为她取名为爱珍。这一天,她开启了自己的人生大戏。 张爱珍的父亲张东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党梆子票友。在家乡的业余剧团里,父亲是艺术全面的业务骨干。小爱珍和哥哥冯来生,从小就浸泡在这个业余剧团里,跟随父亲看戏成了他们兄妹童年时的最大快乐。 哥哥冯来生是个音乐爱好者,一次,他在家中拉胡琴,见爱珍和几个同龄孩子在院里玩耍,出于无意,他把这些孩子叫进家,让他们每人唱一支农业学大寨的歌曲。突然发现张爱珍音调准确,嗓音宏亮,能随着胡琴伴奏一起唱。这意外的发现,使冯来生惊喜万分。尽管爱珍当时只有6、7岁,由于不理解歌词的意思和吐字不清,把“粮冒尖”唱成了“两毛钱”,但凭着一个音乐爱好者的直觉,他感到妹妹具有音乐天赋,且有一副好嗓子,将来准是块唱戏的料。 张爱珍天生爱好唱歌,那时,村里的高音喇叭里经常播放郭兰英演唱的“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等歌曲,她就是这些歌的忠实听众。学会了就唱,并且唱得甜丝丝的。村里的人们夏天乘凉时,爱把她叫来唱几曲,冬天聚在一起闹红火,也少不了让她唱几首。每逢此时,平时少言寡语的小爱珍,心里也是乐滋滋地,俨然一位小歌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岁时,她失去了母亲;之后哥哥娶亲分出去单过,家里只留下了父亲和她两个人。为使父亲劳动之余不再操劳更多的家务,她用自己柔嫩的肩膀挑起了母亲留下来的家务重担。她的童年就是在上学、做饭、喂猪、洗衣、打扫中度过的。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她都会感慨地说,大概从母亲去世那时起,她的童年生活就已经结束,也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句号。 1972年,高平县青年文艺培训班招生,在哥哥的劝导下,她报名参加了考试。她穿着平生第一次买来的塑料底鞋,走在城里的柏油马路上,脚下发出“叭、叭”清脆的响声,她兴奋极了…… 考试分演唱和道白。演唱主要是考高音,这是她的强项,她自然不怵。道白却是她的弱项,当时的道白考试要求考生说两句话,一句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另一句是《阿庆嫂》中阿庆嫂的说白“倒落下话把儿(ba’r)了。” 由于她的高平口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舌尖音和舌后音不分,撮口呼和齐齿呼不分,又不会儿化音,这着实让这个说了十三年高平话的小姑娘为难了。为了能说得尽可能标准,她就在经常读错的地方画上圆圈,查字典,标上拼音,努力去读。到了考试时,其他人都是用高平口音说了这两句道白“我们的文学(xie)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倒落下话把(ba)儿(er)了。”只有她说得比较标准。经过一番努力,13岁的她被录取了,苦涩而甜蜜的从艺生涯开始了。 从此,定林寺里多了一位高挑而瘦弱的女孩,晨曦未露急起身,夜幕低垂人未归,踢腿、劈叉、下腰、拉顶……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拉顶,她始终不能完成这个动作。老师对此一点也不迁就,硬让她练,在老师的坚持下,她终于做成了这个动作,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随着她的倾斜倒地,和她在一起‘练习这个动作的其他学员也 “扑通、扑通”地纷纷倒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还在培训班时,一次在农村演出《杜娟山》,观众陆续进场了,而饰演柯湘的演员突然病了,不能上场,她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手戴镣铐的柯湘上场了,唱得入情入戏,“冲开这……”边唱边做着动作,由于用力过猛,镣铐一甩,竟甩过头顶到了身后,情急之中,两脚迅速一抬,身后的镣铐又回到了前面。 她边讲边演示,嘻笑声充满了屋子。 “我到剧团里排演的第一出戏是现代戏《蝶恋花》,在剧中饰演杨开慧。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专程到北京观摩学习由李维康主演的京剧《蝶恋花》。她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大大打开了我艺术的眼界。回来后,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人物的身份、气质上狠下功夫,终于使这个角色的演出获得成功。当时在高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演20余场。晋东南地区文化部门的领导,亲率地区三团一校人员前往高平观看演出,戏校全剧照搬。”    
1981年,生活中的“蝶恋花”有了结果,这一年,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结婚了。 丈夫张建国和她是培训班时的同学,两人同窗4年,志同道合。张建国也是农民的儿子,忠厚、纯朴、为人正直,原来学表演,后来改学音乐,与她同年从培训班毕业后,同时被分配到高平人民剧团担任乐队演奏员。 1983年,儿子出生了。看着自己的儿子,她内心体验到了一位母亲说不出的快乐;但儿子的到来,也给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演员的生活不固定,成年演出在外,孩子刚过满月,她就得带着儿子下乡演出。 有一次,她在高平青年团下乡演出时发高烧,当时还奶着5个月大的儿子,连医生都说她当晚不能参加演出,可后来,她硬是让医生想办法把体温降到38度,保证上台为观众演出。演出后连夜被送进医院。5个月大的孩子却因她发烧没有奶饿了两天,那时候,观众在看她的戏,而孩子却饿得直哭。回到高平住院后,奶奶抱着孩子来回往返走5里多地,还是吃不上奶…… 世上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张爱珍她也是个贤妻良母,可她为了剧团,为了事业,她只能这样做。 如今,为了能更好地照看两个孩子,她的丈夫张建国离开了剧团,在职业技术学院当了教师。这也减轻了张爱珍的负担,演出时再也不必为孩子担心;在家休闲时,同样可以静心地唱、练、琢磨台词,此时,他还是她的顾问兼第一观众。 不知谁曾和我说起过“完美家庭是成功人生的一半。”可以说,张爱珍的完美家庭成就了她的事业。   “1978年,我演出了平生第一部传统戏《英台抗婚》,我扮演祝英台。上党梆子传统戏中本无此剧,是高平县上党梆子剧团根据川剧《柳荫记》移植改编而来的。这是文革期间禁演传统戏之后,上党梆子恢复上演的第一个传统剧目。并且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将此剧搬上了舞台。那一年,我才19虚岁。”   在培训班学习期间,传统戏尚属禁区,因此,她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传统戏的表演。为了演好这部传统戏,她从青衣的手指、提鞋、走脚步、跑圆场开始,一招一式都虚心向老艺人学习;也曾自费到太原,向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和肖桂叶老师学习水袖功夫。短时间内,她就掌握了戏曲身段的基本功。上党梆子的表演,比较粗犷、豪放,追求粗线条、大轮廓,强烈明快,但她在《英台抗婚》中扮演的祝英台,却别有一番韵味,着眼于刻划人物的微妙心理。因此,《英台抗婚》演出后,观众和领导对她塑造的祝英台反响不错,这是对她的鼓励,是一个好的开始。 学无止境。为了更广泛地吸取上党梆子的优美唱腔,她又开始学习上党梆子名角吴婉芝的唱法。上党梆子名剧《皮秀英打虎》是吴婉芝老师的成名作,为了排好这出戏,她把吴婉芝老师“文革”前演出所灌制的唱片找来,认真地听,反复地学。为得到真传,她登门拜访,拜吴婉芝老师为师。吴婉芝老师热情地接纳了她,收她做徒弟。临走时,吴老师还以师徒的初次见面礼,送给她一身布料,一条裤子。吴老师不仅教她唱,还在生活上给予她关心,所以,张爱珍说:“我们师徒既有师徒缘,更系母女情。”在以后的排戏中,她都要向吴老师请教,特别是排演《秦香莲》一剧,吴老师给予了她许多指导。当吴老师病逝后。她深感悲痛:“声声泣哭先师鹤鸣,句句缅怀泰斗恩泽。”   “上党梆子是一种传统艺术,但也需要创新。演员不仅要唱戏,更要唱情。《杀妻》就是对上党梆子唱腔做了改革之后推出的一部戏。我对《杀妻》的表演体会是,第一要分清段落层次;第二要抒情动情;第三要张驰有度,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1984年,张爱珍还在高平县上党梆子剧团时候就开始演了,那时候的本子和现在的不太一样。1986年调入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重新加工了这出戏,王玉莲仍由张爱珍扮演,吴汉改由张保平扮演,所不同的是,原来吴汉的扮相为武生,张保平则改为须生(吴汉改画红脸,上党梆子旧称红生),在这一年的山西四大梆子青年团调演活动中,张爱珍和张保平双双荣获主演金牌,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杀妻》的最后大段唱功戏,每次都震撼着观众,被深深地吸引。当时的场景是,观众席上一片安静,人们专注凝神,多少人泪流满面都忘了擦一下……”(——原晋城市上党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吴宝明语)调演结束后,上党戏和《杀妻》在省城引起了很大轰动。各种评议和反响也特别多。有“声震晋阳大地”之说,有“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范例”之说,有“看了戏叫人‘心神为之一震,耳目为之一新’”,“上党戏变好听了,变好看了,再不是过去的‘圪吵吵’戏了”,还有不少人说“过瘾啊,着实让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扬眉吐气一番”、“咱上党人和人谈戏时,头也能抬起来了,胸也能挺起来了,咱的戏、咱的演员再也不比别人差了”等等。之后,《杀妻》在全国声腔学术讨论会、东北拍电影、进京演出时均获得了很高评价。至今,这出戏常演不衰,粗略估计,《杀妻》演出已达1000多场。 1991年,张爱珍到北京参加梅花奖评比演出时,参评剧目就有《杀妻》,只不过吴汉改为郭孝明扮演。她和郭孝明是长期合作的舞台搭档,在北京演出时,他俩的表演珠联璧合,征服了北京的观众。张爱珍在这次梅花奖评比活动中,荣获“梅花奖”。在上党梆子戏曲史上,获得全国艺术大奖的,她和同年获得“梅花奖”的吴国华,属首得殊荣者。 1995年,由张爱珍演唱的《杀妻》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了中国唱片第3届金唱片奖。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奖项之一。在山西省,第1届是艺术大师丁果仙得了这项大奖,第2届没有,第3届是张爱珍和王爱爱。一个演员的好坏,观众和戏迷是评价的标准。张爱珍每次演出都非常注重和观众的感情交流。这样,每一场演出以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演出时,常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观众和戏迷到后台来和她说唱说戏。有一回,在乡下演出《唐太宗游春》,郑青宵里面有一句唱“原来是寒风飒飒戏门环”,唱到这儿,观众说:“不要唱了。”她停了下来,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观众说:“就唱这句,我们还想听这句。”她就又唱了一遍,观众又叫,说:“不要乐队伴奏,就要听她干唱(清唱)。”受了这句唱腔的启发,把它又用在了《杀妻》“戏门环”唱腔里面。 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了她日后的成绩。

3. 张永珍的事迹?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11月28日在香港拍卖一件珐琅碗,价值超过1.5亿元。
 
 是全国政协委员张永珍拍得的。
 
 张永珍应该是香港的富商,想知道她做的是什么生意?
 
   解析: 
  
 张永珍
 
  
 
 张永珍(1932-),女。江苏武进人。196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工专。历任香港象牙塔外杂志社社长,香港理工学院学生辅导就业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副会长,大庆石油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香港永兴企业公司总经理、银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企业发展中心主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创办香港大庆石油公司始涉商界,后投资电讯、交通、商贸、房地产,是香港知名商界巾帼。多年来热心公益,捐款逾亿元用于内地慈善事业。
 
 1992年被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请为香港事务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永珍的事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