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尔康的介绍

2024-05-04 22:31

1. 汪尔康的介绍

电分析化学家,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副博士学位,是极谱创始人海洛夫斯基的学生。在中国最先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的电极过程和均相动力学。发现了铂无素的催化动力波和凶的吸附波,并研究了产生波的机理。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脉冲极谱仪和新极谱仪。在极谱理论、应用和痕量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八十年代初率先在我国开展了油/水界面电化学、液上色谱电化学研究,首次提出循环电流扫描法研究油/水界面电化学。

汪尔康的介绍

2. 汪尔康的人物简历

1933年 5月4日 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49-1952年 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1952-1955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习员。1955-1959年 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学习,获化学副博士(哲学博士)学位。1960-1982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0-1982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1982-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1985-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92-1996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1994年至今 任长春应用化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4-1985年 美国Houston大学客座教授。1988,1992年 法国Bourgogne大学客座教授。1989年 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1996-1997年 香港技大学客座教授。1987年至今 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1988年至今 《分析化学》主编。1984-1989年,1994年至今 《Talanta》编委。1985年至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后为召集人。1987年至今 《Microchem.J》编委。1991-1994年 《Anal.Chim.Acta》编委。1991年至今 《Electroanalysis》编委。1997年至今 《J.Environ.Science and Health》编委。1998年至今 《Anal.Letters》编委。

3. 汪尔康的人物生平

汪尔康汪尔康,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他的童年正值日军侵华,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江苏镇江。汪尔康的父亲是电报局的电报员,不愿为日军卖命,宁可生活拮据也不为侵略者做事,家里依靠变卖为数不多的家产维持生计。汪尔康没读过正式小学、初中,但日军投降,父亲恢复工作后,他却能立即考入初中三年,随后进入高中。不满16岁时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52年,他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当时的东北,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曾被冠以伪满傀儡皇帝“京都”的长春,与繁华喧闹的上海相比,竟是那般狭小、冷清,甚至有些凄凉。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虽使汪尔康有所体验,但在内心他却有着另一个温暖的世界。周围是一大批享有盛誉的学者,还有刚刚从战场上来到科技战线的干部,他们火一般的工作热情,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每时每刻都使他感到有一种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唤起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信心。1955年,汪尔康被派去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学习深造。这是他又一次冲刺的新起点。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在当时极谱这个崭新的领域,为祖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三年期间,汪尔康不但充实了自己的基础知识,而且对极谱学的原理和技术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为后来在中国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汪尔康以获得化学副博士学位的荣誉,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开始了他攀登科学高峰的新里程。伴随着祖国成长的风雨历程,汪尔康既享受过幸福和欢乐,也经历过痛苦和磨难。1966年,他参加了匈牙利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带着满身征尘飞回祖国,怎么也没想到,迎接他的竟是一场摧残科学文化乃至人们心灵的十二级政治风暴。应化所数以百计的科技人员被“全面专政”,他自然也“在劫难逃”。出于科学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即使在“文攻武卫”的枪声十分激烈的时候,他也置生命危险于不顾,向科学的未知世界奋力攀登,同千百万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斗争的勇士一样,他在另一条战线上,以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战斗精神,夺回了那被历史耽搁了的金子般的时间。1977年,汪尔康曾作为第一个中国化学家赴美考察团的分析化学分组负责人赴美考察,并做学术报告。1984年,他应邀赴美在休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并参与该校化学系研究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他多次出国考察期间,在美国、加拿大及欧、亚国家的几十所大学进行了讲学访问,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1979年,汪尔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生命旅途中的又一个黄金时代。1982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为应化所科研和行政管理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当选为吉林省劳动模范。1986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荣获吉林省“共产党员标兵”称号。他还长期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国家科委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特邀评审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长春化学会理事长,长春市科协副主席,国际及亚洲分析化学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会议主席。还兼任6种国际和多种中国学术杂志的编委和《分析化学》的主编。汪尔康现任长春应用化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忙于大量的学术组织工作和社会工作。

汪尔康的人物生平

4. 汪尔康的奋斗终生

汪尔康“搞科研不能怕吃苦,要孜孜不倦,要奋斗终生”。汪尔康常常以此自勉。50~60年代,汪尔康在中国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的电极过程和均相溶液动力学,他最先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氧化产生氧化波,并提出与汞配合及形成汞盐膜的看法。这一结论被写入极谱学专著书中。他发现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研究了产生机理,提供了以催化波作铂系元素分析的基础。他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的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了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研制成功达到国际商品水平的脉冲极谱仪、新极谱仪、四电极系统循环伏安仪和线性电流扫描伏安仪,并加以推广,多次获奖。进入80年代后,他创建线性电流扫描法研究液/液界面的方法、仪器,发展多种电化学研究方法,提出离子转移理论的新见解,为国际同行所公认,并因此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结合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分析等领域的要求,开辟了油/水界面电化学、生物电化学、液相色谱/电化学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在通常较难检测的检测物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方法,系统研究并设计出各类微电极、阵列电极、多工作电极及各类化学修饰电极和水/固化硝基苯界面薄层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联用,加深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了解。近年来,又开展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法、毛细管电泳/电化学以及液/液界面和仿生膜电化学的研究。他是“七五”、“八五”、“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方面重大、重点项目的参加者和负责人。他发表论文450多篇,一半以上是用外文发表,影响广泛。由于在电分析化学方面的成就,1997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创新发明奖和伊朗第十届霍拉子米科学优秀奖。

5. 汪康年的人物介绍

汪康年(1860-1911)清末维新派。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字穰卿,晚号恢伯。德宗光绪间进士。张之洞的幕僚。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出版家、政论家。中日甲午战争后,愤励变法图强,欲化愚弱为明强。1895年(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参加上海“强学会”。次年,与黄遵宪办《时务报》,自任经理,延梁启超主编。曾著文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后改为《昌言报》,不久停刊。1898年创《时务日报》于上海,旋易名《中外日报》,拥护清政府实行“新政”。曾支持上海人民反对法人侵占“四明公所公墓”。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军久驻奉天(今沈阳市)不撤,他愤然致电中外,慷慨力争。1904年任内阁中书。1907年在北京办《京报》。1910年(宣统二年)办《刍言报》。著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等。[1]

汪康年的人物介绍

6. 汪康年的介绍

汪康年(1860年1月25日—1911年11月4日),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名康年,字穰卿。中年号毅伯,晚年号恢伯1、醒醉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八年1进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出版家、政论家。官内阁中书。甲午战后,在沪入强学会,办《时务报》,后改办《昌言报》,自任主编。又先后办《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