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 简答

2024-05-05 14:15

1. 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 简答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 简答

2. 凉州词第四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了边塞的什么?

凉州词第四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因为春风都不会吹到哪里。
暗写了统治阶级不体恤民情,不曾关心戍守边疆的战士。
 
凉州词二首⑴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⑹,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⑺。
 
作品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3. 凉州词玉门关的意思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2、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凉州词玉门关的意思

4. 凉州词中的玉门关

玉门关,顾名思义是古时的一个关隘,提到关隘,不禁想到见过的画面和文字,一些悲壮,一些繁荣,而今,这些关隘大都名存实亡,想来有些许的感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王之涣这首《凉州词》里的玉门关,据说在今天的西安境内,敦煌境内的玉门关,则是东汉时班超给朝廷的奏章中说到的“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西汉时,汉武帝为了西域的防守和经营,设置了今仍可见的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遗迹,即玉门关.后来我又知道,我看到的玉门关只是暂定,真正的玉门关因未找到确切遗址而存在疑团.疑团有二,方盘太小,够不上海关的规模.认为此方盘城所在之出是“玉门都督府”,关城还应在西.也有认为西汉的玉门关应该是长城的终点,方盘城不过是玉门都督府所辖玉门关.又称为小方盘城的玉门关在敦煌西北,呈方形,有西北两门,城墙十米,上宽三米,下宽五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以直到顶端.方盘城的城墙保持完好.之所以叫玉门关,自然跟玉有关.传说总是令人心存美好念想的,玉,本也就是有灵性的东西.我在传说中感受到的,还有当地人对玉门的虔诚.

5.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指的是春天的风吗

不是的。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不仅指的是春天的风。
春风在这里是指正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帝王不体恤民情,没有将他的恩泽惠泽到边关的将士,含有嘲讽的意味在里面。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我们只有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才能明白它的另一层含义.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写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诗人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很委婉地表达了一种不满和埋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字面是说,羌管何必吹奏那传达离别悲哀的《折杨柳》呢?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同时,这两句也是埋怨朝廷的恩泽不及于边塞.所以,这里的“春风”还指朝廷的恩泽.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指的是春天的风吗

6. 凉州词中最能表达玉门关的苍凉的诗句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两句写的是壮观河山景象,后两句写的是苍凉边关的景象,整个词解析: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其实整句诗词变现了出来的是战争年代边关的苍凉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没有那句诗最能表达玉门关的苍凉,要是非要用个最的话就是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7. 古诗玉门关凉州词的作者是谁?

凉州词 
唐代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古诗玉门关凉州词的作者是谁?

8. 凉州词王之涣中“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是什么?

【主回答】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回答】
原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