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永久的公司历史

2024-05-05 12:36

1. 上海永久的公司历史

1940年秋,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在上海东北角的唐山路开业了。这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昌和制作所占地2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600品方米,所有员工近200人。当时生产的自行车规格均为26吋,全是黑色油漆,牌号“铁锚牌”,年产自行车3000辆左右。1949年,全国解放。6月1日军代表接管工厂后的第二天,便全面恢复中断了近一年的生产,工厂彻底开始走上一条新道路。厂里决定放弃“扳手牌”,请专业人员设计一个新的商标。由于当时受我国同苏联的特殊关系的影响,新商标暂定名为“熊球”牌。画面上是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顶端。后几经讨论,反复酝酿,最后决定采用“熊球”的谐音“永久”,作为产品名称,商标最终定稿时,增加了“永久牌”三个红字,这是永久牌自行车的第一个商标。1951年永久商标开始减少政治色彩,走上打造“永久”品牌的战略之路。1949年底,永久牌自行车诞生了,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永久也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到1952年,永久牌自行车年产已达到28767辆,占全国自行车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新中国自行车行业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这也为永久品牌享誉中国自行车经典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上海永久作为国家自行车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自行车行业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产品在品种、质量、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自觉的加强出口意识,增强出口实力,拓宽出口渠道,积极出口,让永久走向世界。不但是中国的永久,还是世界的永久。1956年末,标定车正式在上海永久大批量投产。中国第一辆标定型自行车的问世,不仅统一了国内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规格,为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规格,为自行车零部件的互换和通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自行车工业开始走上了一条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道路。它开创了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先河,铸就了中国自行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豪气,促使着永久人一次又一次在中国自行车行业书写新的辉煌!1957年5月,中国第一辆26吋轻便车诞生于上海永久。这种定名为31型轻便车的出现,其式样新颖,结构型能优越,首次开创男式、女式车款。表面装饰精细,在当时国产自行车中首屈一指。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上市,就立即被争购一空。也由此衍生了其他型号和类型的轻便车。轻便车的问世,填补了中国自行车种类上的一项空白,丰富了国产自行车的品种,为中国城市车的研制和生产探索了经验,开创了中国自行车的新天地。1958年底,公路赛车,在上海永久试制成功。首批生产的81型公路赛车,经各项试验和检验后,一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和要求。在第一次全运会上,上海队选用这款车获得了团体冠军。永久牌81型公路赛车在全运会上夺魁,标志着中国自行车制造工业正在向高、精、尖发展,并已跃上了新的台阶。国产第一辆公路赛车也是诞生于上海永久,不仅表现在永久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技术始终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是当时自行车行业的领头羊。1959年生产全国第一台自动电镀机,不但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电力、水、蒸汽和生产场地。这台电镀机是国产第一台自动联合电镀机,填补了中国自己生产电镀机的空白,为改变我国落后的电镀工业面貌做出了贡献。这些都是永久人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为中国的工业进步做出贡献。1962年5月为了更符合载重的性能要求,为广大农民朋友生产出符合他们要求的车。结合国内各种类型自行车的解剖分析,进行选型、设计,决定对车架、前叉、车把、车架等13种部件重新设计,考虑到载重车骑行安全和自行车维修的便利,增加了保险叉和工具袋两个部件。载重车研制出来后,载重车被带到山西、河北、内蒙古等10个地区,行程千里进行访问、走访,听取各方意见后,又进行了改进和调整。一经问世便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也被他们亲昵的称之为“不吃草的小毛驴”。1962年12月永久研制并生产出国家邮电部将制造邮电车,以车代步。设计人员想邮递员所想,急邮递员所急,走访邮电部门后,总结出邮电用车的特殊要求——耐磨、耐刹、耐颠,功能齐全,既要载货又要骑行轻便。邮电车的前泥板由普通型改为“钢盔式”,并略为放长,前后泥板均喷上金黄的“邮电”二字,车把正中间则刻上邮电专用标记。农村用的邮电车后轮衣架左右各配有一幅活络货架,载货时可放下,不载货时可折叠起来。1965年,上海永久又为我军第一支自行车连队提供了26吋军用自行车。车的特殊功用为,轻便、机动性强,作为运输工具。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和制造全车采用特种钢材,每辆车负重200公斤以上,车身采用高级绿色防锈漆,车上配有活动挂架、肩推助力杆等。这批车多次出色的完成了物资运输的任务。1979年研制出SC67型按照欧美市场的需要,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设计和试制27吋10速运动型自行车。经过美专业检测机构测试后,产品质量完全符合美国安全标准(CPSC)。日本自行车从打入美国到展开销路前后做了近20年的努力。我们的产品很短时间内就通过美国安全标准,就等于拿到了“签证”。进入美国市场后,受到广泛的欢迎。累计出口首次超过10万辆。截止1989年,永久出口自行车累计已达到400多万辆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和苏联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湖北省应城县实行了“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责任制,全县涌现出一大批生产冒尖而富裕起来的农户,杨小运就是其中之一。丰收后,杨小运提出愿向国家交售公粮两万斤粮食(征购任务8530斤),只要求卖给他一辆永久车,应城县委和县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同时做出决定:凡是全年超卖万斤粮食的农户,都供应一辆永久车。湖北孝感地委主办的《孝感报》及时报道了这件事,其后,《人民日报》又给予转载,向全国推荐。为了满足农民朋友的需要,年度生产计划一改再改,在增产19万辆的基础上,再超产5000辆自行车,作为国家计划外特供农村的奖售车,以尽“永久人”工人的职责。1981年10月15日,厂长带领有关科室干部和技术人员,搭乘长江客轮,将精心制造的1200辆“永久”车送往应城县。这支送车队到汉江平原后,足迹所至,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男女老幼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应城县农民那种“盼‘永久’、迎‘永久’,喜领上海工人情;卖完斤、超万斤捧出应城农民爱国心”的动人情景和热烈场面,给送车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鼓舞了“永久”职工。很多职工八小时内拼命干,加班加点义务干;为了多生产一个零件,一些职工连午餐时间都不停机,实行轮流吃饭。通过向应城县送车的实践,开始了在杨小运家乡建立“永久村”的试点工作。1989年12月,中国体育健儿就是骑着专制的永久SC654型公路赛车,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十四届亚洲自行车锦标赛上,力挫群雄,登上了男子(四人组)100公里团体冠军的宝座。当时赛场上各国队员均使用的是清一色意大利赛车,唯有中国队使用的是自己的国产车。2001年,中路集团入主上海永久掀开新永久的新篇章。2002年--2004年,上海永久连续三年全国销量第一,2004年上海永久车业总销量突破200万辆。2002年上海市开始启动燃气助动车取代燃油助动车项目,永久作为燃气助动车的指定生产厂家之一,生产出多个品种、型号、类型的新型LPG助力车。

上海永久的公司历史

2. 上海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

上海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封建王朝,占领上海城,坚持斗争十八个月。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上海的历史变迁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选择今天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于是逐渐出现一座城市取代青龙镇,成为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设立行政县,到明朝已成为国家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厂。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隧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至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3. 上海的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早在6000年前,上海地区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代,上海地区先是吴越之地,后又归楚。楚考烈王时上海地区为春申君黄歇封地。黄歇开凿黄浦江,由于黄浦江别名春申江,上海别称“申”由此而来。吴淞江下游两岸居民多以捕鱼为生,渔民创制一种用以捕鱼捉蟹的工具“扈”,后“扈”演变为“沪”,这就成为了上海的另一别称。   汉代起,上海与中原地区联系日益加强;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开发,上海一带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唐天宝年间(西元751年),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划出地区设立华亭县,华亭县东北境内的华亭海,即现在上海市区的所在地。   南宋咸淳三年(西元1276年),设上海镇治,属华亭县管辖。由于南宋时期,商业活动频繁,上海已经成为了新的贸易港口,商贾云集。   元至元十四年(西元1277年),上海镇已经成为了华亭县的第一重镇,所以至元二十八年,将华亭县东北的五个乡划出,定名上海县。   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48年),取消禁海,上海得到空前发展,开通了内河航运、长江航运、南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多条航线,经济地位日益强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军入侵上海、南京等地,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其后,各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于上海倾销商品、搜刮原料。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上海的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上海被日本侵略军侵占,沦为孤岛。日伪残酷掠夺,上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随着国家的重视与自身的便利,上海终于以新的姿态再次令世人所瞩目。

上海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