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签下《中俄密约》 是为己还是为国

2024-05-18 00:18

1. 李鸿章签下《中俄密约》 是为己还是为国

为国为民,无可奈何罢了
由于《中俄密约》从谈判到换文仅用了7个月时间,在一向办事颟顸的晚清政府中已经算是不同寻常的高效。也正因为如此,还引发了后世的一些流言,认为当事人李鸿章是因为受了三百万贿赂才会积极推动此事。不过,就目前主流史学界的看法而言,虽然沙俄政府的确设立一笔价值300万卢布的“交涉特殊用项基金”,但这笔基金一直存在华俄道胜银行账户之上,由沙俄财政部总务厅直接管理支配,后来被沙皇当作自己小的金库。其中仅有170万卢布作为中国官方从合资铁路公司中获得的津贴而支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一事中收受了俄国贿金——归根到底,他也就是一个替朝廷背锅的签字大臣,俄国人又何必在这个没有最终决定权的人上浪费卢布呢?

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曾向人夸口认为《中俄密约》可保证中国20年安全。然而,这种仰他人鼻息的做法,到头终究只是一场空。沙俄抓住清政府在防务上有求于己的弱点,以《中俄密约》为基础迅速炮制出了相关的《华俄道胜银行契约》《华俄银行条例》《东清铁路会社条约》,一环扣一环,一约未完又派生一约,仅仅四年光景就将东三省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等到4年之后的庚子国变之时,则干脆撕毁条约,直接参与到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来了。

李鸿章签下《中俄密约》 是为己还是为国

2. 李鸿章是因为钱签订中俄密约,还是另有隐情?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李鸿章也在被邀请之列。其实他们这些列强是看不起大清的,别说李鸿章了。只不过背后是很大的权益,也就是这样,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开启了唯一一次出国访问。
在俄国的时候,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后来有人说李鸿章签订条约是收受了贿赂。不过这个说法只有俄方档案作为单方证据,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尚未有充分证据证实李鸿章确实收取贿赂。

我们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不管有没有,其实都不影响这个条约的签订。
那么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中俄密约》还有一个名字叫《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从这个名字上可以看出,这是为了第三方所签订的。

条约只有六款,别看数量不多,但对两国的影响都很大。条约规定了如果日本侵犯两国任何一国或者朝鲜,那么两国要共同出兵并相互接济。这恐怕也是清政府最看重的。至于其他的,那都是有利于俄国的,特别是允许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从此,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东北三省。
对于俄国来说,最重要的是铁路和在东北的特权,如果能够把日本这个竞争对手踢出局也是不错的。而对于大清来说,更重要的是日本。

甲午战争以后,大清再也不敢小视日本这个对手。本来大清从来没有把日本当作一个对手,尤其是在强盛的时候,尽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受尽了欺负,但日本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是大清经过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面对日本,竟然不堪一击,这不仅是丢了面子,更丢了里子,清政府不得不防。

就在日本崛起后,入侵台湾之际,在朝廷里引发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是海防的代表。在李鸿章看来,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的主要对手都是从海上来,特别是日本,对清朝的威胁巨大。而遥远的新疆等地,对于大清王朝来说,就算失去了,也没啥损失,不如不收回。
可见李鸿章本人对日本还是有提防之心的。但应该如何防呢?大清想到了俄国。
实际上,清政府基于当时局势所作出的战略判断,以夷制夷是最好的策略。除了俄国外,所能依靠的国家并不多。

马关条约签订时,其实清政府割让的还有辽东半岛,但正是在俄国的干涉下让日本吐了出来。当然了,俄国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德国势力在远东不值得一提,而法国虽然有不小的存在,但法国有点虚弱,论战斗力,也曾是大清的手下败将,要不是清政府胆小怕事,恐怕这场战争法国败得会更彻底。所以以夷制夷的最佳对象只能依靠俄国。
本身,与俄国签订条约,无异于与虎谋皮,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没有实力在外交上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谈何容易。

在密约签订之前,李鸿章还致电清廷,要求在密约第四款中加上“惟此项让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力”的字样。
可见,李鸿章也明白与俄国签订条约意味着什么,但有求于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3. 李鸿章当年访俄签订中俄密约,真的是因为钱吗?

01落寞老人
甲午战后的李鸿章,是一位身处暮年且失权落寞的老人。相比之前的李鸿章,办洋务、开工厂、练新军、 与洋人交涉,集政治、外交、军事大权于一身,甲午战前已然是位极人臣。然而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数十年来洋务之积功朝日之间毁败殆尽,清政府又被迫屈辱性的割地赔款,其代价之大震痛中华。
甲午战争给李鸿章个人生涯也带来了翻天巨变,因甲午战败,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仕途因之暗淡,被卸下所有实权。用李鸿章自己的话说,他“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半生名节,被后生描画都尽”。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
02奉命旅俄
1896年,李鸿章奉命出使俄国,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顺道访问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七国。此番派员出国访问,对清政府而言一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先进国家的国情,为未来改革做借鉴,二来希望借此向各国表达提高进口商品关税以增加税收的意愿。
李鸿章在接到清廷任命后向友人说道:“究竟耳闻不如目见,我亦藉此周历一番,看看各国现象,可作一重底谱。在各国尚有许多老友,昔年均柄过国政,对手办事私交上颇相投契的,现在多已退老山林,乘便相访一遭,亦是快事。”
对于李鸿章而言,此番出访欧美不仅出于公事,也是为借此避开国内对自己不利的紧张气氛,去异国舒缓疲惫的身心。


(1896年3月李鸿章出访欧美前与大哥李瀚章在上海话别)
03俄国之行与《中俄密约》
李鸿章访欧第一站之所以设在俄国,一方面因要参加俄皇加冕典礼之故,另一方面因甲午战后俄国联合德、法两国出面干涉还辽,清政府对俄顿生好感,又因而产生“以夷制夷”、联俄抗日的想法。
1896年4月27日,李鸿章一行乘船抵达敖德萨,并乘车北上,于30日抵达圣彼得堡。李鸿章在俄国收到了隆重欢迎,其住宿地点被安排在俄国著名巨商巴舍夫家中,李鸿章一行由财政大臣维特全权负责接待。5月26日,李鸿章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于27日入宫庆贺。当时李被安排在首席贺臣的行列中,同英国皇太子、德国亲王,日本皇弟等人平起平坐,可谓风光一时。


(英国报刊画家笔下李鸿章到达圣彼得堡时的情景)
然而这些超规格的接待背后却显示出俄国的别有所图,
自打李鸿章踏入俄国境内,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乃至俄皇便不断提出在中国满洲修建铁路之事。俄方以共同防日为名,提出与中国订立防御同盟,最终与中方签订《中俄密约》
,却借此将东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后人评说晚年时期的李鸿章,攻诘和诟病最多的就是他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以及收取俄方三百万卢布贿赂之说。


(李鸿章一行在俄期间留影)
实际上,与俄国建立军事战略同盟是当时清政府基于当时局势所做出的战略判断,
中俄密约的签订某种程度上属于清廷主动自愿的结果,虽然条约确实致使俄国获得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并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远东,但顶多算是在国际险恶环境的逼迫下,在寻找强援的急迫心理下,在俄方的蒙蔽诱使下做出的错误决定
,若因此将李鸿章打上“汉奸卖国贼”的烙印,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其实在密约签订之前,李鸿章还致电清廷,要求在密约第四款中加上“惟此项让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力”的字样。至于李鸿章收取俄方300万卢布贿赂的说法,仅有俄方档案作为单方证据,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尚未有充分证据证实李鸿章确实收取贿赂。

李鸿章当年访俄签订中俄密约,真的是因为钱吗?

4. 一代名相李鸿章,为何会暗自签下《中俄密约》?

01落寞老人
甲午战后的李鸿章,是一位身处暮年且失权落寞的老人。相比之前的李鸿章,办洋务、开工厂、练新军、 与洋人交涉,集政治、外交、军事大权于一身,甲午战前已然是位极人臣。然而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数十年来洋务之积功朝日之间毁败殆尽,清政府又被迫屈辱性的割地赔款,其代价之大震痛中华。
甲午战争给李鸿章个人生涯也带来了翻天巨变,因甲午战败,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仕途因之暗淡,被卸下所有实权。用李鸿章自己的话说,他“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半生名节,被后生描画都尽”。

02奉命旅俄
1896年,李鸿章奉命出使俄国,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顺道访问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七国。此番派员出国访问,对清政府而言一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先进国家的国情,为未来改革做借鉴,二来希望借此向各国表达提高进口商品关税以增加税收的意愿。
李鸿章在接到清廷任命后向友人说道:“究竟耳闻不如目见,我亦藉此周历一番,看看各国现象,可作一重底谱。在各国尚有许多老友,昔年均柄过国政,对手办事私交上颇相投契的,现在多已退老山林,乘便相访一遭,亦是快事。”对于李鸿章而言,此番出访欧美不仅出于公事,也是为借此避开国内对自己不利的紧张气氛,去异国舒缓疲惫的身心。

03俄国之行与《中俄密约》
李鸿章访欧第一站之所以设在俄国,一方面因要参加俄皇加冕典礼之故,另一方面因甲午战后俄国联合德、法两国出面干涉还辽,清政府对俄顿生好感,又因而产生“以夷制夷”、联俄抗日的想法。
1896年4月27日,李鸿章一行乘船抵达敖德萨,并乘车北上,于30日抵达圣彼得堡。李鸿章在俄国收到了隆重欢迎,其住宿地点被安排在俄国著名巨商巴舍夫家中,李鸿章一行由财政大臣维特全权负责接待。5月26日,李鸿章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于27日入宫庆贺。当时李被安排在首席贺臣的行列中,同英国皇太子、德国亲王,日本皇弟等人平起平坐,可谓风光一时。

然而这些超规格的接待背后却显示出俄国的别有所图,自打李鸿章踏入俄国境内,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乃至俄皇便不断提出在中国满洲修建铁路之事。俄方以共同防日为名,提出与中国订立防御同盟,最终与中方签订《中俄密约》,却借此将东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后人评说晚年时期的李鸿章,攻诘和诟病最多的就是他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以及收取俄方三百万卢布贿赂之说。

实际上,与俄国建立军事战略同盟是当时清政府基于当时局势所做出的战略判断,中俄密约的签订某种程度上属于清廷主动自愿的结果,虽然条约确实致使俄国获得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并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远东,但顶多算是在国际险恶环境的逼迫下,在寻找强援的急迫心理下,在俄方的蒙蔽诱使下做出的错误决定,若因此将李鸿章打上“汉奸卖国贼”的烙印,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其实在密约签订之前,李鸿章还致电清廷,要求在密约第四款中加上“惟此项让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力”的字样。至于李鸿章收取俄方300万卢布贿赂的说法,仅有俄方档案作为单方证据,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尚未有充分证据证实李鸿章确实收取贿赂。

5. 李鸿章在主持与列强谈判时,有没有收受贿赂?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非常有名的大臣,他曾经主持过清朝的洋务运动,建立了北洋水师,开通了电报,他还曾经代表清朝政府签署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时的爱国人士认为李鸿章收受贿赂才卖国,签署这么多不平等条约。那么李鸿章在主持和列强谈判时,有没有收受贿赂呢?我个人认为李鸿章没有收受贿赂,他身为清政府高官,没有必要受贿,他和列强签署合约,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如果他受贿肯定瞒不住,李鸿章如果受贿,会给他造成很大损伤,他没有必要受贿。
一、李鸿章作为清朝高官不缺钱花,没有必要受贿。李鸿章是清朝末期淮军代表,他深受慈禧太后器重,自己身居高位。清朝末年当时官员非常有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李鸿章身为一品大官,还经手洋务,他想要钱非常容易,没有必要接受洋人贿赂,出卖自己国家,因此李鸿章没有必要受贿。
二、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他如果受贿清朝政府不会轻饶。李鸿章作为清朝代表和西方列强谈判,他不会一个人去谈判,肯定会有一个使团去和西方列强谈判。如果李鸿章受贿,其他人会有所察觉,当时清朝内部帝后两党纷争,他们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李鸿章会因为受贿受到很严重的弹劾,进而受到惩罚。李鸿章完全没有可能在其他人眼皮底下受贿,并且毫无察觉,因此李鸿章没有可能受贿。
三、李鸿章如果受贿损失会非常大,因此他不会受贿。李鸿章当时作为清朝代表,帮着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强谈判,因为清朝政府非常无能,只能被西方列强欺负,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字,所有的骂名都让他一个人背负,他如果受贿,就正好坐实了他卖国的言论,他的后代将受到世人唾弃,他也会被朝廷和同僚抛弃,因此他不会受贿。
大家对李鸿章是否受贿有什么其他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李鸿章在主持与列强谈判时,有没有收受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