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2024-05-03 05:26

1.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法律分析:既然要做一个地区的规划,那么首先就要对这个地区的概况有所了解。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水系概况、社会经济等,同时也要结合现有的其他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所在流域防洪规划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2. 防洪排涝标准

防洪排涝的标准应依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汛和抗旱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十一条编制防洪规划,应当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汛和抗旱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防洪规划应当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和任务、防洪措施和实施方案,划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范围,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

3. 洪涝的防范

   
     洪涝来临时,我们需要做什么准备措施以及如何去防范呢?下面,就由我告诉你! 
      1.洪涝小常识 
     洪涝是一个地区内因集中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水超过河流的排水能力而漫过两岸或者冲垮堤坝导致氾滥的灾害。 
      2.洪涝来临时的危险地区 
   
     危房里及危房周围; 
     危墙及高墙旁; 
     洪水淹没的下水道; 
     电线杆及高压线塔周围; 
     地下商场、地下通道等地势低洼处。 
      3.洪涝来临前的准备措施 
     密切关注 *** 部门、媒体等释出的暴雨、洪涝资讯。 
     危旧房屋或地势低洼处的居民,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备足食品、饮用水,准备药品和通讯装置等。 
     蒐集木盆、门板、大件泡沫塑料、轮胎等适合漂浮的材料,以备急需。 
     如果需要撤离,撤离前关闭燃气阀、电源总开关和门窗。 
     4.洪涝发生时的自救逃生方法 
     向高处转移,切记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 
     被困时,利用通讯设施联络救援,使用哨子、色彩鲜艳的衣服、眼镜片、镜子等发出求救讯号。 
     除非水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漫过屋顶,否则不要冒险涉水逃离。 
     如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洪涝灾害过后防范知识 
     1.水灾后的房屋一定要彻底进行杀菌消毒,可用消毒液、消毒粉清洗地板和家居用品,尤其是被洪水浸泡过的物品,灭杀细菌。 
     2.可在床下、衣柜和墙角和车内落放一些活性炭或者生石灰吸溼; 
     3.家用电器内尘垢在梅雨天容易吸潮,可能产生短路,烧毁元器件。电脑等家电的防霉措施就是在梅雨天要常开机。开机后产生的热量,可以驱走入侵的潮气。 

洪涝的防范

4. 防洪排涝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注重近期建设,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
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黑龙江省排涝标准为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县级城区为10年一遇,地市级城区为20年一遇;福建省于2004年颁布了《福建省市县级城区排涝工程实施方案报告编制技术大纲》,规定县级城区3~5年一遇涝水不满溢,地级市城区5~10年一遇涝水不满溢。
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充实城市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尤其排涝设施应留有适当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并提高排涝泵站的设计能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第四条 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江河、湖泊治理以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流域综合规划,与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相结合。本法所称综合规划是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
第十八条 防治江河洪水,应当蓄泄兼施,充分发挥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库、洼淀、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加强河道防护,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保持行洪畅通。防治江河洪水,应当保护、扩大流域林草植被,涵养水源,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5. 防洪工程的泄洪

主要是增加能力。常用的措施有修筑河堤、整治河道(如扩大河槽、裁弯取直)、开辟分洪道等,是平原地区河道较为广泛采用的措施。①扩大河槽、河道裁弯取直都能降低洪水位,增大本河段的泄洪能力;河道裁弯取直还可以缩短航程,有的还能缓解弯顶淘刷和崩岸对堤防的威胁。但这些措施将增加其下游河段的洪水流量、加大防洪负担。②修筑河堤也有增大河道泄量的功能,将原来漫溢出去的洪水控制在堤防限制的河槽内。这一方面减少了河段的调蓄容量,另一方面抬高了洪水位,增大了水深 ,从而加大河道的流速和下泄流量。加高原有堤也能增大泄洪能力,但不适当的加高堤防,将增加堤防本身的风险度,增加下游防洪负担。③开辟分洪道,分洪入其他河流、湖泊、洼地、海洋都能降低其下游河段的水位、洪水流量,减轻防洪负担。如分洪道绕过狭窄河段后又回归原河道,可降低狭窄河段的水位、洪水流量,减轻防洪负担,但这些措施都可能改变沿途或承泄区的环境,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以免带来新的问题。

防洪工程的泄洪

6. 洪涝的控制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每年2月中旬前后,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水位最低之际。长江委水文局总工程师程海云介绍,三峡工程自2月初加大了下泄流量,在入库流量仅3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持续保持了4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连日来,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5亿立方米。加上2月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流域降雨的逐步增多,使长江中下游因枯水造成的多种不利影响提前得到缓解。长江委水文局实测数据表明,长江上中游交界处的宜昌、中游的沙市和武汉,以及中下游交界处的大通水文站,这四大水文站的水位比年度最低水位分别高出0.2-1.6米,表明长江中下游已步出水情特枯、航运及沿江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最困难的境地。“如果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遇到目前的特枯水情就会更严重。”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说,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后,共拦蓄上游来水110亿立方米,这已成为枯水时节的宝贵资源,使三峡工程具备了发挥综合效益的“筹码”。(据新华社)2002年,长江中游局部地区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通过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作用,加强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2003年,汉江流域发生较大秋汛,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的精细调度,避免了杜家台分洪区的启用,同时进行了洪水资源化的有益尝试,保证了丹江口水库的安全及汛后满蓄,实现了上下双赢。2004年,在确保三峡水库和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提高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既保证了三峡水库的正常发电,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石首的防汛压力。2005年,汉江流域发生1983年以来的最大秋汛,依托现代化的水雨情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科学调度,保证了丹江口水库不超蓄、汉江中下游干流主要站最高洪水位不超保证水位,适时利用杜家台洪道分流清除行洪障碍,实现了汉江防汛三赢。

7. 谁知道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一)环境破坏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二)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三)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1.食品原料污染  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导致大量食品原料发生霉烂、腐败和变质。田间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易引起霉变、腐败。
        2.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污染   洪水来临时,各种食品生产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别是在生产设备等和厕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淹的情况下,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生产企业缺乏清洁水,导致被污染的水又污染食品原料等。
        3. 各种环境条件恶化,加之灾民缺乏卫生防护设施,均可造成食品污染。洪涝灾害初期,常常发生一时性食品短缺,灾民可能会食用漂浮在水面上的死家禽家畜、鱼类、甲贝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尸体。
        4.食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污染  发生洪涝灾害时,出于紧急救援的目的,临时征用各种交通工具运送救灾食品,这些车辆大多不是食品运输专用车,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加之大雨不断,食品极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没有合适的可供储存食品的仓库,大多数救灾食品临时用雨蓬遮蔽或堆放在帐篷内,极易受潮霉变或腐败变质。
        5. 救援食品质量难以保证   大量外地运来的救援食品,由于来源渠道广泛,食品包装不同,储运时间长短不一,一些外援食品远距离运输常会导致食品变质。肉类食品或熟食在缺乏冷冻、冷藏设施的条件下,微生物污染途径和机会多,生长繁殖快,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食源性疾病。
        6.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受到影响   洪水泛滥时,原有的按行政区域设置的食品卫生管理网络由于力量所限,不堪重负,或因洪水导致机构松散,直接影响到食品卫生的管理和宣传指导。此外在洪水期间,食品生产经营部门、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管失控,导致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质量显著下降,也是产生食品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媒介生物滋生
        1. 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
        2. 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3. 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五)传染病流行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
        3.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4.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易着凉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5.个体免疫力降低和精神心理压抑  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传染病。另外,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复发或加重。

谁知道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8. 防洪排涝措施有哪些?

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注重近期建设,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黑龙江省排涝标准为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县级城区为10年一遇,地市级城区为20年一遇;福建省于2004年颁布了《福建省市县级城区排涝工程实施方案报告编制技术大纲》,规定县级城区3~5年一遇涝水不满溢,地级市城区5~10年一遇涝水不满溢。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充实城市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尤其排涝设施应留有适当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并提高排涝泵站的设计能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四条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江河、湖泊治理以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流域综合规划,与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相结合。本法所称综合规划是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第十八条防治江河洪水,应当蓄泄兼施,充分发挥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库、洼淀、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加强河道防护,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保持行洪畅通。防治江河洪水,应当保护、扩大流域林草植被,涵养水源,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