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的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卫星

2024-05-01 01:33

1. 东方红的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卫星

1957年秋,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紧接着在1958年初春,美国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向政府提出了研制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当时的毛泽东主席对这个建议很重视,并在中共八由届二中全会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上世纪世纪50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为了使中国人造卫星早日上天,中国科学院组织我国著名科学制订了一个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实现卫星上天;第二步,研制回收型卫星;第三步,发射同步通信卫星。 当时不但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世界各国还对我进行技术封锁,加上当时我国又处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的动荡时期,因此,科学研制工作在异常艰难和曲折中进行。但是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够做到大力协同。只要国家出面,把全国各部门的优势集中起来,我国的通信卫星就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搞上去。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2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升空后的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同时还以20.009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东方红”一号卫星肩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在《东方红》乐曲响彻浩瀚宇宙的同时,所有炎黄子孙都深深感受到自豪与光荣,中国也开始向技术更新、技术更全面、应用内容更广泛的新型卫星方面开始全面进军。

东方红的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卫星

2. 50年再回首:揭秘“东方红一号”里的中国故事

  央视网消息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开端。当年的科研人员如何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的第一个太空使命?让我们一起从老一辈航天人的奋斗故事中寻找答案。
       “看得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星” 
   按照1967年确定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目标,卫星必须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道上飞行时,要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见。科研人员最终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也就是在第三级火箭上安装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通过反射太阳光,大大提高观测的亮度。没有资料可供借鉴,研制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一点点摸索。但地面上始终无法真正验证卫星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视觉效果。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508所东方红一号观测体系统负责人 沈祖炜 :我自己心里确实是没有底。我们的轨道近地点是438(439)公里,远地点2484公里,你如果说400多公里能看到,但是卫星的全程你都能看到么?
   4月25日晚8点29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北京上空。研制人员至今清晰地记得天空中划过的那道轨迹。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车间电测组组长 刘福余 :大家当时都停(下来),我也抬头看,真的是一个亮晶晶的卫星在走。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是特别激动。大家都热泪盈眶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 :发射“东方红一号”的时候,入轨的精度是相当高的。
   一个人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就在发射当天,全国60多万人在广袤的2000多公里航线沿线上,守护着一根根电杆,确保通信畅通。
    “听得到”:在宇宙中唱响东方红 
   卫星看得见了,“听得到”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 :最早提出一个用录音机。当时的录音机、录音带都是那么大的。你说那么大的东西要上天,而且是机械的东西,可靠性怎么办?后来就想到电子音乐。
         这个方法其实是在太空中将电子音乐版本的东方红乐曲,转化为无线电信号,在地面接收后进行广播。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 :当时就是基本上围着它干了多少年,起码是四年左右。
    记者: 如果这个乐曲没放出来?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 :那当然是失败了。
   发射后十五分钟,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上得去": 13次失败与6次成功 
   要发射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离不开运载火箭提供的强劲动力。1965年,一群年轻人毅然来到内蒙古的戈壁荒滩上,开始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拓荒。研制初期技术不成熟,常会遇到发动机故障甚至剧烈爆炸的危险情况。当时一共进行了19次试车,前面13次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 :19次最后的六次都是成功的,连续六次没有失败。
   1970年4月24日夜里,“长征一号”火箭即将点火发射之时,陈克明是最后一批从发射塔架上撤离的人,他要对固体发动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装第三极的电发雾管,那是最危险的,但那个年代我们就不怕。说明我们在尖端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了。
       小算盘立大功 卫星热控方案靠手算 
   多项突破的背后是极度艰苦的条件,老一辈航天人从零开始,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之路。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 :这就是当时热控计算,对于不同的工况进行计算。那时候的计算开始用算盘,后来才有计算尺。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 :十的八次方这还有....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 :计算方法设计方法没有,自己来推导公式,来建立方程,然后来解,全是拿手算出来,就现在不可想象的。
      当年,不仅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也非常艰苦。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 :比方说要做低温实验,没有低温实验室,在哪做?(在)海军的冷库里头,我们穿着大衣,夏天穿着塑料鞋去做实验,出来以后我们的塑料鞋都冻裂了,碎了,很困难。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能完成这个任务。
   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度到40度左右,而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卫星要求。
       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 :我们自己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没有用任何一个外国的技术、外国的产品。温度控制的技术也是先进的。我们不仅能够发射信号,还能唱歌,这也是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3. 谁知道有关东方红一号的资料?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China 1)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各国发射卫星的时间先后排列,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数百年。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谁知道有关东方红一号的资料?

4. “东方红一号”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音乐也是因此火爆全中国。然而49年过去了,不仅歌曲依旧深入人心连卫星也都还在天上飞,很多人不仅惊叹,那时候造的卫星为何能持续飞行这么长时间还不回家呢?

5. 东方红一号是谁发明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的工作内容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一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
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红东方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东方红一号是谁发明的?

6. 现在已经升空50年的东方红一号如今是什么结局?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升空是个标志性成就。1970年4月24日至今,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已经足足有50年时间,如今这颗传奇卫星怎么样了?这里可以提前告诉大家答案,东方红一号现在依然在轨道上运行,并在持续接受航天测控部门的监控。


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不解,因为人类发射的航天器都是有使用寿命的,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基本都会慢慢靠向地球然后坠入大气层,比如著名的国际空间站,它从1998年正式建站,就传出了即将坠毁的消息。
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能够在太空继续在轨道运行下去呢?


实际上,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毕竟很原始,它是世界各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当中质量最高的,达到了173千克,这相当不简单。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寿命只有短短的20天,但它在太空正常工作了28天的时间,一直以电波的形式在向地球播放《东方红》乐曲。而这是因为当时的太阳能技术还不够发达,东方红一号使用的动力来源是蓄电池,这导致了当时世界各国发射的卫星使用寿命都比较短,东方红一号自然也不例外。
但和其他卫星不同的是,东方红一号还在地球轨道运行着,这主要得益于两大原因。


第一,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轨道高。
东方红一号当年发射选择的轨道,是一个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的高空轨道。发射的轨道高,就给了东方红一号足够的空间,它受到的地球引力也相对较小,就算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也需要相当缓慢的接近过程。有学者预计,在未来几百年内,东方红一号依然会在太空继续运行。未来它可能会跟地球越靠越近,也可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向更遥远的太空。
第二点就是东方红一号的质量大。


还是173千克的质量,这是问题的另一个关键。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这也是一个规律。东方红一号的质量让其在轨道运行的时候就算失去动力,也能拥有较大的惯性继续运行,尤其在太空阻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
东方红一号的非凡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7.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时间是1970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东方红一号的结构布局
东方红一号仪器舱为圆柱形,安装在卫星中部。在舱罩与底盘的连接部位装有密封圈,以保证仪器舱的密封。仪器舱底座是卫星的主要承力结构件,也是卫星与运载火箭连接的重要部件。它既承受卫星自身的重量,在发射过程中,又要承受运载火箭的推力。
根据“651”任务总的安排,由中科院化学所负责卫星仪器舱底座和卫星用密封圈的研制。仪器舱底座,采用了当时国内、国外都属先进的复合材料制造。
由于底座结构形状复杂,制造上有一定难度。该底座经东方红一号卫星使用,承受了卫星的主要载荷,且经历超重、噪声、空间辐照等严酷的环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第二颗卫星“实践一号”上,也使用该底座,承载重量有增加,底座仍完成了承载任务。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

8. 52年了,东方红一号竟还在天上飞

本文审稿:刘艳,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没想到,52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竟然还在天上飞?!
  
 要不是真有人拍到了,说实话我还有点不敢相信。
  
 就在几天前,一段“世纪同框”的视频让网友集体破防:
     
  图源:腾讯视频
  
 视频中,“东方红一号”卫星与中国空间站擦身而过,发射相差了近半个世纪的两个人造天体在夜空中“遥遥相望”。
  
 有网友感慨这相隔半世纪的两颗“星星”相聚的奇迹:
     
 毕竟,同时期美国、苏联和日本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都已经因为轨道、动力等各种原因坠毁。
  
 “东方红一号”本身的意义无需赘述,它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承载着几代航天人的梦想和初心。
  
 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更标志着中国对于太空的 探索 就此拉开序幕。
  
 在这之后,我国航天发展一路“开枝散叶”——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成为我国首任探月工程技术总负责人,开启了我国探月和深空探测之路;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担任神舟飞船技术总负责人,由此我国开始在载人航天上书写 历史 ;
  
 “东方红一号”卫星测控系统技术总负责人陈芳允,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创始人之一;
  
 ……
  
 但其实,这颗在太空中飞了52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最初是在从理论到工业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
  
 5000多人,在2亿元经费的基础上,用笔和算盘一步步“手工”完成了卫星从设计、生产、制造到发射的全过程。
  
 宇宙中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1970年,宇宙中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因为卫星在太空中向全世界发出《东方红》的歌声而得名“东方红一号”。
  
 它重达173公斤,是一枚直径为1米的球形多面体,装有4根3米长的鞭状天线。
  
 该卫星升空后,绕地运行周期为114分钟,在用20.002兆赫频率播放乐曲《东方红》的同时,传送遥测参数和科学探测数据。
  
 如今每年的中国航天日,就定在发射当天——4月24日。
     
 但回顾当时东方红一号从0到1的研制,一切都是那么不容易。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正式提出要做人造地球卫星。
  
 在此之前,苏联已经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人造卫星。美国紧随其后,在1958年将探险者一号送上太空。
  
 而这时候的中国, 在经济、人才等方面距发射卫星的条件还距离很远。
  
 就连在1959年十周年献礼时,对外展出的卫星和火箭模型,都是年轻学者用手工敲打出来的。
  
 据央视报道,当时这些年轻人对火箭、卫星知识的了解,还不如现在的中学生。
  
 而且即便模型做出来,还有一堆实际问题解决不了,比如设计参数无法抉择、测试条件差、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供应不上……
  
 中国的科学家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向老大哥苏联学习,还跑到了莫斯科去调研,但结果无奈遇冷。
  
 而且由于国力有限,他们决定先打基础,致力于火箭、高空物理探测等设备的研发上。
  
 直至东风2号中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
     
  图源:新华网,乐音装置
  
 他们还立了个起点更高的Flag:中国第一颗卫星要在100千克左右。
  
 当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量83.6千克,美国的第一颗卫星仅8.2千克。卫星越重,对火箭发动机以及各设备的要求也就越高。
  
 但最终他们完成了,而且实际重量达到了173千克。
  
 直到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才正式搬上了日程——
  
 钱学森担任第一任院长,研制队伍超5000人,中央拨款两亿人民币。
     
  钱学森
  
 据新华网报道,“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回忆道:
  
 两亿人民币在那个时候,真是不容易的。
  
 因为除了经费,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
  
 期间的很多困难都是用“土方法”来解决的。
  
 比如像卫星制造中的一道重要工序——铆接,因为当时卫星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没有干过这事儿,而且也没有铆枪和固定工件的桁架。
  
 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
  
 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解决了多项工艺问题,之后就来到了多个环境模拟试验阶段。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曾回忆起当时夏天试验的时候,因为卫星厂没有低温试验室,就穿着大棉袄去到海军的冷库里进行试验。
     
  图源:宇宙高歌《东方红》
  
 条件是艰苦了些,但是技术却始终在不停迭代。
  
 1967年研究院成立前夕,中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党鸿辛,和团队一起解决了一个卫星传输的关键问题。
  
 他们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导电干膜,成功解决了-100 至100 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输困难的问题。
  
 地球之所以能接收到东方红一号的音乐信号,就少不了党鸿辛团队的功劳。
     
  视频源:宇宙高歌《东方红》
  
 信号的问题解决了,但卫星本身还要经受住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
  
 放在当时,这还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为此,中国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套完整的温控系统来平衡卫星内部的温度,但系统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而卫星携带的电量很有限。
  
 最后,他们想到利用其他仪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帮助卫星控制温度,其外部材料采用的是按照温控处理的铝合金材料,如此一来解决了耗电大的难题。
  
 很快在两三年之后,他们就完成了首颗人造卫星的目标。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为期二十多天的探测任务,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中国至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从正式立项到卫星成功发射,中国完成的时间仅不到五年。
  
 而且时至今日,东方红仍在太空中飞行,俯瞰这中国航天的发展。同时期的卫星大多已坠入大气层当中去了。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为何东方红一号仍在轨运行
  
 还得从当时整个技术方案说起。
  
 当时设计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以及大气层密度。
  
 因而在轨道设计上是一个近地点在441公里左右,远地点在2368公里左右,与地球赤道平面成68.5度角的近地椭圆轨道。
  
 我们知道,卫星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不需要动力,完全靠惯性飞行。理论上,如果没有任何阻力,就没有能量消耗,会永久飞行下去。
  
 但实际上,太空并非空无一物,尤其是在地球近地轨道上仍然有痕量的气体存在,越靠近地球气体分子越多,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空间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主动升轨的原因。
  
 上面我们提到,东方红一号运行在近地点441公里,远地点达2368公里的轨道上。
  
 作为比较,目前国际空间站运行在420公里高的轨道上。由此可见,即便东方红一号的近地点也比国际空间站的轨道还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在轨道上运行受到的阻力很小。
  
 至于另一种更普遍的归宿——进入到大气层(100公里~300公里左右区间)烧毁解体,那也是要等待猴年马月的。
  
 据最新数据显示,东方红一号卫星最新近地点高度为428公里,远地点高度为2030公里。
  
 也就是说,经过半世纪的运行,东方红一号的近地点仅降低了13公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