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用兵如神,百战百胜,为何不能和朱元璋一样北伐成功呢?

2024-05-17 13:09

1. 刘裕用兵如神,百战百胜,为何不能和朱元璋一样北伐成功呢?

东晋末年,出身寒微的北府军将领刘裕,通过多次内战,夺取国家大权后,发动了多次北伐,连续攻灭山东的前燕,四川的谯蜀,关中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他一生战无不胜,培养众多优秀将才,北伐中原势如破竹,称得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就在刘裕夺取长安后,坐镇后方的首席文官刘穆之英年早逝,刘裕不得不离开关中,停止北伐。

关中留守的部将王镇恶、沈田子等人自相攻杀,胡夏政权的赫连勃勃,趁势大举南下,夺占关中,刘裕军损失惨重。
刘裕虽然在几年后正式称帝,是为“宋武帝”,然而有生之年统一天下的梦想,就此遗憾终结。

后世论者提及此事,多认为刘穆之早逝后,刘裕为了稳固掌控朝堂,篡夺东晋皇位,才放弃了北伐良机,导致关中惨败,使自己一生事业功败垂成,远不及后世朱元璋的目光高远。
然而,刘裕北伐时,其实早已经稳固控制了东晋政权,心腹党羽遍布朝野内外,稳扬州、荆州、江州等南方重镇尽在指掌。坐镇都城建康的刘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当真让朝野动荡。
所以刘裕离开长安后,根本就没回建康,而是接受宋王封爵,以淮南北十郡为封国,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以进可攻、退可守的两淮之地为驻地,足见他有自信能稳固控制江南局势,而北伐之雄心从未熄灭。

然而,刘裕统一天下的真正阻碍,并不在赫连勃勃这个形同马匪的胡夏政权,而在于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与之相比,己方的地利条件和经济基础都处于劣势。
北魏不同于此前汉化程度较高的后赵、前秦、后燕等胡族政权,一半疆土在长城之外,能一次性啸聚数十万塞外胡骑,对中原地区展开一场大侵攻。而且,已经雄踞河北数十年,并得到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当地汉人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十分巩固的统治。

刘裕用兵如神,百战百胜,为何不能和朱元璋一样北伐成功呢?

2. 刘裕一生百战百胜,为何北伐失败?他比朱元璋差在哪呢?

东晋末年,出身寒微的北府军将领刘裕,通过多次内战,夺取国家大权后,发动了多次北伐,连续攻灭山东的前燕,四川的谯蜀,关中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他一生战无不胜,培养众多优秀将才,北伐中原势如破竹,称得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就在刘裕夺取长安后,坐镇后方的首席文官刘穆之英年早逝,刘裕不得不离开关中,停止北伐。
关中留守的部将王镇恶、沈田子等人自相攻杀,胡夏政权的赫连勃勃,趁势大举南下,夺占关中,刘裕军损失惨重。
刘裕虽然在几年后正式称帝,是为“宋武帝”,然而有生之年统一天下的梦想,就此遗憾终结。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后世论者提及此事,多认为刘穆之早逝后,刘裕为了稳固掌控朝堂,篡夺东晋皇位,才放弃了北伐良机,导致关中惨败,使自己一生事业功败垂成,远不及后世朱元璋的目光高远。
然而,刘裕北伐时,其实早已经稳固控制了东晋政权,心腹党羽遍布朝野内外,稳扬州、荆州、江州等南方重镇尽在指掌。坐镇都城建康的刘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当真让朝野动荡。

所以刘裕离开长安后,根本就没回建康,而是接受宋王封爵,以淮南北十郡为封国,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以进可攻、退可守的两淮之地为驻地,足见他有自信能稳固控制江南局势,而北伐之雄心从未熄灭。

东晋相国、宋王:刘裕



然而,刘裕统一天下的真正阻碍,并不在赫连勃勃这个形同马匪的胡夏政权,而在于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与之相比,己方的地利条件和经济基础都处于劣势。
北魏不同于此前汉化程度较高的后赵、前秦、后燕等胡族政权,一半疆土在长城之外,能一次性啸聚数十万塞外胡骑,对中原地区展开一场大侵攻。而且,已经雄踞河北数十年,并得到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当地汉人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十分巩固的统治。

3.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最后他的北伐却失败了?

公元405年,刘裕决定重新挥起北伐大旗,欲挂帅出征。公元409年,南燕犯境,为了避免战乱扩大、同时满足刘裕北上的想法,朝廷批准了刘裕出兵。随后刘裕两次北伐,先后灭了南燕、后秦、重挫北魏。对于刘裕北伐,后世的评价非常高,辛弃疾更是评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为什么成了泄气的皮球?刘裕豪情万丈的北伐为何迅速落幕?
南燕皇帝慕容德去世之后,慕容超就上位了。慕容超在位时期朝廷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内讧,重臣公孙五楼和慕容钟的内斗重挫南燕的官僚系统,慕容统、慕容根、慕容法被杀;封融、段宏、慕容钟出逃,大批宗室精英、官僚成了内斗的牺牲品。同时慕容超的奢侈生活以及旧士族的压迫,导致百姓背负了沉重的税赋,最终失去了民心。在这个时候刘裕就提出了北伐南燕的计划,但朝臣们都反对北伐,为了避免东晋内斗,刘裕放弃了北伐。

慕容超得知东晋北上之后亲率五万步、骑兵御敌,双方在巨蔑水域附近展开了对峙。刘裕采纳了胡藩的策略,绕后攻克了临朐。随后慕容超退守广固内城,被刘裕团团围困。慕容超试着向后秦求援,后秦担心东晋灭了后燕之后威胁到后秦,于是对外声称出兵十万援南燕,如果东晋坚持灭南燕,那后秦的十万大军必定长驱直入,攻打刘裕。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上,嘴巴不如刀剑好使。刘裕看后秦没有直接参战,因此坚决灭南燕。慕容超试图割地求饶,但战场上打不赢,那谈判桌就更不好使了。

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刘裕此举纯属作秀,刘裕希望建立战功然后篡位,或者是养寇自重。对于这个论点,我是一贯保持迟疑的。因为这些人都是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他们看到刘裕篡位的事实之后才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足。而且《晋书》明确记载了,刘裕即克长安,裕意更欲西伐。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刘裕攻破长安之后并没有放弃的念头,他还想继续西进。为什么不西进?是因为集僚属议之,多不同。不是刘裕不想西进,而是部下不想。唯一记载刘裕想篡位的是《魏书》,也就是“裕志倾僣晋,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南史》、《资治通鉴》都记在刘裕意西进,但无奈“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刘裕不得不放弃。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最后他的北伐却失败了?

4. 刘裕打仗为何这么厉害?他师从何人?

刘裕自身武功是向谁学的无从考证,他36岁之前的履历正史说了等于没说。
但是打仗为什么厉害倒是另一个问题----因为他代表了最广泛被长期压抑的寒门士族(涵盖北方逃人)的利益,同时主要的对手拉跨作死(指桓玄之流),为他摧毁或者整合竞争对手,第一时间组建统一调度而强有力军队提供了有利客观机会。
所以刘裕可以自己武功不强,但他手下人强,其实就已经可以打出很精彩的结果了。当然史书上有说他第一架就是以一打百的孙恩之乱,所以他个人武功确实不差,但这是没得考据了。

5. 为什么刘裕的第一次北伐,就失败了?

在东晋的历史中,无论哪位皇帝在位,哪位臣子掌权,他们的愿望都是收复北方失地,在这期间,东晋发动了多次北伐战争,但最终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么多次的北伐中,由刘裕发起的北伐最为接近胜利,但令人惋惜的是这场看似必胜的战争到最后还是输了。这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刘裕手下能用之人太少有关,与南方的整体实力比北方弱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当时的刘裕没有将统一天下作为最终目标,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成为皇帝。
义熙北伐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战争,史学家们对此次北伐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次北伐的失利也基本上决定了南方不再可能统一北方。对于此次失败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司马光在描绘这次北伐时,便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刘裕用人的失误。在其倾尽全力出兵北伐时,不应该让两个死对头留守关中,正是因为内讧才使得北伐的成果荡然无存。
但其实这并不是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刘裕的敌人早已经摸清了刘裕北伐的真实目的,他并不是想要单纯地打败秦,而是想借用这个机会让自己登上皇位。在秦被消灭之后,刘裕根本没有想过要巩固此次北伐的成果,而是急忙地向朝廷问赏,且这个赏赐还不一般,是一个臣子能够享受到的最高礼遇—九锡。
义熙北伐最终失败了,败在了刘裕将个人意愿放在了国家大业之前,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争权夺利,根本没有为自己所在的国家考虑过。此次北伐虽然声势浩大,但这只不过是刘裕谋权的一种手段,在必要的时候,刘裕能够毫无顾虑地将之丢弃。现在想来,此次北伐没能成功是在有点可惜,虽然刘裕最后还是建立自己国家,但是彼时的天下始终没能得到统一。

为什么刘裕的第一次北伐,就失败了?

6. 刘裕北伐算是失败还是成功?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北伐战争”,比如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桓温的北伐、南宋的北伐、朱元璋的北伐等,数不胜数,而这些北伐中,仅有两次是胜利的,其他的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然而关于刘裕的北伐,说法却不一样,有人认为他成功了,有人认为他是失败的,甚至还列举出了失败的缘由。那么,刘裕的北伐究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呢?
  
 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自幼家贫,后来成为将领之后,平定内外的各种战乱,自立为“宋”,史称刘宋或者南朝宋。执政期间,办法了多项惠民政策,吸收前朝士族坐大威胁皇权的教训,并且多次派遣使者访问民间疾苦,发展江南的经济,拥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因为地处南方,时刻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威胁,在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先后进行北伐却都失败之后,刘裕也决心要挥师北上。
  
 刘裕的北伐一共有两次。公元405年开始,刘裕先后将东晋的版图扩大到了后秦十二郡、慕容族的南燕、仇池国、河南全境、整个后秦。这一次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但如果结合后来的事情来看,也可以说是失败的。有人认为,刘裕完全可以乘着这个势头继续北伐,然而刘裕却选择了回到南方,既没有继续北伐,也没有留在北方巩固收复的国土。
  
 当时的情形是,司马氏对皇权虎视眈眈,智将刘穆之死亡,如果他继续在外,而不是立刻回国,那么这个皇位就与他没有关系了,不仅如此,还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因为错误的安排,导致自己辛苦数年的北伐的成果被赫连勃勃窃取。
 
 的确,站在刘裕的角度来讲,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做出的选择就是对的,而关于刘裕北伐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恐怕还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了。

7. 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他为何能如此优秀?

再给他五年惑十年统天下也是众望所归之事,必仅北方沦丧之地的被压迫民众,盼其归如盼甘临倾盆之心。刘裕在日以j灭了杂胡三国大快人心,如雾散云开旭日东升九州方圆之势,否则怎会有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呢?

但是,如果刘裕长久的占据长安和洛阳,先不说他去进攻河北,光他的长安就得先面对赫连勃勃的骚扰,如果刘裕与赫连勃勃开战,那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疲于奔命的战争。因为赫连勃勃绝不是姚泓,当时的夏国也不是当时的后秦可以相比。
刘裕军中多是山东人(古义),从出兵至今已经超过一年,将士连番作战,需要休息调整。对刘裕提出的回都洛阳,谘议参军王仲德就指出:“今暴师日久,士卒思归,迁都之计,未可议也。”另外,“诸将行役既久,咸有归愿”。从常理来说,一场战役后必须经过一番休整,然后再进行下一步行动,这是刘裕东撤的根本原因。
东晋内部就发生了卢循的起义。结果,刘裕不得不赶紧撤回东晋平定卢循起义。而第二次,则是因为其留守东晋的心腹大臣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担心朝政失控,不得不立即班师回朝,稳定自己的朝政。所以,刘裕两次北伐都有突发原因。
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收服林邑。他的疆域东起东海,南达越南,西至秦地,北抵山东。七分天下,而其有四。
曹操很多人都熟悉他的一生,他出身士族为宦官之后,东汉末年,乱世之一代枭雄。幼时与袁绍等为同窗,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且尤爱读军事著作,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

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他为何能如此优秀?

8. 北伐气吞万里猛如虎的刘裕,怎么还是没能成功?

刘裕,是南朝最杰出的帝王,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在东晋末年开始掌握大权,领导了第三次北伐运动,消灭了后秦、南燕等国,收复了关中和山东半岛。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其赞美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后,形势一片大好,如果继续北伐,那么就有可能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但是在如此大好局面之下,刘裕的北伐为何戛然而止了呢?
一,北伐,野心家的冒险东晋时期,先后出现了三次北伐的高潮,分别是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和刘裕北伐,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都未能完成统一北方的重任。除了祖逖北伐之外,其他的两次北伐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统一北方,而是为了通过北伐提高自己的声誉,以便将晋室取而代之。


东晋十六国
刘裕的事情,也必须从桓温说起。东晋是一个偏安王朝,其统治中心在江东的温柔怀抱之中。江东和北方有长江天堑,似乎比长城更加难以逾越。北方民族想要攻破江东,必须先攻破荆州,然后顺流而下。因此东晋就必须在长江上游布置重兵,这也就导致荆州的将领尾大不掉。东晋最早坐镇荆州的是王敦,他曾发动“王敦之乱”,后来又有陶侃、庾亮、庾翼等,他们都有“不臣之心”。
桓温坐镇荆州后,也一度准备顺流而下,取代东晋。但鉴于自己的威望不够,桓温决定发动北伐战争,以此提高自己的声望。桓温的北伐取得了成就,他收复了洛阳,一度攻入关中,但是他也不会将太多的兵力陷于北伐战争泥潭,毕竟他的目的是为了称帝。桓温末年的确控制了东晋朝政,但由于自己年龄太大,以至于还未称帝就去世了。



桓温去世后,桓氏继续掌握长江上游的兵权。为了对抗荆州方面的力量,东晋在扬州一带新建立一支北府兵。不过让人头疼的是,这支北府兵竟然和桓玄勾结。403年,桓玄顺利攻入建康,桓玄称帝,改国号为“楚”。实际上东晋在这时候就已经灭亡了。桓玄称帝后,为了解除北府兵的威胁,大量撤销、杀害北府兵中的上级将领,提拔其下层寒门子弟,刘裕、刘毅等寒门庶族就在这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二,刘裕掌权,走上了桓温的老路刘裕,是原籍徐州彭城人,其家族是北方士族。不过刘裕的父亲早亡,其家庭就沦为了寒门。刘裕早年曾砍柴于镇江、躬耕于丹徒,“樵渔山泽”。北府兵组建后,刘裕参军,成为了孙无终府司马,后来成为北府军首领刘牢之府的参军。东晋末年,随着刘牢之一起镇压浙东起义,被升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桓玄清除北府兵中的高级将领后,刘裕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一方面取得桓玄的信任,另一方积极争取北府兵其他将领的支持,密谋推翻桓玄。404年,刘裕起兵,很快就攻入建康,消灭了桓玄势力。刘裕成功后,又重新迎回白痴的东晋皇帝司马德宗,自己则掌握实权。
对于大权在握的刘裕来说称帝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刘毅也想通过北伐来提高自己的声望,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408年,南燕乘东晋内乱不断进攻淮河一带,并将许多居民俘虏而去,卖为奴婢。409年,刘裕带领大军北伐,到第二年攻破广固城,生擒其国王慕容超,南燕灭亡。经过了这一次北伐,刘裕的功绩就足以和祖逖、桓温抗衡了。



但是刘裕无法进一步扩大北伐的成果,因为后方不稳定。正当刘裕灭南燕之时,孙恩的残余势力在卢循、徐道覆的带领下,在交州发动起义,起义军分两路北上,攻陷了江西、湖南大片地方,直逼建康。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刘裕赶紧班师回朝。411年,刘裕消灭了卢循起义军,暂时稳定了南方的局势。
东晋末年以来的孙恩—卢循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起义军攻陷了江东许多地区,将王、谢等世家大族的庄园洗劫一空,加速了士族的衰落和寒门的崛起。卢循起义后,刘裕对士族大开杀戒,如太原王愉、陈郡谢混、高平郗僧施等均被刘裕杀害。刘裕为首的北府兵的统治就更加稳固了。从412年到413年,刘裕又杀害了北府兵中的竞争对手刘毅、诸葛长民等,距离称帝也就一步之遥了。



在内部问题解决之后,刘裕又开始对外出兵,继续提高自己的声望。刘裕首先讨伐的是益州的谯纵。405年,益州谯纵乘东晋衰乱之际,据有巴蜀称王,臣服于后秦。412年末,,刘裕命大将朱龄石率2万大军进攻益州,第二年7年,成都被攻破,益州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