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4-05-10 11:13

1.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产业结构变动对一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人均收入增加将会提高一国居民对环境产品的支付能力和意愿。2.能源资源禀赋。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依次递减,绿色植物是碳中性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属于零碳能源,一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会显著影响碳排放量,丰富的低碳资源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清洁能源比重,推动能源结构转换将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

3.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效率以及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水平,进而减缓甚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4.消费模式。能源消耗及其排放在根本上受到全社会消费活动的驱动,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居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巨大差异,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于碳排放影响显著,如美国人均碳排放水平是欧盟国家的两倍以上。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

碳排放量主要来自化石原料的燃烧,比如石油燃烧等,所以要减少碳排放量,可以少用石油,具体就是减少石油使用,开发新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等。
另外绿色植物可以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也算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碳吧

3. 影响碳排放交易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政治因素。碳交易市场产生于《京都协定书》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间政治协定,与石油、天然气等其他能源相似,二氧化碳的价格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应当经常关注国家配额计划(NAPs)、连接机制以及《京都协定书》到期之后的国际协定,这些减排计划和配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交易市场的空间,据易碳家了解到,如果某个国家的减排计划过于宽松,不能造成企业碳排放额的稀缺性,则无法形成有效市场。
二是供求因素。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分析碳的价格需要考虑其市场的供求关系。碳产品的供给主要是各国的NAPs,各国政府决定了所有能在市场上交易的配额 ;而碳产品的需求则来源于计划内的各个企业和机构。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三是气候、能源价格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天气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即时性,如在寒冷的年份由于对电力和其他能源的需求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明显增多。另一个影响碳价的重要因素是其他能源的价格,煤、石油转变为电能和热能目前仍是世界上排碳量最大的工业过程。据易碳家了解到,从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随着工业产出的减少,碳的价格在 2008、2009年随之降低,而又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碳的价格与其他能源息息相关。世行的数据表明,原油与EUA的价格在 2007年相关性达到82%,2008年更高达95%。
四是相关产品的价格影响因素。碳各种产品之间的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据易碳家了解到,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具有传统期货市场的特点,EUA、CER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相互影响。相比之下,EUA期货对现货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能的价格发现功能,而CER则主要受现货价格影响,可能与 CDM 一级交易主要在场外市场有关。同时,EUA期货与CER 期货之间的价格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EUA期货的价格对CER期货的具有引导作用。

影响碳排放交易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4. 一个国家碳排放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与一个国家碳排放量的高低有关的因素:人口、能源结构、人均和单位GDP。
1、碳排放量是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
而动态的碳排放量,则是指每单位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
2、比如一家超市货架上的某只箱子来自某一特定的装瓶厂,而其旁边的另一只箱子则来自数百公里以外的工厂,并且这两只箱子是通过不同的物流公司运输的,那么它们的碳排放量就具有很大的不同。

5. 中国历年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数据(收集至少近20年的相关数据) BP神经网络模型 对未来中国碳排放进行预测

考虑碳排放要定义边界,如果把整个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就需要定义温室气体的种类,像水蒸气也有很大的贡献。另外需要了解carbon pool,森林水体等等都是碳汇,如果

中国历年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数据(收集至少近20年的相关数据) BP神经网络模型 对未来中国碳排放进行预测

6. 碳强度的影响因素

碳强度高低不表明效率高低。一般情况下,碳强度指标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的。碳排放强度取决于:1,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化石能源的结构;3,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4,能源强度。强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强度低并不表明效率高。贫穷的农业国家碳强度均较低,但效率并不高;强度高也不说明效率低。例如,产品的能源效率高,但并没有全部卖出去,没有得到货币实现,则单位GDP的强度同样高。一般情况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强度指标是随着时间(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的。按这一自然下降趋势作出的承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如果要承诺低于这一趋势,则很可能表现出制约影响。因为资金、技术等均属于稀缺资源;对于发展中国家,如果有资金、技术的保障,则强度承诺在近期是可取的;但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同一技术的重复利用,因而强度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线性递减。因而从长远看,对发展中国家可能不利。对于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和完善市场制度的保障,在短期水平,采用强度承诺是可行的;在长期水平,由于规模扩张较为有限(人口稳定、发展饱各);强度承诺也不会有不利影响。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强度水平低,进一步大幅降低的难度较大。碳强度指标受经济波动(增长、汇率、通货膨胀等)影响较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缺乏较为严格的科学客观性。

7. 碳排放过多的危害

1、全球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2、冰川和冻土消融
冰川消融带来的主要影响首先是,冰川融水,注入海洋,导致海平面升高,近期各大媒体也发布了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全球3000多城市被淹没的消息,这个消息是错误的,冰川绝不会全部消融,地球有其自身的反馈系统。
其次,冰川消融还会导致固体水资源的储量减少,造成水资源短缺。这方面受影响较大的是中国的干旱地区,比如新疆的南疆,那里的农业和牧业主要依靠雪山融水,塔里木河与河西走廊也主要取决于冰川补给。
还有研究称,冰川融化会释放病毒,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科研人员在从极地钻取的冰芯中发现,其中含有古老的病毒,而且经过了几千万年,这些病毒居然还是活的。他们认为,极地冰川是古老病毒的最大库存地,一旦冰川全部融化,这些病毒就可能会释放出来,给人类制造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3、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随着海洋盆地的容积或海洋中海因此,水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海平面可升高或降低,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的侵蚀基准面。在这里将基准面定义为在该面之上沉积物只能暂时存在并且遭受剥蚀的面。
近100多年来海平面呈整体上升趋势,据1880~1980年的观测统计,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4cm。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科学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前后全球海面将上升20~140厘米。
4、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之前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之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球海平面升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碳排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川消融

碳排放过多的危害

8. 什么叫碳排放规模效应

世界各国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加剧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以及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给各国经济、社会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碳排放大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施加减排压力的首要对象。为探寻全球经济、能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国际社会先后召开了“里约会议”“京都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等全球性会议,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义务上存在明显分歧,各国难以达成实质性的共识。因此,在全球视角下,研究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剖析中国碳排放的规模、结构和技术的国内国际效应,即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本国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他经济体规模、结构及技术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将有助于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交互影响,验证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向中国转移碳排放的事实,从而合理界定中国在节能减排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制定合理可行的碳减排计划。
      一、文献综述
      在碳排放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背景下,能源消耗碳排放与各种因素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已有文献看,研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分解法、KAYA等式及计量分析方法等。第一,因素分解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分解法(SDA)和指数分解法(IDA)。其中SDA大多基于投入产出表,充分考虑各部门的情况以实现对碳排放影响因素更为细致的分析,如Butnar & Llop(2011)通过分析西班牙服务部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得出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的结论。Xu等(2011)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和碳排放的关系,发现出口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碳排放量增长。Tian等(2013)对北京市碳排放进行驱动因素分解,发现了最终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作用。相较于SDA,IDA因其数据要求低,跨区域可比较性高等优点备受青睐。最早Grossman等(1991)利用LMDI指数法将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孟彦菊(2013)等采用LMDI法从经济增长、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及人口增长等方面对国内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KAYA等式及其拓展应用,主要有IPAT和STIRPAT两种模型。IPAT模型具有简洁易懂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碳排放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而STIRPAT模型引入新的变量,突破了IPAT模型3个变量的局限。如Yao等(2015)利用IPAT模型分析了G20碳排放的驱动因素。Wang等(2013)采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广东省碳排放的经济、技术及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计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回归方程法、协整分析法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法。王天凤等(2011)构建协整方程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Shahbaz等(2013)采用协整分析考察了印度尼西亚经济水平、能耗、金融发展、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Usama等(2014)利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对189个国家(地区)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单个经济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或者多个经济体碳排放的对比分析,很少有学者对这些因素的国际交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从单个经济体来看,一国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Grossman & Krueger,1991)。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会导致资源消耗增加并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依据EKC理论,当收入水平提升到某一高度后,居民更倾向于消费低碳绿色产品从而促进环境规制标准的提高,国家也将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环境,从而有利于碳减排。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第一、三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低,对碳排放的影响也较小。第二产业则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显然,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能显著降低碳排放,但在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条件下,产业内部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可能更有利于碳减排(姚西龙、于渤,2012)。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可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实现,直接效应是“技术进步—碳排放”,即技术进步本身影响碳排放。这种影响依赖于企业初始的获利技术,如果初始技术是绿色低碳技术,其后期技术创新也将是绿色清洁技术,从而抑制碳排放。但如果企业初始获利技术是污染型技术,新技术研发可能仍为污染型的新技术,这反而会增加碳排放(Acemoglu等,2009);间接效应则是通过“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碳排放”,即技术进步通过带动经济增长间接影响碳排放。
      国际贸易对一国碳排放冲击的传导机制也可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三种影响渠道进行综合考察。首先,贸易促进经济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资源消耗及碳排放增加;同样,当收入增加到某个拐点后,将有利于环境改善;其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会促使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发展。如果一国的比较优势源于该国较松的环境规制与较为丰富的资源禀赋,国际贸易会引致其产业结构向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向转移,从而呈现出负的结构效应。一般地,发展中国家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易形成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加剧环境的恶化,而发达国家则转移出了国内减排成本大的污染性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提升了国内的环境质量;再次,贸易亦可通过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的碳排放产生冲击,但其传导机制较为复杂。较为盛行的观点是“对外贸易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人力资本流动、管理创新及推动清洁技术应用等渠道对东道国的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Albornoz等,2009),但国际贸易对碳减排的技术溢出效应还与来源国的节能减排技术,东道国的碳排放效率、环境规制、制度质量及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等吸收能力有关(Perkins & Neumaye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