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2024-05-05 12:28

1.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我国贸易进出口现状;     1.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权的逐步取消。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拥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外贸企业享受独有的配额和许可证优惠,这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所不能享有的。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依然享有这一优惠。然而,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市场经济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平等竞争,任何经济主体都不能享有垄断特权。这样,国有外贸企业配额和许可证垄断的逐步取消便势在必行。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权的取消是其中重要条件之一。因为世贸组织要求其成员不应由于所有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否则就构成了歧视。这样,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所享有的配额和许可证优惠的逐步取消便在所难免,因而将面临着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    2.我国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使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当前我国外贸经营体制正在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进出口企业正在经历着从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允许有能力经营外贸业务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开展这项业务。不仅如此,我国已允许国外企业在我国开展进出口业务。这样,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其中还有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可以想见,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新世纪将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其生存环境是越来越困难了。    3.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并无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买断制”和“收购制”的经营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其他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企业和工贸联营企业的不断涌现,国有外贸企业的货物来源便日益成为一个问题,国有外贸企业“买断制”和“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已出现了危机。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未来能否生存都成为问题。    4.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过剩。世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过剩给意欲拓展国际市场的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无疑增加了难度。而且,在有限的世界工业品销售市场上,各国各地又都千方百计地进行争夺。这一争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而更加激烈。世界范围内的货币金融动荡尚未彻底消除,许多国家的币值仍然低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势必给国有外贸企业拓展出口市场造成更大的压力。我认为,这种局面迄今为止并未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尽管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已出现了反弹,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因而,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是巨大的。而当前我国外贸出口所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可总结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近两年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又进一步调动了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探讨。    1.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强化宏观调控措施。1994年,国家对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统一政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平等竞争的新机制。实践证明,新机制的推行,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放开经营,到市场经济海洋中去求生存、求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外贸方面微观搞活的欲望很强烈,而宏观调控措施还不够有力,有待加强,特别是要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企业。现在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难度不小,一是规模小,无固定货源基地;二是各自为政,抬价抢购,削价竞销;三是对外经营秩序有待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经营,即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或大小相当的企业组成外贸企业集团。联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以省专业公司为“龙头”和市、县公司组成“专业外贸集团公司”;或跨行业组成贸工、贸农、贸技、贸贸集团公司。集团成员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可以相互协作,增强实力、一致对外,共同发展,并为今后发展跨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更好条件。    2.外贸企业要改变过去的经营模式。    外贸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后的外贸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外贸企业则要改变过去体制沿袭下来的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发展。    当前省内外贸企业可分为三个层次或者三种类型:即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市级专业外贸公司和县外贸公司。外贸体制改革后,省级专业外贸公司仍处在龙头地位,不同的是由原来的定向组织货源变成按价值规律组织货源。市级专业公司在经营中原来处于上下衔接的位置,外贸体制改革后,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目前,县外贸公司经营最为艰难,原来只为省、市级专业外贸公司提供货源,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单独开展对外贸易,难以寻找客户。从以上问题看,外贸企业在新旧体制的过渡期,经营方式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一是将原来计划经济的经营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经营方式上来,即按价值规律办事,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二是将原来外贸公司一级依靠一级的经营路子,转变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方面上来,变被动为主动,变“坐商”为“行商”、积极主动地到市场上寻找信息、寻求客户、敢于和强手竞争。三是由过去一个市场转移到两个市场上来,即过去开展对外贸易,只在国内市场组织货源,现在既要利用国内市场又要到国际市场上去,通过考察,并参与举办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寻找外商。既要在国内市场组织货源,还要到国际市场上组织货源,开展对外贸易。    3.随着汇率、利率、税率改制,外贸企业要增强相适应的能力。    外汇汇率,国家原来实行的双轨制;外贸出口贷款,享受的是优惠贷款利率;税率,实行的是退税制,即国家拿钱退给出口企业。汇率、利率、税率“三率”对外贸企业的优惠和实施,都是为了鼓励外贸企业多出口、多创汇,属政府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三率”也必然要市场化。1994年,国家推出的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等各项改革,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对外贸企业来说,一定要顺应这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改革后的汇率,财税政策和规定指导外贸工作。要预测汇率变动,抓住有利贸易机会。改革后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的汇率,银行按当日汇价实行结汇,售汇制。实行这一新汇率制以来,外汇汇率基本是稳定的。当然,基本稳定,并不是没有变动。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很多诸如供求关系,各国币值的变化等。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2. 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中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 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 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 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 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 科学评价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 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 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3. 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

亲[微笑][开心]您好,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一、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特点  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连续第四年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增长28.4%,进口增长17.6%,外贸总额在全球排名稳居第三位。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1.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依然领先。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增长21%,其中,出口增长29.3%,进口增长12.7%;加工贸易增长25.3%,高于一般贸易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7%,进口增长23.6%。这说明国内产品对海外市场依赖度提高,对国际原料进口的需求下降。【摘要】
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提问】
亲[微笑][开心]您好,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一、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特点  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连续第四年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增长28.4%,进口增长17.6%,外贸总额在全球排名稳居第三位。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1.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依然领先。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增长21%,其中,出口增长29.3%,进口增长12.7%;加工贸易增长25.3%,高于一般贸易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7%,进口增长23.6%。这说明国内产品对海外市场依赖度提高,对国际原料进口的需求下降。【回答】
2.机电产品出口增势不减。2021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267亿美元,增长32%;占全年出口总值的56%。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1497亿美元,增长26.7%;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723亿美元,增长32.9%。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持续。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2182亿美元,增长3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已达到28.6%。  4.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未受大的影响。2021年,我国的贸易摩擦依然集中在传统商品领域,但其出口仍较快增长。其中,服装出口739亿美元,增长19.9%;纺织品出口411亿美元,增长22.9%;鞋类出口190亿美元【回答】

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

4.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各有哪些优缺点

您好,感谢您的耐心等待,很高兴能为您解答问题,BOP是Balance of Payments简称。中文翻译为: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

服务贸易统计应由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简称BOP)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简称FAT)两部分组成。服务贸易统计为劳务收支计算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撑。

BOP统计主要是反映跨境的服务贸易情况。FAT统计其反映了外国附属机构在东道国发生的全部商品和服务交易情况。中国目前只开展了国家级的BOP统计。国家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每年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计算并公布全国BOP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

扩展资料:

BOP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1、BOP对服务的统计

BOP对服务的统计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手册》的经常账户中。经常账户明确划分了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标准服务有12种主要组成部分组成。

2、BOP与自然人存在有关的资金流量

国际收支中记录的收入不仅包括服务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而且也包括了货物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

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对暂时存在的定义提出确切的指导方针,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具体承诺涉及自然人停留2到5年的情况。所以工人汇款的信息对按雇员报酬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3、BOP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统计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通常是建立某一商业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统计作为有关商业存在供应模式的信息对国外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进口和出口直接投资统计中,直接投资企业按在东道国的行业活动并按该国直接投资者的行业活动分类。【摘要】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各有哪些优缺点【提问】
您好,感谢您的耐心等待,很高兴能为您解答问题,BOP是Balance of Payments简称。中文翻译为: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

服务贸易统计应由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简称BOP)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简称FAT)两部分组成。服务贸易统计为劳务收支计算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撑。

BOP统计主要是反映跨境的服务贸易情况。FAT统计其反映了外国附属机构在东道国发生的全部商品和服务交易情况。中国目前只开展了国家级的BOP统计。国家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每年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计算并公布全国BOP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

扩展资料:

BOP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1、BOP对服务的统计

BOP对服务的统计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手册》的经常账户中。经常账户明确划分了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标准服务有12种主要组成部分组成。

2、BOP与自然人存在有关的资金流量

国际收支中记录的收入不仅包括服务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而且也包括了货物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

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对暂时存在的定义提出确切的指导方针,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具体承诺涉及自然人停留2到5年的情况。所以工人汇款的信息对按雇员报酬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3、BOP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统计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通常是建立某一商业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统计作为有关商业存在供应模式的信息对国外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进口和出口直接投资统计中,直接投资企业按在东道国的行业活动并按该国直接投资者的行业活动分类。【回答】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缺点,由于在数据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至今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服务贸易信息的需求;难以监控服务贸易企业进出口运行状况;难以深入进行双边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对比与分析。【回答】
服务贸易统计应由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
优点:概念内涵较为全面
便于操作实践
为概念外延的拓展提供了依据
淡化了广义和狭义国际服务贸易的区别【回答】

5.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各有哪些优缺点

您好,1、BOP对服务的统计BOP对服务的统计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手册》的经常账户中。经常账户明确划分了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标准服务有12种主要组成部分组成。2、BOP与自然人存在有关的资金流量国际收支中记录的收入不仅包括服务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而且也包括了货物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对暂时存在的定义提出确切的指导方针,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具体承诺涉及自然人停留2到5年的情况。所以工人汇款的信息对按雇员报酬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有益的补充。3、BOP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统计由于外国直接投资通常是建立某一商业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统计作为有关商业存在供应模式的信息对国外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进口和出口直接投资统计中,直接投资企业按在东道国的行业活动并按该国直接投资者的行业活动分类。【摘要】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各有哪些优缺点【提问】
您好,1、BOP对服务的统计BOP对服务的统计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手册》的经常账户中。经常账户明确划分了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标准服务有12种主要组成部分组成。2、BOP与自然人存在有关的资金流量国际收支中记录的收入不仅包括服务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而且也包括了货物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报酬。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对暂时存在的定义提出确切的指导方针,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具体承诺涉及自然人停留2到5年的情况。所以工人汇款的信息对按雇员报酬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有益的补充。3、BOP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统计由于外国直接投资通常是建立某一商业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统计作为有关商业存在供应模式的信息对国外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进口和出口直接投资统计中,直接投资企业按在东道国的行业活动并按该国直接投资者的行业活动分类。【回答】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各有哪些优缺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