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2024-05-06 10:54

1. 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鼓室作用是将声音传入内耳,放大声音,调节声音大小,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

扩展资料:鼓膜为一半透明的薄膜,呈凹面向外的浅漏斗状,成人鼓膜上下径9~10mm,前后径8~9mm,厚度约0.1mm,周边与中央部较厚,中间区域较薄。
鼓膜坐落在鼓沟中,其平面向前外下倾斜,与外耳道下壁和前壁各成45~55°角,与外耳道上壁约成140°钝角。锤骨柄包埋在鼓膜中并将鼓膜向内牵拉,因此鼓膜略上内凹陷而呈浅漏斗状。
鼓膜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两部分,紧张部为主要部分,其边缘增厚形成纤维软骨环附于鼓沟中,松弛部又称Shrapnell膜,位于紧张部上方,略成三角形,无纤维软骨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鼓室

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2. 鼓室的作用是?


3. 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鼓室作用是将声音传入内耳,放大声音,调节声音大小,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

扩展资料:鼓膜为一半透明的薄膜,呈凹面向外的浅漏斗状,成人鼓膜上下径9~10mm,前后径8~9mm,厚度约0.1mm,周边与中央部较厚,中间区域较薄。
鼓膜坐落在鼓沟中,其平面向前外下倾斜,与外耳道下壁和前壁各成45~55°角,与外耳道上壁约成140°钝角。锤骨柄包埋在鼓膜中并将鼓膜向内牵拉,因此鼓膜略上内凹陷而呈浅漏斗状。
鼓膜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两部分,紧张部为主要部分,其边缘增厚形成纤维软骨环附于鼓沟中,松弛部又称Shrapnell膜,位于紧张部上方,略成三角形,无纤维软骨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鼓室

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4. 鼓室的鼓室

内侧壁上有两个小孔:上方的孔呈卵圆形,通向内耳的前庭,称前庭窗(fenestra vestibuli),被镫骨底封闭;下方的孔为圆形,与耳蜗的起始部相接,称蜗窗(fenestra cochleae),活体时被第二鼓膜封闭,此膜对耳蜗内的外淋巴的波动具有缓冲作用。鼓室的上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部形成,该处骨板较薄,若鼓室疾患易波及颅内。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两块肌肉、一根神经和与大气压力相等的空气。三块听小骨,自外向内依次为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锤骨头和砧骨体形成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并借韧带与上壁相连。锤骨柄细长,末端附着于鼓膜脐上。砧骨长脚与镫骨小头形成关节,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边缘。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时,经听骨链使镫骨在前庭窗上不断摆动,将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和听骨链的活动还与两块小肌作用有关,两块小肌为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可使鼓膜紧张;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以调节声波。这两块肌共同作用,可使听骨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听骨链运动幅度减小,阻力加大,使外来的声波减弱,对内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 鼓室的介绍

鼓室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的小气腔,其外侧壁为鼓膜,内侧壁即内耳的外壁。

鼓室的介绍

6. 堂鼓的用途

自我们祖先发明了鼓后,古往今来衍生的形制不下数十种。现常见的堂鼓近似圆筒形,木制,两端蒙牛皮或猪皮。鼓身通漆成红色,也有饰花纹图案的。鼓侧有四个铁环,悬于木架卜,用一对木槌击奏。用不同力度击奏鼓心和鼓边可产生丰富多变的音响。堂鼓的主要形制有大小两种。大者鼓面直径可达1米以上,发音洪亮、低沉;小者鼓面直径仅20至30厘米,发音坚实、有力。堂鼓的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其音色也不同。一般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也很大,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乐器之一。堂鼓 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形制大小不一。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大堂鼓 又名南堂鼓,因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鼓。木制框,面大底小,两面蒙以牛皮。奏时架于木架上,以鼓棒槌击发声,声音较堂鼓低沉雄壮。用于战争场面,能加重气氛;有时也用于旦角唱反二黄的伴奏上(轻打);亦用于曲牌伴奏如[夜深沉]中;为《击鼓骂曹》和《战金山》等剧中的专用鼓。

7. 鼓室分为哪些?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
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

鼓室的容积1~2ml,鼓室内面衬有黏膜,腔内含有听骨、韧带、黏膜皱襞、肌及神经等结构。

鼓室分为哪些?

8. 鼓室内的结构有哪些

鼓室的结构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构成。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鼓室的容积1~2ml,鼓室内面衬有黏膜,腔内含有听骨、韧带、黏膜皱襞、肌及神经等结构。

扩展资料
通常临床上将鼓室看成具有6壁的腔隙。
1、外侧壁:鼓室外侧壁分膜部和骨部两部分。膜部为鼓膜,是鼓室外侧壁主要部分。骨部为鼓膜周边的骨性外侧壁,主要由骨性鼓环和鼓室盾板构成。
2、上壁:上壁即鼓室盖,或称鼓室天盖,鼓室凭此骨板与颅中窝相隔。鼓室盖上有岩鳞裂,一般2岁以后才闭合,故小儿患急性中耳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正常情况下鼓室盖位于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之上5~10mm,否则为鼓室盖低位。
3、下壁:下壁称颈静脉壁,为一狭窄的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隔开。鼓室下壁的表面不规则,有很多气房,在靠近后份有一个明显的突起,称为茎突隆凸,与茎突根部相对应。
4、前壁:前壁有颈动脉壁,上宽下窄。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及位于其内的鼓膜张肌,其下为咽鼓管鼓口,鼓室借此与鼻咽相通。两管之间有薄骨片相隔,此骨片向后向外延伸形成匙突。
5、后壁:后壁又称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段相当于上鼓室的后壁有一小孔,为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隆凸,鼓窦入口之底部、适在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垂直段相交处之后方,有一容纳砧骨短脚的小窝,叫砧骨窝。
6、内壁:为内耳的外侧壁,其结构与内耳的迷路系统有关。有如下结构:鼓岬系由耳蜗基底转的起始部向外隆起形成,其表面有一沟槽,有鼓室神经通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