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2024-05-04 21:59

1. 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智慧:教你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知中行

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2.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明代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王阳明眼中唯一能指导人们做人做事的道德行为准则。简单地说,知行合一就是你用良知去指导你的行为,也就是说你按照你良知指引去做人做事,这就是知行合一。

这里说的良知,是发自内心的第一直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知善恶的德行和明是非的智慧。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该不该去做,这么做是对的还是错的,只要你按照良知的指引去执行就可以达到知行合一。

比如:你看到有个人从高空中坠落下来,你的良知告诉你应该去接住他,因为这是一条生命,你不能见死不救,所以你会义无反顾地去接他,这就是知行合一;相反,如果你考虑很多,看到一个人从天而降,你想,万一他砸到我怎么,我会受伤甚至牺牲,得不偿失啊,所以你选择袖手旁观,这就是知行不一。由此可见,知行合一就是知善而行,知恶不行;而知恶而行,知善不行则是知行不一。

2.我们为什么要“知行合一”?

心学大师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做到了“知行合一”,你就得到三个好处:

A你就可以成为圣人

我们有三种成为圣人的方法:生知安行者、学知利行者、困知勉行者。第一种人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做人做事的,稍加学习即可成为圣人;第二种是通过努力学习来使自己做人做事更加正确,也可以成为圣人;第三种是虽然迷惑困顿但是只要刻苦学习,时刻勉励自己做人做事要中规中矩,也可以成为圣人。纵观这三种人或者三种成圣的方式,都是使自己的做人做事的行为正确,即不违背天理,不违拗良知,也就是达到知行合一了,从而也就成为了圣人。通俗地讲,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就是良知无限光明的人,他的良心不会被私欲所蒙蔽,做任何事都不被世俗物欲所困扰,超然物外却又自然去行,当然就会成为圣人了。

3. 如何正确的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智慧:教你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知中行

如何正确的做到知行合一?

4. 什么是知行合一

你好。
关于知行合一,自从王守仁(王阳明)先生最早提出后,后代大家都进行了自己的体会与诠释。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写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关于知行合一的内涵
1、知行合一,绝不仅仅是“理论联系实践”这么简单。我认为“理论联系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最低要求和标准。
2、知行合一,绝不是功利主义,也不是现在所谓的“成功学”观点。功利主义已走向歧途,成功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皮毛。
3、所以,我以为知行合一至少包括以下内涵:
   (1)“道”的目标:一切知行,皆以求得“顺应时代要求、谋求众生福利”为世间道,从而达到恒久认可的“道”。道之涵义,玄之又玄,在我看来,有认可之道、有非可之道,又可分为一时之道、恒久之道,我不敢多言,请自问自己认可的最好的道德目标是什么?
   (2)“德”的规范:一切知行,皆以“合道认可”为规范,纵使偶尔有一时不为世人所认可的认知和行为,但所知行必将造福众生、后人,终将获得后人尊重。例如:明末袁崇焕虽然知行稍嫌苛刻,但是对于明朝忠贞、战术精湛,最终被认为一代名将。
   (3)“功”的标准:一切知行,皆以“功利众生、功在千秋”为圭臬,必须有利于他人。当然,受限于历史因素和阶级利益取向,惠于一方很可能要损一方,但是只要从整体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把握,就会找到知行“成功”的标准。这方面,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西方福利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4)“持”的要求:一切知行,皆以“道德为总纲,惠于人为标准”,持续认识客观事物与主观心理的规律,持续身体力行,逐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获得大成。这也许就是程颐夫子所说的“日格一物”的过程。
   (5)“变”的方法:一切知行,皆以“变则通、通则功”的思想为指导,在守住上述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环境和条件,灵活采用适当方法,解决问题。在行中加深知的认识,再用更精湛的知,来提升行的效率和效益。
    综上5条所述,我认为“知行合一”就是:守住“道”“德”底线,在保证大众的利益下,统一理论与实践。
二、如何达到“知行合一”?
    纵观孔子、孟子、王守仁等先辈,再结合他们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生存环境,我发现几条相同之处,可能能为“知行合一”的修行提供一些参考。
   1、仁心和勇心,要合乎当时道德的“正统”。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浩然正气、王守仁先生的知行合一,都符合他们世代的正统。当然,所谓正统的取向,是在当时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当时社会意识矛盾)中凸显出来的,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是要用周礼平息社会纷乱;孟子的浩然正气,是要用读书人的忠贞锻造社会的公平;王守仁先生的忠君爱国,是要维持当时社会的最稳定状态。
    所以,我认为“知行合一”的首要条件,是要勇于同社会阴暗面作斗争,要发维护大众利益正统的仁心和勇心。
   2、忍心和韧心,要学会在逆境中的“不放弃”。君子之忍,屈于大道;小人之忍,源于己利。同时,要发韧心,要知道韧心是“君子大忍心”的常态。阳明先生也是在不得志之时,坚持追求大道的理想,忍常人不能忍,持续忍,终于面对万壑青山,豁然开朗,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综上两条,我认为修炼“知行合一”的方法,可以从“坚持理想、持续努力”角度出发,灵活采用有底线的生活态度和方法,让自己尽快成为“明理之人”,那就离“知行合一”不远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稍综合了近几年的一些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不当之处,敬请众位大家斧正。

5. 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6. 什么是知行合一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7. 如何知行合一?

人要明白正确高尚的道义,要明白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而后人的意义在于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就是知、行合一。既不是说知在其中是绝对,也不是说行在其中是主导。而是说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结果。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心正,是至善的关键。也就是需要培养、树立、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向、觉悟之路,而后才可以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自己的责任。
只要正见稳固,其他的行为才会成为正确的有效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见解思维,则一切行为都是无意义甚至有害的。

如何知行合一?

8.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 厉害的人都懂得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从某个方面来说,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很多人都可能听说过一句话,听说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从本质上来说,虽然很多道理很有理,但是那些道理并没有让我们真切地知道,所以才会隔靴搔痒。

而厉害的人早就深刻明白,知道和做到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觉知力,才能确保自己真正知行合一。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请做到三个层次。

01
第一个层次,减少情绪的干扰

如果我们想要做到知行合一,最好的方式一定要懂得减少情绪的干扰。事实上,很多时候,情绪类似我们成长的迷雾,我们会被情绪深深影响,从而导致我们的行动速度缓慢,更导致我们成长的速度受阻。

情绪对我们的干扰和影响甚大,曾经霍金斯博士也做了一个图片,让我们看到情绪的能量图。

当一个人处于情绪平和稳定的状态的时候,往往表现也会更加卓越。而当一个人处于内疚,否定自我,打击自我的时候,这种负面的情绪会让我们对自己充满怀疑和不自信。

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拥有知行合一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懂得摆脱情绪对我们的困扰,这是我们知行合一的关键。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差行动力,而是因为内在的情绪障碍太多,所以束缚住了自己的行动力,这才导致无法知行合一。

而我们要想让自己知行合一,最好的方法是读懂情绪的信号,读懂情绪的秘密语言,学会觉察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事实上心理学发现,我们之所以容易引起情绪,本质上不是事情的本身决定的,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读决定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费斯汀格原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

所以 引起我们情绪的,本质上是我们对事情背后的解读才会导致各种差异以及内在的压力。

面对任何事情,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解读,往往更容易调动我们内在的情绪动力,也会增强我们内在的能量。

而我们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容易知行合一,也一定要学会及时清除负面情绪,解除内在的心理压力和内耗,才能带领自我持续成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