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有奖问答

2024-05-09 05:52

1.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有奖问答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有奖问答

2.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有奖问答?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1,

3.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下面,我为您带来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欢迎浏览!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延伸阅读】 
          人物生平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1]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7]
         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8]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1936年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9]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8年8月,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5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出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1946年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4.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英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5. 关于陶行知3颗糖故事

樊登解读—陶行知先生三颗糖故事背后的意义: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陶行知3颗糖故事

6.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有什么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是:
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相关内容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是在人格上尊重我们的孩子。教育的基础,是尊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说过这样一句话——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我们的孩子,不管我们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设身处地的,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的让教育的过程变得很轻松,很愉快。
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问题,问题就会变得迎刃而解。在教育学中,也有说到参与到孩子当中,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亲子关系的桥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只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家长,必须要有一双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的赞赏,反复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认可,被发现的感觉。
有时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心的动作,一次机遇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孩子,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使他在表现自我中,在成就中进步。

7.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1      我叫周汉卿,我的家乡在安徽。安徽出过好多名人,这里,我跟大家讲一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故事”。
    
    这是陶行知担任校长时教育学生的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被批评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奇怪地接过糖果。
    然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男生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奇怪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马上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错误不可怕,要勇敢地承认并改正错误。我要做个诚实守信、勇敢自信的好孩子,长大后做一个像陶行知一样有好品德的科学家!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2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第一颗糖——关爱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 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第二颗糖——宽容 
    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 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 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其实,对“问题孩子”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俄罗斯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 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第三颗糖——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
    信任的'魅力,没有尝试就千万不要放弃,就像在黎明前的黑夜,不要随便舍弃一枚你自己心目中的石子,光明来临时,它也许是你梦寐以求的珍宝。
     第四颗糖——激励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郁梓铃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课爱插嘴,画画乱涂一气。可一个偶然 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一次彩红屋时,她第一个画好,贴好。我及时表扬了她:“郁梓铃,真能干啊!第一名哦,厉害!”老师的赞美和同伴的掌声给了 她莫大的鼓励,渐渐的,我发现她上课爱举手了,画画、手工进步很大。
    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3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8.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陶行知的四颗糖分别代表着尊重和理解、信任和支持、赏识和鼓励、宽容和体贴。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扩展资料                         陶行知名言
    
    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奋斗是万物之父。
    生活即教育。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