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既有引发通货紧缩的因素,也存在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产能过剩、出口受阻、贫

2024-05-18 00:20

1. (18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既有引发通货紧缩的因素,也存在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产能过剩、出口受阻、贫

     (1)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2分)通货紧缩是指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现象,经常伴随经济衰退的出现。(2分)(2)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不能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当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从而抑制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多,由此而增加纸币的发行量,这种增多是好事。(6分)(3)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亏本甚至破产、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8分)         本题以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两种可能我们都要去关注是否应该升值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汇率知识的理解。(1)第一小问没有难度,考查学生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的内容。(2)纸币发行量可以从纸币发行量公式,通货膨胀的影响,抑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很有成效方面分析回答。(3)第二小问没有难度,谈谈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危害。    

(18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既有引发通货紧缩的因素,也存在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产能过剩、出口受阻、贫

2.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就是物价上涨或物价下跌。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7月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PPI同比下降,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

3. 这是关于 对通货膨胀代价的理解。由于在一段时间内价格只变动一次,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就大于

实际上想论证的是:通货膨胀 会破坏 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结合小吃店的例子,可以这样理解。

1. 小吃店每年1月才能重新印一次菜单。也就是说每年1月才能重新定一次价。这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很多经济行为中,供应商是不能随意更改价格的。大部分的成品供应商,往往以年或者季度为单位来重新制定价格。这个定价假设是必须的,因为如果供应商可以随时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价格,就不存在资源配置扭曲了。比如石油行业的资源配置就不收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因为原油价格时刻在变。

2. 因为小吃店每年定一次价。假设1月份,可乐1元,奶昔3元。他们之间的价值差了2元。很多消费者就会因为这2元的差价,去选择可乐,而不是奶昔。但是等到12月份的时候,假设通货膨胀率高达100%。可乐的实际价格只有0.5元,奶昔的实际价值只有1.5元。之间的价格差,只有1元。很多消费者就不会在意这1元的差价。而去选择了奶昔。

3. 为什么这样扭曲了资源配置?奶昔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它的成本高,产量少。通过市场的正常配置,会有少了顾客选择奶昔,多数顾客选择便宜的可乐。可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过多的顾客选择了奶昔。会造成奶昔的过分稀缺,可乐的过分剩余,最终的结果是奶昔的价格会飞涨,可乐的价格会骤降。最终达到另外一个新平衡。如果仅仅是奶昔可乐这些无关痛痒的产品,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如果我们把其扩展到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比如钢铁和木材。从一个平衡达到另一个平衡,于市场无恙,但对国家的战略调整以及资源最有效率的配置一定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干扰。

终上,通货膨胀 ==》 扭曲相对价格 ==》 扭曲消费者决策 ==》 改变市场的均衡点 ==》 干扰一国的正常战略资源配置。

这是关于 对通货膨胀代价的理解。由于在一段时间内价格只变动一次,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就大于

4. 通货紧缩时常伴随物价全面下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因此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通货紧缩,作为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的经济现象,按照国外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例如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在其《经济学》第十六版中对通货紧缩的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通货紧缩定义也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货币主义代表人物莱德勒在流行的《新帕尔格雷夫财政金融大辞典》中对通货紧缩下的定义是“通货紧缩是一种价格下降和货币升值的过程,它和通货膨胀相对”等①,这些按照物价持续下跌来定义和判断通货紧缩的方法,基本上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在国内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一般物价水平,即具有普遍意义的包括大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任何单个的或部分的商品和劳务价格下降不必然构成通货紧缩。因为一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下跌可能被其它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涨所抵消,甚至超过,这样就有可能出现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而包含了大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并存的情况,而通货紧缩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一样,它也是一种宏观层次的问题,所以,只有具有一般意义的物价水平下降时,才可能构成通货紧缩。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用一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来度量。第二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下跌。若一国或一地区物价水平在某一短的期限内下降,但随后便告逆转或者是由于某个原因物价偶然出现一次下降,所有这些都不应被看作是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一般认为,当物价总水平连续下降两个季度以上时,才被视作可能出现了通货紧缩迹象。当然,由于各国经济环境的不同,一般物价水平到底持续下跌多久才可判断为通货紧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视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
  通货紧缩的测度
  既然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那么用什么指标来度量一般物价水平及物价连续下跌的幅度多大、时间多久,便构成了通货紧缩现象测度的两个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分别来对之分析。
  一、一般物价水平度量指标的选择  根据统计实践,测度一般物价水平的指标有很多种,如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等(具体见附录1)。从理论上讲,第一种指数最全面,但由于其统计周期最长,只持续到季度,不便于实时监测价格的月度变动,所以,该指标不经常被使用。对于第二种指数,由于不包括服务项目,使得其有效性大为降低,因此,一般各国都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的参考性指标。第三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第四种消费物价指数(CPI)则是在各国实践中最经常被使用的两种指数,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其中PPI指数对经济的反应明显快于CPI指数,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但由于许多国家PPI统计的历史还比较短,缺乏一定的历史可比性和连贯性,所以目前各国一般都使用CPI指数作为测度物价总水平的首选指标,而将PPI指数作为一个预测性的参考指标。 
  在确定了物价总水平的度量指标后,我们还需选择CPI指数的计算方法,即是使用同比指数还是环比指数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同的CPI计算方式在对通货紧缩做出判断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偏差。比如,有时按同比指数可判断为通货紧缩的,在环比指数情况下却又不是了,甚至还可能处于通货膨胀阶段,反之也一样。其实,两者各有所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同比指数,它具有可比性的优点,但由于缺乏月度间的比较,所以在精确度上略显不够。而环比指数则相反,它有利于研究者更好的把握物价在月度间变动的连续趋势,但月度间数据季节性影响明显,可比性较差。例如,在我国(见附录2),每年春节前后几个月的CPI指数一般较全年普通月份的CPI都要高,即使在发生了通货紧缩的1997—2000年也是如此。所以,在使用该指标之前,先要对其进行季节性因素调整,除此之外,还需将经过季节性调整的月度数据转换为定基序列,以提高月度数据的可比性和精确性,而这一点需要统计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果只是作一般性分析,同比指数就足够了,但是如果需要作进一步的专业性分析,那么最好使用环比指数,以提高精确性。
二、物价水平下跌幅度和持续期限的度量 在选择了物价水平的度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后,接下来需要确定的就是到底价格下跌幅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久才可判断为通货紧缩的问题了。一般地,从价格下降的幅度来看,只要通货膨胀率小于1,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就可以确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因为商品的价格受产品质量提高和功能改善的影响,一般官方估计要高出一个百分点,这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世界上众多国家物价水平的长期研究中得出的结论①。其次,从物价下跌的时间来看,一般认为,价格总水平连续下跌两个季度以上就可以视作出现了通货紧缩迹象,因为经验表明,物价持续下跌对投资、消费和生产活动的冲击达到两个季度以上时,常常会超出经济本身自我缓冲调节的能力。例如,从投资层面上来看,企业的存货连续增加达到两个季度以上时,新的投资冲动便会受到抑制,原来准备新开工的项目也会被推迟;再从消费层面上来看,当物价持续下跌时,消费者可能会推迟即期的购买活动,从而或者持币待购或者增加储蓄,这样一来,当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告下降,正常的经济秩序中断,真正的通货紧缩也就可能随之而发生。因此,结合上面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只是作一般性研究,那么消费物价同比指数连续下跌2个季度以上可认为是出现了通货紧缩,如果是需要作更进一步的专业性研究,那么消费物价环比指数下跌2个季度以上便可认为发生了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与其它经济现象关系的辨析
  由于通货紧缩长期不被经济学界所关注,而且这种经济现象对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来才开始显现。与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因此,人们在深入认识这种经济现象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不少错误的理解,并很有可能与其它经济现象或行为相混淆。为此,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作了一个简单的辨析。
  一、实体经济的通货紧缩与虚拟经济的通货紧缩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所说的通货紧缩一般是指实体经济的通货紧缩,即包括了大部分商品和劳务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而虚拟经济或者说是资产价格(这里的资产价格通常是指股票价格)的通货紧缩则是实体经济通货紧缩在其它经济领域的延伸。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实体经济的通货紧缩在时间上往往发生在虚拟经济通货紧缩之前,尤其是在由生产能力过剩引起的通货紧缩的初期,因为物价不断下跌,供给方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空间普遍被挤压,单位资本利润率下降,导致资本大量流入资本市场,股票价格不断创新高,并进一步扩大了与产业利润率的差距,从而吸纳更多的产业资本流入,形成股市泡沫。这样,泡沫一旦破灭,资产价格通货紧缩便开始了。这时,若一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那么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势必会通过财富效应及时反馈到实体经济中,导致当期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并且又可能冲击一国的金融体系,导致金融风险增大,银行信贷收缩,企业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进一步通货紧缩。因此,当通货紧缩处于期初较温和阶段时,如果没有被及时有效的治理,那么实体经济就很有可能通过这种途径陷入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及至经济的全面衰退。在这里,资产价格的非理性膨胀及随后的通货紧缩实际上起到了某种预警的作用。 
二、通货紧缩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 在国内,理论界对于通货紧缩的概念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应把货币供给量的减少作为通货紧缩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因为用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单一标准来判断通货紧缩现象显得过于简单了,只有将货币供给量持续下降,经济全面衰退等特征与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一起用来判断通货紧缩现象时,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内在实质,显然,在判断通货紧缩时,这里使用了三重标准。但事实上货币供给量下降和经济全面衰退这两种标准并不必然是通货紧缩的特征,货币供应量增加和经济增长同样可以与通货紧缩并存。例如,我国在1998-1999年间,物价总水平连续20几个月负增长,但经济仍呈较快速度增长,只是与前期的高速增长相比有所放缓,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期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大幅的增加。究其原因,可以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通过对其求微分并整理得到:⊿P/P=⊿M/M+⊿V/V-⊿Y/Y,在该式中,货币流通速度V是下降的,其原因:第一是我国的货币化进程①;第二是短期的通货紧缩使货币边际收益率上升,持币动机增强,所以,⊿V/V小于零,在保持经济正增长(⊿Y/Y>0)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出(⊿V/V-⊿Y/Y)的符号为负。因此,从上式中可以简单地得出:要使物价持续下跌,⊿M/M不一定为负,只要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低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幅度与经济增长率之和即可,这与经济现实相符。另一方面,若我们再将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也考虑进去的话,那么,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可以改为:MV=PY+S(其中S即为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这里,我们假定V和Y不变,那么我们从该式中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当资本市场货币需求增加速度大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幅度时(如资本市场相对收益率提高时),物价总水平显然可能呈单边下跌之势,这一结论又与我国1997年到2000年的那一次通货紧缩中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当时物价持续创新低,但股指却在不断创新高,所以,货币供给量是否减少并不是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发生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而更应该考虑其相对量的变化。 
三、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的关系 说起通货紧缩,人们往往会把它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危机和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经济衰退,而且是严重的全面衰退,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不占少数。但笔者认为经济衰退一定伴随着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却不一定伴随着经济的全面衰退,更普遍的似乎应该是一种增长性衰退(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并不负增长),这一点同样可以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得出。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V不变,那么⊿P/P=⊿M/M-⊿Y/Y,显然,这里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就是:经济增长率(⊿Y/Y)大于零,而货币供给量增长率⊿M/M也大于零,但其增长幅度却低于前者,使得产出的进一步增长受到货币供给相对减少的限制,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持续下跌。而有些学者所谓的经济全面衰退则是一种极端的特殊情况,它只有在一国货币当局出于某种原因大幅收缩货币使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远低于经济增长率,甚至为负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经济增长大幅下降甚至为负,物价也下跌的情况。当然,这两种通货紧缩的确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经济处于温和的通货紧缩或者处于通货紧缩初期时,它对实质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若政策采取得当,通货紧缩的趋势还是可以扭转的,但一旦这种趋势得到延续,且形成强预期,而且在政策上又没有合适的治理措施,那么经济就极有可能陷入全面的衰退,那时物价已发生大幅下降,所以一般物价水平出现下降时往往是指经济增长率仍为正的情况。而一部分学者认为的所谓通货紧缩一定伴随着衰退(⊿Y/Y<0)的情形,则是在货币供给量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如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所采取的大幅度降低货币供给量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这种特殊情况的极好例证,显然,这部分学者忽略了上面那种更普遍,更经常出现,更具有代表意义的通货紧缩类型。 
四、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通货膨胀的概念则刚好相反,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两者都是一种经济状态、经济现象。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全然不同与前两者,它是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的治理经济现象的政策措施,并且是一种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若用一枚硬币来形容的话,那么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这枚硬币的两面,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是连接两者的币材,当经济正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或者已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一国货币当局往往会主动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但由于后者问题的复杂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甚多,所以往往会出现决策者不能及时地对经济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经济走向硬币的另一面——通货紧缩。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前期我国为了对付严重的通货膨胀,实施了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于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但随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了通货紧缩迹象,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其形势更加严峻,但此时我国决策层却没有及时地调整原有的紧缩性政策,导致物价和产出惯性下挫,微观主体紧缩预期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决策层缺少处理通货紧缩这种新现象的经验有着直接关系。
第二章  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通货紧缩,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现象,和通货膨胀一样,它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综观世界各国的通货紧缩历史,它既可能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关,也可能是由技术进步,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一国金融体系缺乏效率等因素所导致的。不同的成因,增加了通货紧缩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也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认识这种经济现象增添了难度。 
  第一节  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根据上文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变通形式:⊿P/P=⊿M/M+⊿V/V-⊿Y/Y,假定经济的初始条件为正常,即一国经济在期初处于合理的正增长状态(⊿Y/Y>0),货币流通速度V随长期的货币化进程缓慢下降,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它保持不变,这样上式可改为:     ⊿P/P=⊿M/M-⊿Y/Y。从该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要等式右边的第一项小于第二项时,也就是说,只要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率时,物价就会出现下跌。而这时,若一国货币当局出于某种原因,例如为了对付前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而持续采取这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①,那么势必会使物价持续下跌,形成通货紧缩。如果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力度更大一些,即当货币供给量负增长(⊿M/M<0)时,那么由该式可知,物价总水平将会出现大幅下降,形成严重的通货紧缩,这样的后果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而且令人记忆犹新,例如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那次通货紧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美联储当时大幅度地降低了货币供给量来对付股市投机泡沫,结果却使得生产价格和消费支出均出现了大幅下降,企业纷纷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居民实际和预期的收入减少,导致投资和消费不振,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出现大幅下滑,形成恶性通货紧缩,并最终演变成了经济的全面衰退。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说它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呢?根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笔者认为:当一国货币当局收缩货币时,货币的边际收益率将会上升,这时市场原有的资产选择平衡被打破,在利益机制的诱导下,人们就会不断地调整资产结构,纷纷把其
它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换成相对收益率更高的货币资产,于是整个经济就出现了货币向 
商品的出逃①,直到整个市场出现新的资产选择平衡为止。这样,资产结构的调整不仅直接导致了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当期需求减少,物价下跌,而且它最终还会通过投资和消费的减弱间接作用于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形成通货紧缩。 
  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的正面能有效的治理通货膨胀,但是它的反面却有可能成为通货紧缩的助推器

5. 物价上涨使得出口减少,进口增多,从而国际收支逆差,进而引起汇率下降。这个是理论。但实际不一样呀~

这个理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市场经济主导与政府计划调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调控理论就是让市场的供需,包括商品和货币,都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的控制供应量。
比如你所提及的现象,如果在资本主义社会,物价上涨,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由于物价提高,而导致出口量下降,因为出口商品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由此导致外汇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国内物价上涨,使进口商品有利可图,导致进口增加,使外币使用量大增,因为购买外币用于进口的数额增大,而使外币升值,本币贬值。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循环,一个国家的经济就会恶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控制局面,控制本币贬值,才有可能使经济走出低谷。

物价上涨使得出口减少,进口增多,从而国际收支逆差,进而引起汇率下降。这个是理论。但实际不一样呀~

6. 通货膨胀,导致本币贬值而使出口竞争力上升,但又说通货膨胀会引起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不是矛盾了吗.

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物价普遍上涨,用同样数量的钱只能买到比通胀前少的货物。国际金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间的汇率决定于各自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水平,如果相同数量的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可以买到相同数量的两种商品,则表明两种货币购买力基本相同,汇率为1:1。在直接标价法下,如果一国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少则表明该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价值低,反之为价值高。
  通货膨胀对于两国汇率的影响为:如果两国国内通胀率处在同一水平则汇率不变或变动较小,如果一国国内通胀高于另一国则该货币贬值,直接标价法下表现为该国汇率上升。简单地讲,在它国通胀率不变而本国通胀上升的情况下本币对外贬值。
  在加入经济政策的分析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一国通胀增加,政府出于控制通胀的目的会减少货币供应即提高国内银行利息,利息的提高会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国内,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导致本币暂时升值。
  
本币贬值。
  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涨,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即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在通货膨胀时,由于货币资金的增长落后于物价上涨,因此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这就意味着货币贬值了。

7. 一国货币供给过多,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扩大商品出口这句话对还是错

这话在部分国家是对的。
1、正常情况下,货币供应增加过多,汇率自然贬值,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出口增加
进口价格变高,国内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日本就是如此。对产品出口型国家影响大。
2、美国的量化宽松,因为美元事实上的全球货币,将通胀压力转移到全球,所以美国的国内物价并没上涨,而且因为,美国主要是服务贸易出超,所以对出口影响也不大。
3、中国这种,汇率不是市场决定,货币超发,国内涨价,因汇率人为坚挺,出口没有优势,出口不振,进口,消费品增加,生产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减少。
4、没有多少进出口的国家,国货币供给过多,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经济甚至崩溃,比如津巴布韦等等。

一国货币供给过多,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扩大商品出口这句话对还是错

8.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下物价上涨原因及分析?

(一)需求上拉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过渡增长导致的通货膨胀,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有设备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无法增加产量,导致供不应求,所以物价上涨。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即有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供给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导致物价上涨。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五)过渡的投资行为
投资过热 各种原材料、能源价格急剧上涨,从而下游各个产业的成本上升,导致整个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造成成本推动型通胀。投资过热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有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