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的介绍

2024-05-06 20:56

1. 金融信息化的介绍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

金融信息化的介绍

2. 金融信息化的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所谓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其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没有传统银行经营网点的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它创立的全部费用仅为100万美元,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分支机构的费用,其经营成本也远远低于传统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虚拟化银行的开端,预示了金融机构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电子货币、网络货币等数字化货币的应用使得以支票和现金为主的支付结算、资金转移方式正在趋向无现金的方式转化,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化,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建立在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基础上的组织形式——基于分支行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营方式。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新兴的网络银行完全摆脱了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几乎找不到传统银行的结构特征。总之,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3. 什么是信息化金融机构

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通过广泛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服务产品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金融创新产品更加丰富、资源整合能力更为强大。

什么是信息化金融机构

4.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金融信息技术支持。国外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早已经进入业务集成和决策智能化阶段,经过信息技术的投资改造,欧美等国的银行业务发展能力极大提高,收益率增长明显。信息技术给传统金融带来了新的活力。中国银行业信息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发展战略成为行业共识,而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行业中信息化投资的主体,2011年其信息化投入占整个金融行业的约66.6%。金融创新是决定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金融创新基本都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金融创新借助信息技术分析复杂业务及产品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为这些产品的交易提供可能。国内各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银行创新乃至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大中型金融机构通过多年信息化建设投资,已经建设有比较完善的网络设备,建立起相对成熟的IT系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化业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而不同于大中型银行,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如IT系统方面,其现阶段主要是对综合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系统的需求较大。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业信息系统的关键硬件和软件被国外企业垄断。关键设备及软件不能自主生产,给金融安全运行带来了潜在隐患。在国家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科技金融战略框架初步成型,“自主可控”成为加强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的核心之一  。

5. 金融信息服务的基本定义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及了金融信息服务几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加大金融领域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金融数据中心集聚区;加强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以及安全支付体系的建设;提升金融资讯服务能力,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是金融与互联网的无缝接合,而网络信贷集成了资讯与支付的关键作用,起到介质的对接作用。由于金融信息和金融技术会同时用于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不同的金融服务业,因此在中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环境下,政府已经把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列为独立的产业,并已经授予像诺诺镑客、新新贷等专业从事金融信息服务的企业“金融信息服务”资质。 随着信息技术与科技的不断创新,代表金融创新业排头兵的网络信贷已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行业跟上信息时代的必经之路。它的发展迅速更使它有望成为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继金融资讯和第三方支付之后新的第三极。新新贷总经理张扬认为“如果金融信息服务产业是资本投资的新蓝海,那么网络信贷就是这个蓝海中的新热点和新机遇,而新新贷模式则是通过自身平台作为纽带,满足社会各领域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于投资和借贷需求。”

金融信息服务的基本定义

6. 金融信息化专业如何

金融领域是信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个领域。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IT的金融服务体系,然而严重缺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现实使得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进程的前进步伐受到了巨大阻碍,因此加强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其重要基础是培养金融信息化相关人才。金融信息化是一门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现代金融体系所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精英人才。
金融信息化专业培养兼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银行产品运作流程、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管理流程,熟悉软件开发周期和企业应用开发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商、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等方面研发与管理的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
好与不好,自己分析.

7. 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 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4、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5、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中国的金融信息化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起步晚,却发展迅猛”。但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们还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

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8. 信息化的概念

一般性定义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定义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同时信息化也是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的,不断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段持续的过程。此定义综合了以下学者的定义⑴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其中行为合理化是指人类按公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信息交流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过程;计算机化是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或控制)、传递等广泛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管理的过程,而现代通信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实现的。因此,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⑵林毅夫等指出:“所谓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⑶赵苹等给信息化所下的定义则是:“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信息管理学定义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通常我们称之为“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⑴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⑵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⑶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⑷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