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富贵观

2024-04-28 06:04

1. 孔子的富贵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第四》)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第六》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上述三条见《述而·第七》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第一层:“求富贵,去贫贱”要依“道”而行。显然,这个“道”是指的法律和道德。也就是说,你求富贵,去贫贱的途径和行为方法要合法、合理、合德,不得非法、非理、非德。
第二层:在艰苦生活环境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当人们通过主观努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采取正当手段不能脱贫时,不要低沉忧愁,怨天尤人,要精神振奋,以乐观的态度坚守生活的信念。
第三层:“斥奢倡俭”。孔子认为,奢华虽然象征着富贵,但隐藏着祸害,不会长久;俭朴虽然是寒酸、穷困的象征,但却能长久稳固。
第四层:“谋道”比“谋食”更重要。“道”是孔子追求的真理,属于精神层面,“食”为人生存所必须,属于物质层面。精神与物质相比,孔子更看重精神。用现在流行的浅俗唯物主义哲学看,孔子的思想不对。实际上,孔子把握了“人本”这一真理。从自然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质第一不错,但从社会学、从人求生存、谋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精神起着决定性作用。物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一个人学好了知识,把握了“道”,难道还不能求衣食吗?

孔子的富贵观

2.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孔子不排斥富贵,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义与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是出名的富商,也是儒商的祖师爷。
钱财、名利在孔子看来是第二位的,仁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满足第一点,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谈的。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并不是在推崇贫穷,而是赞赏颜回对于道的执着。

3. 孔子的富贵观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孔子曾说人都有七情六欲,他并不反对弟子们去追求荣华富贵。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把道义弃置一旁,而一味去求财求富贵是不可取的。他的这种富贵观放在当下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孔子的富贵观

4.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孔子不排斥富贵,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义与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是出名的富商,也是儒商的祖师爷。
钱财、名利在孔子看来是第二位的,仁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满足第一点,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谈的。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并不是在推崇贫穷,而是赞赏颜回对于道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