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现状怎么样??

2024-05-10 10:17

1.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怎么样??

2020年全球收到疫情影响,经济情况收到严重负面影响,导致全球债券发行量再次冲高,创下2014年以来最高纪录。未来,由于经济恢复情况的不确定性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动荡,预计2021年以后全球的债券发行总量仍然会保持一个整体慢增长的状态。
2014-2019年全球债券发行量呈震荡上升的趋势,主要在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9年全球债券发行量达到了70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9%。
2020年的发行量增长以非典型的方式进行。通常,发行量和GDP呈正相关:随着GDP上升(或下降),债券发行也一样。但是,自2020第二季度以来,这两个系列已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幅度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大幅度。近期发行量增加的一种解释是中央银行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在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缺乏有效且广泛的新冠疫苗的情况下,这使许多公司能够采取谨慎的行动来增加现金储备。考虑到这些因素,与GDP发行关系为正的关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标准普尔在2020年10月发布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债券发行量会超过8万亿美元,约为81353亿美元,2021年可能出现下降,预计下降到约7.9万亿美元左右。

从路透社和标准普尔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球债券发行结构中,发行量最大的是非金融类债券,占2020年全球债券发行总量的约38.3%;其次是金融服务类债券,发行量占比为31.4%,这两类债券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全球债券发行总量的65%。
其他的债券发行占比中,国际公共财政类债券发行量占比为14.2%,结构融资类债券占比为12.8%,美国公共财政类债券占比为3.4%。

中国债券市场在世界债券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四个主要经济体的债券总存量(国内债券存量+国际债券存量)来看,目前我国总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超过了日本和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从FRED数据可以看出,截止2020年中期,美国未偿债券总余额为45.61万亿美元,中国未偿还债券总余额为15.77万亿美元,日本未偿还债券总余额为13.47万亿美元,英国未偿还债券总余额为6.45万亿美元。


未来,全球债券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一:债券市场规模增大趋势
世界经济仍然处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下,并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预计未来1-2年内全球债券的发行量仍然会处于高水平,债券存量增长。
趋势二:跨境券商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随着全球高净值个人及富裕群体数量的增加,以及亚洲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各国投资者海外投资需求不断增加,全球债券市场活跃度将提高。中国国内,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传统券商与新兴互联网券商将目光转向跨境市场,双方纷纷加大力度争夺市场份额,将加大全球债券市场热度。
趋势三:债券产品创新趋势
随着全球债券市场的继续成长,未来将会产生更多的债券品种,例如近些年热门的绿色债券、资产支持类债券等,并且当前金融科技在债券产品设计、存续期管理和风控等各个环节已经开始有应用场景,将会通过产品和技术的更迭创新来提高债券市场活跃度。
综上,根据标准普尔的数据,预计2021年后,大多数地区的经济重新缓慢增长,处于恢复阶段,加上非常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和政治背景,未来很可能会使债券发行量恢复到大约3%增长率。预计到2026年,全球发行债券规模将达到约95849亿美元。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债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怎么样??

2. 企业债的中国发展

中国企业债市场的萌芽阶段始于1984年,一些企业出现了自发向社会或内部集资等类似债权融资的活动。随着1987年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债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行规模从当年的33.8亿元迅速增加到1992年创纪录的681.7亿元。企业债融资在1992年的快速膨胀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金融风险,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严格限制企业债的发行。此后,企业债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发行规模从1993年20亿元的低谷逐渐回升到1999年的200亿元。2000至2001年,企业债发行规模再度萎缩。

3. 中国债券发展有什么建议

我国债券市场在资本性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对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但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本文在分析我国债券市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等建议。 
   关键词:债券 企业 融资 
   
   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债券市场自2005年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市场体系日益成型。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场内市场为辅,场内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体系。二是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顺应市场需求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地方政府债、汇金债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三是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从发行量看,从1996年的367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7005亿元,增长了22.7倍。2010年前10个月,债券发行量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25%;截至2010年10月末,托管量达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1%。市场规模已跃居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四是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市场投资主体现已涵盖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五是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有关市场规章制度互为补充,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方权益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六是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债券发行管理不断优化,部分债券品种已采用注册制的市场化发行管理方式;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国债、金融债的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已经形成,信用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定价模式也已初步建立并在逐步完善中;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力持续强化;推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供市场化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手段。 
   我国债券市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三多三少,一是政府债多企业债少,二是大企业债多小企业债少,三是国企债多民企债少。多年来,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大多为中央直属企业以及地方性大型国有企业。2007年以后,各地城市投融资平台开始加入企业债券的发行大军,使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成为“国有企业债券市场”,国家信用、政府信用成为支撑债券发行主体偿债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布的2010 年上半年债券发行量中,企业债券发行量仅为1405.5 亿元,占债券总发行量的3%,其规模远小于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股票市场,据统计,2010年1-8月,民营企业发行规模为173.65亿元,仅占全部发行规模的比例2.09%。但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量一般是股票发行量的数倍。企业的融资行为存在一定的优序理论:首先,应选择的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融资功能应当是企业债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和2009年更是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与股权融资规模相比仍然较小。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额通常为股票市场的4-5倍,而我国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80%左右。 
   二是投资和流通市场分割。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交易市场分为以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为主的场内交易市场,和以全国银行间债券为主的场外市场,其中,场外交易市场占主导地位。其发行规模是场内交易市场的10倍以上。这两大市场拥有各自独立的监管主体和运行机制,对投资主体设定的进入门槛也各不相同。投资需求和交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的约束,无法进入交易所市场:而具有多样化配置需求的个人投资者,则被排除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之外。制度安排的缺失和各部门监管体系的不统一,使得企业债券的交易流通市场呈现出割裂的状态,更加削弱了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功能。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极大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降低了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近几年来推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新亮点,开辟了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新渠道,被称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饥渴的及时雨”。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并没有在我国实现规模化普及,截止2009年底仅发行了三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这种发行上的引而不发,显示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模式存在的种种不足,如过于依赖政府信用扶持、融资成本与组织协调成本高、对集合发债的中小企业准入门槛限制、企业信用担保难 、发行主体多元且债券风险较高、企业信用评级难度大等等。 
   二、当前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1、有利于解决融资困难,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在债务融资中仍占据主要地位,而企业债券发行量虽然逐年上升但在债务融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过低。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这必然造成金融风险的压力过分压在银行身上,使银行不堪重负;优秀的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也不能借助于资本市场建立健全起来。相对于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融资通常融资规模较大,融资期限较长。企业债券融资可以发挥企业的更多自主性而银行贷款对使用用途等有着严格的限制,企业能否成功地实现企业债券融资,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企业的自主性较大,但是当企业严重依赖银行贷款来融资时,银根松紧和银行约束都将成为制约融资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债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债券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更加市场化,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一般而言,质量越好信用越高的企业,其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就越低。企业债券还具有比银行贷款好的多的流动性。 
   2、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企业在再融资时仍然偏好股权融资,首选的仍然是配股或增发股份,其次是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征的可转换债券,最后才是债券融资。由于制度缺陷和股权文化不足,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极为低下,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无风险的国债利率5%,由于畸形的股权结构,管理者把流通股股东的资金当成了免费的午餐,比上市圈钱为荣,不负责任地随心所欲,资产回报率极为低下,有不少上市以来从未分红的铁公鸡公司。目前我国新股发行存在着极不合理的三超现象即超高价发行、超高市盈率、超募集资金,一方面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一方面是已上市公司的资金过剩,据统计2010年1-6月104家创业版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30亿元,其中有半数来自于超募资金所产生的利息。在股票市场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时难以有效克服的情况下,加大债券的发行,企业借债还钱可以避免资金使用的低效率现象。 
   3、有利于缓解热钱流入和缓解通涨压力。面对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涌入新兴经济体已是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中国采取了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等逆势紧缩的措施,进一步强化了热钱对中国的预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将热钱放进一个池子”,即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将境外流入的短期逐利资本引入一个“池子”,以防其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中去,待其撤退时,再将它从池子里放出去,以便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若以债券市场应对热钱流入,使之成为“池子”的一部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专家建议可以效仿巴西的经验,专门在债市中辟出一块,供应特定的债券品种,国债或者企业债都可以,让境外资本来投资,相当于在债市中筑一个“池子”。“热钱”难以在债券市场兴风作浪,而且发展债券市场可以直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债券发展有什么建议

4.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分析

亲你好,中国债券市场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约为25万亿元,发行量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以政府债券为主,其次是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政府债券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占比超过80%,其中国债占比最大,约占全部债券发行量的70%。企业债券占比约20%,金融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分别占比约5%和3%。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个人投资者。其中,银行持有的债券占比最大,约占全部债券发行量的60%,其次是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分别占比约20%、10%、7%和3%。中国债券市场在过去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者结构单一、债券信息披露不足、市场流动性不足等。未来,中国债券市场将继续优化市场结构,提高投资者多样性,完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以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摘要】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分析【提问】
亲你好,中国债券市场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约为25万亿元,发行量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以政府债券为主,其次是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政府债券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占比超过80%,其中国债占比最大,约占全部债券发行量的70%。企业债券占比约20%,金融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分别占比约5%和3%。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个人投资者。其中,银行持有的债券占比最大,约占全部债券发行量的60%,其次是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分别占比约20%、10%、7%和3%。中国债券市场在过去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者结构单一、债券信息披露不足、市场流动性不足等。未来,中国债券市场将继续优化市场结构,提高投资者多样性,完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以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回答】

5. 中国债券发展有什么建议

债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的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融资过渡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201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3万亿元,其中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7.79万亿元,占比为40.36%,占比较以前年度虽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信用债比重低、发展缓慢,直接制约了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融资成本的降低,使得债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无法更充分的发挥。(二)市场流动性不足。截止2018年12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86.4万亿元,全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156.7万亿元,年换手率为1.81,而近年来美国国债的年均换手率在10左右。这说明,我国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市场流动性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大多为商业银行,投资目的以持有到期为主,从而导致换手率比较低;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及柜台交易市场相互分割,使得各种债券品种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就会加剧,进而影响债券的发行及市场需求,不利于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三)债券品种创新不足。虽然我国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已涵盖政府信用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四大类20余种产品,但是其种类和期限品种都还不够丰富,从种类上讲,债券主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期限主要为3年、5年、7年、10年、15年、20年,其他类型较少。另外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债券市场避险工具不足。目前国内的利率衍生产品主要包括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缺乏成熟的利率期权及互换期权等产品。利率风险工具单一,交易规模较小,市场风险不能有效地得以分散和控制。(四)债券市场配套的法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应的配套建设,包括法律、会计、税收等方面的制度支撑。

中国债券发展有什么建议

6. 目前中国国债规模有多大?

1、2015年的国债统计还没有出来。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的数据,2014年中国国债市场规模大约为3万亿美元,企业债规模则为1.5万亿美元。
(参考数据链接:中研网地址: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1013/093820379.shtml)
2、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7. 中国的国债情况

在2016年至2019期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度维持在1.0-1.2万亿之间。截至2020年4月25日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金额已达1.13万亿美元。

中国的国债情况

8.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利用国债进行投资是政府有计划的配置闲置资源,是在内需不足和出口乏力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支持国家保持较高水平的投资,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并使经济结构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债发行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调整结构、调节货币流通、影响外汇收支、促进供求平衡的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债提供的信用工具,在启动投资的同时,提供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理想的工具,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与金融市场的改革,国债所发挥的作用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平衡和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1981年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债。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发行规模迅速增大

  这些年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快速增加。如下图。

  
  2. 发行种类较多

  我国国债的发行种类包括凭证式和记帐式两种,前者针对社会公众,后者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前者流动性较差,而后者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交易所市场买卖。从期限上讲,1年以下的国债在2005年以前是没有的,从2006年开始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短期国债。长期债券的发行也很少,例如,在2001年7月31日,财政部发行了2001年第七期记账式国债,期限为20年。

  3. 国债发行方式越来越合理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1981-1990年,我国国债的发行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摊派的办法完成的。

  1991年,财政部第一次组织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这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承销制是一种协议性的市场发行制度,这种发行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承销合同确定发行人与承销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承销人向投资人分销,而分销不出去的部分由承销人自己认购。

  自1999年第九期记账式国债开始,中国的国债市场发行基本上采用招标机制。从招标的标的物来看,经历了交款期招标、价格招标和收益率招标的方式;从竞标规则来看,财政部先后在短期贴现国债发行中采用了"荷兰式"单一价格拍卖方式,在中长期国债和附息债券的发行中采用了多重价格拍卖方式。2004年总共14期记账式国债中,只有4期按照单一价格拍卖方式,而剩余14期都是多价竞价。

  在我国,只有国债承购包销团成员才分别有权参加记账式国债拍卖活动,包括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其他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只能够参加凭证式国债的购买,或向参与国债投标的承销商认购国债。

  为了进行必要的投标筛选,财政部在国债拍卖前通常不仅规定最低、最高投标量限制,还通常设置一定的投标价格区间。这一措施也会减少独立投标人的数量,鼓励小规模投资机构和个人进行投标和并,从而产生投标过程中非竞争性行为的效果。比如,2001年7月31日,财政部发行了2001年第七期记帐式国债,招标区间定在4.25%和5.25%,期限是20年。由于市场普遍认为发行利率较高,所以在发行区间大力追捧,大批自营商拆借资金购买国债,并且该国债在上市之后价格迅速上升了20%以上。这说明,如果设置了一个错误的价格区间,会给市场带来冲击,或者影响国债的发行,或者影响国债财政负担。

  4. 国债交易市场活跃 交易手段灵活

  国债交易包括现货交易、回购交易,也包括2005年6月份和2006年2月份推出的远期和利率互换相续出现。国债的期货交易也有望恢复。

  在1997年之前,国债交易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1997年银行间债券开展质押式回购业务。在国债市场上,质押式回购量一直大于现券买卖量,质押式回购为投资者短期融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2004年,我国又推出买断式回购。这一方式有助于债券的流通,也有助于在市场中实现套利,进而有利于债券的定价。

  我国债券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交易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以银行间市场为例。2006年全年的交易规模为382053亿元,而2001年才40940亿元。4年的时间,交易量增长了近8倍。

  在我国,银行间交易规模要远远大于交易所市场。如下表。

  
  注: (1)2004年以来的回购交易数据包括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2)现券成交金额只计算买入或卖出数据;(3)回购成交笔数与回购成交金额均为首期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在银行间市场中,7天质押式回购的交易规模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质押交易规模的将近75%。

  5.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开展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有力地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和引导一级交易商在市场的交易,并传递和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结算业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回购利率,成为银行同业间债券回购利率的指导性利率。

  6. 交易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交易主体扩大,参与者增多

  2000年4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出台,下列机构可成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从事债券交易业务:(1)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支机构;(2)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3)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

  2002年4月15日将银行间债券的准入制度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实行准入备案制,向所有可以投资国债和金融债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投资资金开放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间债市交易主体成分不够的问题。2002年6月17日起,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开始试点,将个人投资者纳人银行间市场。2002年10月29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向非金融机构开放。2004年2月16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外资银行开放。2006年,在中央国债公司直接或间接开立一级托管账户的投资者共6439个。在总体上看,投资者的类别相当广泛,基本覆盖了几乎所有种类的投资者群体

  在交易机制上,由过去的单边报价过渡到双边报价。双边报价,实际上就是国外的做市商制度。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债券交易,更好地发现债券价格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