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和陈友谅哪里不如朱元璋,为什么得天下的不是他们?

2024-05-06 22:03

1. 张士诚和陈友谅哪里不如朱元璋,为什么得天下的不是他们?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很多野心家都趁着这个机会想要逐鹿天下,建立自己的政权。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是最有实力的三个人,他们三个也是元朝最大的对手。朱元璋最后能够胜出是因为他身上的缺点最少,最不明显。陈友谅最大的缺点就是志得意满,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张士诚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懦弱,占据了有力条件也不开疆拓土,生活的过于安逸,朱元璋和他们比较起来算是很优秀了。

三个人中陈友谅的实力最强,朱元璋都不是他的对手。陈友谅也是三个人中最有野心的,陈友谅成为主帅之后就开始谋划自己的将来,他的目标就是登基称帝。他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打败朱元璋和张士诚是小意思,于是他就开始暗中谋划,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地盘,成为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股实力。但是骄兵必败,他看不上朱元璋也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陈友谅已经骄到了极致,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输给了朱元璋,自己也兵败身亡。

张士诚是三个人中最有钱的一个。张士诚原来就是一个盐贩子,对于赚钱这个事情很在行,但是对于打仗不感兴趣。只要能占据一席之地就非常开心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不想别的,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你不吃掉别人,别人就会吃掉你,张士诚完全没有这个人想法。

朱元璋这个人表面上很平凡,内心里却胸怀大志,很有韬略。而且朱元璋看人的眼光非常准,手下有很多的能人,这也是朱元璋超越陈友谅与张士诚的优势。

张士诚和陈友谅哪里不如朱元璋,为什么得天下的不是他们?

2. 为什么朱元璋成功,陈友谅、张士诚不行?

为什么朱元璋成功,陈友谅、张士诚不行?
朱元璋取得天下,在战略上有非常成功的地方。
第一步:进攻集庆。
集庆(南京)自古以来都是江南的战略要地,从三国时期江东孙吴在此建都后,就成为六朝古都。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在此体现出来。徐寿辉势力最强的时候,只一味把目标指向杭州,想获得南宋的首都。张士诚比朱元璋早很多就渡过长江,但他只把目标对准了平江(苏州),其次谋夺杭州。大体而言,他们都只把眼光对准了富庶的经济城市,而非战略要地。
朱元璋能够先得集庆,然后扫平周围的镇江、常州、宁国、建德、太平、扬州,站稳脚跟,这就是深根固本以致天下的战略。
汉高祖以关中、巴蜀为根本,光武帝以河内为根本,曹操以兖州为根本,都能建立不朽功业。朱元璋拒有集庆,实是英雄的战略眼光。
第二步:巩固江淮,谋取江汉。
朱元璋先利用刘福通、韩林儿为自己北方的屏障,以专心对付南方的敌人。等到元朝的察汗势盛的时候,朱元璋竟能在暗中卑辞请降,以免遭受元军主力的进攻。等到察汗已死,朱元璋又斩杀元使,北上救宋之安丰。夹缝中求生存。帝王之术,可谓不择手段。
陈友谅灭亡后,朱元璋又攻取江淮之地的庐州,再而进攻襄汉,保有长江上游。使集庆不受威胁。
第三步: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
陈友谅和张士诚可以说是朱元璋最重要的两个敌人了。在选择先对付谁这个问题上,朱元璋的谋士刘基有着精准的判断:“士诚自守之虏,不足为患。今友谅方劫主胁下,据我上游,宜先图之。“
在地势上,陈友谅在朱元璋上游,占据优势,而且陈友谅野心勃勃,步骑舟师都很强大。
所以,朱元璋选择先对付陈友谅,后对付张士诚,后来证明乃是明智之举。
这三步成为朱元璋独立、壮大的最重要战略。朱元璋实是当世一流战略家。
读历史,思人生,欢迎关微信公众号:刘弘文

3. 为什么朱元璋成功,陈友谅、张士诚不行?

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元末杰出的枭雄。陈友谅、张士诚相比朱元璋,都有着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导致,很难更改。在关键决策中这些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在和朱元璋的竞争中最终落败。


   首先说张士诚:他是贩卖私盐出身,性格里充满了小商贩的色彩,和气生财、小富即安是他的处世哲学。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没下定决心与朱元璋决战,而此时的朱元璋背腹受敌,形势并不好。和朱元璋几次交锋受挫之后他选择了求和。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他选择坐山观虎斗。只有被逼到绝境时才会爆发出野兽般的斗志。但绝境爆发出的战斗力是基本不能改变局势的。在高邮被百万元军围困时是元朝内乱退兵,张幸运逃过一劫。在苏州被朱元璋大军围困时张士诚就再没有什么机会了。


 再说说陈友谅:陈是最底层渔民出身,据说地位低下到连岸也不能随便上。于是陈友谅发奋读书,跳槽到政府部门里混饭吃,可还一样被人鄙视,直到开始闹革命才正真扬眉吐气。所以陈友谅内心深处是很自卑的,性格通常会表现的较为偏激。在乱世中这种性格优点是狠毒果断。但缺点也很明显:少谋而偏激,不知进退取舍。最为明显的弱点是不善打逆风战。一旦处于弱势便迅速崩溃,毫无韧性可言。和朱元璋大战一开始发动突袭,在取得优势下冒险突进,被处于劣势的朱打了个漂亮伏击瓦解攻势。在朱元璋冒险出兵救小明王内部空虚时,虽然及时发动进攻,但南昌久攻不下时没有采取围而不攻,改道直捣朱老巢的正确策略。硬是被死拖三个月直到朱大军回来救援。在战局不利时没有利用自己地广粮多的优势将战争拖入持久战。在决战前夕杀降泄愤自毁长城都充分暴露了性格缺陷。


这三人中只有朱元璋在起义前经历过彻底一无所有的绝望。他只想好好地放牛,但饥荒却让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兄弟离他而去。他还是想活下去,哪怕去做和尚讨饭,哪怕讨饭时被其他乞丐排挤到最慌乱的安徽也无所谓。他顽强的活下来还结交了批好兄弟,但有人告他与匪徒勾结造反。既然讨饭也活不下去那只有去造反了。最痛苦的折磨都无法阻止他活下去,那朱元璋注定脱胎换骨,如同野兽般本能的知道如何进攻防守,牢牢的抓住每一次属于他的机会。

为什么朱元璋成功,陈友谅、张士诚不行?

4. 读<明朝那些事>时总感到有些疑问,张士诚陈友谅的关系好像不错,为什么朱元璋和他们两个的关系都不好呢

这三个人都是当时的枭雄了,朱元璋打下南京有了一席之地后,应该是三个地方武装里实力最弱的,陈友谅最强的。至于暧昧,这个东西很难说,对于三个谁也不服谁的人且对元朝恨之入骨的人来说,“暧昧”不过是由于自己实力不济暂时妥协的策略。陈友谅为人狂傲自大,心狠手辣,极度自信,实力强大,对于日薄西山的元朝肯定是要一棒子拍死,但此时还有两个比元要难啃的骨头,所以谈到合作,首先陈友谅未必会和朱元璋合作,即使同意,对于志在天下的朱元璋也不会这么干,三国的孙刘联合就是最好的说明,除非朱元璋是刘阿斗。其次,朱元璋的高就高在看到了张士诚就是个守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能手,联合他,他也未必真心帮你,墙倒时他没准还推一把。你去打陈友谅,他会继续看他的地,贩盐种地,他最多不过是看看热闹,你只要不惹我绝不会自己来插手凑热闹。所以,朱元璋首先在战略的高度上就赢了,已经赢了一半,后来陈友谅的骄横霸道、急于正面决战、放弃水军优势的战术也输给了沉稳老练、虚实结合、游击运动战术的朱元璋,当然更重要的是感谢张士诚,如果张士诚是另一个凶残的陈友谅,我不看好朱元璋。历史还是挺讲究人品的,老朱虽然做事也是绝到底,但毕竟还是有人品的,这类人为时代的英雄。

5. 陈友谅、张士诚都比朱元璋厉害,那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当了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最终在起义军中战到最后,并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因为朱元璋更多懂得识人、用人、管人。他的精神号召力非常强,善于激发将士的士气,经常倡导秉承忠义,让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和军队很是信服。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生在,祖上一直是农民,父亲和兄长都是因为饥荒被饿死的。朱元璋为了生存下去逃离了家四次漂泊,先后到寺庙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在这些讨生活的经历中,朱元璋见到了老百姓的困苦,明白了继续做乞丐不仅不能饱腹,更可能随时被欺压,所以决定加入农民起义的潮流之中,最开始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后由于自身能力的突出,很快就被升至副帅。但因为他觉得郭子兴的心胸狭窄且眼界过小,朱元璋选择离开,并开始经营自己的军队,在他的个人魅力下,一群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谋士和勇士陆续加入到朱元璋的队伍中,跟随他一起打天下。


朱元璋自建立自己军队之初起,就听取了李善长“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的作战建议。所以打败陈友谅之后,长江以南,没有能和朱元璋相抗衡的势力。随后在打败张士诚后,开始对抗元朝的军队。虽然这个时候的元朝军队战斗力还是很强,但是,朱元璋的军队在经历身经百战之后,战斗力已经是起义军中顶尖的存在。元朝大军已经抵挡不了朱元璋的进攻。

朱元璋最终于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在应天府称帝,开创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陈友谅、张士诚都比朱元璋厉害,那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当了皇帝?

6. 朱元璋为何选择第一个对张士诚下手,而不是陈友谅呢?

当时朱元璋打下了应天之后,也是面临了新的对手,那就是张士诚和陈友谅。而在这两个人之中,朱元璋选择的是先对张士诚下手,原因也是比较的简单,首先就是张士诚和陈友谅相比,张士诚的实力相对弱一些,自然是先将弱的打下来,然后再去挑战更强的对手。
还有就是,在当时的朱元璋掌控的地盘和张士诚掌控的地盘接壤的地方是更加的多,所以,他们既然接壤的地方更多,那么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更多。而陈友谅的地盘就离朱元璋的地盘更远一些,所以,不管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还是长远打算,肯定是不能舍近求远,去攻打更远的陈友谅呀。
而且,在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人当中,占据最富庶地盘的就是张士诚了。虽然说朱元璋地盘上有淮西这个大粮仓,但是打仗光靠粮食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钱呀。而最有钱的就是张士诚了,所以为了之后自己军队更加强大,肯定是要将张士诚打下来。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比于陈友谅,朱元璋对攻下张士诚更有信心。因为张士诚是盐贩出身,打仗之前就是一个小商人。张士诚此时虽然势力非常的强大,但是他已经对现在的利益已经满足了,已经没有了进取之心。所以此时张士诚还有他的军队都没有当初那么强大的实力了,已经开始贪图享乐了。
而陈友谅就不一样了,陈友谅可以说是一个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成为天下至尊,而不是如同张士诚一样满足现在。所以在朱元璋实力不够之时,还是先考虑更容易打下来的张士诚,一旦打下了张士诚,那么对之后陈友谅也就更有信心了。

7. 张士诚、陈友谅都是比朱元璋厉害,为何朱元璋做了君王?

朱元璋能够打败张士诚跟陈友谅,当上帝王,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朱元璋采取了正确的策略;第二是朱元璋手底下人才众多;第三是朱元璋运气比他们两个好。一个时代是只能有一个人当上帝王的,能够当上开国之君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这三点缺一不可。而朱元璋则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齐了的命运之子,所以他才能够当上帝王。

先说说第一个原因。朱元璋在当时采取的策略就是“将城墙筑高,多囤积粮食,暂缓称王”。这个策略跟当时大多数的起义军都不同。很多起义军都是刚刚发展起来就急不可耐地称王,这样子做只会吸引元朝政府地注意,让元朝政府加大力度来打击你。而朱元璋则是猥琐发育,闷声发大财。等到自己的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没有了竞争对手了,朱元璋才称王,与元朝决一胜负。可以说,朱元璋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他采取的策略让他的势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再说第二个原因,朱元璋手底下人才众多。朱元璋当时手底下可谓是人才辈出,刘伯温,常遇春,徐达等都在朱元璋手下。这些人无论在历史上哪个朝代,都绝对是猛人。而反观张士诚 跟陈友谅,手底下却并没有这么多的猛人,不仅如此,他们的势力内部人心还不齐。其实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当时比较得人心,所以天下人才尽入他的囊中。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就是那个得人心的人。

最后一个原因,朱元璋的运气比较好。有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当时有好几次张士诚跟陈友谅都把朱元璋逼到了绝路,但没想到总是出现意外让朱元璋得以逃脱。运气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几条原因,所以朱元璋才能打败陈友谅跟张士诚。

张士诚、陈友谅都是比朱元璋厉害,为何朱元璋做了君王?

8. 为什么陈友谅地广,张士诚富有,最后却败给朱元璋

元朝末年,这个时期其实也挺热闹的,虽然比不了汉朝末年的三国逐鹿,但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反元。同时期的起义军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战至最后,这三家起义军开始争夺地盘,企图统一华夏,也是足够精彩。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但是在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中被朱元璋打败。
那么朱元璋另一对手张士诚呢?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兴化白驹场人(今属盐城大丰市)。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
不过张士诚最后死的还算有骨气,《明史》写到:“舁出葑门,入舟,不复食。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被俘押解到金陵之后,不吃不喝闹绝食最后上吊了,活到47岁,这就是张士诚的结局。
那么在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势力中,陈友谅土地最广拥有饶、信、荆、襄,几乎天下一半。而张士诚本身是个私盐贩子,又占据了大部分富庶的江南地区。这二人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呢?神机妙算刘伯温一句话道破天机!
朱元璋问计,刘伯温说道:“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这句话说出了三个重点。
1.张士诚反元,又降元心性不定,认为张士诚是个保守并且采取守势的人,不用担心。2.陈友谅劫持主公,威胁下属,得来的名号,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3.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势单力薄,自然不再是朱元璋对手。
刘伯温分析的很详细,先灭陈友谅,再打张士诚,而朱元璋也是按这个顺序去做的,分解天下大势终成帝业!
总结,从史书上看,陈友谅张士诚并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将才,但是有人不代表会用人,而朱元璋的胜利除了有人会用人,重点还是识人,不但能认识到自己人的长处,还能认识到敌人的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