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互联网行业为何也不好干了?

2024-05-04 21:53

1. 2022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互联网行业为何也不好干了?

2022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互联网行业为何也不好干了?互联网进入寒冬,但互联网巨头的收入,净利润还是很高,只是成长性没以前高了;阿里巴巴几年下来,收入增长10倍;腾讯几年下来,收入增长10倍;以后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可能10年下来只能增长1倍;这就是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变化,头部企业招聘的人员多,薪资高,以后招聘规模可能还是大的;但内部淘汰的也多,同时薪资涨幅没有以前快了。但头部公司裁员潮不会愈演愈烈,裁掉一部分后,短期不再裁员;毕竟公司收入规模还是很大,内部大部分员工的价值还在。

从2021年开始,互联网企业裁员的消息,不时刷爆网络。这几天,随着京东、B站、奇虎360、有赞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启裁员模式后,裁员再次上了热搜。我们看到了什么?各大互联网公司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基础岗位的员工内部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自然会被裁员。就业市场情况严峻。优胜劣汰,自然会淘汰大批能力较差的员工。互联网公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粘性不强,导致用户的选择随意性很大。用户的数量有限,用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也有限。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红利期已过,现在基本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了。

互联网企业的兼并垄断行为,压制了中小型创业者的生存空间,创业的积极性下降。经济的发展已进入资本充足,投资缺乏的阶段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投资成本加大,投资回报率降低,为了抵抗这种压力,裁员就是最简便的方法了。当大厂信仰成为过去式时,考公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了。对于所有的职场人来说,永远要记住:技不压身。只有自己的能力更加多元化,才能生存得更好。裁员现象告诉我们:或许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人,但是我们需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并要一直保持优秀。

2022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互联网行业为何也不好干了?

2.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喜欢裁员?

“35岁定律”随处可见,随便打开一个招聘信息,至少有七成的概率会看到一条关于应聘年龄的要求:“35岁以下”。裁掉35岁以上基层员工,已经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呢?
基于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学毕业后22岁左右,工作5-6年,也就到了二十七八岁,这时候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工作经验上,都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可能会维持几年。
其次,等到你到了35岁,这时候不管是你个人的学习能力,还是你的身体素质,都在逐年下降,个人的成长逐渐停滞,甚至倒退。而且,这个时候外面的世界也完成了更新换代,你过去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可能无法再达到之前一样的效果,经验反而成为你的负累。由此看来,35岁确实是个合乎规律的拐点。
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我任劳任怨,也算为公司做出了贡献,有的一干就好多年,过了35就把我一脚踢开,公司太不近人情了。
其实,如果站在公司的角度来考虑,回答则是肯定的,公司的这种需求也很合理。
首先,35岁+的职场人,在职场已经耕耘多年,身上那种初入职场时的韧性早已经磨灭殆尽。你可能觉得自己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就已经对公司够意思了,但却不知道身边的愣头青都能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依然乐在其中。
工作时长还只是一方面,一般来说,初入职场的人,进取心更强,他们更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成绩。而在职场摸打滚爬多年的人,大部分已经撞过南墙,也懂得“保存实力”,知道“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往往变得容易得过且过,以前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也泄了,只是60分就可以了。

3. 近日,互联网大厂纷纷大裁员 背后的原因了解一下…

近日,互联网大厂都纷纷开始大裁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咱们来分析分析。 
  
  近年随着疫情的复发导致市场经济更萧条,加上走出海外的互联网大厂也出现阻滞。 
     
 
  
  
  这些互联上市公司财报都很难看,明显的大幅度下滑。2021年有的甚至亏损上百亿! 
  
  财报不好必会导致股价大回撤,甚至有的公司跌破发行价。这些公司采取大举回购给股民增加信心。效果也不是没有,总好那么一丢丢。 
  
  那光回购不干事也不行,总要想办法改革自救。让业绩重回正轨。 
     
 
  
  
  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只有业绩好转才是王道。 
     
 
  
  
  那么一些可以用AI人工智能的工种就会被替代。当然这些互联网大厂都会对裁员进行一些补贴… 
     
 
  
  
  大互联网公司从几百到上万人大裁员过后,另一个工种却是另一个现象。 
  
  就是技术员,这个工种一直很抢手。随着技术发达,越来越多工种被替代也是在所难免。 
  
  在这里也希望有更多的技术员能够培养出来,也希望这些互联网公司或者是工业工厂能早日走出阴霾。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谢谢大家能看到我的文章到最后。 
  
  我能提个过分的要求吗? 
  
  给个关注吧!看官老爷!

近日,互联网大厂纷纷大裁员 背后的原因了解一下…

4. 互联网都在裁员,跳槽还要选择大厂吗?

互联网公司都在裁员,如果员工想要跳槽的话,最好还是要选择大厂。因为在大厂当中大家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更多,虽然压力比较重,但是在自己任职期间所学习到的要比在其他的普通公司学习的更多。而且在这里也会增长大家的见识,有过在大厂当中工作的经历,也会让自己的简历更具有特点。
一、跳槽还是要选择大厂
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同时也有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在裁员,有可能是因为经营模式的转变,或者是因为这些员工的能力不足,但无论是怎样的大家在找工作时尽量的还是要去这些能力比较强的大厂,毕竟资源比较丰富,同时民生也比较大,对大家的发展也比较好。大厂里的工作压力肯定是比其他公司重一点,但是压力大也同样会有高收入,不仅如此,大家所见识到的市面也比较广泛,能够碰到比较大的项目,如果有幸的话还能够参与其中,这也是大家在一些小场当中无法感受到的体验。
二、当做人生的跳板
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一份工作,每一个人在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比上一份工作的层次要高一些,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简历当中写有一些在大厂里工作过的经历,在面试其他的岗位时,也会觉得很有底气,也容易受到招聘官的青睐。
三、结束语
年轻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野心,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如果在自己年轻的时候还比较自卑,那么年老的时候更加无计可施。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时间多,可以有很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不要在一开始就否定自己。每一个人都要敢于尝试,万一成功了也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5. 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这几天互联网大厂们裁员的消息又多了起来。
  
  3月26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有赞icon裁员部分部门裁员70%以上! 
  
  3月28日,关于“京东裁员”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京东部分部门裁员10-30%。 
  
  曾经号称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刘强东,在2019年京东物流连续亏损、账面上的钱只能够维持两年的时候,刘强东便“出尔反尔”,话锋一转,称“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以此为由打脸曾经的自己,开始了大幅裁员。 
  
 疫情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出现了裁员现象。何为裁员呢?李国庆说辞退10%以上就可以称其为裁员,辞退10%以内的员工可以看做是内部优化。
  
 互联网大厂们这一波来势汹汹的减员潮,基本都是辞退10%以上的员工(可能是一个事业部),所以都可以称作裁员。
  
 互联网公司大量裁员的直接原因是收入增速的降低和利润的大幅度降低,2021年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增速均有所放缓,而利润大多停止了增长,已经公布2021年业绩的腾讯、京东、美团皆是如此。
  
 如果我们往深处再思考一个层次,会发现它们裁员的深层次问题是发展模式的问题。
  
 这些互联网大厂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采用规模增长型的发展模式,即: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上市-再扩张-垄断市场-攫取垄断利润。
  
 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滴滴打车和美团,它们在几年的时间内烧了数百亿,上市垄断行业后开始收割用户。
  
 这种模式的发展靠的是流量,流量即收益,靠的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买单”的手段。这种模式奏效的一个前提是流量的不饱和性。然而,当前互联网的流量增长已经到顶,这一点已经是行业的共识。
  
 所以,采用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的互联网大厂们在经历数年的狂奔后,积攒了大量的员工,他们的员工数量动辄就是几万、十几万人,再加上部分员工的老龄化,雪上加霜的是辅以政府的反垄断政策,使得其在没有收入增长的前提下(也许还要加上去年加强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外资撤资引致的融资难的因素),很难支撑其内部成本的高位运行。
  
 此时,为了盈利,甚至说是为了活下去,互联网大厂们开始选择进行裁员。
  
 所以这轮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是由其发展模式决定的。要想杜绝或者大幅减少这样的裁员潮,必须改变这种规模增长型的发展模式,去采用组织能力驱动增长型的发展模式,我们把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企业称为知识型企业。
  
 组织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运作能力三个方面。总的来说,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和运作能力,提升技术能力是关键,所以也可以把组织能力狭义得称为技术组织能力。
  
 中国技术组织能力最强的企业无疑是华为了。 2021年华为营收比2020年减少2546亿元(29%),但依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2020年为1419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在昨天(3月28日)召开的华为业绩发布会上, 对于记者关于困难之下华为是否会裁员的问题,郭平表示,科研和创新精神是华为赖以生存的基础,将持续加大在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吸纳,2022年计划招聘1万多名应届生。 
  
 这次华为并没有出现大量裁员的消息,估计以后出现的概率也很低。因为对于华为这样的知识型企业来说,每个优秀的研发人员都是财富,是一种资产(德鲁克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是资产而不是成本)。华为也不是不裁员,而是每年都要对10%的中高层和5%的基层员工进行末位淘汰,以保持内部组织的活力,可见华为辞退的只是“劣质资产”。
  
 在规模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下,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金,最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员工;而对知识型企业(技术组织能力驱动型模式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型员工,且知识型员工要比资金重要的多。
  
 与华为不同的是,这轮裁员的互联网大厂们,它们还不是知识型驱动型的企业。
  
 但是您可能会说互联网可是高 科技 啊,怎么能说互联网大厂们不是知识驱动型企业呢?因为我们的互联网大厂们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模式创新的手段,他们只是在应用西方已有的技术,在系统软件、基础软件等方面毫无建树,所以怎么可以将他们称为知识型企业呢?说得不好听一点,它们就是互联网行业里的“搬砖的”。
  
 所以,尚不属于知识型企业的互联网大厂们面临经营困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剥离掉最不重要的生产要素——员工,裁员也就成为必然。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

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6. 互联网大厂一边大规模裁员,又一边招聘,这是为什么?

互联网大厂一边大规模裁员,又一边招聘,这是为什么?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互联网技术企业一边在裁人,一边又从校园的渠道开展校园招聘,随后从社会发展的渠道招骋各种各样新的人员,由于他们在开展一个淘汰,用他们的观点而言是为社会发展运输优秀人才,是自身学员的毕业须知,尽管没有仿佛好看了许多,但实质上依然没改变,就是裁人。
由于他们有淘汰掉这些不利企业总体气氛工作中的人,换句话说把乖巧的人留下,那么说应当比较容易了解了吧。就是被淘汰的那些人他不一定是由于没有专业能力,他可能是对企业总体的团队氛围产生没有很大的协助,例如他人都加班加点,但这个人他也不加班加点,这样的人多了那企业也不加班加点了,这能可以吗?企业的工作中谁来做呀,这毫无疑问不行,因此就把这样的人淘汰,把那类想要加班加点的人能接纳企业,996工作规范的人留下。

从院校社会发展等渠道进行招骋,随后把企业里边的一部分人又淘汰掉,由于企业在开展一个淘汰的工作中,他要让自身的职工维持低龄化抵达,30岁到达35岁,要是没有哪些岗位上的升职就会有将会会被企业淘汰,被淘汰的概率会大大的升高。由于对企业而言年青人显而易见更非常容易迫使,特别是在是在校园内渠道招骋回来的,为他传递哪些意识,他便会坚信哪些,可是一个从时代上工作中10年以来仅有更长期的人,他的思想早已没有那麼很容易被改变了。因此这种大企业他们更想要从校园内渠道开展招骋,一方面不用给那麼高的工资,另一方面也是更非常容易去紧密结合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

对于缘故究竟有没有什么别的要素在充分发挥那么就不清楚了,由于互联网技术企业这种大的企业,他们会淘汰掉许多原先的职工,随后招骋许多新的职工,这也是一直以来有的一个常态化的物品。如同一个泳游池既会渗水又会出水量内部结构缘故大家自然不清楚了,有可能是由于业务流程核心调节这一单位不用那麼多的人了,招进来的职工是在新建立的单位里边,总之是什么原因都是有很有可能。

7. 2022年3月,互联网大裁员,你明白了什么?

互联网的风口已走远,国家对互联网的政策已有调整和改变。互联网大佬们挣钱比以前困难。刀刀向内,精减人员,减少开支也是顺势而为的必然。
  
 外部战争,国内疫情。二件事都在影响拖累经济,活下去就变得异常艰难。
  
 
  
  
 
  
  
 
  
  
 
  
  
 
  
  
 
  
 工作真的很难,这段时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辞职。如果不小心被裁,也不要太伤心,稍作休息,找准方向,再次扬帆起航。
  
 毕竟马上要到毕业季了,大厂需要吸纳更多的年轻人才,不裁员,公司成本太重了。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行业也一样,也有高潮低谷,也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成熟度越高其利润往往越低。个人感悟就是越来越觉得小说中有些为人处事的内容说的非常有理,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应该有两手准备,免得失去工作后不知所措,年轻的可能无所谓但年龄大的可能就不同了,生活压力摆在那,如果有两手准备,可能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互联网大裁员意味着,一个国家想长期繁荣昌盛,还是要有很高比重的制造业才是王道,也就是说疫情让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重新定位了制造业在国家的战略地位,意味着制造业的再次发展机遇已经来到
  
 个人觉得不光互联网行业,很多企业都会开始裁员了。因为这次疫情公司已经封闭半个月了,现在马上要到开资的日期了,都不知道能不能开3月份的工资。但是可以猜到的是,疫情结束回去复工,公司也会研究减员了,静观其变吧。
  
 明白了没有一辈子的朝阳行业,一个行业面临着市场的挑战,即将转型时都会有阵痛。
  
 各行各业的内卷结果开始展现,目前的大环境下只有让自己变强,才能不可替代。
  
 #京东裁员# 看到最近很多类似这样裁员消息,包括我公司也是进行裁员,作为一个新手HR还是第一次去实操一定规模裁员的情况。
  
 阿里将裁员30%,腾讯和PDD将裁员10-30%,京东这次裁员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不在复招       或许国家目前面临着经济寒冬的状况,有可能是疫情原因,很多企业坚持不了,这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吧,更可以说算不上主要原因,从去年的教培行业的寒冬到房地产寒夜的寒冬再到互联网行业严寒,在5年前谁会觉得互联网行业也会有此一遭。有时在想国家是否是再为接下来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而去铺平道路,比如芯片制造,慢慢的去调整国家行业的主动脉。经济不景气行业不景气似乎慢慢在人们心中成为了共识,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还是希望能够带来投资,拉动经济提升,这一点从现在的大A市场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但是从工作实际出发,很容易发现目前的状况下,找工作难,好工作能加难找,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涌入考研,考编大军,其实有一点也是因为工作的内卷比较严重,所以大家这两年还是要好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去修炼内功,才能更好的去面对未来形势,更加不要轻易辞职,有好的去处也需要一切处理妥当才去迈出下一步。年轻人,加油吧!
  
 1,疫情的影响无所不在,不只互联网,很多企业都进入了寒冬,如果不积极转型,很容易就会走向没落。
  
 2,疫情之下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好好为单位做事,不然下一个失业的就是自己了。
  
 3,没有哪个行业会一直是潮流,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4,顺应 社会 发展,居安思危很重要。
  
 互联网最风光的时代过去了,现在互联网基本已经饱和了,竞争异常惨烈,毕竟互联网有个特点,那就是赢者通吃。现在互联网大裁员,说明互联网的暴利时代基本结束,转入正常稳定时期,这个时期创新能力有些不足,也会陆续淘汰一些跟不上时代的互联网企业,也说明了全球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进一步加剧,互联网为了生存,不得不集中力量有某个重点领域寻求突破与领先,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大面积铺开,全面撒网,大把烧钱,毕竟互联网企业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2022年3月,互联网大裁员,你明白了什么?

8. 2022 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几个月陆续还会有各种裁员或者收紧的消息。今年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挑战,不只互联网。之前写过关于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文章,其中有简单提到从互联网公司的层面来看裁员的动机:1.扩张-紧缩是普遍的模式每年的就业市场,都有所谓「大小年」的说法。举个例子,2020年,因为疫情一开始的冲击,各个公司都倾向于保守,要准备过冬,所以那一年招聘的名额下降了很多,大家都不怎么招人。2021年的前半年,各个公司都在快速扩张,所以那个时间点各个公司都在招人,甚至2020年底、2021年初的时间点,原本应该是传统的招聘淡季,结果招聘一直都没停下来,招聘网站的 CEO 朋友和我说那个时间点数据特别好。但是在扩张的背后,一定会存在低效率的情况,很多业务也许根本就不应该做,有一些也许尝试之后发现不行,又要开始控制,开始紧缩。这样的扩张-紧缩,就是客观规律,任何一家企业如果能够极其精确的预测到每一波变化,那就不是公司了,是神。所以一定是尝试扩张,然后往后收,然后再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边缘业务、发展不清晰的业务,自然而然就被「优化」掉了。这也是为什么在裁员、或者收紧招聘的公司,还一样有一些部门在使劲招人的原因。有一些公司,原本就不应该有那么多人。人太多了,人效降低了,业务进展不够。人多、效率低,在某些阶段是能够被接受的,这就是发展的成本。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公司的信心趋向于保守,认为需要过冬的时候,就会开始缩减人员,降低成本,确保公司没有风险。2.公司的从众行为公司的紧缩有时候是有「从众」现象的,就像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发展,都不缺钱,但是看到别的公司在紧缩,自己也会先采取保守的策略。其实不仅仅是公司,在资本市场,当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就是所谓「风口」,各个资本都会抢着投钱,生怕晚了,但是等到大家都在说「寒冬来了」的时候,哪怕有钱,资本也会慎重。随大流同样也是客观规律。甚至有时候也是理性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当然也会减少可能的收益)。所以当几家公司裁员的时候,就会有更多公司的 HRD 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要控制成本了。3.趁机主动裁员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裁人也是一种舆论风险,资本市场可能会因此对公司有所担心。如果刚好是其它公司在裁员,自己也趁机裁一波,能够避免自己成为出头鸟。毕竟每个垂直行业的头部公司就那么几家,大家都会希望自己能够给资本市场更多信心。4.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有一些公司是真缺钱了。毕竟很多公司的成本都很高,现在要重新适应市场的节奏,开源是一方面,同样也会想到节流,所以自然而然会裁员。过去这两年,各个行业的企业都被一波一波的「折腾」了一遍,餐饮企业,哀鸿遍野;快消品,需求下降;家电企业,早早就裁员了一遍;房地产和泛建筑,都在求生存;教育、金融、制造业,都各有各的难处。翻来覆去,就是现在所有行业的特点。如果你在考虑是否要转互联网时,思考一下:无论现在互联网是快还是慢,还有哪些行业比互联网增长的更快?和互联网差不多体量的行业(互联网是解决就业的第一大白领行业),有哪个整体薪资比互联网高?如果有比互联网薪资更好、发展空间更好的行业和职业方向,你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渠道进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互联网的职业方向,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等等,仍然是所有选择里,相对最好的选项。如果你在考虑转型互联网,整体的建议:不要只看传统的「互联网」,要多关注「互联网+」的机会,也不要只将眼光放在大厂。现在各个行业如果想要摆脱困局,都要借助和互联网结合的力量。例如汽车和互联网结合,是智能汽车;饮料和各种消费产品和互联网结合,是新消费;零售和互联网结合,是新零售等等。和其他行业比互联网行业未来5-10年还是有发展的空间的,我们今天不应该再谈论所谓的「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基础设施,渗透在各个行业里。也许「互联网」这个词也是片面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一定是各个行业的大趋势。所以如果真谈论互联网的红利空间,应该考虑的是各个行业在和互联网结合后,产生的种种新的机会。所以如果你现在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工作了,尽量让自己打开思路,横向发展,让自己的能力储备更丰富,不要在一个细分行业、或者岗位上限制自己。行业在变化,你自己也要变化,不断提升自己。如果你还不在互联网的大圈子里,或者更准确的说,还没有从事各个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岗位,建议你尽可能多往这些方向靠拢。另外就是,希望年轻人不要被所谓的寒冬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也不要把职业发展当作投机。作为打工人也必须摆正自己的预期和立场,抛开投机的侥幸预期,站稳基本立场——你作为劳动者,需要一份劳动强度适当、报酬相对合理、相对不容易失业和被产业升级淘汰的工作。做出择业的选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在进入不同行业之后,你每天都会继续面临着成百上千个选择。抛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想清楚自己的立场,这个行业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