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孔子学院,这是谁最先想到的?这个人太伟大了

2024-04-30 22:39

1. 创立孔子学院,这是谁最先想到的?这个人太伟大了

汪懋祖提出要行办1000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宣扬孔孟之道。

创立孔子学院,这是谁最先想到的?这个人太伟大了

2. 孔子学院是谁发起的

中国政府。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3. 十年历程孔子学院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十年来,通过开办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项目,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手段,为树立我国良好形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孔子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以教授汉语为主,同时还传授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古今文学作品、中国医学、曲艺、杂技、剪纸、京剧、武术、太极拳、气功、书法、中国茶道等等,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文明、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的成立旨在促进外语的教学以及同世界各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不同交流和合作。上述那些言论有的是无意的,有的则是有意的。我们要区别对待,还要善于迎接那些不怀好意的挑战。我们中国人有权在世界上宣传自己的文化,我们不仅要用各种形式介绍中国的经济文化,还要介绍中国的思想文化,全面提升中国形象和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这就是孔子学院在海外逐渐开花的真正原因。

十年历程孔子学院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4. 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多国的大学争着要办孔子学院说明了什么?

因为建立孔子像表示着对知识的尊重,不仅能影响学生,也能提升学校的形象。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大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孔子的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 因为一件优秀的雕像可反映一所高校的文明底蕴,也是学校文明的体现者,更重要是学校人物雕像能从深层次上提高学校的形象与品位。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始祖,把孔子雕像立在校园里,每到了下课时间,学生们可以在孔子石雕像周围,看着他的慈祥,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们。
对于许多的读书人来说,都会有一种对于孔子油然而生的尊敬感,而且每当赶上考试的时候, 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到孔庙参拜孔子,祈求孩子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顺顺利利,智慧通达;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尊重。 所以在校园里建立的子雕像,能向学生们传承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为广大的学生塑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树立瞻仰立德,修身好学的好榜样。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向师者传递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为人师的精神。
所以在高校校园广场或者大厅摆放一尊孔子雕像,不仅能美化周围环境,更能增加学校文化底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5. 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孔子首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教育。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6. 孔子学院成立于什么时候?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84国共282所,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   ·亚洲孔子学院 截至2009年10月,亚洲已有28国70所孔子学院。   ·欧洲孔子学院 截至2009年10月,欧洲欧洲29国94所。  孔子学院世界分布图
·美洲孔子学院 截至2009年10月,美洲11国87所。   ·非洲孔子学院 截至2009年10月,非洲15国21所。   ·大洋洲孔子学院 截至2009年10月,大洋洲2国10所。   孔子课堂设在28国(缅甸、马里、巴哈马、突尼斯只有孔子学院课堂,没有孔子学院)共272个,其中,亚洲10国27个,非洲4国4个,欧洲7国34个,美洲6国205个,大洋洲1国2个.  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为拉美首家孔子学院授牌
美国:目前在美国有44个州设立孔子学院71所,有215个孔子课堂,还准备有50多个机构申请共建孔子学院。

7. 孔子学院的出现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病,不愈而卒。

孔子学院的出现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8. 大家对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有什么看法?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出现严重的“文化赤字”, “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 曾因社会动荡、被迫周游列国讲学的中国古圣人孔子一定很难想像,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走向繁荣的东方古国魅力日增,一座座以“孔子”为校名的学院在世界各国应运而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汉语,也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不断增加,中文的应用价值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学好中文,就掌握了与13亿人友好交流的工具,拥有了进入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广阔的市场大门的钥匙。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正是中国国立日益强盛和中国软实力提升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内涵的最早赋予。二千五百年多年前春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所谓大同,就是指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老子则设计了一幅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对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所谓理想社会蓝图。孔子、老子的大同思想主要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表现出对远古原始社会的一种怀念和追恋。但这种大同思想对中国历代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浸润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同”思想中的全人类之间那种不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和精神,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它和产生于古希腊多噶学派中的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的思想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应当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并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伦理美德,可以说,这也是中华民族为实现大同之道而铺就的对外关系的基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其对外关系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尚无近代意义上的中外关系,但其有关静下、仁和的思想都是十分宝贵的。老子说:“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这就是说大国尤其应谦下。大国像居于江河的下流那样谦下,天下就容易交融、雌顺,人类就容易和平相处。这是最早反对大国主义的思想胚芽。秦汉以后各朝代对外交往逐渐频繁。汉代统治者主动采取了通西域的对外政策措施。西汉最主要的哲学家董仲舒主张“洽四国”。唐代对外关系有很大发展,唐高祖李渊明确主张,对周边邻国“尽抚育之方”、“宏仁恕之道”。明代对外关系有新的进展,明洪武初曾任左丞相的李善长提出,对东西洋诸国,“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清中叶以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并渐行闭关锁国主义,积弱积贫。帝国主义乘机入侵。清末政治家、鸦片战争中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力主抗敌禁烟的同时,仍然主张对洋人“分别良莠”,行区别对待之策;对真正友人,力为保护。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孙中山先生则更明确主张,作为大政方针,应“持和平主义”:“用外交手段者通常之轨者,用战争手段者不得已而用之”:“国家之间,立约遣使,誓以永好,即无约无使之国,亦以礼相处,不复相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互相之间即使有了不同的看法和争端,也总是首先采用平等协商的和平办法去解决,“化干戈为玉帛”。正因如此,早在13世纪末叶,客居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由衷地赞叹中华民族的和平主义精神。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自己的著作《十六世纪的中国》中感佩地指出:“在这个几乎有无数人员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不同,欧洲人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政府,拼命贪求别人的东西。”20世纪初叶日本学者渡边秀方也认为,世界诸民族中大概再没有中国人那样渴求和平的了,他们很少对别的民族从事侵略的攻战。从这种传统美德里,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渊源呢?我认为,在推进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同样应遵循这一精神。 补充: 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有人总误认为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闭关锁国,这是不对的。孙中山先生早就指出:“开放主义,我中国古时已行之。”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总是以博大开放的胸襟,采撷异域的文明之果;同时也把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公元前2世纪,被誉为东方哥伦布的张骞便开通了经西域通往中东、欧洲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中国与西方诸国经济文化的联系。之后,唐时玄奘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明时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的友好使者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唐宋之时,意大利、土耳其、波斯、日本等国遣派数万留学生到中国求学,中国与世界各国掀起一次又一次经济文化交流的热潮。明末以后,西方文化较多地传入中国。为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与合理因素,中华民族的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开展学习、介绍、传播西方文化的工作。清时中国思想界启蒙者严复悉心研究,积极翻译,评介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优长,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实行开放政策,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不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否则就必然落后甚至挨打;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又都必须结合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有所取舍,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关于“开户牖”思想给我们的启迪。这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参与和推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也是有所裨益的。
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民族繁荣、实现大同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世界大同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但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只要有阶级压迫和根本利益冲突的存在,战争就不会消失。中国古语云:“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难也。”中华民族在充分认识战争是人类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把战争分为“不义”和“义”两种战争。“不义”之战即侵略战争,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所不齿。但是对“义”战即反侵略战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则坚决支持,并认为正义战争对人类社会起着积极作用,所以主张积极做好义战准备。例如《武经七书》说道“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