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读后感

2024-05-06 23:09

1.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 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我想,《大国崛起》的放映将有助于中国后代人的奋发,有助于中国未来宏伟蓝图的实现。岁月交错,时光更替,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必将列于大国崛起之列!

大国崛起读后感

2.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在上学以前,很少看电影和电视剧之类艺术作品,常常听父辈们说,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拍摄得如何如何糟糕,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对我国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一直不是十分青睐,即使是纪录片这样的东西也很少看,只看一些新闻或综艺性的栏目。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标题,深深吸引我的眼球,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想看一看我国是如何崛起的,然而令我非常失望,中国并未被列入崛起大国之行列。耐着性子看了几个列强的发“家”史,想不到的是,那些曾不被人们注意、令人瞧不起的弱小国家,都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
我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曾有过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也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元朝曾“拥有世界最大国家”,当西方“蛮夷”冥玩不化之时,我国已成为“天朝上国”,然我国这个“东方巨龙”却未“入围”大国之列,值得我们深思。“大国”之所以崛起,称霸世界,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吧:
1、有聪慧睿智的君主和高瞻远瞩的思想观念。
葡萄牙王子恩里克以国家名义来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境遇;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世界霸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接受新的思想,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面对强大的对手,伊丽莎白一世带领她的子民取得了英西战争的胜利,宣告了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从此,世界霸权转移向英国。
我国在公元1500年前后,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也曾率领当时不可一世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但他不是为了开拓贸易,攫取财富,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天威。当然也就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富强有缘无分了。
2、建立文明的社会制度
英美等国家先后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5000年的历史,总起来说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每隔一、二百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推翻政权的战争,小规模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多少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痛景象。旧政权被推翻后,新的统治者“依样画葫芦”,不但没有推动历史的发展,有时还造成历史的倒退。
三、对外开放,对内改革
1853年,美国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向日本提出开港通商要求的时候。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港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的要求,从此日本的大门向世界开放。虽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经明治维新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1890年后日本的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二战后日本依靠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在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当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我国的君王依然在做着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的美梦,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鸦片战争后,泱泱大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就是解放后,由于运动接连不断,到“文革”后期,我国的经济已发展到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才得以长足发展。
四、科学技术发展
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我国有位伟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么精辟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结合我国的国情大胆实践,才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挤进了世界前列。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值得我们关注:重视科学、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3. 大国崛起 读后感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__^*) 嘻嘻,希望对你有用 ,我一大三学生,写这个容易。。

大国崛起 读后感

4. 《大国的崛起之路》读后感

在人类社会前行的历史中,大国熠熠生辉,如同耀眼的明星指引亮着茫茫大海上的夜航船。它们的丰功伟业奠定了人类社会文明昌盛的基础,它们的兴衰更替构成了人类世界史的主旋律,它们的变革求新引领着时代的大潮。
    历史政证片【大国崛起】及其丛书以客观公正的视角,讲述从公元1500起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力求启迪国人思考大国崛起之路,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一、大国回顾
     1、葡萄牙与西班牙
    葡萄牙崛起关键因素有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重视科学。葡萄牙以国家名义实施航海战略,为此他们建立了人类第一所航海学校,以国家力量组织科学研究并进行航海实践。在国家财力、物力、人才的支持下,科研与实践的积累使得葡萄牙人最早称霸海洋并最早开始瓜分世界,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西班牙与葡萄牙类似,抓住历史的机遇,把航海作为国家战略,最终成为海洋大国并开始海外殖民。
    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在利益驱使下走向海洋,通过海外殖民获取了巨大的回报。这是航海家无畏探索精神的成功史诗,更是国家战略的成功史诗。然而这种方式不可持续,由于不重视本国工商业,巨大的财富象潮水一样流入伊比利亚半岛,又象潮水一样退去。
    2、荷兰
   15世纪只有百万人口的小国荷兰以工商业立国,实现了国家强盛。荷兰人非常明确本国的战略定位,并通过差异化国际分工和制度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长足发展。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他们没有强大的政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去直接进行海外掠夺,他们选择的运输与贸易发展之路非常切合他们的实际。方向对了,还要有核心竞争力,而制度创新则是荷兰致胜的利器。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第一所股票交易所和银行以及后来的信用制度,他们创新地发明了许多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商业制度。但他们创新的不仅是商业制度,他们建立了“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他们象购买货物一样从贵族手中购买自治权”。
    荷兰专注商业,通过制度创新树立了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商业帝国。同时这些制度使全民资本转换为全民财富,人民的生活正如17世纪弗美尔所绘荷兰厨娘一样富足安逸。然而荷兰毕竟是一个小国,随着大国崛起,荷兰渐渐离开历史舞台的中央。
    3、英国
作为最早的现代国家,英国近500年历史就是人类从童年走向成年的历史。英国崛起从英西大海战胜利开始,在16、17世纪率先启动工业化进程、在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现代民主国家体制、确立了现代经济秩序,到18、19世纪水到渠成地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瓦特制造是蒸汽机,博尔顿(瓦特的合伙人)制造的是力量。这是推动人类从第一浪潮到第二次浪潮变革的力量,是专利制度促使雄心勃勃的资本家与天才的发明家联合制造了这种力量。同样亚当期密经济理论指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也在18、19世纪取得了狂飚突进,英国用看不见的手建立了看得见的自由贸易政策和经济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进而统治了整个世界。在国家制度方面,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后,用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和平变革模式使英国社会不断以零成本进步。
    凭借现代工商业制度与国家制度的优势及一个真正大国的军事实力,英国称霸全球,主导近代世界格局。但庞大的殖民地也成为英国庞大的包袱,加之自由经济与生俱来的缺陷,英国被后起的德、美超越。
    4、法国
    法国的崛起如同法国人一样浪漫,法国因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在世界大国史上写下了独特而辉煌的篇章。由当时君主制最强盛的法国在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指引下,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到张扬人权在巨大转变,而这一转变背后是文化艺术的力量。这是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伟大民族,也就因此产生了伟大的思想。18世纪的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将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与此同时伟大的思想家也就顺理成章地诞生在贵妇人的客厅沙龙里。
    法国优雅地将软实力转换为硬实力,成就了其大国地位。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延缓了法国发展,但战后法国迅速恢复了其大国地位。
    5、德国
    德国统一由经济学家李期特推动,他推动经济上统一,然后俾斯麦在1871年实现德国政治上的统一。由于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和国家保障的学术自由,后起之秀德国的崛起“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当俾斯麦所创造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统一后德国赢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时,德国的工业总量只用40年就超过当时欧洲国家总和。德国产生了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英国启动了第二次浪潮,但德国引领了第二次浪潮。,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国,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二战后的德国再次分裂,1990年两德统一。两次战败的经历使德国认识到以武力征服世界之路并不成立,反而使引火烧身。
    6、日本
    日本在历史长期是中国的学生,从1853年开始打开国门向欧美学习。始惊于西方之物质发达、次醉于西方之精神文明、终狂于学习体制的日本,40年后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而成为大国。在从零开始全盘西化过程中,日本面临着全方位巨大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转型的阵痛。伊藤博文通过《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化解了矛盾,承认民权的同时也赋予了天皇(象征着传统文化)无上的权力,中西方文化因此在日本得以很好地整合。
    日本在崛起过程,侵华战争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宝贵的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整个国家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但此时日本已完成现代化并积累了雄厚的软实力和人才,战后不久就迅速恢复大国地位。
    7、俄罗斯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由彼得大帝以一人之力野蛮粗暴地推进,完全打断了本国文化演变的进程。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死后,40年后由叶卡捷琳娜继承其未竞事业。与彼得不同,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发展教育、培育启蒙思想,给予贵族自由。通过对内专制对外扩张,叶卡捷琳娜成就了军事强大的沙俄帝国,但没有改变俄罗斯社会的实质。
    列宁开辟的崭新国家—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实现了工业化。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国家和计划经济模式极大的激发了民众建设国家的热情,在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风景独好,只用20年就走完工业化路程。完全的政府干预和完全的自由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同样形成鲜明的还有意识形态和民生。直到斯大林去世,民生仍没有重大改善,人均粮食、肉类的产量还不如沙皇时代。
    正是意识形态和民生,最终导致从苏联解体和解放。罗曼罗兰看到了这一点,但苏联迷信于计划经济和其背后的大一统意识形态,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8、美国
美国从最初诞生起,就象一个人类文明的实验田。没有历史包袱造就了的美国梦近乎完美,自治、民主、法制思想与生俱来。美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就是法律不断完善的历史,从独立宣言、第一部宪法、到专利法、宅地法,从法律程序到法律实体都对应着普世价值观。
进入20世纪,正是这些价值观导致了进步运动,给野蛮生成的自由经济安上政府干预的笼头。罗斯福的新政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律、福利法律、政府雇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担起保障美国人民经济安全的责任,支持人们获得经济上的自由,使公民享有了“名于匮乏的自由”。罗斯福实践了凯恩斯的理论,修正了自由经济的缺陷。
美国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正引导着自由的人民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正引导着第三次浪潮,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地转型。
    二、大道行思
    然而正如片中所言,大国崛起之路众说纷纭。在回顾这5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有太多值得深思之处。在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对各大国精英的采访中,谈到大国之所以成为大国有如下因素:民族国家、海洋优势、强大的经济、民众与领导者相互信任、有一定军事实力、有一定内部凝聚力、制度创新、开放和善于学习等等。大国崛起的过程方法有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海外殖民、文化价值输出、学习与创新、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等等。
    各国历史学家和政治精英唯一有共同点、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思想文化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力,这才是大国崛起的根基,而教育又是最基础的。大国无一例外重视教育,无一例外地建立了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思想自由的民众才能在国家战略指引下,释放出巨大的激情与能量,从而产出巨大耀眼的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以前人类文明在童年中爬行,近代500年人类从走到跑,当代则是飞行的时代。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大国崛起、重拾中华民族之尊严,是本片主旨。
    三、大业启迪
    60年二战前的大国,现在依然是大国,即使国家分裂,即使家园荒芜,即使人民流离失所。只要有一片和平的天空,这些国家和人民就会绽放绚丽。
    1840开始的百年中国近代史是百年屈辱史,期间无数国人精英进行了反思与探索。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造就了红色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理念指导下激荡30年所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成就了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影响力。然后中国社会转型仅仅是开始,现代化进程依然没有结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突出。
    我们的九年制义务学校还在向学生乱收费,数百年前的欧美列强却实行教育免费只向翘课孩子家长罚款;我们的高校行政化愈演愈烈时,欧洲皇帝们却向大学捐献了皇宫并接受不得干预学术的条件;我们的家长还在为接着孩子上学而发愁时,美国比悍马还安全的黄色校车运行了上百年,总统专车都要给它让行。
    教育所造就高素质的民众,这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软实力的源泉。现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使得物质财富的生产效率极高,马克思资本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人的差异而呈现几何级差异。以前衡量一个大国实力的指标如铁路里程、钢铁年产量、重工业能力等等,现在被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等所取代。这些软实力的背后是民众思想的活跃、文化的繁荣,由此产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会使社会焕发勃勃生机,经济与法制等上层建筑也将随之完善。历史上的大国之路数次揭示了这一点。
    拥有古老智慧的中国在500年之前一直领先世界,当信息革命所引发的剧烈嬗变不亚于又一场世界大战。愿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和平崛起。

5.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大国崛起读后感。

  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

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

  文化教育是保障,
  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大国崛起读后感

6. 大国崛起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国崛起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大国崛起读后感1      《大国崛起》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值得一看。它提到了英国、俄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当今的大国。
    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因为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国的创新力量非常强大。美国由照搬欧洲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造发明,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里不是简单的量变而引起的质变,而是美国的政策所向。美国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时机,鼓励自主创造发明,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把专利权写入宪法,这点燃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很喜欢影片中的那句话“专利制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这一点之于中国也是有些许借鉴作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没能赶上工业革命的黄金期,但美国那种鼓励自主创造发明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鼓励自主创造发明不是纸上谈兵,要让人民看见政府是在动真格,才能激发起人民的热情与激情,要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美国懂得抓住发展机遇。它的机遇就是战争,战争之于其他国家或许有一些利益可图,但它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而美国凭借其进退自如的地理优势,频频参战,从中捞取利益,而其损失,无疑是小之又小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劫难,而对于美国来说,却成了一次天赐的发展良机,之后的美国,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这一点对于中国貌似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其实不然。美国的这种毫不畏缩,善于抓住机遇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我们一学的。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是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感觉就像对日本的敌视已经渗到我们的骨子里了,因此我们对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种抗拒,不愿去了解和日本有关的东西。其实,我们想深一点:为什么日本在二战作为战败国,在几十年后却能位居世界第二?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他们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最重要的是他们被打以后不会忘记痛,懂得醒悟,学会强大。
    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经济实力,还有心理准备。在这三方面中,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它是最公正的,几乎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如何去解读,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现。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更重要的一点,影片一直给我们是一种忧患意识。
  大国崛起读后感2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
    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3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xx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7.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1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
     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2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3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4     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想比较于当时处于君主集权下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的统治很分散,起初是被西班牙国王统治,后来又得到了英国女王的统治,但是自信的荷兰人发现这些国家的统治着贪得无厌,当时的七个省份便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分散的共和国,一个商人和知识精英为代表的共和国。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当高级抢劫者的帮凶,所以虽然起步阶段不够民主,但是也能“在外分点汤,对内抢一点”,发展起来,然后可能实现民主转型,唯一的不好就是靠着别人崛起,也要看别人脸色吃饭,偶尔也得被老大抢一回(比如欧洲的中等发达国家、过去的四小龙等)。这是抢劫的分支阶段。
     个强国要崛起必须先唤醒整体国民的整体愿望。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不仅仅是休生养息,更学要高层决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德国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早已有了先进的社会体制,所以在战后几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复,依旧是世界强国。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5     首先,我觉得那本书坑人,虽然有130KB那么大的电子书,但是名称既然叫《崛起的四大国》,那就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这所谓的“金砖四国”啊,但是书的内容只包括中国和印度;结论是“E书联盟”坑人,因为我没有注册,所以以前下载的电子书好多都是缺乏关键数据,现在又缺少内容,算了,我不深究,因为那些数据对我用处也不大;缺少内容这方面,至少我对中国和印度的优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总的来说,中国是制造业比较有优势,处于第二产业;印度是服务业比较有优势,属于第三产业。
      一、中国对于中国,主要是廉价劳动力的作用。 
     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只要有工资拿,他/她们不介意做的是什么工作;然后就是政府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条件的吸引力,甚至有些外资宣称它们是零成本建厂;还有就是这些年一步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这些企业现在完全可以先做代加工,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创立自己的独立品牌,然后再加上研发和现代现金的企业管理模式,相信以后的发展前景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这要建立在企业所有者的思想觉悟上面。因为现在市场终端消费的不是看得见的产品,就是各种服务;就拿产品来说,简单的纯净水,有了品牌才好卖、卖的价格才会高,“娃哈哈”、“康师傅”的品牌形象好,在某些地方就能卖到1.5元每瓶,可口可乐的“冰露”就只能卖到1元一瓶,那些区域性的小厂生产的纯净水也是只能卖到1元一瓶。所以,品牌很重要。当初那些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加工厂还只是一些夕阳产业的产品,但是后来他们发现,他们的工厂只能将工厂迁移到中国,因为这样的话他们的利润更高,他们也不希望由于竞争在中国设厂,而导致对手的产品价格比自己低很多,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慢慢的一些高技术产品也慢慢的进入中国加工。这不仅增加了中国就业岗位,还能让中国的企业有了学习的机会,不过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由于失去了加工机会,更过人面临失业。总结:中国有了这些学习机会,还是要慢慢建立自己的产品才行,否则的话只能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还有就是如果那些外来产业不撤走的话,慢慢的就会在某些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现象,为国内的企业创造跟好的机会。比如深圳的手机制造业,佛山的小家电制造业,温州的皮革、打火机,宁波的服装制造,义乌的小商品集聚,广州、上海的汽车制造,合肥的家用电器制造,天津的显示器制造,福建泉州和重庆的笔记本电脑生产。
      二、印度印度兴起的主要是服务业。 
     比如通用电器将它的咨询服务业务外包给了印度,成本仅是在美国的1/3;英特尔将它的芯片设计外包给了印度,不仅成本低,效率也高;硅谷的部分企业将软件编程方面的业务外包给了印度;印度某个比较有远光的人,成立了一家高品质服务的医院,某项手术医疗费用需要4000美元,再加上美国和印度中间来回的飞机票,仅仅需要7000美元,而这项手术在美国需要20000美元的开销,这促成了很多医疗旅行,因为同样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在印度能节省很多费用。由于印度会讲英语的人比较多,且以每年300万人的数量的大学生毕业,中国仅为250万人,印度的高技术人才多,还有政府的鼓励,促成了印度成为服务外包的首选地。总结:印度的这种旅游医疗值得学习;还有就是高校教育的与时俱进也值得学习;由于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信息服务业很难学来。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6     在这个星期里,我读了《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亲近大明》这本书。原先对于明朝,我不怎么了解,《亲近大明》这本书把明朝的事都告诉了我,让我对明朝有了很多的了解。
     明朝(1368——1644),他是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朝代,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在这时迎来了成熟后的脱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了,旧的思想观念开始解体,老百姓相对自由些了,新东西多了。14世纪,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时代的新纪元,大明王朝船舱工业之盛、军容之威,曾经名震远西,大明王朝的船队将海上航线一鼓作气推进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然而,在郑和之后,明朝政府分颁了海禁的政策,背对了海洋,不在对海洋有兴趣;明朝也错失了主动发展、建立海上优势的机会。即便如此,明朝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她有着众多的第一:国土面积第一,耕地面积第一,人口世界第一,破产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军队数量世界第一等等。看到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第一,你也肯定很想了解明朝了吧,那就听我说下去。
     说起明朝,就不得不谈起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我读了他的故事之后,我感到朱元璋是那么残忍、残暴,但读了《朱元璋挥泪斩女婿》这篇文章后,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洪武年间,他派他的女婿欧阳伦出使西域。欧阳伦一行人从京都出发,没多久到了长安,他听人讲过,西域的百姓“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而且巴蜀茶在西域十分走俏。于是欧阳伦想:何不利用职务之便,倒卖茶叶,大捞一把!当时,西域的百姓为了得到茶叶,就得用当地的特产来做交换。明朝为了控制这些地方,颁布法令,严禁私自贩卖茶叶。然而,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国威,纵恿人家倒卖茶叶。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动用权力,有些地方官怒了,告到了朱元璋哪儿。朱元璋虽然心有不忍,但还是下了到圣旨,杀了欧阳伦。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感到朱元璋为了治理好国家,为了建立一支有纪律、廉洁的官员队伍,竟然大义灭亲。可看见朱元璋对官员和皇亲国威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因为是皇亲国威,而官员犯了错误就要受刑。永乐大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不过,朱棣的另一面却杀人如麻,冷酷无情,特别是他残杀明惠帝朱允炆的遗臣时极尽酷刑。朱棣到底是功勋卓越的一代明君,还是嗜杀成性的一代暴君?
     当我看了关于朱棣的故事后,我感到他是善良与邪恶、才智与权谋、奸与雄的帝王。明朝,有着巨大的科技文化,有着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但我更为把皇上卖给敌国的太监感到耻辱!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8. 《大国崛起》读后感怎么写?

写作思路:《大国崛起》是纪录片,所以是观后感,认真观看纪录片,对片子里介绍的历史有详细的了解,感受中国从被侵略的国家,到现在富足强盛的国家的变化,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正文:
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汽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黄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黄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今天的中国,正在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用油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中国将创造人类历史发展上的重大奇迹,而这以过程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
近代以来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中国的声音,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出了一个圈,咱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就是这位老人给咱中国作出的贡献,这几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从容自信地立足于世界,探究杂技地强国之路。
正如结束了对日本,韩国访问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伯格转往北京与中国长杨洁篪举行的会晤,对于国际社会关系的中方会在朝鲜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编的猜测,杨洁篪向媒体回应称,“我们反对朝的政策是一贯的,包括对朝鲜半岛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政策也是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参观朝鲜半岛无核化朝鲜半岛与中国合作不懈努力。”
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在我心中,祖国是我的脊梁,我们的复兴之路还未结束,作为一位中学生,可想而知,我们的肩上负担的胆子还很重,为了中华民族的梦,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同学们,大家共勉吧。中国,加油!我们的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