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模型理论

2024-05-11 00:56

1. 冰山模型理论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模型最上面的要素是知识和技能,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显性的,也是寻常人们寻找工作和招聘的主要依据。但是知识和技能一般都是比较容易补齐,提升的比较快。
   接下来的部分是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特定领域,而能力则更多是通用领域的,能够迁移。但是能力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但是有意识的培养经过几个月还是能够有所提升的。
   冰山模型最底下的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这些要素在成年之后很难被改变,他们也对每个人的行为和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我想说下动机,动机的分类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根据麦克利兰的理论,分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亲和动机;成就动机的人喜欢挑战;权力动机的人希望影响他人;亲和动机则是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或许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感觉身边的人还是成就动机的比较多,因此那些重复枯燥的工作总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做的,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才更有成就感更快乐。
  
 只有更好的了解了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特别是在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一定不能只看到冰山的表面,我们要从根本上来看这样是不是适合自己,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冰山模型理论

2. 什么是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中文名称
冰山模型
提出者
麦克利兰(美)
用处
心理治疗
归类
社会科学/心理学
冰山模型理论冰山模型图冰山模型的启示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冰山模型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麦克利兰冰山模型胜任力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
简介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层面划分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3. 什么是冰山模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显露出的冰山也是人员掌握的显性知识,而深藏不露的部分实际上是人员未表现出的隐性知识。
  
 其中,显性知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隐性知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skill;
  
 知识:knowledge;
  
 社会角色(价值观):Social Roles;
  
 个人特质:Self-Image;
  
 品质:Trait;
  
 内驱力/动机:Motive。
  
 以上,从上到下,习得(改变)难度越来越大,被感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技能比知识好学,价值观虽然难改变,但是也可以被调整或者自我调整,而最底层的“动机”的形成,现在普遍认为只和基因及童年因素有关,几乎无法改变。
  
 福格行为模型指出,一个人会做一件事的动机和能力有关,也就是说具备做某些行为的的技能。没有做出一定行为,缺乏做某些事的能力,意即具备的技能太弱,不足以支撑做出行为。
  
 由于缺乏相应的系统和知识,一个人也许掌握了某些技能,但是他并不了解该技能的应用原理和适用环境,这会导致无法使用该技能。
                                          
 如何提升技能呢?
  
 从终生学习曲线可以看出,想要实现能力的跃迁,可通过刻意练习技能进行自我提升。
  
 刻意练习有以下注意几点:
  
 (1)超越舒适区进行练习
  
 (2)有一定的训练强度
  
 (3)对标学习,一定要找个好老师好榜样
  
 (4)建立奖励反馈机制
  
 在冰山模型中,可以看出价值观、个人特质、品质、内驱力/动机,它们都是隐性的知识,是深层次背后无法推测的。
                                          
 想要将激发隐性的天赋变为显性的技能和知识,扩大凸出的冰山,那么你需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自我揭示自身的想法、价值观、动机以及个人特质。当你足够了解自己,知道自身的优势在哪里,隐藏的也就不再是隐性的天赋了。

什么是冰山模型?

4. 冰山模型包括哪些层面 冰山模型是什么

1、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2、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3、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 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全面地描述了一个人所有的内在价值要素,并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和深藏的“冰山以下”这两个部分。几乎所有大公司都会用它来进行人才筛选、培养以及确定薪资;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内观自己
                                           工作中,当知识和技能与现有的工作内容有冲突时,会产生 #陌生内容太多了  、 #信息量大难以接收 、 #慌张 、 #焦虑 等感受
   对于这一层的问题,解决方法是最简单的,可以通过加强知识或技能来补足,比如阅读专业书籍、加强相关技能练习、购买学习课程等等
   比如: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共情能力...
   工作中,当现有的能力与实际的工作内容有冲突时,会产生 #工作效率低 、 #复杂问题无从下手 、 #缺乏成就感 、 #力不从心 等感受
   对于这一层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并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积累经验、形成方法论
   如果价值观和工作不匹配,就会有 #纠结,陷入矛盾 、 #难以发自内心认同 等感受   如果性格和工作不匹配,就会有 #工作量不大但还是心累 、 #工作难度不大但感到疲惫 等感受   如果动机和工作不匹配,就会有 #做事没有动力 、 #没有热情,提不起劲 等感受
   当最底层因素和工作性质冲突时,会产生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底层因素往往难以改变,以至于难以形成工作上的竞争优势,这个时候,切换其他工作岗位是一种解决方案...

冰山模型

6. 什么是冰山模型的最后一个层次

动机(渴望)。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层面划分: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7. 什么事素质冰山模型

素质冰山模型
美国学者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什么事素质冰山模型

8. 沉底:什么是认知的“冰山模型”

最重要的东西,往往看不见。比如空气、信号、情绪,又比如认知。海明威提出文学上的“冰山理论”—冰山不但雄伟,而且露出水面的部分,不足整体的1/8。吴伯凡老师说,人的认知能力,也像一座冰山。能看到的总是少部分,看不到的部分才区分出高下。高手总是“将认知不断 沉底 ,让认知冰山水底下的部分越来越大。”普通人则相反,拼命 堆高 “水面之上”的部分;“拼搭”出一点点高度,就急于炫耀它的“雄伟”。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那些看似高耸的“水面之上”的冰山不足为奇,“水面之下”的比拼才是竞争的关键。可惜那很难被普通人感知。
  
 我们更容易被表面的、容易看见的认知展示所 吸引 。无论何时,生活中都少不了各类“大师”。“大师”们都是“水面之上”能力极强的人。配合强劲的音乐、光亮的会场、点燃梦想与希望的口号,以及一些愧对家国父母的情绪渲染,“大师”们确实懂得如何打动人。应对他们的真与假,也有很多方法。一方面你可以 “看深” :探究他们的“水面之下”是什么。“真佛只说家常话”,因为认知越深,基石越稳。最深刻的认知,是常识、是道德,它们要么已经成为了经典著作,要么被反向写进了《刑法》之中。“大师”们的理论越玄幻、越新奇、越让你眼前一亮,你越要 当心 。他们是想出奇制胜,快速打击你的认知盲区。表面越美丽的东西,内在越可能“有毒”,蘑菇如此、妖精如此,新理论也如此。另一方面你可以 “用浅” :未熟知之前,管他是不是真“大师”,好的“冰”都不妨拿来,构建自己的冰山。谁都有值得被学习的点,知识总归无罪。他人究竟是什么冰山,你不一定来得及了解,你首先要关心自己的冰山。
  
 “看深用浅”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大师”,同时,“冰山模型”也告诫我们,不要 低估 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的竞争,归根揭底是认知的竞争,而真正的认知又是沉底的,不能被看见。我们经常在竞争失败之后,还不知道失败的真正原因。庞涓天赋极高,一生少有败绩,但是桂陵、马陵两场大战,被师弟孙膑玩弄于股掌。围魏救赵、减灶之计,孙膑妙计频出,而庞涓每次都会掉进陷阱,最终成全了师弟的“竖子之名”。庞涓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因为孙膑在认知深度上,超过了庞涓。孙膑知道庞涓性格中的“骄傲”不容许他在任何一个细小之处被一个残疾人打败,所以处处示弱,全力把表面上的冰山做小;但水面之下的算计,已是深不可测。庞涓看不到,所以庞涓赢不了。
  
 “冰山模型”看起来简单,然而真要做到,却得和本性做一场告别。以前聊过,人最大的需求可能是“被看见”,而“冰山模型”却让我们把认知沉底,把我们的“刀锋竞争力”变得无形,把我们的能力从前台推向后台。这大概有点像江湖人:龙套们才爱炫技,挥舞着大刀长矛,配合上粗鲁的叫嚷,生怕别人看不见自己。高手们的剑则从不轻易出鞘,出鞘必有斩获、十步必杀一人。那才是可以被依靠的深深的“内力”。和高手“过招”就像喝醇年的酒,总会越来越有滋味,因为他们认知的“水面之下”,都是宝藏。愿你遇到更多高手,也愿你成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