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环境

2024-05-09 22:45

1. 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环境

著名城市问题专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铁臻断言,“在21世纪里,一座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将被淘汰,一座压抑人、限制人的创造性和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战略。”  1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  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国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重大难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  朱铁臻教授指出,发展与环境二者密不可分,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由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不当,造成发展经济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朱铁臻认为,一个现代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能否协调,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环境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它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需要城市的发展,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需要良好的环境,这两者是对立的,又应当是相互统一的。因而,城市必须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的发展战略。  专家指出,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经济的增长点,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促进环境的发展。  2科技是可持续的积极力量  “对于积极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说,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5000年历史当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国应该有能力准备好,有智慧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做好转变。”几位国际环境专家在阐述应对环境问题时,都用大量的事实印证和强调了科技的积极力量。  比如,在美国洛杉矶的中心区圣塔莫尼卡:已将一半的车辆改为使用天然气,同时也使用其他的环保能源;建起了第一个太阳能驱动的摩天轮;现在正与南加州其他5个城市合作,一起推进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与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气、氢气而成为绿色建筑;私人住房使用太阳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并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场的下面等地方安装了雨水收集循环系统,收集雨水冲洗厕所,而如果建设了所有这些设施的话,整个城市就不会花费40亿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辆公共汽车已经使用天然气减少环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种进步就是在水过滤过程当中使用薄膜技术,这能够使水的循环更加高效和经济。  可以说,科技是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积极力量。  3完善人居,公共服务是重头戏  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铁臻对这个问题做了以下解答。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第一,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为尺度,最大程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二,要以安全性为人居环境的突出要素。现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于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发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文明之时,又要谨慎地防御自然的报复和人为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最近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就是自然的报复,前不久英国的地铁爆炸就属于人为的破坏,这都是需要重视的安全问题。  第三,要以文化为基石,构筑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本质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环境一个不可忽视的要求就是文化性。  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务来完善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条件是公共服务,其中包括便利的商业网点、健全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实施稳定的供电、供水和排水系统,良好的电信服务,高质量的物业管理,较为齐全的学校教育设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设施,例如停车场、文化亭设施等。  4科学规划是改善人居的龙头  对于如何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不少专家都把做好规划放在了重要位置。  朱铁臻认为,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首要的问题是科学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规划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总体布局,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城市布局发展趋势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现代城市都呈现出分散化、郊区化的趋势。新城建设多是脱离旧城进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围的卫星城来容纳;城市中心功能多样化,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空间结构由向心结构转向离心结构。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杨慎指出,现在城市的高楼太高,楼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会对我们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筑,适当地留有空间,留有发展余地是最大的节约。一些当前看来是合理的东西最后会证明我们是错误的。他还强调,在居住区里面一定要注意不要盖高层建筑,要以人为本。建了高层建筑以后,遮阳、遮风、遮视线,对广大的居民来讲是对他们居住权利的侵害,我们不应该建太多的高层,应该防止互相遮挡的现象。建高层,虽然说是节约了中国的土地,但是过多地建高层,以后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负担。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王德辉说,他参加过很多城市总体规划的论证,看过很多的文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实在城市建设、人居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不太适应。他说,我们在审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发现,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缺乏以生态系统的方式做指导,没有把整个城市和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加以规划和建设。王德辉指出,在科学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用优化生态系统做指导,及时修订社区居住建设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5改善人居须落在社区建设上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小社会,是城市大社会的基础,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和载体。正如朱铁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落实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上。”  他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社区包括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自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社区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转型期间需要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没有文明的社区,也就谈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朱铁臻强调,社区建设、环境建设,要避免太多的无谓奢侈和浪费,要地关注与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如近人处的建筑细节、无障碍设计、体贴人的公共设施、小尺度的绿色和公共空间、精致而舒适的步行环境等。并且要强化对社区弱者(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的支持,体现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们在深圳桃源居社区看到,他们就注意把居住、就业、文化、商业、娱乐、公共服务等方面综合在一起,在社区体制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社区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环境

2.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等变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二)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效应
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业化过程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该负面影响也就是整个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在机理之核心。
从历史角度来看,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环境开始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破坏和干扰,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伦敦因空气污染而曾经是有名的“雾都”,泰晤士河也曾污浊不堪。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欧美发达国家较早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从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逐步开始环境治理。
与此同时,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会重蹈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这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极大挑战。面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果,人们在深刻反思之后逐渐认识到,如果不关注和重视环境,那么经济发展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扩展资料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1、传统的观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冲突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
2、现代的观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即便人类的活动已经对我们生存的地球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但是人类还是要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可能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停滞不前。
3、两者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与环境这两个方面要相互结合,协调统一,既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否定经济发展,也不能一味强调发展而忽视和牺牲环境。“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实现持续发展就是促使两者协调和谐,并共同取得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无锡市法学会-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协调

3.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导致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加大。
长期以来,能源资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物质基础。随着对外部能源资源的需求日益上升,能源资源瓶颈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中国经济也由此与国际市场的能源资源供应风险密切联动。这其中,能源资源的可获得风险与价格风险尤其值得注意。
能源资源的持续可获得,既要拥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也要保持供应来源的稳定性和能源资源的运输安全。并且,保持国际市场上能源资源价格的稳定更非易事。
因此,能源资源瓶颈将是中国经济必须面临的长期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得到彻底破解。
与此同时,过去许多地区和领域以能源资源的粗放利用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控制环境污染的存量和增量的持续上升,必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加以统筹解决。


扩展资料: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
1、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我们才能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2、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才能见效。
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保证。
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与新思路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4. 环境污染怎样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因而往往会导致能源和资源的减少;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排放废弃物质,造成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我们国家在经历了极贫济弱、物质极度匮乏之后,必然产生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和GDP增长的冲动。一些地方甚至以GDP论英雄,为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多出政绩,不计后果,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结果欠下了一屁股的环境债、健康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所以,发展不是没有代价的。只是这个代价原来没算过,现在开始算了。如果扣除健康代价、生态环境代价,有的地区GDP增长恐怕是负数。对生态的代价还可以算,对健康的影响和损害多大,没算过。
发展本身只是手段,幸福才是人们生活的目的。搞建设、谋发展,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多少GDP、上多少项目、盖多少高楼、造多少汽车,更重要的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道理很简单,说起来谁都懂,但事情往往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今后的发展任务仍然很重,但发展绝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甚至包括人的健康和生命。健康受损了,还有幸福吗?
   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不可片面追求发展。只有能给生活于其中的人带来幸福,提高他们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这样的发展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当然,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至少应该找出一条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能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否则,最后我们只能花钱治病,拿钱买命。但健康和生命是金钱可以买来的吗?

5.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业化过程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该负面影响也就是整个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在机理之核心。 从历史角度来看,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环境开始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破坏和干扰,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拓展资料: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1、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我们才能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2、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才能见效。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保证。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6. 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环境doc 34页

 近两年,我国资源、人口、土地红利不断消减,出口、投资、房地产等拉动增长的传统引擎明显动力不足,多年快速发展累积的风险不断凸显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然发生重大改变,传统增长模式无法适应,而依靠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为中国经济增长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中国经济转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仍然延续。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新平衡。对此,有专家提醒说,如果未来出现的是规模意义的6%,中国经济毫无疑义会陷入巨大困境;如果顺利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的是质量意义的6%,那这个增速实现的成果、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远超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效果。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就是新的动力格局开始显现。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都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当然,眼下不少地方、行业和企业正在承担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幅回落较多,投资增幅持续放缓,主导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动机”乏力,必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困难增多。
  透过这些有快有慢、有喜有忧的数据,我们一方面看到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要进展,另一方面则是整体经济运行对传统增长动力的依赖仍然比较强,而其内在动能却在急剧衰减。综合分析,当前正处于新的增长动力与传统增长动力的转换更替阶段。经济结构能否实现再平衡?经济运行能否顺利爬坡过坎?都取决于动力转换更替的速度。眼下所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恰恰说明新动力尚未“跑赢”传统动力。
  还需看到,这场发展动力转换更替的赛跑不仅是“国内赛”,还是“国际赛”。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一场涉及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广泛领域的新的革命,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在这个比拼新动力的国际赛场上,哪个国家能跑在前面,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哪个国家就能在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中占据有利位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7.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
长期以来人类将自身的发展局限在经济发展的范畴,而经济发展需要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生产力的支持,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但人们又注意到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些奇特的现象:从宏观上看,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既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既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又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而这一切都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所难以解释的。从微观上看,不少经济增长来源于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发现,以及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这表明是思想技术在推动某种新的经济增长,而这种新的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不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是智力、资讯、管理等软资源。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小。

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8. 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生理因素只能给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并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天资再好的孩子,没有一定的条件,不经过良好的教育培养,也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此外,还有家庭、邻里、亲友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方向和个别差异。比如,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儿童的生活环境大为丰富,他们能接触到前辈人在儿童时期不可能接触的许多事物,因而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但是就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儿童,由于所处的家庭、具体的社会环境及教育影响的不同,心理水平和特点也会存在差异,如当前现实中出现的许多天才儿童,他们智力过人的最重要原因,是获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龄特征;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可以促使儿童素质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并使心理向不同方面发展,从而加大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学校教育又具有特殊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以选择,组织一定的教育内容(包括教材、设备等)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过程。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和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学校教育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先天素质,采取措施促进其心理发展。如培养优秀素质儿童成为特殊人才;发挥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长处;发展优良品质而避免和防止其弱点的扩大;对生理缺陷的儿童,如弱智、聋哑等采取特殊教育、训练,弥补其缺陷对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
学校教育可选择和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来增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力量。如中、小学经常利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作为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材料,往往收到较好效果。又如学校教育还可有意识地针对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学生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抵制那些不良影响对学生思想的侵蚀和毒害。
学校教育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保证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一点上,教育的主导地位往往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