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7章

2024-05-09 17:37

1. 《道德经》第67章

曾老讲解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人都说道太大了,怎么看都不像,就是不具体,就比如瞎子摸象,他摸到一部分,他就说像什么,道如果很小,你很快就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可是道实在太大了,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部分,都只能说出一部分,因此,怎么听都有道理,但是怎么听都不全面,不具体
  
 夫唯大故似不肖
  
 他说你应该这样想,就是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怎么看都不像,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若是很像很具体三两句话就讲完,甚至说一两百句,五千言就能讲完的话,那这个道就太小了
  
 老子很妙,他先告诉你道太大了,没有办法说,你怎么说都不像,但是他还是告诉你,我还是有办法,把它形容给你听,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月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他告诉你,天道就是这三宝,你只要把这三宝修好,你大概就上道了,可见,他还是很具体的告诉我们,可是你不能说,把这三个就代表所有的天道,他是要我们心理上有个准备,不要自满,它可以代表天道,但是不是所有的天道,都包括这三宝里面,这样的领会应该比较妥当
  
 一曰慈,二曰俭,
  
 慈就是母性的伟大,所以为什么我们老是说?孔子推崇乾卦,老子推崇坤卦,就是因为他每次都是从母性来,要柔、要弱、要下,他跟阳刚之路,刚好是不同的路子,
  
 俭就是节俭
  
 不敢为天下先
  
 中国人讲要跟不要是一样的,讲敢跟不敢也是一样的,那既然都一样,奖敢就好了,为什么要讲不敢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要站在不敢的立场上来敢,这个敢往往是合理的,
  
 你根本就没有考虑,没有搞清楚,就敢了,你想回头不敢,做不到了,已经敢了,怎么能不敢?
  
 先不敢,再不敢,后来一看为什么不敢?,敢,就敢了嘛,
  
 我先说不要,我就不会乱要,我再说不要,我就不会动手去拿,最后一想,怎么不要?我就顺手去拿,就要了嘛,
  
 人家会认为,本来是不要的,现在您要,肯定是经过考虑的,一定是居于你衡量当时的状况,做合理的决定,所以大家就说,你要就给你了,
  
 其实我们用一句话来解释,不敢为天下先
  
 大家就更能够,冷静的去想这个问题,他是说你要谦让,不要做倡导的开始,
  
 你看孔子也是这么说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是很少骂人的,因为他很注重修养,但是修养到完全不骂人,这也太过分了,该骂还是要骂,所以孔子也骂人呢:
  
 你始作俑者,他并没有说这件事情好不好,他说,这整个的风气是你创出来的,你当初也许是好意,但是现在是烂摊子,你自己看看,往往刚开始可能都是好的,可是后来搞得那么多流弊,可能他都被蒙蔽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了,那谁叫你要创始的?谁叫你挺身挺的那么快?你就要背这个责任,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两位的意思都是在说,这件事情到底该不该做?,做了有什么后遗症?到时候会不会引起一个什么样的不良的后果?我们没有摸清楚以前,不要太快的来倡导,就是这个意思而已,
  
 慈故能勇
  
 慈故能勇就是儒家所讲的仁者无敌,慈他那个勇发出来的时候是不可抵挡的,你看妈妈为了保护小孩,那她比谁都强,比谁都勇敢
  
 俭故能广
  
 俭:内心很清净,
  
 你不动心嘛,你乱动心你就遭了,越动心越倒霉,你看你不动心,你就觉得你很快乐,一动心就觉得我家怎么比邻居都差?我小孩读书,为什么老读不过人家小孩?就是因为你动心了,
  
 你之所以会烦,之所以觉得内心会很痛苦,就是因为你的心老是这么急躁,想东想西,跟人家比来比去,你心胸就很窄小,你见识就不广,
  
 我既不跟人家比,我也不跟别人争,我也不想赢过什么,你谁都可以谈,你就很广了
  
 唉不行,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不能看,看了浪费时间,我先要看专业的,你就越来越窄了,
  
 我没有啊,嗯,你讲农的,我也很有兴趣,你讲医我也很有兴趣,你讲什么我都很有兴趣,我就广了,
  
 不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
  
 说起来就是不争嘛,因为你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你争,你就变成万物之长,(故能为器长)
  
 (器涨就是物长)万物之长,你的道就大了,就是受到万物的拥戴,那你就称王了嘛,你看现在百行百业,其实都有它的王,连卖个酸梅汤,都可以变成酸梅汤大王, 
  
 人人都是王,但是要记住,人人都要为人民服务,这样就好了,不是想着赚钱,然后溜到国外去,那就不能称王了,但是老子还是很感慨,
  
 今舍慈且勇
  
 你不但不慈,而且你还要显出匹夫之勇,那就是我们常讲的有勇无谋,那不叫勇,那叫鲁莽,那叫莽撞,
  
 舍俭且广
  
 你不但不俭,还要广游各地的朋友,天天我请客,你们不要客气,我借钱也请得起,那最后公司也是倒闭了嘛,最后你就无路可走了嘛,广不起来了,
  
 舍后且先
  
 不但不知道后,而且要争先,这个今天有一句话很精彩,跟老子相呼应的,大家都听过,叫做什么?
  
 不抢没戏,抢了,累死,对不对?
  
 不抢,好像就没有我的位置了,连露个脸的机会都没有,没戏,没戏就很凄惨了,其实没戏,有什么凄惨?没戏才乐得,但是现代人不能没戏,所以就要抢,一抢就累死了,
  
 不抢没戏,一抢累死
  
 现在人很难看,就在这里
  
 老子当年就给它下个定论,叫作:
  
 死矣,
  
 死矣就是死定了嘛,这种人就是死定了嘛,自取灭亡,自走绝路,自走死门,那不死定了才怪,
  
 老子又返回来给我们希望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他说你好好想一想,如果你很慈,词就是按照人性所表现的,就是有仁心,就是懂得为人民服务,照顾大家的生活,你来战,你一定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每战每胜,而不是百战百胜,百战百胜是不可能的,就是你以慈来战,你一定胜,但是他不敢保证,每一次战都是为了慈,因为没有那么多次需要
  
 以守则固
  
 你用慈来守你就很牢固,
  
 天将救之
  
 老天爷救人,因为要人回头去救地球,所以老天一定要救人
  
 以慈卫之
  
 他一定会赋予人类,早日回复这种慈爱的本性,让人类开始用慈来自卫,来自助,也就是早日返本归真,早日感受到道德经所讲的精髓,

《道德经》第67章

2. 《道德经》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一部分: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天下人都说我证悟的道太大,法界万有中没有与道相像的,它不像兕虎、雕隼,不像大象、鲸鱼,不像泰山、喜马拉雅山,不像地球、太阳、恒星,不像无边无际的虚空,如果与一物相像,那道早就成了细小之物,即使道如虚空,那也只是一个比喻
  
 结合下面的内容可以知道,老圣此章的目的就是宣讲慈悲三宝教法,老圣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建立在万物玄同的磐石上,所以称我道大,而世间的慈爱是有条件的,是亲人、恩人之间的慈爱,就如宋国太宰问庄子什么是仁?庄子答:虎狼,仁也,太宰大惊,问何谓也?庄子答:父子相亲,何谓不仁?虎狼也是父子相亲,这不是仁吗?从这就可以看出儒家的亲亲之仁虽然极高,但还没有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身为儒家的孟子能说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已经突破了亲亲人伦的慈爱,实属难得,这是孟子思想的光辉,所以能至今被人称颂
  
 第二部分: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是指我们做人处世,要慈悲为怀,仁民爱物;俭是指要节约不奢侈,收敛自我不放纵欲望;不敢为天下先,是指天下万事,没有创作的事物,所谓创作只是自然的因缘条件成熟了,在一个机遇下自然会得到成功,世人若想单独创作制造,就会违反自然因缘的法则,是不会成功的,只因得道的人懂得这一法则,所以不敢为天下先
  
 若一个人真具备了慈悲,大仁大勇,具有了爱天下人的心,就能有牺牲自我的勇气;若一个人真能做到勤俭节约,收敛自我不放纵欲望,就能胸怀若谷,广德乃足;若一个人真能懂得自然姻缘的法则,就能成为众器之长,就能够成长一切事物
  
 第三部分: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今是指老圣当时的时代,指当时这些君主们以及社会风气现状,在那个时代,世人早已丢弃慈悲,只晓得好勇去侵略统治别人;早已丢弃勤俭节约的美德,只晓得争名夺利,贪财享乐,扩张领土;早已丢弃后天下的谦下恭敬之德,只晓得居于天下人之先的尊位,世人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自食其果,自取灭亡
  
 第四部分: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慈悲三宝,用于战争则必然成为取胜的法宝,用于守卫则必然固若金汤;上天将要拯救一个人,赐予他慈悲的心就是证明,慈悲心能守护他,护佑他,使他免于罪愆,不入死地;世人或认为慈悲固然珍贵,但不可用于残酷的战争,而老圣身处在战争不断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所以以战争为喻,告诉世人慈悲三宝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即使在战争中它依然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能够左右战争的成败,这可以从《孙子兵法》提出的道、天、地、将、法五事理论中得到验证,道是指上下同心,只要上下同心就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就能战必胜,攻必取;同时也能具备强大的抵抗力,就能防比坚,守比固

3. 《道德经》第72章

曾老讲解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③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老百姓不害怕威权,不害怕威势,不害怕受逼迫,他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威胁,就威胁到君王,敏,他通常是怕威胁的,你威势一来他就怕你,否则你怎么管他?可是到了有一天,他完全不怕的时候,这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威,去威胁君王,大威就叫天威,因为天子就是天的儿子,最怕的是谁?就是天嘛,天子最怕的就是天威,天威是最难测的,因为风云会变色,晴雨不定不可琢磨,天威就是民威,帝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造反,就是官逼民反,
  
 你弄得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怕也没有用的时候,他就开始不怕了,物极必反,怕到连怕也活不下去的时候,那我就不怕了,老百姓一定是怕官的,因为民不与官斗,这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敢唱反调的,历代朝之所以会亡,就是因为民反,
  
 无狎③其所居
  
  
 狎:轻视看不起,其:人民,居:内心世界
  
 你在上位的人,你完全,无视老百姓内心的感觉,所以我们为人民服务,要重视人民的内心感觉,你对他很好,他没感觉,这就,糟糕了,赶快去调整,怎么会没感觉呢?我们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这当中有什么原因?这才是我们要追疚的
  
 无厌其所生
  
 厌:玩弄
  
 你不要玩弄老百姓的生存之道,其实各有其生存之道,鸟有鸟的生存之道,猫有猫的生存之道,人也有人的生存之道,而人的生存之道更复杂
  
 我们常常讲这个商人你满脑子都是钱,这种话也不太公道,他不满脑子是钱,他怎么算商人?所以当官的你怎么公事公办?那当然要公事公办,不然怎么叫官呢?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话很随便,总是以为自己很有道理,都经不起考验
  
 你为了避免帝王遭遇到很大的老百姓的反弹,
  
 后三句释意:圣人内怀天道,外人而内天,遵循天道而行!有道德之人,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自爱,自爱必贵生!圣人为天下贵而不自贵,乃为内怀天德所在。所以圣人唯有怀德,才可天下贵。故去彼取此乃为去人德而存天德!

《道德经》第72章

4. 老子《道德经》第67章解读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读
  
  
  本章内容讲人道三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全天下的人都说我的道伟大。万物皆得其一,而各具形态,无一物可全其形。
  
  
 
  
   夫唯大,故似不肖。  
  
  
 道因其伟大,所以无以名状,无可比拟。其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其大厚远而无际,天地啬成一线;其小微细而凝虚,大洞玄元始一。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若用一物来形容道,把握道,则需观察它生命的整个过程,时间久了,从无数细节中也可窥见道的法则。在万物生长壮老己的过程中,得神则昌,失神则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精盈则旺;精亏则衰。生命的存在离不开神气精。神气精是生命的三宝,其变化展现,决定了生命的形态。其变化无穷无尽,无有重复,塑造了万物个体生命的唯一性。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宝贝,是我道德的底线,我时刻奉持和保护它们,不敢丝毫怠慢。此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信守奉行它们,就是护身保命、殁身不殆的秘密。
  
  
 
  
   慈,故能勇。  
  
 慈是爱,是善。天地因慈而有好生之德。人因慈而彼此关爱守护,舍己利他,这就是勇。气长则勇。
  
  
   俭,故能广。  
  
  
 俭是简,是约。人至简而得一,约己而明达,普施天下,这就是广。神明则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者,不争也,善下也,辅万物成其器,这就是器长。精全则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不慈的勇,则失人和而气孤力乏;不俭的广,滥用无度而神疲不济;舍后争先,刚愎自恃而精竭势衰,这些做法都是违生取死。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将士因为慈悲哀悼众生颠沛流离的苦难,不得己而战,则得道多助,增加了战役的胜算;为了保卫家园驻守边防,抵御外侮,不畏牺牲,则边防固若金汤。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上天救护众生的生命,往往选择一些大慈大悲大善大爱之人,教化他们悟道得道,成王成圣,肩负起人间正道,保卫地球,救护苍生。

5. 老子《道德经》第72章解读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读
  
  
  本章讲大威不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众不畏惧圣人的威严,是因为圣人有大威严,威而不怒,威而不伤。圣人的威严源于其内心强大。一身正气昭日月。众望所归,无需采用威压手段来威慑民众。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圣人以正治国,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流动性强,择业自由度高。国家不限制民众居住高堂华屋或深宅大院,也不厌恶其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生计和民生。
  
  
   夫唯无厌,是以不厌。  
  
  
 圣人无厌于民生,则民众不厌于圣治。圣人无为而治。社会高度自然化发展,人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自足而乐。群星拱斗,河汉灿烂,天下大治。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自知而明,却不露圭角,被褐怀玉,隐圣显凡。洁身自爱,却不以身贵而贱人,不以独见而违众。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辅万物之自然,故而能成就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72章解读

6. 老子《道德经》第68章解读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读
  
  
  本章讲上德不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兵的将帅,并非崇尚武力、逞强好斗。
  
 骁勇善战的兵士,沉着应战,不轻易动怒。
  
 善打胜仗的指挥官,用兵灵活,知己知彼,制人而不制于人。
  
 知人善用的领导,善于放权,使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领导知人善用,且不与下属争功,这就是不争之德。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就是用人之力。天道之极,是极则反。事物发展到其极致,就回归到原点了。所以领导不争,其德配天,其效果可以最大化,达到极限。这样最能得下属拥戴,充分施展其才华。下属的才华发挥到最佳,好处自然回馈到其始作俑者,也就是领导者。这是道法自然,在自然的状态下,事物发展壮大回归,呈现螺旋上升的前进趋势。
  
 
  
  
 这是古代圣人的内圣外王、治理家国天下的办法。不争, 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7.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赏析

【原文】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注释】
  
 1.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
  
 2.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不轻易决战,防止全军覆没。
  
 3.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说“古”字是衍文。一说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早就达到的高度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不耀武扬威,要善于保存隐藏自己的实力;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弱项,以避实击虚;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礼贤下士。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赏析】
  
 本章要论述了带兵打仗的四种美好品德。
  
 第一种是不炫耀武力,要隐藏实力。用兵的胜利讲究的是其不意,攻其不备。作为带兵打仗的将帅一方面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准确侦查对方的实力,所以耀武扬威是用兵之大忌,必须首先予以否定。
  
 第二种是善战者不轻易发怒,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清醒的头脑,才能有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力。《孙子兵法》也多次强调制怒的重要性:怒而挠之;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将有五危:……忿速,可侮也;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人死不可以复生。因此,善战者对情绪必须善于控制。
  
 第三种智慧是不轻易决战。战争的风险性比较大,一定要慎之又慎。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这句话上承上面一句话,不要轻易与人交战,不战则已,一战必胜。不能凭意气用事,不能凭情绪用事,必须谋定而后战。因此,善胜敌者必须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不要轻易交战,根据双方的具体实力,确定好相应的取胜战略。
  
 第四种智慧是用人的智慧,就是为之下。谦下的智慧在《道德经》之中反复强调。当然,老子的辩证之处在于谦下的目的是为了用人,他不是为了谦下而谦下,不是死板的谦虚,是为了集体利益而争取更多人的团结的用人智慧。
  
 最后,老子再次总结了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老子的竞争都是为了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用人之力也是如此。所以老子认为这才是最符合自然之道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极为重视这几个道理。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赏析

8. 老子《道德经》第65章解读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读
  
  
  本章讲道智之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时有道的圣人治国,不重视培养开发民众的聪明智慧,而宁可其保持纯朴的本性,哪怕愚笨一些也无妨。因为道者认为大智若愚。为了出人头地、获得更多财富和资源去学习知识、开发智慧,并非上智,其代价是助长机巧之心,失去纯朴本性,从而无缘悟道,是不可取的。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民众难以治理,是因为人人都想自己多些便宜,多些资源,运用所谓智慧,彼此竞争和欺压,不惜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甚至逾越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这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所以难治理。
  
  
 
  
 
  
   故以智之国,国之贼。  
  
  
 圣人若运用权谋智慧治理国家,管理民众,民众即使就范,也会心有不甘。长此以往,不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行下效,智慧取代道德成为人格法则。但是没有道德指引,智慧将失去方向,沦为满足欲望的工具。如果人人都以智足欲,不讲道德,国家就危险了。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圣人以道德治国,民众保持纯朴善良,不以智为荣,不以愚为耻,不争而自足。社会安定祥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家福运绵长,泽披后世。
  
  
 
  
 
  
   知此两者亦稽式。  
  
  
 认识到不以智治国的妙处,是治国之准则。它引导民众获取正知正智,认识到世俗知识的不足,努力修道上进,以证真知开真智。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认识上述准则,并能贯彻执行,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圣人智慧无所不周,他们德深福厚,教化民众修道、悟道、得道。所以圣人之大德,称为玄德 。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源于道,与道一样深远无际,是万物的源头,超越于其物质表象及派生的欲望,不是世俗浅智所能企及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勤行乃得,得亦德,德乃道,道乃久,久乃大顺,殁身不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