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2024-05-06 19:48

1.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汶川地震灾区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针对灾后重建的工程质量问题,穆虹表示,5月4日召开的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总结会的结论表明,截至今年3月,灾后恢复重建没有发现重大违纪违法和重大安全质量问题。

  回应

  甘肃44户“问题房”已整改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甘肃陇南44户有质量问题的重建住房已完成整改重建,其中43户群众已入住新房。

  昨日,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媒体对陇南文县住房质量问题报道后,甘肃省纪委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核实。

  泽巴足表示,甘肃对房子有质量问题的44户居民作了妥善安置,搭建了102间板房,并安排了生活必需品。并制定重建方案,在征求44户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方案,其中43户就地重建,1户加固维修,4月中旬所有的土建完成,有43户已经入住了新房。本报记者 杨华云

  重建故事

  灾民新房设宴款待援建者

  把身前的小酒杯推开,拿来一个饭碗,自己斟了半碗酒,干了下去。“如果你没有见过震后的残垣断壁,你就不能完全体会感恩这个词。”喝完酒后赵方才说。

  赵方才今年60岁,是什邡市蓥华镇竹溪村十六组村民。地震前,除种田外,他还是村里有名的赤脚医生。在当地,他家属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地震时,赵方才一家所住的2层砖瓦房部分倒塌。

  “没有钱,也没有想过,要翻盖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赵方才老伴刘守琼说,没有想到,反倒是因为地震,他们能住进新房子。

  4月底,住了将近3年过渡板房后,赵方才夫妇搬进了由北京援建的安置房。房子位于蓥华镇,75平米的两居室,自己没有掏一分钱。

  昨日,获知援建安置房的北京建设者重返什邡,赵方才一家起个大早,准备了一顿家宴,将援建者左德华等人,请到自己家里做客。在酒桌上,赵方才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

  刘守琼说,现在他们生活无忧,因为老两口每月每人能领到700多元的“退休金”。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2. 汶川重建后有什么变化

我是汶川县绵虒镇的人,说起汶川重建后有什么变化,那可以说是让我都不敢相信,因为我在外读书,回家时发现以前的县城和乡镇都不要一样了感觉很陌生。
    我觉得变化的最有特点的还是水磨镇,因为那儿环境改善了很多,现在犹如世外桃源,又有民族风,水墨进去就是三江了那儿是一个旅游地区,挺漂亮的。其次是绵虒镇建设的具有藏羌风味,还有绵虒镇飞沙关的大禹故里,现在正在开发建设中,其中大禹塑像都建设好了,用了几顿铜铸造的,非常雄伟壮观,欢迎大家观临此地!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汶川县城威州镇,建筑风格就不用说了,只说一下民族风情,一进县城就有一个很雄伟壮观的大禹塑像在那里欢迎大家。县城有锅庄广场每晚都有音乐,人民在那里盛情地跳锅庄。

3. 现在的汶川怎么样了,何时开始重建

汶川县城将异地重建 专家称环境已不适宜人居 本报讯(记者徐一龙)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汶川县城的“生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目前,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这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由尹稚教授执笔。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目前,此报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并抄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昨天,汶川县县长廖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里非常重视专家的这份报告。“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坝州也已经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送交报告,申请择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驻守在汶川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新址还没确定,一种说法是,可能在成都 与阿坝州的郊区寻找一块地方。 据了解,汶川全县共有人口8万余人,其中县城3万余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汶川县城也已着手将县城的绝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镇的近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安全地带被选在从汶川到绵池213国道20余公里的两侧。汶川县县长廖敏介绍说,这一地带在地震发生后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专家报告后,县里加快了这一长廊的安置点建设。 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确认,5万居民将在6月底临时安置到这一安全的长廊地带。汶川新址一旦确定,即将启动移民工程。 县城或重回孤岛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截至6月2日的统计已发现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已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报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汶川县将重回孤岛状态。 居民安置地点缺乏 报告指出,目前汶川县城内,绝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处理论上可用的房屋,但由于被危房包围,也并不安全。同时,县城内极少数可避免次生灾害影响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除。报告认为,目前汶川县较为安全的集中安置点有两处,一处位于雁门乡,可安置2057户,另一处位于七盘沟,可安置1200户,距县城分别为3.5公里和4公里。地质调查队徒步调查证实,七盘沟安置点上游还有5处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险情,也无法使用。 至于镇乡一级,现在仅绵镇尚有239亩耕地可用于安置,但也受到山体滑坡和洪水上涨的双重威胁,留足安全间距后仅能安置2958户,其余各乡镇已无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质灾害也让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万多亩耕地。如果将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建议汶川建新县城 专家组同时发现,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谷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这些天经历的最低能见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专家建议,汶川县境内受灾群众应该迅速转移到汶川与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带。 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汶川应考虑异地重建。 相关新闻 汶川7万人因地质灾害再次大转移 据央视报道刚刚安顿下来的汶川县由于受到新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县7万多人昨天开始大转移。 目前,汶川已进入雨季,下雨对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体无疑是雪上加霜,整个汶川县受灾群众正在进行紧急大转移。昨天下午4点左右,受灾群众从山上赶到安置点,他们一到安置点就住进了帐篷。到昨晚为止,从汶川受灾地区到安置点的群众达到1500多人。由于下雨,转移速度缓慢,预计今天将达到2000人左右。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阿坝州政府网站消息,6月17日,阿坝州紧急避险转移安置受灾民众7616人,累计转移安置97753人,占紧急避险总人数的87.40%,比前一日增加近七个百分点。需要实施紧急避险的民众仍是111840人。 其中:理县、茂县、松潘 、马尔康4个县已完成转移安置任务。此外,汶川当日转移安置6524人,累计转移安置58943人,完成81.56%;理县当日转移安置1092人,累计转移安置6723人,完成100%。九寨沟累计转移安置2754人,完成90.77%;黑水累计转移安置3725人,完成97.21%;金川累计转移安置180人,完成85.71%;小金累计转移安置1562人,完成85.36%。以上4个县当日均未新增转移安置人员。 据悉,截至6月17日23时,据初步统计,阿坝州出现震后重大次生灾害5198处,除阿坝县、若尔盖县外,其余11个县、162个乡镇,63751户、237540人面临次生灾害严重威胁。6月17日,全州未新增重大次生灾害,各县需要紧急避险人数没有发生变化。  汶川地震烈度达10到11度 超出建筑抗震标准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 

现在的汶川怎么样了,何时开始重建

4.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汶川地震灾区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针对灾后重建的工程质量问题,穆虹表示,5月4日召开的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总结会的结论表明,截至今年3月,灾后恢复重建没有发现重大违纪违法和重大安全质量问题。

  回应

  甘肃44户“问题房”已整改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甘肃陇南44户有质量问题的重建住房已完成整改重建,其中43户群众已入住新房。

  昨日,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媒体对陇南文县住房质量问题报道后,甘肃省纪委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核实。

  泽巴足表示,甘肃对房子有质量问题的44户居民作了妥善安置,搭建了102间板房,并安排了生活必需品。并制定重建方案,在征求44户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方案,其中43户就地重建,1户加固维修,4月中旬所有的土建完成,有43户已经入住了新房。本报记者 杨华云

  重建故事

  灾民新房设宴款待援建者

  把身前的小酒杯推开,拿来一个饭碗,自己斟了半碗酒,干了下去。“如果你没有见过震后的残垣断壁,你就不能完全体会感恩这个词。”喝完酒后赵方才说。

  赵方才今年60岁,是什邡市蓥华镇竹溪村十六组村民。地震前,除种田外,他还是村里有名的赤脚医生。在当地,他家属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地震时,赵方才一家所住的2层砖瓦房部分倒塌。

  “没有钱,也没有想过,要翻盖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赵方才老伴刘守琼说,没有想到,反倒是因为地震,他们能住进新房子。

  4月底,住了将近3年过渡板房后,赵方才夫妇搬进了由北京援建的安置房。房子位于蓥华镇,75平米的两居室,自己没有掏一分钱。

  昨日,获知援建安置房的北京建设者重返什邡,赵方才一家起个大早,准备了一顿家宴,将援建者左德华等人,请到自己家里做客。在酒桌上,赵方才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

  刘守琼说,现在他们生活无忧,因为老两口每月每人能领到700多元的“退休金”。

5.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9月14日,来自中央媒体和全国各省(区、市)35家党刊的74位负责人和记者奔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为期3天的采访,见证灾后重建奇迹,感受中国力量,讴歌时代精神。
目睹安县福利院老人的幸福生活
采访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于上午11点到达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这座由辽宁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标准最高的社会福利中心。
走进院里,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福利中心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记者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老人们的幸福瞬间。
“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来自辽宁党刊集团的副总编辑李增福欣喜不已。
见证北川县城的巨大变迁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6.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水磨镇:羌城成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公里的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曾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水磨镇致力于旅游转型,成功实现从工业到旅游业的“腾笼换鸟”。2010年4月,联合国为其颁发了“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金字奖牌。
在广东佛山的强力帮助下,水磨镇的雄姿重新凸显,修葺一新的藏羌寨子与川西民居相依相融,相映成辉。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携手共建繁荣幸福的新家园;藏羌百姓愉快和睦相处,生活惬意;成功的灾后重建,已经为他们的新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水磨镇位于汶川县南部山区,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水磨镇一直以农业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边一带居民称为“小江南”。姚向东所居住的老人村更是充满传奇。这里与外界往来素少,但山水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
重建后的水磨镇依山势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十几条巷道纵横交错其间,单体建筑完美结合了现代化建筑结构和功能设施以及羌族独特建筑文化特征。不仅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而且还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
镇上最雄伟的建筑是临岷江支流寿溪河岸拔地而起的春风阁。阁楼刚刚落成,色彩油润,漆墨散香。
春风阁是有讲究的。阁楼架梁结构是汉民族特色,还多少有点上海世博会“中国红楼”结构的味道。而春风阁的用色、装饰却是藏羌风格。与春风阁并肩联体耸立的,是造型经典的羌族碉楼。这个奇特的建筑群,不仅象征民族团结,显现藏羌汉人民共同的文化与理想,同时,也见证着水磨镇人所走过的艰辛的重建之路。
如今,当人们走进小镇的中心位置——和谐广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水磨镇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广场以东,是有着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中国羌城,以西是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是藏族同胞的吉祥白塔,白塔上圆下方,不断变化。其上方由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浮雕组成,下方有佛珠和观音普渡众生的图案镶嵌。广场上还有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各民族风情。当地群众把和谐广场称为水磨镇“建筑纽带”、“民族团结之心”。
如今的水磨镇,不仅拥有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群,更有日益兴旺起来的商贸和产业。水磨镇党委政府发展产业和商贸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叫整合资源,扬各兄弟民族之长,共谋发展。
水磨镇在产业发展上,着眼各民族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乡镇。以老街羌城为核心,打造古城旅游;以环线旅游带和茶园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休闲农家旅游。生态茶园、猕猴桃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传统种植区和场镇形成一体化、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发展带。
根据水磨羌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汶川和水磨两级政府和对口支援方经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确定以旅游观光、文化追踪、休闲度假、避暑纳凉、餐饮娱乐为主题和定位方向,把羌城变为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的真正意义的不夜城。
穿行在羌城七大业态分布区,人们无不感受到水磨镇民族和谐的魅力。
靠河边的水磨大道,是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羌城桂城街,有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文化工艺品等。餐饮、乡村酒店、浮山特色产品、百货、服装、家电、农副产品纷纷登场。
黄昏时分,水磨场镇上,和谐、万年台、羌秀、羌笛、羊皮鼓等几大广场,华灯初上,汇聚着身着藏、羌、汉等各种民族服装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者,那昂扬的旋律、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居住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
来源:小康

7.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水磨镇:羌城成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公里的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曾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水磨镇致力于旅游转型,成功实现从工业到旅游业的“腾笼换鸟”。2010年4月,联合国为其颁发了“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金字奖牌。
在广东佛山的强力帮助下,水磨镇的雄姿重新凸显,修葺一新的藏羌寨子与川西民居相依相融,相映成辉。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携手共建繁荣幸福的新家园;藏羌百姓愉快和睦相处,生活惬意;成功的灾后重建,已经为他们的新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水磨镇位于汶川县南部山区,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水磨镇一直以农业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边一带居民称为“小江南”。姚向东所居住的老人村更是充满传奇。这里与外界往来素少,但山水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
重建后的水磨镇依山势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十几条巷道纵横交错其间,单体建筑完美结合了现代化建筑结构和功能设施以及羌族独特建筑文化特征。不仅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而且还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
镇上最雄伟的建筑是临岷江支流寿溪河岸拔地而起的春风阁。阁楼刚刚落成,色彩油润,漆墨散香。
春风阁是有讲究的。阁楼架梁结构是汉民族特色,还多少有点上海世博会“中国红楼”结构的味道。而春风阁的用色、装饰却是藏羌风格。与春风阁并肩联体耸立的,是造型经典的羌族碉楼。这个奇特的建筑群,不仅象征民族团结,显现藏羌汉人民共同的文化与理想,同时,也见证着水磨镇人所走过的艰辛的重建之路。
如今,当人们走进小镇的中心位置——和谐广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水磨镇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广场以东,是有着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中国羌城,以西是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是藏族同胞的吉祥白塔,白塔上圆下方,不断变化。其上方由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浮雕组成,下方有佛珠和观音普渡众生的图案镶嵌。广场上还有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各民族风情。当地群众把和谐广场称为水磨镇“建筑纽带”、“民族团结之心”。
如今的水磨镇,不仅拥有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群,更有日益兴旺起来的商贸和产业。水磨镇党委政府发展产业和商贸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叫整合资源,扬各兄弟民族之长,共谋发展。
水磨镇在产业发展上,着眼各民族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乡镇。以老街羌城为核心,打造古城旅游;以环线旅游带和茶园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休闲农家旅游。生态茶园、猕猴桃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传统种植区和场镇形成一体化、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发展带。
根据水磨羌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汶川和水磨两级政府和对口支援方经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确定以旅游观光、文化追踪、休闲度假、避暑纳凉、餐饮娱乐为主题和定位方向,把羌城变为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的真正意义的不夜城。
穿行在羌城七大业态分布区,人们无不感受到水磨镇民族和谐的魅力。
靠河边的水磨大道,是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羌城桂城街,有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文化工艺品等。餐饮、乡村酒店、浮山特色产品、百货、服装、家电、农副产品纷纷登场。
黄昏时分,水磨场镇上,和谐、万年台、羌秀、羌笛、羊皮鼓等几大广场,华灯初上,汇聚着身着藏、羌、汉等各种民族服装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者,那昂扬的旋律、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居住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
来源:小康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8.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9月14日,来自中央媒体和全国各省(区、市)35家党刊的74位负责人和记者奔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为期3天的采访,见证灾后重建奇迹,感受中国力量,讴歌时代精神。
目睹安县福利院老人的幸福生活
采访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于上午11点到达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这座由辽宁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标准最高的社会福利中心。
走进院里,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福利中心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记者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老人们的幸福瞬间。
“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来自辽宁党刊集团的副总编辑李增福欣喜不已。
见证北川县城的巨大变迁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重建得这样又快又好!”记者们感叹重建创造的奇迹。
记者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震撼”。《今日新疆》记者谢中说,第一个震撼是被巨大的地震灾难所震撼,惨烈的地震废墟给我很大震动,让我的心情沉重;第二个震撼是被重建速度和重建成果所震撼,这样短的时间就兴建起这么美的一座新城,速度之快、成果之大,真是奇迹。
把恢复重建的奇迹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从东汽新基地到映秀新镇、水磨新镇,从北川新县城到都江堰、彭州记者们边看、边问、边记,见证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镜头、笔头记录下了灾区人民幸福的生活、灿烂的笑脸。
地震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让记者们惊叹不已。新疆《兵团建设》记者刘云月说:“灾区不仅实现了住房的重建,也实现了产业的重建。我要把四川灾后重建和创新的思想带回新疆去。”青海《党的生活》记者韩军表示,要将这次采访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发表在党刊上,把四川灾后重建奇迹传播给青海人民。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说,这次采访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有不少的收获,也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做媒体的有责任把四川灾区人民在恢复重建中表现出来的战天斗地的事迹,以及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