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货币详细介绍,元朝的钱币是怎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024-05-02 05:40

1. 元朝货币详细介绍,元朝的钱币是怎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这使当时的欧洲人觉得不可思义,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写道:纸币流通于大汗所属领域的各个地方,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拒绝支付使用,……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他还惊奇地说:可以确凿断言,大汗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君主都来得广泛。元朝纸币的形状为长方形,一般长25-26厘米,宽16-18厘米,版面的四周是花边。上方从右到左印有××通行宝钞,正中为数额,有一贯、贰贯、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下方印有印钞的单位,职官名称,发行年、月、日及伪造者处死等警告语。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36年。而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这种新钞一贯权铜钱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钞的二倍。过去的交钞或以丝为本,或以金银为本,而这种至正交钞是以纸为母(本),铜钱为子,本末倒置,同时发行至正之宝铜钱,来配合发行纸钞,让铜钱来代表纸钞。目的是印制交钞,以虚代实。大量印刷交钞的结果是使物价上涨10余倍,人民不愿使用,以至于有人用纸币糊墙铺地者,交钞最后形同废纸。元朝 *** 自始至终是以 *** 强制手段发行不兑换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的。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且制定了《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详细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方法。例如伪造纸币是以伪造纸币的数量、规模来定罪轻重的。从受刑时间、罚没财产数量直至死刑都有明细规定,这些都使元朝的纸币制度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对我国古代纸币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史书多有失载。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大朝通宝,有铜银两种。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在中统年间(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公元1260-1263年)铸行了中统元宝,钱文为汉文篆书、楷书两体,是小平钱。但此钱不符合对钱的要求,因为篆书为旋读,楷书为顺(直)读。篆楷皆背无文,但楷书有背四星的,极罕见。
 
 元朝铸钱无论从数量、形制还是制作工艺上都不及两宋,数量上少,形制也不统一,大小、折当、宝文、钱文结构不定,比较随便,除至正之宝权钞钱、至正通宝中有几种背文记值外,其余钱背文无记值。在制作工艺上除顺帝至元钱铜钱制做较精良,钱文较精美外,其它各钱制作一般,这大概是以行钞为主、铜钱次之所造成的。

元朝货币详细介绍,元朝的钱币是怎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 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长期游牧而又善于在马上作战的蒙古族,他们先是打败了辽、西夏和金,然后打败赵宋皇朝,历史再一次改朝换代。朝廷存在的方式是更替型的,而文明的存在方式是积累的,并且能长期延续。元代铸造的通宝钱就说明了这一点。元代铸钱形制不统一,大小、折当、宝文、钱文结构不定,无论从数量、形制还是制作工艺上都不及两宋,比较随意。元代的钱币相对来说铸造的比较少,主要是由于元代行用纸币和银锭,从而使铜钱的铸造处于从属地位。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

3. 元朝是如何逐渐发展成使用纸币的?流通的纸币有何特点?

元朝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忽必烈建都上都城之后,开始元朝的经济建设。效仿北宋以铜钱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元朝后面是如何逐渐发展成使用纸币了呢?
 
 当忽必烈要效仿北宋之时,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因此,元朝流通的货币是纸币。
 
 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且制定了《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详细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方法。例如伪造纸币是以伪造纸币的数量、规模来定罪轻重的。从受刑时间、罚没财产数量直至死刑都有明细规定,这些都使元朝的纸币制度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对我国古代纸币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史书多有失载。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大朝通宝,有铜银两种。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在中统年间(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公元1260-1263年)铸行了中统元宝,钱文为汉文篆书、楷书两体,是小平钱。但此钱不符合对钱的要求,因为篆书为旋读,楷书为顺(直)读。篆楷皆背无文,但楷书有背四星的,极罕见。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时铸有;至元通宝。传世有两种,一种为汉文楷书小平钱,另一种为八思巴文,俗称蒙文,大小似折二钱。
 
 元朝铸钱无论从数量、形制还是制作工艺上都不及两宋,数量上少,形制也不统一,大小、折当、宝文、钱文结构不定,比较随便,除至正之宝权钞钱、至正通宝中有几种背文记值外,其余钱背文无记值。在制作工艺上除顺帝至元钱铜钱制做较精良,钱文较精美外,其它各钱制作一般,这大概是以行钞为主、铜钱次之所造成的。
 
 元朝的货币主要借助于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往东流出到高丽和日本,货币往南主要流出到东南亚各国,货币流出到西北的钦察、伊利汗国,此外货币还流出到中非和中欧的一些国家,如叙利亚、埃及、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等地。

元朝是如何逐渐发展成使用纸币的?流通的纸币有何特点?

4. 元朝时期货币是什么样的?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我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
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5. 元代纸币流通制度对后期的影响有什么?

元代纸币流通制度对后期的影响:即为后期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的作用。元初发行以银为本的中统钞时,仍是信用兑换券性质;但后来停止金银兑现,并禁止金银铜钱流通,便从信用货币发展为不兑换纸币。这是最早的纯纸币流通制度,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影响深远。
元顺帝至正十年又改发至正元宝交钞,即新中统钞,背面有“至正印造”戳记。以前发行的纸币,不论其贬值与否,性质还都属信用货币的纸币化。元代发行纸币的很多具体做法,为后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
元朝派到伊利汗国的丞相孛罗,帮助汗国采用元朝的钞法,发行了纸币,通行全国,在汗国各地还设有钞库,负责发行及缗钞倒换事务。整个纸币的发行制度和钞票的形状,都是从中国元朝照搬去的。

扩展资料:
元代纸币流通制度的其他介绍:
元朝的纸币主要借助于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往东流出到高丽和日本。在经济上,元朝与高丽可通过互市进行物资交流和钱币交换。韩国曾发现沉没在海底的装有大批元代的货物中国船只,这艘沉船有12个船舱,装有上千件瓷器,7万枚钱币。
在元朝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价兑换银或金,虽然其后曾一度废除,但持续使用到元朝末期,成为元朝货币的核心的纸币。元朝时期,日本商人经常到闽浙海口来做生意,中国的海船也常常去日本,带去一批财物和钱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币流通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纸币

元代纸币流通制度对后期的影响有什么?

6. 元朝的特点是什么?

元朝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
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扩展资料: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
在国内,为了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底。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故而,在元朝统治初年,曾发生过多次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义,但都未能成功。
因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为主,生产力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忽必烈以来,历代元朝统治者都以农业生产代替了畜牧生产,所以元朝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元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
经济的起步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元朝年间,中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以黄道婆为首的一批手工业者,使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此外,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世祖年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在它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元朝大都的繁荣景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元朝

7. 元朝的特点是什么?

中文名:元朝
外文名:Yuan dynasty
别称:大元大蒙古国,大朝
都城:大都(今北京)
帝王: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
人口数量:九千万左右(1341年)
主要民族: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
国土面积:1372万平方公里(1330年)
开创者:忽必烈
民族制度:四等人制
时间: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主要城市:上都、辽阳、临安、汴梁、哈拉和林、奉元等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元朝的特点是什么?

8. 元朝的特点是什么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它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消灭金朝,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此时,成吉思汗已死,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先后继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从此,北京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在国内,为了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底。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故而,在元朝统治初年,曾发生过多次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义,但都未能成功。 

因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为主,生产力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忽必烈以来,历代元朝统治者都以农业生产代替了畜牧生产,所以元朝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元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经济的起步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元朝年间,中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以黄道婆为首的一批手工业者,使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世祖年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在它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元朝大都的繁荣景象。 

物质的丰富使元朝的统治者生活逐渐奢华起来,同时也使蒙古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更加激化。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后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至元顺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见当时元朝内部的斗争之激烈。元朝后期,各皇帝都过起豪华的生活,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尤其是汉族人民被压迫尤为严重。于是汉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起来反抗元朝暴虐的统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就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而后,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起义军中,出现了一批优秀将领,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部队实力最为强大。从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并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部,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他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协助下,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他存在了九十七年,先后历十一帝(自世祖忽必烈始),是我国历史上较强大的王朝之一。但由于元朝对汉族人民的歧视,使其过早灭亡,成为将来的清朝统治者的前车之鉴。此外,元朝的统治,为我国画订了以后的大致范围,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的疆土在此基础上一直未发生太大变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后也成为了中华大家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