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不是真的要造车

2024-05-10 05:42

1. 富士康不是真的要造车

文:林淑华
  
 微信公众号:个人 汽车 
  
 
  
  
 通过一次性推出三款车的方式,富士康正式宣告进入 汽车 行业。
  
 富士康发布这三款车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发布三款车、宣布造车、碰瓷特斯拉车型名字引发争议,都宣传了富士康代工 汽车 的能力。不惜下血本宣传,说明富士康对获得 汽车 代工订单非常迫切。
  
 虽然苹果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户,但是富士康转向 汽车 ,并不全是为了苹果。郭台铭非常清楚智能电动车浪潮意味着什么, 汽车 关乎的是富士康的未来。相比不能错失苹果 汽车 代工订单,富士康更不能错失的是整个 汽车 电气化时代。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在智能电动车的核心产品力方面,富士康缺少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电池方面的优势。这是比较致命的。不要说苹果的 汽车 代工订单,就目前富士康的实力,其他车企的代工订单它都未必能拿下。
  
 代工都困难重重,更可况亲自造车了。
  
 40多年来,富士康所有的积累都在代工制造领域,亲自造车意味着它要在C端市场卖货,但它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面向B端代工,是知道标准答案的应试考试,需求是现成的,由客户提供。而面向C端市场,没有人会告诉你消费者需要什么,是从无到有创造出产品的过程。这两者考验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
  
 面向B端代工着重在生产制造,研究的是技术、制造、规模、成本等,对象是B端客户,考验的是把东西做出来、拿下客户订单的能力。
  
 面向C端市场卖货,除了生产制造,还着重在品牌塑造、市场把握、商机捕捉、渠道建设等,考验的是把货卖出去的能力。
  
 前40多年,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拿下B端客户代工订单,满足客户需求。富士康早已习惯跟着客户的节奏走,客户要啥就造啥。相对于它的客户,富士康是间接感知市场变化的,缺少感知一线市场的经验。
  
 比如车型的市场定位问题,富士康不懂市场,不知道什么级别的细分市场适合自己,也就很难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车型。
  
 富士康之前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攻C端,可惜事与愿违。面向C端的渠道,富士康就失败过三次,其中一个是赛博数码广场。
  
 品牌也是一个硬伤。
  
 一家代工厂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做品牌。富士康非常欠缺面向C端市场做品牌讲故事的能力。
  
 虽然富士康的品牌知名度很大,但是,消费者对富士康的认知只是大公司背后的代工厂。代工厂在消费者心里的地位是不高的,是不怎么被看得起的。虽然代工也需要具备非常高的 科技 水平,但是,没有人会把富士康和高 科技 企业联系在一起。富士康在C端是没有品牌效应的,它的品牌价值只在B端。
  
 富士康显然也知道亲自造车道路坎坷,这也是为什么富士康一开始并没打算亲自造车。尽管富士康一直有造车梦,但它的动机都是出于必须要进行的产业转型。我更倾向于富士康此次也并没有真的打算亲自造车。
  
 如果富士康真的打算自己造车,那山寨特斯拉车型名字也未免太过儿戏。找裕隆 汽车 合作造车,则更是草率。富士康想必比谁都清楚,和奄奄一息的裕隆 汽车 合作造车的胜算很小。
  
 富士康找弱势的裕隆 汽车 ,本质上和华为找弱势的赛力斯和北汽极狐是一样的。只是切入 汽车 赛道的方式。
  
 不一样的只是华为的目的是韬光养晦、闭门练功、熟悉路径,因此它藏在品牌背后。而富士康的目的是拿到更多 汽车 代工订单,因此它急于跳到台前。
  
 富士康对 汽车 自有品牌成败的包袱没这么重,因为它的重心并不在C端。宣布造车只是顺手的事,没做成也没什么损失,做成了就当意外的收获。而华为是有 汽车 自有品牌包袱的,华为终将会面对C端,华为的 汽车 自有品牌是不允许失败的。
  
 是不是很有意思,一直说不造车的华为终将会造车;一上来就说造车的富士康,反而并不会真的造车。
  
 对富士康来说,虽然已经布局 汽车 十几年,但是无论从代工还是亲自造车方面来看都尚在起步阶段。
  
 进入 汽车 代工行业,它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已经代了60多年工的麦格纳。造车领域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特斯拉、蔚小理、传统车企,对比之下,富士康都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新手。
  
 巨大如富士康,在新的时代浪潮面前,也同样危机四伏。

富士康不是真的要造车

2. 你认为富士康造车有戏吗?

我认为富士康造车没戏,我不看好它。
1.富士康没有造车的核心技术,它们只是一个加工厂而已;
2.造车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小米,华为,恒大加上其他传统汽车企业,富士康没有优势;
3.造车不是加工那么简单,需要投入的成本非常高,我不看好富士康造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不断扶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造车的行列,富士康也想造车,想了很久,我认为富士康造车没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富士康没有造车的核心技术,现在进入造车行业感觉已经有点晚,好的资源已经被其他企业占领。造车企业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传统的汽车行业我们就不多说,小米,华为,恒大互联网企业都加入了造车,富士康要跟他们竞争,我认为胜算很小。

一、富士康没有造车的核心技术
对于造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核心技术,富士康是全世界著名的加工厂,它们在制造业方面却是有自己的优势,但在造车方面它们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好的资源,要想在造车方面有好的发展,我认为比较难。

二、造车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现在大家都知道造车是未来的风口,恒大,小米和华为几年前都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富士康这个时候介入时间有点晚,好的资源已经被这些企业占领,同时传统的造车公司比亚迪,一汽等等实力也不可小觑,富士康面临激烈竞争能否胜出很难说。

三、造车不是简单的加工需要消耗巨大的资金
富士康也有钱,这一点不容置疑,但造车不是用钱砸就能够出效果,造车也不是简单的加工,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技术研发,从这一点来看,富士康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要想造车成功,突破重围,我认为富士康很难,我不看好富士康造车。

3. 富士康是造什么的?

富士康主要业务是制造和代工,苹果的手机电脑,诺基亚的手机,戴尔的电脑,惠普的电脑,INTEL的主板,富士康自己的电脑机箱,各种电脑接口等零部件等等很多嗾使他们生产的。
1、富士康主要业务是制造和代工,苹果的手机电脑,诺基亚的手机,戴尔的电脑,惠普的电脑,INTEL的主板,富士康自己的电脑机箱,各种电脑接口等零部件等等很多嗾使他们生产的,深圳龙华有一个大工业园区,大概40万人,简直是一个小城镇,制造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很多产品,很多生产线,所以人很多。
2、除了代工,他有很多自有品牌的零件,比如你可以看到富士康的电脑机箱,你知道intel是“intel inside”富士康的梦想是做到“富士康outside“ 就是说电脑外边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富士康生产的,机箱,各种接口,你插显示器的接口,插CPU的接口等等。
3、近几年富士康也在尝试代工制造之外的业务,比如,有一个叫万马奔腾计划,就是资助自己的员工回家创业,开零售店卖富士康的零部件产品。

富士康是造什么的?

4. 富士康的「造车梦」

作为苹果手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富士康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在国内一直都要远远高于其他手机制造厂商,所以富士康的一举一动也时刻牵动着市场的神经。前不久,富士康便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宣布集团正式进军电动车领域。一个与手机完全不一样的领域。
10月16日,在「鸿海科技日」活动上,富士康发布MIH模块化纯电动平台,同时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5到2027年间,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约300万辆)供应配件或提供服务。他还透露,该公司目前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进行商谈,希望在未来达成合作。

近年来,电动汽车领域的入局者有很多,跨界进场的不少,但真正实现了破局出圈的却是凤毛麟角。富士康选择在此时入局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会不会有点太晚?
「特斯拉是电动汽车的iPhone,我们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的Android。」这是富士康的官方宣言。而能支撑它实现这一目标的便是公司推出的MIH开放平台。该平台本质上就是一套工具,可以允许外部公司设计电动汽车大型部件,然后由富士康来生产制作。

在富士康的蓝图中,客户可以在平台上选择轿车、SUV、MPV等车型的底盘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制车身轴距、动力、电池容量等。据悉,该平台可选择的车型参数也很丰富,基本覆盖目前市场主流车型。配备的电池包电量暂时被划分为93kWh、100kWh和116kWh三个级别。电机功率也可自行选择,前驱电机可选择95kW、150kW、200kW,后驱电机可选150kW、200kW和240kW。
富士康此前也曾表示,不会自主生产汽车,只会生产电动汽车制造的关键零部件,并与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达成合作,以实现其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约300万辆)供应配件或提供服务的目标。

除了硬件之外,富士康还表示,MIH也是一个软件定义的开放平台,在汽车交付后,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改变和改善功能和特性。支持无线更新以及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的高科技软件,包括亚马逊Alexa,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也将成为该部分的一部分。按照富士康的规划,这个MIH平台将尽可能灵活,就像Android操作系统一样。
同时,这一开放平台还将能够分享从固态电池到数据处理工具等范围的重要软硬件设计。富士康相信,这一平台能够有助于减少新款汽车制造所需的时间和资金,以实现「共同利益」。
在电池板块,富士康同样表现得野心勃勃。刘杨伟对外介绍,富士康计划在2024年前推出一种商业化固态电池,这有可能取代当下电动汽车领域常用的锂离子电池。与现有电池相比,固态电池被认为是突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技术。

因为在相同容量下,固态电池的体积比传统电池小20%到30%,可有效减轻电池组的重量,支持更长的出行里程,而且其内部没有液体电解质,可避免发生化学反应或过热的风险,安全性能更高。富士康的首席产品官Jerry Hsiao甚至表示:「2025年后,谁掌握了固态电池技术,谁就将主宰这个行业。」
就在上个月,国轩高科表示将在2020-2022年间引入固态电池技术,到2025年生产出能量密度超过800Wh/L、循环次数达到800次的全固态电池;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聚合物固态锂金属电池和硫化物基固态电池方向同样也有所研究;今年3月,消费电子巨头三星宣布已开发出一种高性能全固态电池,该电池的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可以让电工汽车在单次充电的情况下行驶800公里;丰田则从2010年就开始了研究固态电池的研究;汽车领域颠覆者特斯拉同样没有放弃固态电池板块,去年2月,特斯拉收购了电池技术公司Maxwell。
五年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接受《德国商报》(Handelsblatt)采访时曾调侃富士康说「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然后说,‘给我造辆车’。」没想到,五年后,富士康却宣布要成为电动汽车界的安卓,不知道马斯克现在又会有何想法。

其实富士康的造车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以3.7亿的价格拿下了台湾安泰电业100%股权,借力汽车电子,正式打入汽车领域。安泰是台湾四大汽车线速厂之一,主要从事电瓶线、影音传输线等汽车线束,以及倒车雷达、电动座椅记忆控制器等车用电子产品制造。
2013年,富士康又获得了Model S车内面板的订单,以及超过100种零部件的生产资格。同一年,富士康开始涉及汽车电动机械、中央控制安全、汽车电子等系统,并成功打入奔驰、宝马等车企供应链。如果说在此之前,富士康只接触过传统汽车制造领域。那么2014年,富士康与北京奔驰展开合作共同开发新一代电池与系统,宣告着富士康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积累了丰富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后,2015年,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打造了和谐富腾,这是新造车公司拜腾和爱驰的前身,也是富士康首次接触整车项目。按照当时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规划,三家公司以3:3:4的比例共同出资10亿元人民币,富士康负责电动汽车的设计与生产制造,和谐汽车负责汽车项目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搭建,腾讯负责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供应商。不过无论是拜腾还是爱驰,他们发展的都不尽人意。
与此同时,共享出行、电池产业又开始纷纷热闹起来,富士康自然不想错过这个风口。2016年,富士康向滴滴出行投资8亿,进军出行市场;次年又向宁德时代投资1.45亿美元,也是在这一年,富士康从与腾讯、和谐三方合作中撤资;2018年,富士康旗下的鸿海精密又通过子公司向小鹏汽车的B轮融资注资了3亿元人民币。但在2019年小鹏汽车海外结构重组时,富士康退出了小鹏股权,官方解释是,为了避免影响小鹏重组的时间表和确定性。

沉寂三年后,今年1月,富士康宣布将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按照计划,FCA将持有合资企业50%的股份,富士康将持有不超过40%的股份。后者将负责产品设计、零部件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不参与汽车组装的过程。未来汽车业务将占该公司整体销售额的10%,而按照最新计划,合资企业将于2021年年初正式成立。
2月,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宣布将与台湾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裕隆汽车合作开发电动汽车,未来将成立资本总额155.76亿元新台币的合资公司,鸿海以现金出资79.44亿元,占股51%,裕隆以开放平台资产作价出资76.32亿元,占股49%。

只是无论是从富士康披露的模块化纯电平台,还是成立合资公司的企业伙伴来看,似乎都没有特别大的技术亮点。特别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克莱斯勒和裕隆汽车的实力实在无法与大众、通用等汽车车企相提并论。富士康想要在2025年抢占10%的市场份额,目前看来,还是有点不切实际的。
图 | 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造车可能是富士康最奢侈的豪赌

在科技领域中,想要涉足汽车的企业不在少数。不过大多科技企业都心照不宣,如谷歌、百度、阿里、腾讯等纷纷研发车载智能网联技术,以自身优势切入汽车市场。反之苹果公司曾被爆料内部正在进行“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不过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目前苹果已经停止自己研发汽车,整个团队已经转向平台开发。由此可见,即便是科技界老玩家也无法做到精准突破汽车制造行业的门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在近日的鸿海科技日上,发布了自己开发的MIH纯电动开放平台,该平台分为软件以及底盘的硬件两大体系。结合科技节跨界造车的经验来看,这或许是3C代工巨头鸿海科技集团目前为止最奢侈的一场豪赌。
 
MIH纯电动开放平台=汽车界的安卓?
据悉,MIH平台的自由度较高,软件/硬件、自动驾驶等部分可实现灵活定制,该平台为铝质轻量化平台,车身部件多处采用高强度压铸材料,拥有较好的延展性、耐腐蚀性以及无需进行热处理。动力电池将拥有六大科技,并且预计在2024年,推出首款商用的固态电池。与此同时,该平台也可兼容轿车、SUV、经济性车型、豪华车型等不同种类产品。在软件层面,该平台将提供底层数据开源,可供开发者进行相关软件开发。另外,平台支持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整车OTA升级等多种智能科技的搭载与应用。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全球电动车市场2025年-2030年将达到每年3600万辆的规模,而富士康的目标是2025年-2027年间拿下电动汽车市场10%的份额。他表示,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未来约300万辆汽车将使用其平台。他们希望MIH平台尽可能灵活,就像Android操作系统一样。这家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还强调,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的Android。刘扬伟认为,汽车制造商领导一群供应商的传统商业模式已不再可行,后者缺乏电动汽车最重要的一些技术。
 
底层根基决定上层建筑
显而易见的是,鸿海集团这家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正在寻求转型,一出手就瞄准了资金投入与科技技术都极高的纯电动平台领域,而这样的发展方向,也被很多人直呼点歪了科技树。

众所周知,“没有200亿,很难造出一辆像样的电动车。”这是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给出的行业“入场价”,这也是夯实纯电动平台底层根基无法省去的成本。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纯电动平台一直是最难攻克技术难关,最容易形成产品优势的重要环节。
 
以蔚来汽车为例,NIO Power能量服务体系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包括由专属充电桩、高速公路换电站、移动充电车与超级充电桩构成,在蔚来能源云的智能调度下,可为用户提供高效加电服务。而这就是基于蔚来研发的纯电动平台推出的独有优势,反观MIH纯电动开放平台,看似可以降低造车新势力量产门槛,解决造车新势力“痛点”,不过同质化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弊端已经显现了出来。
 
写在最后:
就像五年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调侃富士康说的话那样:“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然后说,‘给我造辆车’。” 不可否认的是,鸿海集团治下的富士康是世界上最出色的3C代工巨头,但在汽车领域,鸿海集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造车可能是富士康最奢侈的豪赌

6. 富士康是做什么的?

      01      富士康主要业务是制造和代工,苹果的手机电脑、诺基亚的手机、戴尔的电脑、惠普的电脑、INTEL的主板、富士康自己的电脑机箱以及各种电脑接口等零部件都是他们生产的。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1974年成立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总裁郭台铭。现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客户群。富士康主要业务是制造和代工,苹果的手机电脑、诺基亚的手机、戴尔的电脑、惠普的电脑、INTEL的主板、富士康自己的电脑机箱以及各种电脑接口等零部件都是他们生产的。
      除了代工,他有很多自有品牌的零件,比如你可以看到富士康的电脑机箱,你知道intel是“intel inside”富士康的梦想是做到“富士康outside“ 就是说电脑外边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富士康生产的,机箱,各种接口,你插显示器的接口,插CPU的接口等等。
      深圳龙华有一个大工业园区,大概40万人,像是一个小城镇,制造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很多产品,很多生产线,所以人很多。近几年富士康也在尝试代工制造之外的业务,比如,有一个叫万马奔腾计划,就是资助自己的员工回家创业,开零售店卖富士康的零部件产品。

7. 富士康是做什么的?


富士康是做什么的?

8. 富士康是做什么的?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1974年成立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总裁郭台铭。现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客户群。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全球布局策略为“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货”。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1974年成立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总裁郭台铭。现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客户群。

1988年在深圳地区投资建厂,在中国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2014年12月12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富士康宣布,由于订单不足,公司将于12月24日关闭公司在印度钦奈的工厂。该工厂的1700多名员工有可能面临失业。

扩展资料2016年2月,富士康将对夏普投资超过6500亿日元(约合58亿美元)。夏普董事会全票通过这一收购协议。也就是说,日本夏普公司同意中国台湾富士康公司提出的收购要约。这是日本技术企业有史以来接受的最大一起海外企业收购。
2016年8月11日,富士康表示,中国反垄断部门已经批准了公司对夏普的收购交易。这一进展为富士康全面完成38亿美元收购夏普铺平了道路。2017年5月20日,富士康筹建武汉研发中心 目标总投资达百亿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富士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