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

2024-05-12 02:05

1. 疫情之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

短期来看地方政府还应该继续坚持使用增量支出、转移支付、减税降费为主的传统财政政策,切实完成六保的工作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从长期来看,财政政策应当提质增效,不仅从总量上也从结构上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收益,把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财政政策上引导社会资金有保有压,保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保、环保、医疗、教育的资金投入,压缩一般性支出,压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严格区分疫情冲击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不因疫情之下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而垫高未来或正常年份的财政支出基数、颠覆来之不易的减税降费成果。
严格区分战时状态的抗疫目标与日常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不因疫情之下实施有别于常规的特殊操作而冲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偏离经济高质量发展轨道。
严格区分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与正常的风险防范要求,不因疫情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破戒之举而放松对于财政金融风险的应有戒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支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看疫情之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疫情之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

2. 疫情影响之下引起的经济问题采取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3. 中国在疫情期间政府采用那些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

第一:减支,也就是压减非疫情相关支出,其中主要为压减政府会议费、差旅费等一般性公用经费的支出。第二:增支即加大对防控非典疫情的相关财政支出。第三:减税降费:针对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的行业实施暂时性、结构性的减税降费。例如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实施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优惠措施。第四:财政贴息。对部分受影响严重的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无息或贴息贷款。拓展资料: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或者说,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2、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中国在疫情期间政府采用那些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

4. 中国在疫情期间政府采用那些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

新冠疫情突袭中国对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冲击,而作为宏观调控之一的积极财政政策必将成为国家“战疫”的重要举措。在疫情下,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受此影响,后续又将如何发展?




SARS期间的积极财政政策

首先,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2003年SARS期间中央出台了哪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南南根据公开资料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减支,也就是压减非疫情相关支出,其中主要为压减政府会议费、差旅费等一般性公用经费的支出。

第二:增支即加大对防控非典疫情的相关财政支出。据统计,2003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136亿元用于非典的防治工作,同时还额外增加10亿元用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三:减税降费:针对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的行业实施暂时性、结构性的减税降费,还对列入“SARS灾难行业”的,例如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实施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优惠措施。

第四:财政贴息。对部分受影响严重的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无息或贴息贷款。



总结来说,非典期间政府多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对企业恢复生产、走出临时性经营困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之后随着非典疫情的散去,2003年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速均迅速恢复到10%。因此,不难看出作为国家“战疫”的重要举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新冠疫情期间已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

而这次的新冠疫情也不例外,下面我们来看看政府已经出台了哪些积极财政政策来对抗此次疫情呢?

01

首先,加大疫情防控财政支出。据财政部公开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各级财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补助资金90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达到252.9亿元。而且值得关注的是,中央财政安排的252.9亿元,已经超过2003年非典防治基金的12倍。(注:2003年中央财政设立非典防治基金为20亿元)



资料来源:财政部官网公开数据

02

其次,继续实施减税降费。2019年,我国出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远超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更是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增值税减税等政策。例如,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捐赠用于疫情防控的进口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免征民航企业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等。


03

另外还有财政贴息政策。2月2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关于支持金融强化服务,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对2020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人民银行再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贴息资金从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

这种财政贴息大大解决了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确保企业在较快的时间内有充足的资金开展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04

最后,为防疫提供资金保障,发行战“疫”专题债。2月6日,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分别成功发行135亿元和30亿元的“战疫专题债券”;2月1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上海清算所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发行2年期战疫情、助脱贫双主题的金融债券50亿元。至此,仅三家政策性银行便合计发行215亿元的抗击疫情专题债券。

当然,针对此次疫情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国家采取的财政政策远不止南南说得这么多。正如2月16日财政部部长刘昆撰写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一文中所说:

“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疫情防控经费保障,严谨细致推出并落实好各项财税支持政策,是各级财政部门当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对此,我们也始终坚信,在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狙击战。

5. 疫情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是哪些内容?

一、疫情期间,运用的财政政策:1、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5、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7、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8、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9、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10、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二、疫情期间,货币政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加大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3、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4、此外,还包括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等。总体来看,2020年一季度,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市场预期平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06,较上年末升值2.92%。 中国经济成为唯一正增长的大国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弹。未来这些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持全年达到3%以上的正增长,率先复苏经济。

疫情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是哪些内容?

6. 疫情期间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运用?

一、疫情期间,运用的财政政策:1、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5、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7、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8、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9、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10、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二、疫情期间,货币政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加大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3、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4、此外,还包括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等。总体来看,2020年一季度,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市场预期平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06,较上年末升值2.92%。 中国经济成为唯一正增长的大国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弹。未来这些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持全年达到3%以上的正增长,率先复苏经济。

7. 疫情期间我们国家都采取了什么财政政策?

一、疫情期间,运用的财政政策:1、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5、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7、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8、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9、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10、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二、疫情期间,货币政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加大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3、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4、此外,还包括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等。总体来看,2020年一季度,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市场预期平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06,较上年末升值2.92%。 中国经济成为唯一正增长的大国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弹。未来这些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持全年达到3%以上的正增长,率先复苏经济。

疫情期间我们国家都采取了什么财政政策?

8. 疫情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如何去调节它增加财政收入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一季度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较多。近年来,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本来就比较突出,疫情冲击更是产生新的压力。这一局面如何应对和化解?

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84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57亿元,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4827亿元,同比下降12.3%。

值得关注的是,平时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一般高于地方,今年一季度地方收入降幅低于中央4.2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面临形势比较严峻。但其一季度下降幅度没有超过预期,而且地方收入回旋余地较大,收入增长点多,不用过度担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向记者表示。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表示,全国财政收入下降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疫情导致税基减少,以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缓税等措施;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增值税翘尾减收效果持续释放;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缴纳入库的税收收入同比减少。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税收和非税收入组成。非税收入很容易被等同为“收费”,实际上并非如此。非税收入是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多方面构成。地方收入降幅低于中央,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非税收入增加。

统计显示,一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增长3.1%,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4.5%、1.1倍,合计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长6.5个百分点。同时,持续减轻企业负担,涉企收费继续下降,包含教育费附加在内的专项收入下降5.7%,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11.5%。

上述数据表明,非税收入增长不是由于涉企收费增加,而是国有资源资产收入增加所致。

目前,各地税收收入较大幅度下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地方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压力。虽然一季度地方财政支出同比下降7%,但降幅显然小于收入降幅,仍然显示出收支矛盾。而且一些领域支出偏缓,是由于受疫情影响相关活动取消或延后。随着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这些支出将会恢复。

地方财政如何应对收支矛盾?保民生怎样才能不受影响?对此,一是靠现有的制度保障,即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二是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摘要】
疫情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如何去调节它增加财政收入【提问】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一季度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较多。近年来,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本来就比较突出,疫情冲击更是产生新的压力。这一局面如何应对和化解?

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84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57亿元,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4827亿元,同比下降12.3%。

值得关注的是,平时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一般高于地方,今年一季度地方收入降幅低于中央4.2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面临形势比较严峻。但其一季度下降幅度没有超过预期,而且地方收入回旋余地较大,收入增长点多,不用过度担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向记者表示。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表示,全国财政收入下降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疫情导致税基减少,以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缓税等措施;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增值税翘尾减收效果持续释放;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缴纳入库的税收收入同比减少。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税收和非税收入组成。非税收入很容易被等同为“收费”,实际上并非如此。非税收入是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多方面构成。地方收入降幅低于中央,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非税收入增加。

统计显示,一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增长3.1%,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4.5%、1.1倍,合计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长6.5个百分点。同时,持续减轻企业负担,涉企收费继续下降,包含教育费附加在内的专项收入下降5.7%,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11.5%。

上述数据表明,非税收入增长不是由于涉企收费增加,而是国有资源资产收入增加所致。

目前,各地税收收入较大幅度下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地方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压力。虽然一季度地方财政支出同比下降7%,但降幅显然小于收入降幅,仍然显示出收支矛盾。而且一些领域支出偏缓,是由于受疫情影响相关活动取消或延后。随着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这些支出将会恢复。

地方财政如何应对收支矛盾?保民生怎样才能不受影响?对此,一是靠现有的制度保障,即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二是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回答】
中央财政在去年四季度已提前下达转移支付6.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以来预拨均衡性转移支付700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06亿元,增强地方财政经费保障能力。同时下达了部分中央基建投资、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的资金。

同时,中央要求“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在财政政策方面明确了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些政策“组合拳”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地方财力。

比如,在赤字率方面,2019年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7600亿元,赤字率2.8%,其中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今年提高全国财政赤字率,地方财政赤字也将一定幅度增加规模,以保障地方支出。”白景明说。

除了通过发行一般债券弥补赤字,地方政府还可以发行专项债券。去年底以来,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18480亿元,包括一般债券5580亿元、专项债券12900亿元。

截至4月15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5691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5%。备受关注的是,财政部将在近期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白景明认为,增加专项债额度和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能够对投资、经济有力拉动,税收增长有了更好的基础,形成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良性循环。

地方除了开源,还应节流。“加强预算管理是化解财政收支矛盾的基本途径,地方要量入为出,特别是调整支出标准结构,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白景明强调。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平稳,以及一系列更大力度宏观政策实施,财政收入将回归正常,民生底线将更加牢固【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