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水北调

2024-05-09 03:33

1. 什么是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参看:http://baike.baidu.com/view/26518.htm

什么是南水北调

2. 南水北调是指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战略性重点国家工程,是指把南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自其下游、中游、上游,结合中国疆土地域特点,分东、中、西三线抽调部分送至江淮、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分为: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
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长江三江口水利枢纽,供水区域为江苏、山东、河北3个省。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的河南南阳丹江口水库东岸,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当前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

3. 南水北调东线的优缺点

1、优点
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入较少,技术上简单(穿黄洞早已打通),收效快。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输水,工程量小;大部分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黄河以北可以自流。
2、缺点
流经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密度大,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势南低北高,需要提水。
南水北调东线是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级跨省界区域工程。

扩展资料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
在此期间,还完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科学比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的优缺点

4.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是东线、中线、西线。
1、东线
东线以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为起点,到天津结束,贯穿了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等五个省、市。
2、中线
中线以丹江口水库为起点,途经唐白河流域、过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方城垭口,从河南通过隧道穿过黄河,一路北上到北京城的水源地团城湖。
3、西线
截至2021年查询,西线目前处于查勘阶段,还未建立项目,在西线工程的方案中提出以四川长江上游的支流为起点,把水抽调入黄河,主要解决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战略性工程,通过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水系联系起来,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目前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向北方调水,西线在规划中。南水北调工程浩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就是从江苏扬州调长江水,北上苏北、华北、山东,全长1785千米。工程起点为扬州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从这里提长江之水,沿京杭大运河及附近现成的平行河道,将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微山湖)、东平湖等沿途湖泊作为调蓄水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北水调工程

5. 求南水北调三条路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截至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中线:由南向北输水总干渠依次经过:丹江口水库、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
东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即国家战略东线工程,简称东线工程,是指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级跨省界区域工程。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1]  ;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工程实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
西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水工程(项目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为未建项目),是指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青、甘、宁、蒙、陕、晋等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引水干线是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长距离隧洞输水采用自流方案。西线调水工程主要作用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的缺水问题,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项目规划分三期实施,西线工程规划于2001年通过审查。目前,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仍未进入基建审批阶段的程序。

求南水北调三条路线

6.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7.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

南水北调共有三条线路:西线、中线和东线。东线起点是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中线起点是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目前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西线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查勘、论证,但现在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拟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主要任务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解决西北和华北部地区用水。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

8. 南水北调中线经过那里

南水北调中线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4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