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富贵观

2024-04-28 14:49

1. 孔子的富贵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第四》)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第六》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上述三条见《述而·第七》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第一层:“求富贵,去贫贱”要依“道”而行。显然,这个“道”是指的法律和道德。也就是说,你求富贵,去贫贱的途径和行为方法要合法、合理、合德,不得非法、非理、非德。
第二层:在艰苦生活环境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当人们通过主观努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采取正当手段不能脱贫时,不要低沉忧愁,怨天尤人,要精神振奋,以乐观的态度坚守生活的信念。
第三层:“斥奢倡俭”。孔子认为,奢华虽然象征着富贵,但隐藏着祸害,不会长久;俭朴虽然是寒酸、穷困的象征,但却能长久稳固。
第四层:“谋道”比“谋食”更重要。“道”是孔子追求的真理,属于精神层面,“食”为人生存所必须,属于物质层面。精神与物质相比,孔子更看重精神。用现在流行的浅俗唯物主义哲学看,孔子的思想不对。实际上,孔子把握了“人本”这一真理。从自然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质第一不错,但从社会学、从人求生存、谋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精神起着决定性作用。物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一个人学好了知识,把握了“道”,难道还不能求衣食吗?

孔子的富贵观

2. 孔子的富贵观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孔子曾说人都有七情六欲,他并不反对弟子们去追求荣华富贵。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把道义弃置一旁,而一味去求财求富贵是不可取的。他的这种富贵观放在当下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3.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孔子不排斥富贵,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义与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是出名的富商,也是儒商的祖师爷。
钱财、名利在孔子看来是第二位的,仁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满足第一点,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谈的。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并不是在推崇贫穷,而是赞赏颜回对于道的执着。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4. 孔子的富贵观怎么样

孔子不排斥富贵,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义与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是出名的富商,也是儒商的祖师爷。
钱财、名利在孔子看来是第二位的,仁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满足第一点,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谈的。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并不是在推崇贫穷,而是赞赏颜回对于道的执着。

5. 孔子是怎么看待富贵和贫贱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这里有问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五章)(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人所追求的,不合道义而得到它,我决不据有;贫和贱,是人人所厌弃的,不合道义而去掉它,我甘于贫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么能有好名声呢?(这里有问号)君子不会在片刻之间违背仁德,情况紧急时一定这样,变乱动乱时也一定这样。)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我所好。(《述而》第十二章)(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即使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去做;如果求不来,还是做我喜欢做的事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十六章)(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做不义的事而得来富和贵,在我看就如同浮云。)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反对用不合道义的手段去取得富贵。据杨伯峻统计,“道”这个字,《论语》中用了60次,除了用作道路、路途(4次)、技艺(1次)、说道(2次)、实行(2次)、引导(2次)、治理(3次)等等之外,大多是孔子言论中所用的术语(44次),指道德、学术、事物的规律以及合理的行为和方法可作“道义”解。如果用不合道义的方法而得到富贵,孔子是坚决反对的,宁可安于贫贱。孔子的这个观点,后世简化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安贫乐道”,成为长期广泛流传的格言和成语。

孔子是怎么看待富贵和贫贱的?

6. 孔子怎样看待富贵和贫贱的

《论语》有三处明确谈到富与贵,分别是: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第一,第十五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四 ,第五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第十六章》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单纯地主张人们只要仁、义,甘于平淡,不要利、欲,不求富贵。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合理的欲望,但是要追求富贵必须用正当的手段,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不义而富且贵”是孔子所鄙视的,孔子把他看作是“浮云”。这是从获取富贵的手段上来说的。
一个人富贵了又该怎么样呢?孔子认为“富而无骄”只是一个较浅的层次,“富而好礼者”才是更值得敬重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孔子是主张精神上的“富贵”的,一个人追求财富是...

7. 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以必于是,斯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论语》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富贵观。它既肯定富贵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谋求富贵时坚持遵“道”、循“义”、守“信”的原则。富贵具体可以分为君子富贵和小人富贵。富贵不是终极的人生目标,“富贵,然后学”,这为通达完善的人格和充实的精神提供了条件。 
OK

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8. 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原文】  4�6�1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6�1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