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货币的介绍

2024-05-20 04:51

1. 中华民国货币的介绍

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应付军政急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亦发行了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钞票。

中华民国货币的介绍

2. 中华民国的钱币的历史演变过程 谁知道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中华民国的钱币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就发行开国纪念币(银元):正面有孙中山的半身侧面像,背面有“中华民国元年”和繁体的”汉“字。
 
 (2)差不多同一时期,四川也铸造地方银元“四川银币”。
 
 (3)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后于1914年铸造印有袁世凯肥大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铸造数量很大,流通也最广。
 
  
 
 (4)1933年国民 *** 铸造的印有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
 
 (5)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国民 *** 铸造的印有孙中山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小头”。
 
  以上都是硬币中的银元。
 
 1935年国民 *** 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元等硬币,实行“法币政策”,即把国民 *** 控制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印制的纸币定为“法定的货币”,称为“法币”,作为唯一的货币强制流通。
 
 (6)由于抗战后期特别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通货膨胀,法币严重贬值,1948年8月国民 *** 发行“金圆券”,下令民间以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的比值到银行换取新币金圆券。但又因滥印滥发行,很快再次贬值,直到1949年大陆解放才由人民 *** 用人民币作价收回,金圆券也同时废止。
 
 (7)1949年7月,中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国民 *** 又在未解放的南方地区发行“银圆兑换券”简称“银圆券”以代替几乎一文不值的金圆券。东南沿海和西南各省解放后也由人民 *** 用人民币作价收回,银圆券也同时废止。
 
 金圆券为红色,东南沿海(如福建)老百姓戏称为“红鸡公”;银圆券为墨绿色,东南沿海(如福建)老百姓戏称为“乌鸡母”。
 
 以上是1912-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先后发行过的各种货币。

3. 中华民国的钱币的历史演变过程谁知道

 中华民国的钱币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就发行开国纪念币(银元):正面有孙中山的半身侧面像,背面有“中华民国元年”和繁体的”汉“字。
  (2)差不多同一时期,四川也铸造地方银元“四川银币”。
  (3)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后于1914年铸造印有袁世凯肥大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
  铸造数量很大,流通也最广。
  (4)1933年国民政府铸造的印有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
  (5)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铸造的印有孙中山侧面头像的银元。
  俗称“小头”。
   以上都是硬币中的银元。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元等硬币,实行“法币政策”,即把国民政府控制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印制的纸币定为“法定的货币”,称为“法币”,作为唯一的货币强制流通。
  (6)由于抗战后期特别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通货膨胀,法币严重贬值,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下令民间以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的比值到银行换取新币金圆券。
  但又因滥印滥发行,很快再次贬值,直到1949年大陆解放才由人民政府用人民币作价收回,金圆券也同时废止。
  (7)1949年7月,中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国民政府又在未解放的南方地区发行“银圆兑换券”简称“银圆券”以代替几乎一文不值的金圆券。
  东南沿海和西南各省解放后也由人民政府用人民币作价收回,银圆券也同时废止。
  金圆券为红色,东南沿海(如福建)老百姓戏称为“红鸡公”;银圆券为墨绿色,东南沿海(如福建)老百姓戏称为“乌鸡母”。
  以上是1912-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先后发行过的各种货币。
  
   

中华民国的钱币的历史演变过程谁知道

4. 民国时期使用过的货币有哪几种

清代、民国时期通用货币简表 

         
货币名称 单位   使用时间 
 
制钱       文   清代、民国前期
银两       两   清代至民国22年 
银元       元   清后期至民国
法币       元   民国24年11月至37年8月
关金券     元   民国31年4月至37年8月
金圆券     元    民国37年8月起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45/node57527/node57687/node57693/userobject1ai44574.html

5. 中华民国金币的介绍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伟大事业,曾多次组织过武装起义。为筹措起义经费,孙中山先生飘洋过海,四处奔波,得到了海外华侨倾心相助,全力支持。“中华民国金币”券就是孙中山1911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设立“洪门筹饷局”并印刷一组名为“中华民国金币”的革命军筹饷券。孙中山先生参与设计,后由李公侠负责印刷,“中华民国金币”是孙中山海外筹集起义经费时发放的凭证,也是众多海外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有力物证,凝聚了海外赤子爱国报国的拳拳之心。

中华民国金币的介绍

6. 中华民国有值钱的纸币吗

都不值钱
为什么中华民国纸币不值钱
中华民国初期,孙中山指定“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兑换券,同时批准普通商业银行发行钞票。各地军政府也曾发行过军用钞票。国民党政府从1931年开始发行“关金券”,这是一种缴纳关税的专用纸币,1942年4月投入流通。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场上流通。国民党采取通货膨胀政策,货币急剧贬值。1945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在东北九省发行“中央银行东北九省流通券”。1948年5月停止发行。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废除法币和关金券。然而金圆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比原规定的发行量增加65万倍,物价比币改前上涨了170万倍。解放前夕,上海一银元折换金元券16亿元,各地纷纷拒用,遂以银元代替流通。金元券已形同废纸。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崩溃前在重庆,广州一带发行银圆券,规定金圆券五亿兑换银圆券一元。至此,国民党政府经济已彻底走向崩溃。 

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日伪政府为掠夺中国人民财产,通过日本控制的银行或直接发行了“军用券”、“中银券”、“联银券”、“中储券”等。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一元)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即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一元为角,十分一角为分。国币的壹圆被铸成九成银、一成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即俗称的“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但国府壹圆含纯银只为23.493448克。铸造成的银圆比“袁大头”略小,含银量亦较低。因为上有孙文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实际上,民国初年中国货币是两、元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元为单位。 

1、国家银行票 
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仍沿用旧名。“中国”和“交通”二行在民国初年,被定为国家银行,继续发行兑换券。后因袁世凯称帝,而引起了讨袁战争。接着各地军阀进行混战,财政状况极为恶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兑现,引起了粮食和各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使劳动人民蒙受了很大损失。鉴于粤省军事紧急,税收短绌,且值省立银行停兑之后,纸币停滞,信用渐失。孙中山先生为调剂金融,补救经济,于1924年8月15日在广州正式成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发行货币,履行国家银行的职能,发行银行兑换券。该行发行的纸币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种。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上海设立中央银行,原中央银行改名为广东中央银行。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2月,大清银行改组成中国银行。1928年国民党政府指定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逐渐成为官僚资本银行之一。解放后成为人民政府外汇专业银行。 

2、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 
除国家银行发行钞票外,不少普通商业银行经政府核准也取得了发行钞票的特权,在前清取得发行权的有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信成银行等;民国政府成立以后才取得发行权的有中国实业银行、中南银行、大中银行、中国丝茶银行等。另外,还有经政府特许发行钞票的特种银行,如殖边银行、边业银行、劝业银行等等。这些银行在抵制外钞、发展中国民族经济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3、军用票 
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称帝激起了以云南为开始的全国规模的讨袁战争。各省纷纷成立“护国军”,宣布独立,讨袁战争结束后,北洋军阀形成一股军事政治力量。他们在各自的靠山—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互相争斗,使全国陷入了连年内战之中。各地军政权为了筹措饷需进行战争,一般都发行了军用钞票。这类钞票均在战地发行,属于临时性质。这部分负担,当然都无一例外的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 

4、各省地方金融机构钞票 
民国成立以后,各省财政艰窘,筹措无着,均以发行纸币作为筹款的唯一方法。另外,地方的其它机构也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发行钞票。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滥发无度,币值日低,物价步涨。这个时期的币制混乱,较之清未有过之而无不及。 

5、法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1933年在汉口成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1935年总行由汉口迁至南京,改称"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1936年,国民党政府准其与法币同样行使,办理农贷和农业建设投资,为地主富农放高利贷提供资金.解放后,由政府接管. 

6、关金券 
关金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原来海关收税为银两,1929年世界银价大落,影响关税收入。政府于1930年1月决定征收金币,以值0.601866克纯金为单位作标准计算,称“海关金单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兑换券,作为缴纳关税之用。1942年4月,以关金一元折合法币二十元的比价,与法币并行流通。1948年8月发行金元券后,停止发行。 

金元券 
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之势,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然而金元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达1,303,O46亿元,比原规定的发行额20亿元增加六万五千余倍,物价比币改初期上涨一百七十万倍。解放前夕,上海银元一元可换金元券16亿,各地纷纷拒用,逐以银元代替流通。 


8、银元券 
大陆解放前夕,金圆券已形同废纸,民间多已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党政府乃恢复银本位币制,在重庆、广州一带发行银元券。规定金元券五亿可向中央银行兑换银元券一元。 

9、东北九省流通券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币制方面采取分区发行制度。对于经济环境特殊地区,发行区域性流通券,限在当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东北地区发行了“东北九省流通券”,其币值为法币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发行。

7. 请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有哪几种?

1914年之前


1912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军政府造)“汉”字壹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曾在海外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并印制发行了多种筹饷票券,如由位于旧金山的美洲洪门筹饷局1911年发行的“中华民国金币”券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后,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迫切需要发行军用钞票取代之前清朝的货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的各省也发行自己的军用钞票。
民国建国之初,由于币制未立以及战争的影响,金融市场、货币流通均十分混乱。全国范围内仅流通货币就有几十种,有鹰洋、站人、本洋等外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地铸造的各种龙洋,还有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等,严重阻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1914年-1928年


1914中华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袁大头)
1912年和1913年,中华民国财政部曾两次设立币制委员会,讨论国家币制的问题,但都无果而终。1914年,币制委员会裁撤,另设国务院币制会议。币制会议决定采用银本位制,并在清末的《币制则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币条例》及实施细则。
1914年2月7日,《国币条例》公布,规定中国采用银本位,定银元为国币。[1]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后由天津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元新银币,即袁头币。[2]1914年3月,设币制局管理全国币制,12月裁撤。1917年,段祺瑞组阁上台,为获得外国借款,复设币制局,由时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兼任币制局总裁,计划逐步将币制改为金本位。1918年8月10日,段内阁以大总统命令公布《金券条例》,但由于多方反对最终并未实施。1917年开始以国币计算税率。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上海钱业公会宣布抵制外国银元,自此袁头币取得了唯一主币的地位。
《国币条例》施行后,大量收兑旧币,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广州、南京等分厂按条例规定的规格、重量等铸造袁头币。《国币条例》的实施统一了国币币型、成色和分量,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消除了滥铸劣币的行为。袁头币也逐步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据1922年数据,袁头币在流通领域已占85%以上,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虽然《国币条例》明文规定了银元的无限法偿地位,但由于外国势力的干预,当时仍是银元与银两并用。在对外关系、海关税收、进出口贸易以及大宗交易方面都以银两结算。银元与银两的比价,即所谓洋厘,则时涨时落,影响了银元的主币职能。虽全国商民强烈要求废两改元,但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终未实现。对于辅币则更为混乱,虽然天津造币总厂曾于1916年按照《国币条例》铸发十进制银辅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后来造币总厂被直系军阀把控,滥铸辅币而导致混乱,停铸银辅币。1917年,造币总厂曾试铸铜辅币,但不久无奈停铸。各省则滥铸银角、毫洋、铜钱等各种辅币,造成民国初年辅币的混乱较晚清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纸币方面,北洋时期的各种钞券则更为混乱。1912年12月,袁世凯特许中国银行发行兑换券,1913年1月,交通银行也获得了发行权。1916年,中交两行被明令定为国家银行,同年5月,两行被政府迫使停止兑换兑换券,但并未所有分行都执行了这一禁令。除两行外,中国通商、四明等银行也取得了发行权,而中南、劝业等银行则取得了专业特殊发行权,除外资银行外先后发行货币的银行竟达三十余家。而从清末到民初,外国势力一直对中国的币制金融粗暴干涉,众外资银行多在中国各地擅自发行钞票,据1925年数据,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数额竟超过所有本土银行发行的总和。
1928年-1937年


1936年发行的100元法币
早在1924年,孙中山就在广州设中央银行以代理国库,发行货币,履行国家银行的职能。1928年,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逐步施行货币改革,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负责推行。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决定发行法币,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圆,同时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更快,十个月上涨一百七十万倍,各地纷纷拒用。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请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有哪几种?

8. 民国时期中国货币发行历史

中华民国货币指民国时期发行流通的一系列纸币、铜元、银元等货币,货币发行时间为1912年-1949年。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1948年发行金圆券。民国时期币制复杂,各省份、军阀、割据政权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摘要】
民国时期中国货币发行历史【提问】
中华民国货币指民国时期发行流通的一系列纸币、铜元、银元等货币,货币发行时间为1912年-1949年。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1948年发行金圆券。民国时期币制复杂,各省份、军阀、割据政权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回答】
北洋政府时期银本位制度的确立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最初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币制及货币流通一时呈现十分混乱的局面。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由于银元种类繁多,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渔利,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这种新银币,式样新颖,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发行以后,人民乐于使用,不论通商口岸及内地, 均能顺利通行。尽管这个时期银元本位制度和十进位的银铜辅币制度未能建立起来,但在国内流通界却发生了一个凸显变化。这就是国内流通界本国银元趋于统一,"袁头币"成为银元流通中的唯一主币。就是说,清朝末年各地流通的成色杂乱的银元,以及深受外商银行支持的并借以居奇的鹰洋,都逐渐从流通中被排除而趋于消失,而"袁头币"则成为国内一切支付大小交易中起唯一主币作用的银元。这一变化,无疑是我国近代货币流通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回答】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金圆券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还快,10个月上涨170万倍,各地纷纷拒用。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