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2024-05-05 12:01

1.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协同发展战略,赋予信息技术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消费、提升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但从社会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实践来看,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仍需进一步探索。
准确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至今业界对智慧城市没有统一的定义,智慧城市建设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有必要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基本要素,避免造成思想认识混乱,误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实践。当前,各地都在加快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步伐,笔者认为,部分领导和专家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智慧”通常定义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可具体解释为把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的各类信息,通过神经传导,经过大脑分析、判断,并给予及时反应处置的脑力活动过程。智慧城市和各种智慧应用当然也包含了感知、传输、处理、控制、执行等关键环节,而它们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支撑,实现以城市为对象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地域空间的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功能,即涉及了感(数据采集)、传(数据传输)、知(智能处理)、控(控制执行)以及用(应用推送)等核心环节。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架构设计、功能层次以及智慧城市的应用系统都应该包含这些要素。
关注智慧城市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定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升现代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即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体现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利用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智慧城市的经济价值。智慧城市建设本身不是目标,而是手段和过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不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决不能为了建而建,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切实解决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发展等领域的难题和通病,解决城市经济转型中遇到的瓶颈。在智慧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取向和发展定位是有不同侧重的。
关注智慧城市的融合创新。智慧城市是技术、应用和服务融合创新的产物,融合创新是未来物联网、智慧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伴随计算环境由单机向互联网、泛在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演变,服务化、网络化、体系化、融合化、智能化和移动化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从产业竞争态势分析,生态体系竞争已经成为ICT竞争的制高点,产业的垂直整合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加速兼并重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和驱动力。智慧城市融合应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顺应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趋势、竞争新态势。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技术变革和重要的商业机遇来源于感知技术与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社会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涉及了软件、硬件、平台、应用和服务,横贯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和用户体验创新。
关注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天花板效应后,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意义越来越大,未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会产生决定性作用。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第一个发展阶段,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和应用驱动,这时候成熟的、完整的商业模式并未形成,挖掘第一桶金并获得市场收益的是技术开发公司、产品厂商和解决方案企业,他们将在智慧城市发展前期占尽商业先机。但是,值得期待的市场爆发期来源于智慧城市的第二桶金,它来源于商业驱动,它的商业价值来源于基于智慧城市构建的各类平台所形成的低边际成本、强规模经济、强路径锁定等平台经济效益,当一大批第三方平台运营企业成功挖掘出商业价值,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培育出各类创新业态后,市场的爆发期就将到来。这时候第三方的服务平台成为主要商业形态,而产业链上受益的企业更多的将是各类平台运营服务商,这是智慧城市的真正市场魅力所在。当商业资本着重挖掘第二桶金时,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市场真正成熟了。因此,我们谈论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时,实际上更关注的是第三方的物联网平台运营企业、智慧城市平台运营企业的商业模式,目前这方面几乎仍是空白。只有探索出第三方的平台运营模式,才能培育出成熟的智慧城市的服务市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移动互联网领域中App
Store模式,云计算领域涌现的SaaS、PaaS、IaaS等新兴业态和创新服务模式,值得智慧城市的企业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也客观地看到市场的成熟度、商业模式的成熟度几乎和单体用户的规模大小成负相关性,移动互联网更多面向的是大众用户,云计算更多面向的是企业用户,而物联网、智慧城市面向的用户却是行业、领域和城市。因此,在评价商业模式、应用市场的成熟度时,移动互联网最为成熟,云计算次之,相对而言,物联网、智慧城市最为不成熟。
关注国产关键软硬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和应用。信息网络安全已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国防安全的重中之重,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网络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目前,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底层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绝大部分基于国外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高端服务器,国家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发展以国产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全国产整机为代表的安全可控的关键软硬件高度重视,在国家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政策、“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下,我国安全可控的关键软硬件产品在技术水平和产品成熟度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研发能力、产业化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加快安全可靠的国产关键软硬件在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直接关系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认识智慧城市的局限性。在社会管理、城市管理领域,技术的作用有局限,不能无限地被夸张,制度、体制、管理等问题需要以改革来解决。一些技术专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智慧城市愿景,似乎智慧城市能解决一切现代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环保、民生等问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城市管理领域,技术作用是辅助性的,技术作用是有限的。现代社会离开技术是万万不能的,但是技术从来不是万能的,技术有时候需要法律、伦理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范畴,是和生产关系交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技术发挥作用受到上层建筑的制约,有时候由于技术的局限性暂时解决不了经济和社会领域问题,更多时候许多问题的解决超越了技术的范畴,需要制度、法律、管理、道德等规范。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2. 请问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关注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天花板效应后,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意义越来越大,未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会产生决定性作用。目前,
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第一个发展阶段,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和应用驱动,这时候成熟的、完整的商业模式并未形成,挖掘第一桶金并获得市场收益的是技术开发公司、产品厂商和解决方案企业,他们将在智慧城市发展前期占尽商业先机。但是,值得期待的市场爆发期来源于智慧城市的第二桶金,它来源于商业驱动,它的商业价值来源于基于智慧城市构建的各类平台所形成的低边际成本、强规模经济、强路径锁定等平台经济效益,当一大批第三方平台运营企业成功挖掘出商业价值,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培育出各类创新业态后,市场的爆发期就将到来。这时候第三方的服务平台成为主要商业形态,而产业链上受益的企业更多的将是各类平台运营服务商,这是智慧城市的真正市场魅力所在。当商业资本着重挖掘第二桶金时,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市场真正成熟了。因此,我们谈论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时,实际上更关注的是第三方的物联网平台运营企业、智慧城市平台运营企业的商业模式,目前这方面几乎仍是空白。只有探索出第三方的平台运营模式,才能培育出成熟的智慧城市的服务市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全面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
    
    1、智慧公共服务
    
      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城市综合体
    
       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
    
    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
    
       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郑州市金水区的“金水区联动指挥中心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该平台在和平区经济建设中将为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4、智慧安居服务
    
      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例如金水花园智慧社区平台。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
    
       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6、智慧服务应用
    
      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
    
      1)、智慧物流
    
       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
    
      2)、智慧贸易
    
      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3)、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
    
       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8、智慧交通
    
       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4.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它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跨机构和部门的信息,帮助城市的领导制定智慧的决策;二是预见问题,使异常终端对城市服务和运营造成的影响最小化;三是协调跨机构的资源快速有效提供应急响应。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长期有效规划、信息孤岛、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缺乏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
  从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城市区别于以往的城市?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城市管理者们借助信息科技的力量,拥有了过去想象不到的能力,使得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从科技层面看,这其中有3个重要的促进因素,第一个是物联网(Instrumented),通过传感器和现场采集设备,让我们采集到城市各方面原始的数据;第二个是互联化(Interconnected),通过互联网让数据实现传输和共享;第三个是智能化(Intelligent),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让城市的管理者制定更好的决策并执行。这三个赋予了城市新的运转方式、新的智慧。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国内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集中体现在:第一,缺乏长期有效规划和稳定持续的发展思路。地方对信息化全局的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部分重复建设。城市缺乏自己的特色以及执行力面临着很多不足。第二,信息孤岛的现象比较严重,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散,不能把信息化数据系统更好地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第三,缺乏完整、统一的城市信息化的标准体系,不同的部门、组织制定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第四,缺乏合适的投资和运行管理的模式。长期以来,重视建设而忽视利用和运营,缺乏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有特色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智慧城市要有全面的战略规划、要搭建智能运行中心、要挖掘利用行业的解决方案、要建造IT基础架构。
  城市管理者通过评估,可以迅速发现“热点”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快速展开智慧城市之旅。结合上述提到的挑战和问题,以下五个方面需要给予重点的考虑。
  第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要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战略和架构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已被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家普遍认识到成为智慧的城市是一次漫长旅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好的规划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围绕着城市的自身优势,同时基于科学的方***,对现状、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分析,制定出具体路线图,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控评估,适时进行调整优化,并为下一步规划打下基础,做到结果可控。为了搭建和优化城市信息化的架构,我们需要对城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建模。譬如,研究需要收集什么数据来进行主动预测以及如何更合理地分配资源来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智慧城市规划针对不同城市发展状况有不同做法,有老城区智慧功能改造升级,有新区建设,更有以产业园为代表的特殊城市区域规划。规划可以以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进行规划,也可以以现代城市的六大核心系统(人、商业、运输、通信、水、能源)中的某一功能部门进行规划。
  第二是搭建城市的智能运行中心。通常,关键信息往往被埋藏在各个城市机构的独立部门的不同系统中,城市管理者无法获得管理所需的清晰视图,很难整体协调各机构的工作。如果没有对事件、事故或潜在危机的整合性单一视图,就无法快速分享信息,无法持续提供城市服务、保护市民,更不能推动未来经济增长。page
  IBM的智能运行中心(IOC)整合了全球不同城市可重复的最佳实践模式,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城市机构为解决潜在问题做好准备,协调和管理危机响应及处理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它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跨机构和部门的信息,帮助城市的领导制定智慧的决策;二是预见问题,使异常终端对城市服务和运营造成的影响最小化;三是协调跨机构的资源快速有效提供应急响应。
  第三是充分挖掘、利用行业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譬如谈到智慧交通,如何优化对现有交通资源的使用,使人和物能够有效地“流动”。我们不仅需要红绿灯来管控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保证安全,还需要掌握道路上车流的密度、速度等数据,优化路段或区域的车流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这是“智能交通”概念产生之初的核心目标之一。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对利用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总称。基于我们之前提到的3个“I”,一个完整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需要包含3个部分:一是各种数据采集设备,可能是安装在路端的线圈或摄像头、微波探测器等,也可能是安装在车船上的卫星定位装置,还可能是移动终端如IC卡或手机,甚至收费系统数据;二是将数据由采集点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的通信网络;三是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其转化为交通业务智能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其中前两部分属于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第三部分信息处理分析,则是实现数据向智慧转化的核心,是实现智能交通“智慧”的关键所在。
  再譬如谈到智慧的公共安全。首先,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来采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新技术提供准确的事态感知。其次,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公共安全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洞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在很多突发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多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作。所有这些需求都需要智慧的城市公共安全解决方案,再进一步挖掘细分,可以包括城市应急指挥解决方案、智能化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犯罪预测和预防解决方案等等。
  第四是建造智慧城市的IT基础架构。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支撑就是数据中心
,它既可以对城市的智慧功能提供支持,也可以对城市产业提供支持。从业务支持,到业务驱动,再到业务创新,数据中心、特别是智慧的云数据中心和云管理平台已经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处理需要通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优化系统来实现大规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当前,不同的数据中心可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需要建设一个全新的数据中心;也有需要发掘现有数据中心的潜力,优化IT成本结构;或者需要引入云计算等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或者正在努力使数据中心更加节能环保。智慧数据中心应具备云计算能力,拥有灵活性、成本效益以及主动监控和管理,并不断改进的特性。
  最后是投资和运营管理。从投资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的项目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么多的项目,如何平衡和决策?我们可以从投资主体、运营主体,以及收益的模式上多进行一些思考。对政府来讲,除了自建自营,还可以考虑BOT模式,即考虑让企业先行投资垫付,项目建设完成后政府回购。以及考虑资金分期支付的方式,譬如利用IBM的融资租赁,在减少资金压力的同时,翘动金融杠杆。
  为了达到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多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运营和运维。
  譬如,除了考虑外包,还可以考虑譬如IBM的管理服务。管理服务是介于自建自营和全面的外包之间,即有选择性的外包和托管,不牵涉到人员和资产的转移,同时又可以利用到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好的方法、工具和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总之,就是在确保资金利用的效率和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
  如今,居民对所居住的城市有越来越多的期待,他们希望高品质的生活、希望参与到公共话语中,并希望城市管理者卓有见地。满足这些期待并不容易,需要城市管理者完成深刻的思维转变,从更整合的视角,系统化理解城市不同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5.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四大挑战。
信息技术挑战。杨学山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平台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
能力亟待提升的挑战。目前中国政府机构、企业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引领驾驭能力需要提升。“智慧城市”是在综合平台上应用,目前政府、企业把握如此复杂系统和新技术的能力还有欠缺。
认识、习惯、制度需要适应智慧城市的应用。杨学山说,很多城市管理者虽然看到“智慧城市”重要性,但缺乏远见性,必须将技术力量与城市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而且民众的习惯也有待改变,包括网络行为能力、道德习惯都应该适应新发展。
法律环境需要调整。“智慧城市”搜集了许多企业和个人信息,如何保密、利用、公开,本质上要有法律的调整。
  杨学山说,中国城市进入目前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要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必须关注经济发展带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譬如解决城市安全、城市污染监控等难题,对改善民生有直接效益。
  此外,“智慧城市”发展还应该关注改善教育、医疗、养老均等化服务,真正提升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
  交通治堵、环境控污、教育医疗均等化,这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课题,利用“智慧城市”路径来解决已是全球性的趋势。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6.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它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跨机构和部门的信息,帮助城市的领导制定智慧的决策;二是预见问题,使异常终端对城市服务和运营造成的影响最小化;三是协调跨机构的资源快速有效提供应急响应。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长期有效规划、信息孤岛、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缺乏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
  从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城市区别于以往的城市?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城市管理者们借助信息科技的力量,拥有了过去想象不到的能力,使得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从科技层面看,这其中有3个重要的促进因素,第一个是物联网(Instrumented),通过传感器和现场采集设备,让我们采集到城市各方面原始的数据;第二个是互联化(Interconnected),通过互联网让数据实现传输和共享;第三个是智能化(Intelligent),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让城市的管理者制定更好的决策并执行。这三个赋予了城市新的运转方式、新的智慧。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国内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集中体现在:第一,缺乏长期有效规划和稳定持续的发展思路。地方对信息化全局的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部分重复建设。城市缺乏自己的特色以及执行力面临着很多不足。第二,信息孤岛的现象比较严重,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散,不能把信息化数据系统更好地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第三,缺乏完整、统一的城市信息化的标准体系,不同的部门、组织制定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第四,缺乏合适的投资和运行管理的模式。长期以来,重视建设而忽视利用和运营,缺乏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有特色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智慧城市要有全面的战略规划、要搭建智能运行中心、要挖掘利用行业的解决方案、要建造IT基础架构。
  城市管理者通过评估,可以迅速发现“热点”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快速展开智慧城市之旅。结合上述提到的挑战和问题,以下五个方面需要给予重点的考虑。
  第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要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战略和架构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已被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家普遍认识到成为智慧的城市是一次漫长旅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好的规划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围绕着城市的自身优势,同时基于科学的方***,对现状、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分析,制定出具体路线图,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控评估,适时进行调整优化,并为下一步规划打下基础,做到结果可控。为了搭建和优化城市信息化的架构,我们需要对城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建模。譬如,研究需要收集什么数据来进行主动预测以及如何更合理地分配资源来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智慧城市规划针对不同城市发展状况有不同做法,有老城区智慧功能改造升级,有新区建设,更有以产业园为代表的特殊城市区域规划。规划可以以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进行规划,也可以以现代城市的六大核心系统(人、商业、运输、通信、水、能源)中的某一功能部门进行规划。
  第二是搭建城市的智能运行中心。通常,关键信息往往被埋藏在各个城市机构的独立部门的不同系统中,城市管理者无法获得管理所需的清晰视图,很难整体协调各机构的工作。如果没有对事件、事故或潜在危机的整合性单一视图,就无法快速分享信息,无法持续提供城市服务、保护市民,更不能推动未来经济增长。page
  IBM的智能运行中心(IOC)整合了全球不同城市可重复的最佳实践模式,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城市机构为解决潜在问题做好准备,协调和管理危机响应及处理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它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跨机构和部门的信息,帮助城市的领导制定智慧的决策;二是预见问题,使异常终端对城市服务和运营造成的影响最小化;三是协调跨机构的资源快速有效提供应急响应。
  第三是充分挖掘、利用行业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譬如谈到智慧交通,如何优化对现有交通资源的使用,使人和物能够有效地“流动”。我们不仅需要红绿灯来管控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保证安全,还需要掌握道路上车流的密度、速度等数据,优化路段或区域的车流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这是“智能交通”概念产生之初的核心目标之一。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对利用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总称。基于我们之前提到的3个“I”,一个完整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需要包含3个部分:一是各种数据采集设备,可能是安装在路端的线圈或摄像头、微波探测器等,也可能是安装在车船上的卫星定位装置,还可能是移动终端如IC卡或手机,甚至收费系统数据;二是将数据由采集点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的通信网络;三是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其转化为交通业务智能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其中前两部分属于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第三部分信息处理分析,则是实现数据向智慧转化的核心,是实现智能交通“智慧”的关键所在。
  再譬如谈到智慧的公共安全。首先,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来采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新技术提供准确的事态感知。其次,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公共安全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洞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在很多突发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多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作。所有这些需求都需要智慧的城市公共安全解决方案,再进一步挖掘细分,可以包括城市应急指挥解决方案、智能化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犯罪预测和预防解决方案等等。
  第四是建造智慧城市的IT基础架构。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支撑就是数据中心
,它既可以对城市的智慧功能提供支持,也可以对城市产业提供支持。从业务支持,到业务驱动,再到业务创新,数据中心、特别是智慧的云数据中心和云管理平台已经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处理需要通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优化系统来实现大规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当前,不同的数据中心可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需要建设一个全新的数据中心;也有需要发掘现有数据中心的潜力,优化IT成本结构;或者需要引入云计算等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或者正在努力使数据中心更加节能环保。智慧数据中心应具备云计算能力,拥有灵活性、成本效益以及主动监控和管理,并不断改进的特性。
  最后是投资和运营管理。从投资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的项目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么多的项目,如何平衡和决策?我们可以从投资主体、运营主体,以及收益的模式上多进行一些思考。对政府来讲,除了自建自营,还可以考虑BOT模式,即考虑让企业先行投资垫付,项目建设完成后政府回购。以及考虑资金分期支付的方式,譬如利用IBM的融资租赁,在减少资金压力的同时,翘动金融杠杆。
  为了达到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多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运营和运维。
  譬如,除了考虑外包,还可以考虑譬如IBM的管理服务。管理服务是介于自建自营和全面的外包之间,即有选择性的外包和托管,不牵涉到人员和资产的转移,同时又可以利用到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好的方法、工具和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总之,就是在确保资金利用的效率和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
  如今,居民对所居住的城市有越来越多的期待,他们希望高品质的生活、希望参与到公共话语中,并希望城市管理者卓有见地。满足这些期待并不容易,需要城市管理者完成深刻的思维转变,从更整合的视角,系统化理解城市不同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7.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自2011年以来,我国从学习了解国外传播过来的概念,到逐步从国家政策高度引导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工作,并写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历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范围内探索智慧城市的有效模式方兴未艾。智慧城市,这一名词快速被绝大多数城市管理者所了解,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信息化行业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推动下,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空信息云、政务改革、人工智能和“城市大脑”等相结合,一举成为全行业的热词,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城市领域,让新理念落地、让新名词生机勃勃、让新事物真正管用,是支持我国经济新常态、贯彻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承载新型城镇化人口需求和增强城市韧性的内在需要。因此,创建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诉求应运而生。地方城市政府和信息化行业率先开始思考如何挖掘智慧城市的潜能,服务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

  以智慧城市试点为先导的创建迈入了第五年,中国迫切需要梳理出有建设成效的智慧城市“样板”。为了有效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导向,切实服务于城市治理和民生福祉的提升,应当坚持,在知识理论方面充分跨界整合、注重协作协同和创新,围绕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城市问题等:

  1、构建起全面引领智慧城市行业协同、高效发展的多元化科学咨询体系与沟通机制;

  2、编制好有城市思维、激情和生命的智慧城市规划与顶层设计;

  3、建设好操作性强、成本适宜的智慧城市及其建筑的建设指南,为智慧城市能力建设提供准确的开放式参考平台和创新基石。

  由此,通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样板,变策划、争取项目,为真正的“传经送宝”,将政府理念有效落地为实际行动;将信息化有效地升级为智慧化;进而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不偏离城市的本质规律和市民的基本诉求。


  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坚持平台思维先行,微智慧落地;跨委办局谋划,扶持单项实践的总体战略,构建智慧城市跨界创新与产城融合示范区。结合对智慧城市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地方城市实践出发,提出九条基本项目建议:

  1、从城市细胞入手,着力发展智慧建筑与小区,为智慧社区建设奠定基础;

  2、在城市核心区(重点开发区域)设置智慧城,推广产城融合概念,重点建设智慧城市孵化器,营造双创基地;

  3、培育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整合落地力量共同参与,缓解智慧城市协同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

  4、加大人才创新力度,构建创业之城,建设“智城”,创新人才引进与居住配套的重大实施策略;

  5、与建设进度相配套,加快编制一批技术导则、纲要和指南等,全面统筹城市的智慧化建设;

  6、充分考虑城市边界、人口、产业等的复杂性,充分用好建设实施的有效要素资源,加快构建城市建设管理的智慧化平台,并根据建设进度,逐步升级为城市运营综合平台;

  7、对城市功能进行诊断分析并予以完善,实现规划信息化创新;

  8、率先构建服务于城市决策的动态、可视化和量化的城市决策支持平台;

  9、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开放资源数据优势与条件,构建全社会能够充分访问、查询、下载、调用和二次开发的智慧应用创新平台。


  中国从五年前了解国外的智慧城市最新动态到成为世界最大的智慧城市试验场。与此同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应运而生,生态城市已经在全国各级城市建设中全面铺开。生态与智慧融合创新,是可持续解决中国城市当前发展困境与提供中长期战略支撑的双引擎,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关键依据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8.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面临哪些挑战?

  智慧城市涉及产业环节众多,我们通过测算,智慧城市相关投资总额或达到9700-41000亿元,将成为政府下一轮投资周期的重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2013年的试点报批高峰期后,在2014年有望迎来规划初步落地,由于193个试点城市中目前大部分尚处于规划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

  智慧城市中的融资问题一直都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但是随着BT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信息化的投入,信息化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且政府对于信息化的投入意愿较强。且随着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日益重视,未来信息化投入水平将与国际接轨。智慧城市建设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前瞻》预测显示,未来1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涵盖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市场。2010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保持年均14%左右的增速,加上未来智慧城市的大范围落地,行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