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影响

2024-05-04 17:53

1. 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影响

  地方性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包括直接借入、拖欠形成的直接债务和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而形成的担保债务。债务是否发生都由地方性政府自身决定。
  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影响:
  1、形成危害预期的超常规增长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财政风险的重要构成,对金融和经济具有较大威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并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无明确统一的概念,大部分研究都强调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甚至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直接当成债务风险。可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一个看似简单,但较为复杂的问题,现有的相关研究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生成原因:文献观点
  根据上述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内涵的理解,判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生成的原因,其实质就是揭示地方政府债务超常规增长的动力。针对该问题,已有研究从经济发展、财政体制、管理制度和政府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多数仅仅是阐述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地方政府债务超常规增长的动力。

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影响

2. 地方债务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吗

是的,地方债务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这两个说法在各大财经媒体和学术论文中都是指的同一个意思。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指的是地方政府承担的债务而没有能力按期偿还本息所产生的风险,由此产生很多严重后果,比如导致政府财政不能正常运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退休金,没有资金投入公共事业建设,无力偿还银行债务导致银行金融风险等。
地方债务风险源自高额的地方财政赤字,当偿还高峰到来很可能会形成地方债务风险,对此要加强监管,杜绝地方政府盲目举债,让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等等。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地方政府举借超过了地方经济和财政承受能力地方政府举债与个人、企业的借债一样,借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其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即政府债务规模必须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水平相匹配,也就是说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债务负担率(当年债务余额/当年GDP)这三个指标要适度。否则,就会加剧财政困境,从而导致政府债务风险。(二)举债项目各环节管理不到位,增加了财政支出负担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项目立项前往往关注的是项目要不要上,没有做到全面的投资估算,实际支付时超概算情况严重,特别是一些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这样就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任意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变更、增加计划外工程,导致整个工程超规模、超概算、超标准,同样也加重了财政负担。另外,还有一部分项目没有引入竞争机制,部分设备未实行政府采购,由上面直接提供,不仅实际造价高,而且还有一些设备根本无法使用,无形中增加了建设成本。(三)举债项目没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导致政府债务拖欠地方政府举债除一部分用于公益性项目外,还有一部分用于竞争性项目。用于竞争性项目的部分必须由使用单位来归还。如果使用单位所建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就会导致债务被拖欠,最终由政府财政兜底还款,使用单位的债务风险就转化为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4.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有哪些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如下:
1、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界限。贯彻执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的要求,严格区分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界限,适度允许地方国有企业发生违约,以便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2、财政部一直监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总体有所下降,局部地区债务风险有所上升;地方政府违法或变相举债担保仍有发生;不规范的PPP模式等。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督促地方和相关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引入长期资金提供者。地方政府债券及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可引入成熟的、风险偏好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尤其是要引入长期资金提供者;
4、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中央可鼓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或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或地方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更好地支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5、适度加大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是政府依法规范加杠杆的重要举措,可以避免全社会债务收缩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随着全社会的杠杆水平逐步下降,政府的杠杆也可以逐步释放。

扩展资料: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将风险评估和预警结果通报有关部门和各省级政府,督促高风险地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化解债务风险。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财政部印发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预算管理办法,调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2016年全国预算草案中全面反映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指导地方分别在2016年预算草案和预算调整方案中反映政府债务情况,主动接受各级人大监督;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以国际通用的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指标衡量,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9.2%,低于国际通行警戒值。
需要注意的是,与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不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作为偿债保障,加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也为债务偿还提供了根本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财政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七措施规范管理

5. 如何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一是控制举债总量。财政部门根据量入为出、量出而入和审慎举债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单位偿债能力,对地方债务实行总量控制。
二是多措并举,分类化债。按照债务来源、用途和性质的不同,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对存量债务进行化解:属于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举借的政府性债务,通过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卷偿还资金来源问题,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对于政府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应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归还;对于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要实行项目审批制度,由平台公司编制项目偿还计划,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统筹安排;对于政策性债务,上级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消化;因兴办乡镇企业形成的债务,原则上应由企业负担。
三是设立债务率、偿债率等量化指标,加强对地区、部门和借债单位的风险评估,监控政府性债务的流动性和偿还能力,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困难早解决。
四是设立偿债风险准备金。这是世界各国实施债务调整和解决债务困难的重要措施。偿债风险准备金的来源,除预算安排一定资金外,可按债务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止债务风险转化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

如何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6. 如何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
  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问题。去年10月,国务院领导明确批示,要求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分类指导,防范风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为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必须进一步研究制定专门文件,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债务举借、使用、偿还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风险监控。
  逐步将地方政策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收支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真实性原则,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如不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债务资金使用混乱、损失浪费严重的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方面,要将债务收入和债务支出关进财政笼子,同时加强对债务项目支出的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资金流向,堵塞资金流失漏洞;另一方面,要通过预算共编、资金申报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效控制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带来的新增债务,使发生新债的空间不断缩小,从而较好地控制新债的发生。政府性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不得用于平衡地方财政预算,只能用于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难以吸收社会资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要紧紧抓住预算编制和支出监督不放松,从资金拨出开始,按项目资金内容监督检查,彻底纠正支出无计划,结构不合理,用钱不算账等问题。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建立债务清理偿还机制
  一是控制举债总量。财政部门根据量入为出、量出而入和审慎举债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单位偿债能力,对地方债务实行总量控制。二是多措并举,分类化债。按照债务来源、用途和性质的不同,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对存量债务进行化解:属于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举借的政府性债务,通过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卷偿还资金来源问题,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对于政府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应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归还;对于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要实行项目审批制度,由平台公司编制项目偿还计划,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统筹安排;对于政策性债务,上级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消化;因兴办乡镇企业形成的债务,原则上应由企业负担。三是设立债务率、偿债率等量化指标,加强对地区、部门和借债单位的风险评估,监控政府性债务的流动性和偿还能力,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困难早解决。四是设立偿债风险准备金。这是世界各国实施债务调整和解决债务困难的重要措施。偿债风险准备金的来源,除预算安排一定资金外,可按债务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止债务风险转化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
  建立债务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和问责制度
  绩效评价是债务投资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全部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要建立债务项目投资绩效评价制度。将项目数据信息输入部门预算管理系统,定期组织专家开展逐项绩效评价,在财政内部和政府部门之间使政府、部门和项目责任人提对投入(资金)、产出(效益)情况了然于心。二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制度。在项目绩效评价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向项目主管部门通报,及时反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债务投资项目管理水平。三要建立评价结果公开制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四要建立绩效问责制度。政府性债务投资项目,既要统筹安排,降低融资成本,更要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因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的项目,要实行问责制度,追究项目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创新政府融资模式
  一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完善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享制度,使地方政府事要与财力基本匹配,这是遏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关键。二是在财政体制改革难以一步到位,地方政府确有融资需求的情况下,可为地方政府融资“开前门”,积极探索地方政府自行(自主)发债,试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三是加强对现有融资平台的监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举债行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偿债危机导致银行风险。四是创新融资平台融资模式,适当加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方式的融资额度,探索PPP融资模式(政府与投资人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实现互惠互利),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扩大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来源,降低融资风险。

7.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有哪些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债务管理。
(一)改革税制,充实地方政府税收来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债务而无能力按期偿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以及相应产生的后果,因此也可以说是政府收入不足带来的风险。“营改增”改革以后,会出现地方政府自主财源进一步减少的局面。现在地方财政本来就拮据,地方税收下降后将更加捉襟见肘。所以,要改革税制,给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收来源,增加其自主税源,增加其收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二)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专项转移支付太多,一般转移支付太少。而专项转移支付的特点就是锁定用途,决策权在中央部门,导致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因此,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来统筹财力,确保应急之需。
(三)强化预算约束。为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法制化,必须强化地方财政预算约束,提高地方财政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但同时为拓宽地方融资渠道,国家应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发债权 。
(四)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立法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使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渠道合理,额度相当,风险可控,有效地防止债务风险的发生。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有哪些

8. 怎么有效合理地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一.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明确“谁负债,谁偿债”的偿债主体责任,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模式,避免地方政府性债务无序蔓延。债者,人之责也。只有锁定偿债的责任,才能严肃财经纪律,控制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要严格执行地方政府预决算制度,将政府的举债数量、举债项目、举债投向、举债效益纳入本级预算管理,提高对预决算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改变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将债务负担率、债务偿还率等列入考核指标,对存在问题的投资项目,不管是否调任,都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利用投融资平台公司来履行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要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同时,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政府财力投入到公益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民营企业能做的事情,应放手让民营企业参与。即使公共品领域,也要创新方式提高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三.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公私合作伙伴模式,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一高一低一难”,“一高”即融资平台债务高;“一低”即公共供给的效率低;“一难”即民间资本进入难。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必须利用PPP模式,打开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融资的通道,提高公共供给的效率。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让政府债务在阳光下运行,改变地方政府性债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责权不明的现状。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最大的风险在于不透明。要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息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公布投融资平台的经营情况、负债情况和资金变动情况;构建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制度,尽快建立政府性债务的检测体系和风险控制标准,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可考虑使用各种债务指标、财政收支指标、经济指标、期限结构指标等,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